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 规则1:有且仅有三个项。 •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 规则3: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也必须
周延。 • 规则4:前提与结论中否定命题的个数相等。 • 规则6:两个全称前提推不出特称结论。
第四节 日常语言中的三段论
一 省略三段论
•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 并且把马牵走,狗却没有出声……显然,来 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物。”
• 狗见到陌生人就会发出叫声, • 狗没有出声, • 所以,来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
(一)省略大前提的形式。
• 我们是不相信鬼神的,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 • (凡唯物主义者都是不相信鬼神的);我们是
• 甲:你这个月奖金拿得很多吧? • 乙:不是很多。 • 甲:那是否拿得很少呢? • 乙:也不是很少。 • 甲:怕别人借你钱花啊?你的回答违反了排中
律,知道不?
• 张三:你后来拿到回扣了吗? • 李四:对不起,张先生,这个问题我无可奉告。
(三)排中律的适用范围
• 当客观事物尚未认清时,持“两不可”或 “不置可否”的态度,不算违反排中律。
• 规则六:两个全称前提得不出特称结论。
• 没有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没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数学家。 • 所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非数学家。 • 有非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存在谬误”
1. 所有宠物都是家养动物,没有独角兽是家养 动物,所以,有独角兽不是宠物。
2. 以“有美人鱼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会员”为 假推出“有美人鱼不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成 员”为真。
第四组: • 正当防卫行为不负法律责任,但是正当防卫超
逻辑学的基本原则

逻辑学的基本原则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论证和思维的学科,其基本原则包括三大方面。
其一是非矛盾律,即某个问题的两种互相对立的陈述不能同时成立。
其二是排中律,即一个命题和其否定命题只能有其中之一成立,不能同时成立。
其三是归纳法则,即通过一系列事实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一个普遍规律,再把这个规律应用到新的情况中产生预测。
这三条基本原则是逻辑思考和论证的基础,有效地帮助我们分析事物的本质,排除谬误,正确地理解事物本来的含义。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它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本质,即一个对象只能同时具有一个确定的属性。
这个规律表明,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不能出现混淆和歧义。
例如,如果我们说:“小明是个好学生,但他不是个好学生”,这个语句就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不清晰,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二、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这个苹果既是红色的,又不是红色的的情况。
排中律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其重要性在于保证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如果不遵守排中律,就会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清晰,进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矛盾律
四、唯一律
唯一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只有一个确定的真值,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例如,对于命题:“小明是男孩”,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确定的真值。
唯一律是逻辑学中保证思维顺畅的重要规律。
由于唯一律的存在,我们在思考和推理时,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唯一律是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四大规律,这些规律组成了逻辑学体系的核心。
只有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够正确地运用逻辑学知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逻辑思维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思维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个:(一)同一律: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三)排中律: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
它们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特殊规律或规则的依据。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
亚里士多德虽未曾明确提出同一律,但在他的某些言论中已有关于同一律的思想。
传统逻辑学家指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从相同方面彰显了恰当思维的主要特征──确定性。
思维的确定性是客观事物相对确定性的反映,也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唯心主义者否认这些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他们或者认为这些规律是思维本身所固有的先验范畴,或者认为思维规律是人们根据约定建立起来的规则。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对人们的思维具备规范促进作用,不严格遵守这些规律的建议,思维就可以发生纷乱和错误。
5逻辑基本规律

5/22/2020
30
案例3 老虎在哪个房间内?
