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通客车借拍卖完成MBO
经典案例透视中国MBO之

经典案例透视中国MBO之印象中,在四通MBO号角吹响后,已有千万中国企业在积极尝试探索着中国式管理者收买的路途,已有许许多多创业型企业家把回购企业当作一条理想的参与之路。
虽然和经典意义的MBO比起来,中国式MBO清楚变形,其中大局部公司在实行了MBO后依然有少量的效果缠绕,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况且MBO目前已被有关部门暂时叫停。
而此时,我们回望一下那些先行的探求者,探寻它们的MBO之路,勾勒其方案实施进程中的利害得失和实施后外部管理的嬗变,依然是有意义的。
当然,我们更应该等候一切能在阳光下停止的、市场主导的、价钱公允的买卖。
四通改制中国MBO第一案四通集团的前身是〝四通新技术开发〞(以下简称四通),兴办于1984年,是中国迷信院7名科技人员向北京四季青乡借贷2万元兴办的。
企业兴办后,开展很快。
到1998年,四通资产规模就已到达42亿元,净资产15亿元,利润1亿多元。
为了防止财富上的纠葛,四通在创业的当年便还清了最后的2万元借款。
但由于四通的挂靠单位是四季青乡,为扯清挂靠关系,四通多年来每年将纯利润的20%上交给四季青乡作为报答。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四通就曾试图处置存量资产的量化效果,但不成功。
之所以不成功,除了政策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思想阻碍外,在技术上也有两大难题:第一个难题,人员变化效果。
铁打的产权活动的人,这原本就是团体一切制最大的制度缺陷。
如今团体资产要量化,曾经分开公司的创业人员,从法律上讲也应当失掉企业的股份,但操作起来很困难。
第二个难题,每团体的贡献大小,在分配时也很难准确量化,在现有职工之间也容易形成矛盾。
因此,四通所确立的改制原那么是,〝解冻存量,界定增量〞。
目的在于防止在存量资产的量化上争论不清,把重点放在新增资产的界定上,以明晰的增量来稀释不明晰的存量。
扩展增量的方法是将集团一切职工都归入〝管理者收买〞这个概念中,共同参与融资收买。
1999年5月6日。
四通的职工持股会正式成立。
管理层收购典型案例分析

管理层收购典型案例分析目录一、粤美的2000年MBO(目前已被美的集团吸收合并,现股票代码:000333) (1)二、方大集团2001年MBO(原股票简称方大A,股票代码:000055) (2)三、宇通客车2001年MBO(股票代码:600066) (4)四、恒源祥2001年反向MBO (6)五、胜利股份2002年MBO(股票代码:000407) (7)六、苏州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MBO (9)七、江苏吴中2003年MBO(股票代码:600200) (11)八、铜峰电子2004年MBO(股票代码:600237) (13)九、康缘药业2004年被动MBO(股票代码:600557) (15)十、美罗药业2004年MBO(股票代码:600297) (17)一、粤美的2000年MBO(目前已被美的集团吸收合并,现股票代码:000333)(一)公司简介粤美的是由何享健与另外23名自然人,以生产药瓶盖的小乡镇企业为雏形发展起来的,最终成为国内家电行业中的巨头。
后被美的集团吸收合并,并于2013年上市。
MBO前,控股股东为顺德市当地镇政府下属公司持股。
(二)MBO时间和期限粤美的管理层收购2000年初启动,至2000年12月完成,历时约1年左右。
(三)MBO过程1、设立持股平台2000年4月7日,美的工会委员会和何享建等21名自然人股东设立“顺德市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36.866万元。
2、协议收购(1)2000年4月10日,美托投资以每股2.95元的价格协议受让了粤美的控股股东顺德美的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股权中的3518万股法人股(占粤美的股权的7.25%)。
(2)2000年12月20日,美托投资以3元每股的价格受让美的控股持有的7243.0331万股(占总股本的14.94%)。
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美托投资正式成为粤美的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上升到22.19%。
粤美的MBO过程中两次股权收购价均低于每股净资产值。
(MBO):我国企业并购的新浪潮

(MBO):我国企业并购的新浪潮摘要: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新型并购手段,近几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然而,MBO在我国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试图从MBO的特点及在我国应用的意义出发,分析MBO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MBO;企业并购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作为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在西方国家已有20年的历史。
