2019春季高中地理学习资料之高一人文地理—易错题解析
高中一年级地理自学的错题分析与总结

高中一年级地理自学的错题分析与总结高中一年级地理自学的错题分析与总结在繁忙的学习中,高中一年级的地理课常常是新知识的源泉。
然而,自学过程中,错题如同在学习路上的小石子,时不时地绊倒学生的步伐。
对于这些错题的分析和总结,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关键步骤。
让我们从这些错题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总结与改进。
错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知识点的不理解或者理解上的偏差。
首先,错题常常表明学生在某些地理概念上存在模糊的认知。
比如,当学生在处理气候类型相关的题目时,可能因为对气候分类的基本特征掌握不牢,而犯错。
这要求学生在总结错题时,深入了解气候类型的定义、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确保对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不断复习这些基本知识,可以逐步减少此类错题的出现。
其次,错题也可能源于对题目要求的误解。
例如,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时,学生可能会偏离题目要求,进行无关的讨论。
这时,学生需要学会精确把握题目中的关键点,避免跑题。
对于这些错题,分析题目要求和解题步骤,寻找误解的原因,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错题的分析也应关注解题思路的完善。
如果学生在解答中漏掉了某些步骤,或者在步骤的顺序上出现问题,那么问题的根本在于解题方法的不成熟。
在总结这些错题时,学生需要回顾解题的整个过程,确保每一步都符合逻辑和地理知识的要求。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使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进行处理。
错误的统计和归纳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规律。
通过对错题进行分类,比如将错题分为知识点错误、理解错误、方法错误等,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这种分类总结不仅能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复习,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免类似的错误。
在进行错题总结时,还需注意将错题与对错题的改正方法结合起来。
学生在每次分析错题后,应当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并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类似问题中。
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增强其自学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易错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对于高中地理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第一个单元,其中包括了大地的周转、陆地环境、水的分布和人口与资源等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易错的知识点往往会给同学们带来困扰。
在本文中,将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易错知识点进行重点整理和讲解。
一、大地的周转在大地的周转这部分内容中,存在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进行讲解。
1. 旋转与公转的区别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与地球的旋转和公转密切相关。
容易导致混淆的是地球的旋转与公转。
地球的旋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中心轴旋转,一个自然日的时间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一年。
2. 日照的变化地球表面的日照时间和强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容易被忽视的是季节对日照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离太阳较近的时候为近地点,离太阳较远的时候为远地点。
地球太阳的距离变化会导致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和强度不同,从而影响气温和季节的变化。
二、陆地环境在陆地环境这部分内容中,存在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进行讲解。
1. 冲积层的特征冲积层是河流、冰川等水流侵蚀和搬运的产物,其特征容易被混淆。
冲积层通常是由不同粒级的沉积物组成,颗粒粗细不一,层次间夹有泥沙层、砾石层等。
容易误解的是冲积层与土壤之间的区别,冲积层通常具有不连续性,而土壤则相对连续。
2. 地质构造类型的辨识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形态和特征,包括褶皱、断裂、隆起和坳陷等。
在识别地质构造类型时,容易混淆的是褶皱与断裂。
褶皱是地壳在受到挤压力作用时,发生的岩石变形,呈波浪状或弯曲状。
而断裂则是地壳在受到拉伸力或剪切力作用时,岩石发生断开或错位。
三、水的分布在水的分布这部分内容中,存在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进行讲解。
1. 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运动等。
高一地理期中易错知识点

