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国际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这两个理论是如何发展成为现代贸易理论以及如何对世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各自拥有某种技艺的工匠都具备其他工匠所没有的优势,它们都认为互相交换彼此的产品比自己制造更为有利一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也都具备各自为他国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只要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各国就都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在斯密看来,追逐贸易利益是各国参与贸易的根本动因,因为“对外贸易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它们都有两个明显的利益:动员了闲散、剩余、国内没有需求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获得比它们所要求的更大收益”。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原料生产,还是制成品生产,剩余的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需求的产品,的确都必须向外国出口,以换取国内需要的某些产品”。
由此看来,亚当•斯密所以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动员社会的闲散资源,增加生产和出口,使社会的各类经济资源都能借对外贸易之功,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得到最佳的充分利用。
这样,对外贸易就能够使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亦随之提高,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
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
“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高级国际贸易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产品价格变化分析 假定产品1的价格相对上升,即
pˆ1
dp1 p1
pˆ 2
dp2 p2
根据零利润条件,有 dpi aiL dw aik dr
dpi waiL dw raiK dr
pi
pi w pi r
dpi waiL dw raiK dr
pi
ci w ci r
pˆ i iL wˆ iK rˆ
将该结果与两个国家、一个部门时的结果相比:只 有一个部门时,通过贸易实现的产品价格的均等不 一定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有较 低的工资水平。为什么该结论在两部门时就不存在 了呢?答案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可以生产并出口更 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一种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产品 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或实际价 格提高,另一种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或实 际价格下降。
y2 P
y*2 L*/a*2 B*
L/a2
C
. A
pa
B
L/a1
y1
(a) 本国
C*
A*
.
Pa*
P
L*/a*1
y*1
(b) 外国
假定两国进行贸易。令p代表商品1相对于商品2的世 界相对价格,此时的世界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相对需求曲线与相对供给曲线
当p < pa且p<pa*时,两个国家都专业生产商 品2,因为商品2的价格高,所以世界商品1的 总供给为0; 当pa<p <pa*时,本国全部资源 用来生产商品1(数量为L/ a1 ),外国全部资 源 此用时来的相生对产供商给品(2,y1(+数y*1量)为/(Ly*2/+ay**22)为)一,常所数以, 与p大小无关,在图形上为一条垂直线;当p >pa且p > pa*时,两个国家专业生产商品1, 其供求关系如图:
国际分工理论

比较优势的衡量
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 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 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 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假设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 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 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 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 无运输成本;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绝对优势的来源: 自然禀赋优势: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 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 的优势 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 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 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 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 。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问题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 ,他们提出各种理论对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 及国际分工的利益予以分析,形成了各种学 派。
(按历史顺序)重要的国际分工理论如下:
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赫——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1、废除谷物法
2、外 贸进口
3、必需品 价格下降
4、工 资下降
5、利 润上升
二、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说
(一)要自由贸易必须废除谷物法 (二)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阅读P17材料,思考:
(1)李嘉图与斯密关于“绝对成本学说” 的异同何在?
(2)对任何国家来说,只要按照李的观点 参与国际分工,就一定会获得好处吗?
(三)李之比较成本学说与斯密绝对成本学说异同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 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 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 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贸易参与国可从中获取好处。
(2)、提出一元劳动价值论(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 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
的劳动来决定。)
(3)、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1) 在商品生产中存在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
(2)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的区别。
48小时
4小时
0.5小时
比较李嘉图与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异同
斯密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
使用价值与 交换价值不是使
不
交换价值的 用价值决定的 关系
同
有时由生产该
点
商品所耗费的
商品价值的 劳动量决定, 决定因素 有时由交换价
值决定
交换价值不是使用价值 决定,没有使用价值的 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
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 动量决定。在商品生产中存在 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 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 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 间的区别。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表1.5 国际贸易后各国产量分配
小 麦
布
美国
120
150
中国
120
150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 工之后, 工之后,两国的总 产出都会有所增加。 产出都会有所增加。 增加情况如表1.6所 增加情况如表 所 示。进行国际分工 后,世界布的产量 增加到300, 由200增加到 增加到 , 增加了100单位。 单位。 增加了 单位
二、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 (一)大卫·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
• 1×2×2模式:一种资源、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 固定的要素禀赋水平、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 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 动。 • 商品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劳动投入量,而且生产成本 是不变的,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 • 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技术的差异,技术水平是不变的; • 进行贸易的国家国际收支处于完全平衡状态, 出口价值等于 进口价值; • 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限制; • 完美市场: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自由竞争; • 不考虑运输成本; • 不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
• 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 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 有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 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 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 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
一、基本概念
• 所谓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 )是指, 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 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 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 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 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 比较优势还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 比较优势还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 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 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4.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 (1)一元收入分配理论: 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 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 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 价值。
一元劳动价 值论决定了
工资
利润
地租
思考:与亚当斯密的观点有何不同?