在我国,粤美的集团在2000年初率先进行了这一尝试,随后2001年6月宇通客车、深圳方大也先后进行了管理层收购等。
可以说,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将有愈演愈烈之势,它不仅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为我国的国企改革和公有制企业的产权明晰指出了一条新路。
管理层收购的特点管理层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购买本公司全部或部分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它具有以下特点:1.MBO是杠杆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具有杠杆收购的一般特点,所不同的是杠杆收购的主体主要是外部投资者,而管理层收购的收购主体是目标企业的管理层或经理层。
他们对本公司非常了解,并有很强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MBO 由单一的经营者身份转变成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身份。
2.MBO主要靠借贷融资完成。
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在他们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以后,再由目标企业发行大量债券或以目标企业的资产、现金流量来偿付贷款。
3.MBO的目标企业通常是具有巨大资产潜力或存在“潜在的管理效率空间”的企业。
管理层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后,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产结构及业务进行整合与重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使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应用的意义1.MBO能够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地降低企业代理成本。
sunyang

sunyang D2003年12月21日,郑州拍卖总行在《郑州日报》刊登拍卖公告。
2003年12月29日,郑州拍卖总行对财政局所持宇通集团100%股权进行了公开拍卖。
通过竞价,上海宇通以人民币14850万元的价格拍得宇通集团90%的股权,宇通发展以人民币1650万元的价格拍得宇通集团10%的股权。
至此,宇通客车完成MBO。
但是,从宇通客车开始着手MBO一事起,媒体的质疑声就一直不断,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根据中国证监会200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的行为必须进行公开信息披露。
但宇通客车在MBO一事上披露信息不合规。
二是通过司法拍卖是一种可以获得股权的有效方法,但其中的操作必须是规范的,必需符合法律程序和相关部门的规定。
可宇通没有。
三是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十分明确,严禁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卖自买国有产权。
显然,宇通客车MBO有“自卖自买”的重大嫌疑。
除了这些外,笔者认为宇通客车MBO还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管理层收购的资金究竟从何而来?作为宇通MBO受让方的上海宇通是2001年3月才成立的,注册资本12053.8万元,董事长由宇通客车董事长汤玉祥兼任,公司名义股东23名自然人中,宇通职工占21名。
其中汤玉祥作为宇通高管层的受托方,持上海宇通24.29%股份,间接持有宇通客车约3.84%股份。
高管年薪出资够吗?收购方上海宇通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为1.2亿余元,以每股1元在公司管理层和职工中进行募资。
而据历年年报显示,该公司管理层薪酬一直到2000年才有了大幅度提高,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从以往的50-60万元提高到252.85万元,其中汤玉祥本人获奖5万股。
那么即使这些管理层成员自公司上市以来连续几年不吃不喝,全部所有的薪酬加起来也不可能支付他们作为参股那个特意为收购宇通客车股权而设立的上海宇通公司所应付的大约平均为每人437万元的出资额度。
MBO运作的案例分析

M B O运作的案例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我国上市公司M B O运作的案例分析2003-03-0 5目前我国热衷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创业者及其团队。