高一地理期中易错知识点地理课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学生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易错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下面将针对高一地理课程期中考试中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讲解。
1. 世界地理知识点易错解析1.1 大洲与国家的区分在考试中,同学们往往会将“大洲”和“国家”概念混淆。
大洲是指地理上的一个大范围的区域,如亚洲、欧洲等;而国家是指政治上的独立国家,如中国、法国等。
同学们在回答与大洲和国家相关的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
1.2 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经纬度是地球表面上用来确定位置的坐标系统。
经度指的是地球上东西方向上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地点的东西方向;纬度指的是地球上南北方向上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地点的南北方向。
同学们在学习和应用经纬度时需要注意搞清楚其概念和作用。
1.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与影响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的运动,使得地球的一面逐渐从黑暗中转到有光照的一面,形成白天和黑夜;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同学们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需要注意其方向与相互影响。
2. 中国地理知识点易错解析2.1 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省份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省份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省份包括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等。
同学们在学习这两个河流时,要明确其地理位置和流经省份,以免混淆。
2.2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类型。
同学们在描述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时,应该准确使用相应的术语,并能够简明扼要地概述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
2.3 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中国气候多样,总体上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等类型。
同学们在理解和解答有关中国气候的问题时,需要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易错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易错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必修科目之一。
在高一的地理学习中,会考一直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考试形式之一。
在地理会考中,有些知识点是学生们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高一地理会考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环境高一地理会考中,对于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环境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
其中一个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是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地幔在地壳之下,地核在地幔之下。
学生们容易混淆这些层次的位置和构成。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地壳、地幔、地核。
二、板块构造学说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们在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时,会存在一些易错的地方。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将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混淆。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表面分为几个不断移动的大块,相互之间有各种地质活动。
而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大陆在地球的表面上移动。
学生们应该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三、地理图的解读在地理学习中,地理图的解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地理图的解读是一个容易出错的环节。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不懂得读懂地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是指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不正确地理解比例尺,会导致对地图上距离的估计错误。
四、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一地理会考的知识点。
然而,对于学生们来说,人口与城市中的种种数据容易混淆和错误解读。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混淆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而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
五、污染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高一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然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污染与环境保护中的一些概念容易出错。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将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混淆。
点源污染是指明确的来源,例如工厂的废水排放口;面源污染是指面积较大的区域造成的污染,例如农田的农药残留。
高一地理易错知识点

高一地理易错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涉及诸多知识点,而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出错。
本文将介绍几个高一地理学习过程中易错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1. 世界地图投影方式在地理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世界地图。
然而,世界地图并非真实地球的呈现方式,而是通过投影方式将地球的表面展示在平面上。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包括等面积投影、等距离投影、等角投影等。
同学们在理解地图时,容易混淆不同的投影方式,导致对地球表面的了解产生偏差。
因此,应该仔细学习和理解不同的地图投影方式,明确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避免在考试中出现错误。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习中的基础知识。
然而,有些学生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
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完成一次公转约需365.25天。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同时存在,使得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产生。
因此,同学们应该明确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3. 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一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但也容易让同学们感到困惑。
对于地壳构造,同学们需要理解地壳由岩石组成,以及地壳的厚度和性质会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变化。
对于板块运动,同学们需要了解板块边界的不同类型,包括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并明白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通过深入学习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现象。
4. 气象学中的常见概念在地理学习中,气象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然而,气象学中的一些概念容易被同学们混淆。
例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区别、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的特点、暖锋和冷锋的表现等。
这些概念的混淆容易导致对气象学知识的理解不准确,从而影响对气象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因此,同学们应该注意区分气象学中的常见概念,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3常考易错知识点

高中地理常考易错知识点一、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高中一年级地理考试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

高中一年级地理考试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在高中一年级的地理考试中,学生们常常犯下一些经典的错误。
这些错误有时候并非因为他们不努力或者不用心,而是由于一些常见的误解或学习策略不当。
让我来为你们解析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地理考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学生们在地理考试中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死记硬背而非理解概念。
地理学涉及大量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原因和影响等内容。
有些学生倾向于仅仅死记硬背地理名词和定义,而缺乏对这些概念背后原理的深刻理解。
这导致了他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无法正确运用地理概念解释或分析具体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要记住地理概念的定义,还要深入理解它们的背后机制和实际应用。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实例、进行实地考察或观察地理现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同时,老师们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引导和举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深入思考和理解的兴趣。
其次,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在考试中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地理学科往往涉及多个复杂的主题和概念,学生们如果没有建立起系统性的学习框架或者条理清晰的学习方法,很容易在考试中遗漏或者混淆知识点。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在回答地理案例分析题时,没有按照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导致了答案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建立地理学习的系统化笔记或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整理和归纳各种地理概念、原理及其之间的关联。
同时,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地理学科的逻辑框架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解答问题时,按照系统性和条理性进行思考和表达。
第三个常见的错误是在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出现问题。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的地理数据和图表,学生们如果在理解和处理这些数据方面不够熟练,往往会在考试中失分。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地理图表的阅读技巧,或者在解答数据分析题时没有清晰地理解和运用地理数据。
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易错点