在3000年前的印度,有一位闻名全国的逻辑学家, 他触犯了神圣的法律,被判处死刑。当时的国王 因为钦佩他的学问,打算留给他一线生机。
于是,国王召来了逻辑学家,对他说: “亲爱的朋友,为了得到我的恩典而获得赦免,
你必须赤手空拳与一只猛虎搏斗,并且打死它。 请看,这里是三个相互隔开的房间,按顺序标着1 号、2号和3号,其中有一个房间里藏着一只老虎。 但是三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你不知道老虎藏在 几号房内。现在,你必须按门上标号的顺序,逐 个打开每个房间,发现那只老虎并且打死它。
上例中,旅行者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 钱的夹肉面包”,从而用面包兑换了啤酒。又把“用面包 兑换到的啤酒”和“用来兑换啤酒的面包”这两个相同的 概念(由于它们是等价兑换,在此应视为相同的概念)混为 不同。
这样一来,当酒店的老板要求付款时,他就能够“顺理成 章”把话题从“没付钱”转移为“没吃”,从而达到赖帐 不付的目的。
2、作用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但不否认事物的发展 变化。
5/22/2020
11
第三节 矛盾律239
一、矛盾律概念及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为矛盾或者相互反
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即不能肯定它是什么的同时, 又否定它不是什么;或者在否定它是什么的同时, 而肯定它是什么。
逻辑学四大原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逻辑学作为一门哲学分支,研究的是人类思维和推理的规律。
在逻辑学中,有四大基本原理,它们是矛盾原理、排中律、同一律和唯一律。
这四大原理是逻辑学研究的基石,它们为我们理解世界、分析问题、推理论证提供了重要的逻辑基础。
首先,矛盾原理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它指出了矛盾存在的客观事实,即对立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成立。
例如,在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和“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中,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矛盾原理告诉我们,在推理和论证过程中,我们需要排除矛盾,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和严谨性。
其次,排中律是指在任何命题中,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中间状态。
这意味着任何命题的真值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真,要么是假。
例如,在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和“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中,这两个命题必有一个为真,一个为假,不存在其他可能。
排中律为我们提供了在逻辑推理中判断命题真值的基本原则。
再者,同一律是指同一个命题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意义下,只能有一个真值。
这意味着在特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命题只能是真或者假,不能既是真又是假。
例如,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条件下,“这个苹果是红色的”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真值,要么是真,要么是假,不能同时为真和假。
同一律为我们提供了在逻辑推理中判断命题真值的基本原则。
最后,唯一律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同一命题只能有一个真值。
这意味着在特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命题只能是真或者假,不能同时为真和假。
唯一律强调了在特定条件下命题真值的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在逻辑推理中判断命题真值的基本原则。
总之,逻辑学四大原理——矛盾原理、排中律、同一律和唯一律,构成了逻辑学的基本框架,为我们理解世界、分析问题、推理论证提供了重要的逻辑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进行思维和推理。
逻辑学四大原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是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推理论证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基础。
第五章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遵守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第二节 同一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公式是: 是 公式是:A是A
同一对象
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
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二、矛盾律对正确思维的逻辑要求 三、矛盾律的作用 四、关于悖论
二、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为什么?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为什么?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县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农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县委领导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2.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 甲说: 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 乙说: 甲说 话 不对。 甲说: 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不对。”甲说:“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乙 你这话也不对。 甲说: 你的话不合逻辑。 说:“你这话也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 乙 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 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甲乙二人的话到底谁的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思想被断定为真 必须有其充足理由
公式:因为 真 并且B推出 推出A,所以A真 公式:因为B真,并且 推出 ,所以 真 或为: 或为:〔B∧﹙B→A﹚〕→A ∧ ﹚
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里,记录了 A、B两人的一段对话: 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 革命的事情,都 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 密去了? 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 他们问了我呀。 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 不住的人!
文章写作中的“走题了”、“跑题了”
某地铁上来一位抱婴儿的妇女,列车颠颇乘 客拥挤,一位站着的中年人请一位青年姑娘给抱 小孩的妇女让座,姑娘说“凭什么让我让座?”, 中年人说:“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精神文明的体现。”