(2)相对工资理论
• ①主要观点:相对工资是指 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 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 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 比较的工资;工人的相对工 资下降,就意味着在资本主 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 所占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 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扩大。 • ②评析:李嘉图是经济学说 史上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 一概念的学者;其相对工资 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 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 立。
总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主要内容:
• (1)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 有各国的优势; • (2)如果各国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 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对外贸易,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 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 • (3)故: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主张进行自由贸易 评析: ——(1)该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 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 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2)但事实上,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 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 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 (1)由乙来理财,甲来推销更有效率。因为乙在 理财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甲在推销方面具有比较 优势。 • (2)李嘉图认为,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 “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 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 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 好处。因此,他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 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 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

实用文档
1765-1766年在法国巴黎期间,斯密批判性地借鉴重 农主义学派,沿着英国传统的道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上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同爱尔维修结识后,斯密又将 其关于新伦理的思想用于政治经济学,创造了关于人的本 性和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概念,成了古典学派观点的基础。
1740年,他又进入牛津大学深造,闭门苦读了六 年。由于某些政治事件的原因,斯密不得不于1746年回 到楷考第。之后,他经常到爱丁堡作讲演,内容涵盖法 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这时,斯密开始对政治 经济学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
实用文档
到了五十年代,斯密就提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 思想。从1751年开始,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连续任教 十二年,先后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即社会科学), 颇受学生欢迎。在这段被他称之为“一生中最幸福的 时期”中,斯密参加了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活动(被称 为“俱乐部人”),而且,他每年总要到爱丁堡呆上 二至三个月,宣扬他的经济自由思想。他曾在讲演中 说道:“应该让人的天性本身自然发展,并在其追求 自己的目的和实施其本身计划的过程中给予它充分自 由……”
请思考:这个例子能够给予我们什么启发?
实用文档
• 比较成本学最早是由托伦斯于1815年在《论对 外谷物贸易》中提出,李嘉图于1817年在《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加以完善和发展。
实用文档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1772-1823)
实用文档
大卫·李嘉图所受的学校教育不多,14岁就开始 跟随父亲在交易所做事。后来,因婚姻和宗教问题与 父亲脱离关系,自己经营交易所,干得非常成功,25 岁就拥有了2,000,000英镑的财产。功成名就后,他利 用空闲时间学习了自然科学;而斯密的《国富论》又 引导他开始关注经济问题。最终,他在分析、批判前 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提出的问题,将经济 理论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学]第二章李嘉图模型
![[经济学]第二章李嘉图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eb189fa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d.png)
所需劳动人 数 (人/年)
120
葡萄牙 1
80
毛呢产量 (单位)
1
1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00
90
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的机会成本
国家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6/5
5/6
葡萄牙
8/9
9/8
评价
• 为自由贸易的确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从分工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贸易 ← 价格差异 ← 劳动生产率差异 (比较优势)← 劳动分工 • 局限性:把世界抽象成静态的
(三)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进一步说明
• 1、前提条件
• 2、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呢?
• 一般有三种方式:通过计算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 定。
•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 •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单位产品B 的要素投入量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一定的生产资源用于增加生产一单位某
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 z (5)实行自由贸易; z (6)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z (7)货物按物物交换进行 ; z (8)不存在技术变化。
• 2、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 优势呢?