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加深,这些企业产权逐步明晰,并最终摘掉"红帽子",实现了真正企业所有者"回归"的过程,如粤美的、深方大。
另一种是业绩有很大提高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为了表彰对企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管理层并激励持续发展,在国有资本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大背景下,把部分国有股权通过MBO方式转让给管理层,如宇通客车、鄂尔多斯等。
由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深圳方大和宇通客车、粤美的最早实施MBO,成为后来很多公司的模式样本,因此我们对这3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一:粤美的----收购者:工会和高层管理人员1、美的股份公司的渊源原公司起源于1968年,由董事长兼总经理何享健先生带领23名街道居民集资和贷款创办了北溶公社塑料加工组,属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
1992年3月,组建成广东美的电器企业集团;同年五月,改组为股份公司;1992年8月更名为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MBO过程美托投资成立于2000年初,是由美的集团管理层和工会共同出资组建。
管理层约20多人,约占总股本的78%,其中粤美的法定代表何享健为美托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25%;执行董事陈大江持%;余下22%为工会持有。
在2000年4月10日,美托投资以每股的价格,协议受让了美的控股持有万股中的3518万股。
2000年12月20日美托投资以每股3元的价格受让美的控股万股(占总股本的%)。
至此,美托投资正式成为粤美的的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上升到%,而美的控股退居为第三大股东,完成公司控制权的转移。
(注意:两次股权收购价都是低于其每股净资产值)值得一提的是,顺德市开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为何享健的儿子,两人合计间接持有美的股份公司%的股权。
管理层收购(MBO)九种模式

管理层收购(MBO)九种模式一。
MBO九种模式之胜利股份:循规蹈矩不会出错2000年春天,围绕胜利股份(000407)的一场收购和反收购行动,使其管理层意识到了控制权的重要性,由此拉开了MBO序幕。
2002年,“胜利股份”以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高速顺利完成MBO,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颁布之后首次获批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案。
其MBO操作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步。
成立收购主体—胜利投资2002年7月23日,山东胜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利投资”)成立,注册资本为1.1亿元,而出资设立“胜利投资”的43位自然人中,大部分为“胜利股份”、胜邦企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邦集团”,“胜利股份”原第一大股东)、山东胜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胜利集团”,“胜利股份”原第三大股东)的中高级管理层。
从小入手,成为第三大股东2002年9月17日,“胜利股份”公告称,“胜利投资”拟受让“胜利集团”持有的全部“胜利股份”的股权。
股权转让完成后,“胜利集团”不再持有“胜利股份”的股权,“胜利投资”成为“胜利股份”第三大股东。
围堰合拢,管理层一统天下2002年11月10日,“胜邦集团”与“胜利投资”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书,将其持有的“胜利股份”法人股2588.625万股(约占总股本的10.8%)协议有偿转让给“胜利投资”。
本次转让登记过户手续完成后,“胜邦集团”尚持有“胜利股份”流通股1559.3515万股,约占总股本的6.5%,为第三大股东。
协议转让过户完成后,“胜利投资”合计持有“胜利股份”股权4229.71万股,约占总股本的17.65%,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
至此,仅用三个月的时间,“胜利股份”完成了MBO计划。
之所以如此顺利,一方面是因为山东省在探索国有股减持的途径,出于保护本地壳资源的关系,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得力于整个股权转让过程的规范性。