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易错点地理是一门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科学学科,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地理知识点的掌握至关重要。
在备战中考过程中,高一学生常常容易犯一些地理知识点易错点。
下面,我们将对高一地理中考知识点易错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它的赤道略大于两极。
然而,许多同学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或者两极比赤道大。
因此,正确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尺寸是避免犯错的关键。
二、地球的运动与影响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一天的时间差,而公转则使得地球的各个季节交替出现。
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判断地理气候类型等问题非常关键,同学们要仔细区分这两个运动,并理解它们的影响。
三、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而板块是地壳的组成部分。
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引发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因此了解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是解析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的重要基础。
四、地理经纬度与时间地球通过经纬度来确定地理位置,而各地之间的时间则通过时区来划分。
经度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则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同学们要注意经纬度的读取和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时区的时间差别。
五、地理气候与气候带地理气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的长期平均天气状况,而气候带则是指根据气候特点进行划分的地理区域。
了解地理气候和气候带对于预测天气变化、设计合理农作物种植等具有重要意义。
六、地理生态与环境问题地理生态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问题则涉及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同学们应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环境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
七、人口与城市化问题人口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居民人数,而城市化则是指人口流向城市地区的过程。
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过程等问题,因此需要对人口与城市化问题有一定的理解,以便应对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人文地理 易错题复习
菁英教育高中地理组 黄惠萍老师
1.目前,下列地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
B.珠江三角洲
C.三峡库区
D.塔里木盆地
【易错点解析】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把握好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正相关),科学技术水平(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及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同时要熟悉题目给到的四个地区人口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哪个。
【知识延伸】上海的部分自然资源并不是特别的丰富,但人口容量却很高,主要是因为上海的科学技术水平高以及地区开放程度高,而新疆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开放程度不高,导致人口容量较低。
【答案】B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
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2014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2.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A.2012年达到最多
B.持续下降
C.2010年后持续上升
D.先减后增
【易错点解析】本题容易出错的原因在于没有注意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学生经常遗忘这个点,同时要主要只要增长率为正数,那么人口总量是上升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当增长率为负数时,人口总量可能就开始减少。
【答案】A
3.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B.人口自然增长快
机械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2006 2010
2014(年) 0 —2.5 —2 —1.5 —1 —0.5 2.5 2 1.5 1 0.5 0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产业升级和转移
【易错点解析】易错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机械增长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是迁出与迁入的对比,人口的迁移最主要的是劳动力的迁移,劳动力迁移主要跟产业结构有关系,这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
【知识延伸】出生率的变化影响的主要是青少年儿童的比例,若是劳动力年龄的男女比例差异大,要从人口迁移的角度考虑,跟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有关,审题的过程要主要看各个年龄构成的比例差异情况。
【答案】D
4.右图为城市某功能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由图可推断
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行政区
【易错点解析】学生易错主要是出现在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清楚或者对各
个功能分区的不同时间段人流的状况不够清楚,对人们的活动不理解。
该题主要体现的是早晨流出的人员很多,到黄昏的时候流入的人最多,也就代表早上离开,黄昏回来,最符合这个情况的是住宅区。
其他三个都是早上流入,晚上流出,与住宅区刚好相反。
【答案】C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
完成下列各题。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
B.下渗减少,易出现城市内涝
C.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加
D.增加绿地,植被覆盖率提高
【易错点解析】该题若是学生没有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就容易出错,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体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原有土地,使得城市硬地面增多,植被面积减少,地表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导致地表径流增多,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答案】B
6.为建设海绵城市,下列举措最有效的是
A.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B.合理布局商业用地
C.加快城市住房建设
D.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易错点解析】解答的关键在于要与材料相结合,正确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下雨时吸水,蓄水,在四个答案中,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的是绿地,所以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增加绿化面积。
【答案】D
7.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
在M、P、Q中,处是高级住宅区。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
石油化工城应建在处,理由是。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
【解析】该类型题在高一的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读图能力。
做题中,要注意结合材料,地图,图例,结合课本的知识进行解答,若
是读图中没有注意看清楚图例,或者对地理事物不够清晰的,就容易出现错误。
(1)城市的发展在早期的时候主要是建立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的,主要与气候,地形,水源有关,在地图中我们能够提取的有关区位条件主要是“河流”,河流的两大作用:提供水源和交通。
(2)城市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四种:沿江狭长布局;沿山谷绵延扩展;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平原地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
(3)考查的主要是城市的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污染水源的应该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地区;大气污染比较重的应该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下风区或者是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地区;科技类的要布局在人才聚集或者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石油化工是市场导向型的,要靠近市场,但同时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4)要正确理解卫星城市的作用,主要是分担大城市的职能,减轻大城市的城市化问题带来
的压力。
【答案】(1)水运便利取水方便(2)集中式或团块状P(3)甲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