• ①用劳动生产率,即通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 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aLj = (Qj / L) 来表示。
•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 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的。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 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 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 了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中国成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中国成为 30 了世界贸易大国。这个标志是中国从2000年起, 2000年起 了世界贸易大国。这个标志是中国从2000年起,出口贸 易依存度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003年中国的出口 易依存度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2003年中国的出口 贸易额已经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6% 6%。 贸易额已经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6%。 究其原因,人们通常认为是,中国作为劳动力资源 究其原因,人们通常认为是, 丰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放弃赶超战略, 丰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放弃赶超战略,实施以劳动 密集型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战略。 密集型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战略。
14岁时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 14岁时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
16岁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16岁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25岁时他已拥有200万英镑财产 25岁时他已拥有200万英镑财产 岁时他已拥有200 45岁时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45岁时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岁时他发表了代表作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劳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型产品 如玩具、 如玩具、服装和简单电子配件等
中国出口商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 TV、 如TV、监视器和录影等设备
市场换技术
中国出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出口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种意见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应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应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融入国 际分工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民族产业是次要问题, 际分工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民族产业是次要问题,只 要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纳税、增加就业既可; 要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纳税、增加就业既可;产业结构优 化问题应主要由市场决定,主张搞“产业政策” 化问题应主要由市场决定,主张搞“产业政策”是沿袭计 划经济的思路。 划经济的思路。
三、原文经典范例
英国与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较 (单位:人) 单位: 单位
葡萄酒 布 英国 葡萄牙 120 80
棉 100 90
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中国和美国的年生产量 (单位:吨) 单位: 单位
大米 贸易前消费
小麦
50大米 中国 80 50 50大米 18.75小麦 18.75小麦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 注: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 25大米 美国 100 120 25大米 100人 是100人。 90小麦 90小麦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之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之 二
王 磊 wlqdgt@
李嘉图简介
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 经济学家, 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 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 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 和完成者。 和完成者。 大卫·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年) ~ 年
事实真是这样吗? 事实真是这样吗?
数据疑问
中国出口产品的生产率水平在1992年~2003年间一直 中国出口产品的生产率水平在1992年 2003年间一直 1992 稳定在9.5(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元的对数)左右, 9.5(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元的对数 稳定在9.5(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元的对数)左右,而中 国的年人均GDP却从2311元上升到10542 GDP却从2311元上升到10542元 国的年人均GDP却从2311元上升到10542元。
第二种意见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强调在开放条件下保持民族经济独立性;主张适度开 强调在开放条件下保持民族经济独立性; 吸引外商投资也要适度,注重经济(产业)安全; 放,吸引外商投资也要适度,注重经济(产业)安全;需 要国家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 要国家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有必要在战略性产业领域中 争取赶超。 争取赶超。
二、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核心内容
李嘉图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 李嘉图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建立了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 ,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 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 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 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解释
究其原因,可以说,在出口产品生产率水平基本不变 究其原因,可以说, 的情况下,人均GDP GDP的持续上升一定得到了有越来越多的 的情况下,人均GDP的持续上升一定得到了有越来越多的 较高生产率水平的、较为复杂的产品出口支持着的, 较高生产率水平的、较为复杂的产品出口支持着的,也就 是在中国出口产品空间中, 是在中国出口产品空间中,出现了生产要素向复杂产品转 移。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简述
一、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 相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给定生产要素 (5)规模报酬不变。 (5)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7)无运输成本。 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大米
大米 120 100
80 55 50
25 0 18.75 25 50 80 小麦 0 90 95 120小麦
中国市场
美国市场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工原则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地位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行自 由贸易政策,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 由贸易政策,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进而 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方式, 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世 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完成了时代赋 予李嘉图的历史使命。 予李嘉图的历史使命。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 的基础, 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 间贸易的原因。 间贸易的原因。
中国和美国的机会成本比较
1吨大米 中国 美国 0.625吨小麦 0.625吨小麦 1.2吨小麦 1.2吨小麦
1吨小麦 1.6吨大米 1.6吨大米 0.83吨大米 0.83吨大米
贸易前后的福利分析
贸易后,中国只生产80吨大米,美国只生产120吨小麦, 贸易后,中国只生产80吨大米,美国只生产120吨小麦,且中国 80吨大米 120吨小麦 25吨大米按市场 吨大米按市场1 的价格与美国的25吨小麦交易。 25吨小麦交易 用25吨大米按市场1:1的价格与美国的25吨小麦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