涉及到国有股权转让最敏感的转让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关系,“胜利股份”最开始的转让定价为每股2.24元(与2001年12月31日的每股净资产一致),后来依据2 002年中期每股净资产2.27元的价格进行了调整,最终以每股2.27元的转让价格获得了财政部的审批。
中外MBO案例对比分析

罗宾·塔温纳
• 最早想到收购是在1975 年 • 第二次(1982年):罗宾·塔温纳已离开Stoneplatt集团三个月,没有公司愿意雇用一名背 有经营失败黑名声的公司执行总裁。所以, 对他来说,得到工作和获得成功的最好方式 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
约翰·奥瑞特斯
集团前任财务总监 对于他们的事业和他们这个管理层班子的能力 都很有信心。他认为,过去他们为集团赚了 钱,所以现在完全有理由把公司变成自己的 事业。他意识到,一个人一生不会有太多这 样的机会,必须要抓住这种机会。
5、收购前后业绩比较
• 粤美的每股收益年报图
• 粤美的每股净资产
国外案例
(一)案例简介
Stone-platt工业公司
……
……
•
电子公司
被管理层收购
Stone国际公司
利润 激增
(40%)
成功 上市
(3700多 万)
利润 倒退 被 FKI 接管 Nhomakorabea(二)收购前的介绍
• 1831年,由Josiah Stone创立 • 小小的船用铜钉制造商 世界最大船用 螺旋桨推进器生产商和世界最大铁路空调设 备生产商 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机械生 产商 • 60年代末 ,遭受困扰。 • 68年重组
方案策划 MBO实施
整个MBO的过程
表1 Stone国际公司管理层收 购的融资结构安排
此次MBO成功的因素
• 1、管理者对被收购公司的情况本来就已比较 了解,而他们为进行收购又展开了更为详尽 的调查。 经营状况 财务 调查 法律 公司治理结构
MBO成功的因素
• 2、合理采用各种筹资方式。 大量使用贷款(72%) 可赎回优先股(1/6) 可转换优先股(10%) 3、战略投资人与贷款人有部分重合
关于宇通客车MBO的完成

案例分析“关于宇通客车MBO的完成”分析宇通客车MBO的完成一、什么是MBO ?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的缩写。
经济学者给MBO的定义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与经理层利用所融资本对公司股份的购买,以实现对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的改变,实现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主导重组公司,进而获得产权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二、宇通客车MBO的完成宇通董事长汤玉祥是江苏宜兴人,毕业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媒体称其有才干,为人低调,常引“宁做过头事,不说过头话”为座右铭。
1997年5月5日宇通客车上市,1999年6月22日,宇通客车控股母公司宇通集团成立,2001年3月,实施MBO收购的上海宇通公司成立。
2003年12月,上海宇通假道司法拍卖,与其旗下公司郑州宇通发展收购宇通集团90%的股权,宣告历时数年之久的宇通客车MBO的完成,这是国内第一例公开以上市公司国有股为对象而实行的MBO。
三、业内人士郎咸平的观点上海宇通收购宇通集团,宇通集团控股宇通客车,汤玉祥的MBO 是倒着来的,这些都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宇通集团注册资本1.46亿元,宇通客车于2001年和2002年两次各分红了1410万元,2003年宇通集团在MBO收购时净资产为1.2805亿元,宇通集团从成立到转让亏损1795万元,如果算上宇通客车两次分红,则一共亏损4615万元,以宇通客车这么好的成长率和利润增长率,这怎么可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汤玉祥要削砍宇通集团的利润汤玉祥是通过什么方法削砍宇通集团利润的呢?第一手:向母公司注入劣质资产。
第二手:打压核心资产利润。
汤玉祥的手法和长虹的倪润峰几乎是一样的。
第一,提列存货跌价准备。
第二,大量清理固定资产。
第三,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调整。
第四,转移利润。
除了宇通客车外,汤玉祥还控制了宇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洛阳宇通。
1999年,宇通客车与宇通集团签署托管协议管理洛阳宇通,托管资产10046.73万元,净资产3662.37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通客车借拍卖完成M B O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宇通客车借拍卖完成MBO
2004-01-06
2003年12月31日,国内客车老大郑州宇通客车发布公告称,上海宇通以人民币14850万元的价格拍得宇通集团(宇通客车大股东)90%的股权。
对于宇通客车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股权转让,因为宇通客车的间接控股股东上海宇通实质上是宇通客车管理层以及职工全资持股的公司。
这意味着,等待审批两年之久的宇通客车MBO(管理层收购)在没有得到审批结果后,选择了借道司法拍卖的程序来完成。
拍卖完成MBO
12月31日,宇通客车发布公告称,宇通客车的大股东郑州财政局全资拥有的宇通集团的股权,在此前两天进行公开拍卖,上海宇通联合宇通发展参加竞拍。
上海宇通(宇通客车的管理层以及职工全资持股的公司)以人民币14850万元的价格拍得宇通集团90%的股权,宇通发展以人民币1650万元的价格拍得宇通集团10%的股权。
宇通集团于2003年12月30日在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宇通集团的股权结构变更为上海宇通持有90%的股权,宇通发展持有10%的股权。
12月31日的公告同时称,国有全资的宇通集团企业类型合法变更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必须经过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批准,不允许参加收购的本企业的管理层参与转让国有产权的各个环节,严禁“自卖自买”。
但摇身一变为私营企业的宇通集团通过拍卖为上海宇通所得已摆脱了政策的限制。
因此,这两个公告从实质上意味着,宇通客车的MBO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各界质疑以及等待审批后,总算顺利完成。
两年审批艰辛路
宇通客车销售部主任张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这次拍卖,我们已经准备两年了。
”他承认,虽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这样的结果正是此前想像的结果。
据了解,2000年9月份,在得知郑州市财政局有意转让国有股后,宇通客车的管理层以及职工联合出资亿成立上海宇通,提出收购宇通客车的股东宇通集团的股份。
此事得到了郑州市有关部门的认可。
2001年,上海宇通与宇通集团的出资人郑州市财政局签署协议,上海宇通欲出资收购宇通集团89%的股份,间接成为宇通客车的大股东,同年6月,宇通客车发布公告表示,在转让协议没有获得批准前,宇通客车的这部分股权将暂时由上海宇通托管。
这个案例当时被称为第一例上市公司国有股的管理层收购。
作为上市公司中最早出现的管理层收购(MBO)案例,宇通客车MBO的过程显得颇费周折。
这两年中,由于外界对宇通MBO中的资金来源以及国有资产是否流失存在怀疑,使得中间夹杂着无休止的争议和持续的指责。
有人对管理层收购宇通集团的一个多亿资金来源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直接怀疑管理层收购的资金来自上市公司宇通客车。
因为,2001年7月和2002年4月,上海宇通托管宇通客车的股权时,曾接连推出两次10股派6元的高比例现金分红。
而两次分红后的最大受益者无疑就是共获得约2400万元现金红利宇通客车高管层。
为此,宇通客车曾付出每股现金流为负的代价。
两年多的等待造成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河南,宇通客车到处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出现,而因未获得最后批准,宇通客车从法律上还是国有企业。
一朝突破有启示
经过两年的等待,宇通客车终于想到新的办法——司法拍卖。
郑州市财政局国资一处姓孙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上海宇通以郑州市财政局欠款(2001年支付的收购宇通集团的费用)为由,将其告上法庭。
随后,郑州一家法庭做出判决,冻结郑州财政局拥有的宇通集团股份,并且要通过拍卖宇通集团股份的方式来解决债务。
事实上,在宇通客车MBO受阻的这两年,真正获得批准的上市公司MBO一例也没有,但这并不说明就没有MBO的事实。
资料显示,自去年下半年来,一些自然人持股的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或是科技发展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案例陡增。
最为突出的是信托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渐成趋势。
尽管在这些信托公司的收购案中,没有人愿意承认是“受托投资”,但更多的分析人认为这些收购案更多是“曲线”MBO。
这次通过绕道司法拍卖的方式,郑州市国资局和上海宇通方面上演了一出“周瑜打黄盖”的戏,顺利给他们的MBO找到一个法律的注脚,这对已经事实完成MBO,又苦于得不到审批的企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好消息。
兴业证券分析师林木红表示,宇通的司法拍卖很有意思,通过司法拍卖既规避了审批,也规避了MBO,具有阶段性意义。
这种做法将促使证监会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法和规范去指导上市公司实现MBO。
MBO是不能叫停的,只能进行规范,如果不对上市公司MBO进行疏导和规范,必然会造成很多的暗箱操作。
作者:张利东杨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