这位姑娘眨眨眼,突然理直气壮的说“你配 讲什么精神文明,你的吐沫星子都溅到我脸上了, 你是耍流氓!” 中年人气的说“你是耍无赖.”。 “你才是无赖呢。”姑娘煞有介事的拿出手绢来 擦脸。中年人脸气的铁青,无可奈何。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否定了对同一 对象所作出的两个彼此之间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 的判断。例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只 有两条路:或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者必居其一。但是,当时却有人提出“既不走社会主 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走“第三条道路”。 “中国应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应走资本主义道路” 是彼此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而“有人”对这两个 判断都加以否定,就是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第十二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第一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形式逻辑的规律,简称“逻辑规律”, 即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具体地说,就是 人们在运用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循 的各种逻辑法则。
按其对思维的逻辑形式所起的作用不同:
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的这一要求,就会犯“自相矛 盾”的逻辑错误。 通常人们所说的 “出尔反尔”、“前言不 搭后语”、“自己打自己嘴巴”,都 是思 维自相矛盾的生动说明。
例如:
① 我花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写完这本书。 ② 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宫室。 ③ 他是很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二)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 偷换论题(或称“转移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关 于“所作判断必须保持同一”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 误。 例如: 警 察:你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 骑车人:我以前从未骑车带人,这是第一次。
母亲:你怎么又这么晚回来? 女儿:你总是挑我毛病。 甲:打枪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问的是为什么 只开一只眼睛) 乙:因为闭上两只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答的 是为什么只能闭一只眼睛)
在例①中,自相矛盾的思想隐含于“近一年 多”这一概念中。“近一年”,是不满一年, “一年多”,是超过一年。所以例①实际上 包含这样两个判断:“我花了的时间不满一 年”和“我花了的时间超过一年”,它们是 自相矛盾的。
在例②中,“始于汉唐”包含了自相矛盾的思想。 “汉”、“唐”是两个朝代,前后相隔近400年,因 而“始于汉”和“始于唐”是互相排斥的。这就是 说,例②实际上包含这样两个判断:“中国园林建 筑始于汉宫室”和“中国园林建筑始于唐宫室”, 二者之间具有反对关系。 例③中,自相矛盾的思想包含在“死难者中幸免的 一个”这一概念里。“死难者中的一个”表示已死, “幸免的一个”表示没死。所以,例③实际上包含 这样两个判断:“他是很多死难者中的一个”和 “他是幸免于死的一个”,二者之间具有矛盾关系。
这是论敌经常使用的诡辩手法之一,目的 是为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人上当受 骗强一弱,扮着戏玩。先是甲扮武松,乙 扮老虎,结果乙被甲打得要命,乙埋怨甲,甲则道: “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给你咬死了?”乙只得要求互 换角色,结果又被甲咬的得要命,乙说怨话,甲又道: “你是武松,不咬,不是给你打死了?” 这里,甲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戏台上的 武松当作真武松来咬,把戏台上的老虎当作真老虎 来打,犯了“偷换概念”的 逻辑错误。
同一律的公式: A是A(或A→A) 公式中的“A”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思想,即任一 概念或任一判断。 “A是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的 内容都是确定的、自身同一的。
二、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主要有混淆概念和偷 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 (一)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 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 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这种错误多半是由于 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由于缺乏逻辑素养,不善 于准确地使用概念来表达思想所造成的。 例如:
第二节 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其内容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 同真,必有一假。即任何思想不能既反映某客观对 象而又不反映某客观对象。 矛盾律的要求: 对于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肯定;肯 定其中一个,就必须否定另一个。 矛盾律可用公式表示为: 并非A并且非A; 符号公式表示为 : ¬(A∧¬ A)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形式逻辑的特殊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和形式逻辑的特殊规律之间 的根本区别在于:
对思维的逻辑形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后者不具有普适性, 它只适用于某个或某些思维的逻辑形式。
例如,定义的规则只适用于对概念进行定义, 划分的规则只适用于对概念进行划分,人们如 要进行三段论推理、选言推理是无须遵守它们 的。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具有普适性的,它普 遍适用于各种思维的逻辑形式。如,同一律, 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时,都 得遵守它。
小训练:
讨论下面的例子是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
(1)某人既承认自己一喝酒,就胡言乱语, 又说自己也有喝酒而不胡言乱语的情况。 (2)某人既否认“有些血压高患者应该进行 无氧运动”,又否定了“血压高患者都不 应该进行无氧运动”。
第三节 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排中律的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 同假,必有一真。即任何思想或者反映某客观对象, 或者不反映这个客观对象。也就是说,任何思想或 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 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 不能同时否定,否定其中一个,必须肯定另一个。 排中律可用公式表现为: A或者非A; 符号公式表示为: A∨¬A
(1)胡适的《尝试集》中有一首诗: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 功在尝试。 ——华罗庚读此诗后,指出了胡适“偷换(混淆概念)”。“尝 试”一词在句一中的含义是“第一次实验”(陆游诗中的概 念),在第二句中的意思是“试验”,后者的外延大于前者。
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 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这里,B不仅把向敌人告密的恶劣行径轻轻抹 去,而且得出了告密有理的结论,本来A所说的 “可靠”是指对革命忠诚,不向敌人泄密,而B却 用“从来不说谎”即向敌人说实话来偷换。
张班是鲁班的师兄弟,手艺高超。有一次,张班给 一个财主修建台阁,财主和他口头约定:如果修的台阁 合其心意,赏“五马驮银子”,外带“一担米、两只猪、 三坛酒”。台阁修好了,财主里里外外都检查了也找不出 半点毛病,该按约定条件给 张班报酬了。财主叫家丁牵 来五匹马,并排站着,马背上横搁一块木板,上面放了 一块比手指还小的银子。财主说:“这就是我给你的工钱 ——‘五马驮银子’。”接着财主拿来鸡蛋壳装的米粒说: “这是我赏的‘一蛋米’。”财主又从一个木匣里拉出了 蜘蛛,说:这是‘两蜘蛛’。”最后,他把指头伸到一只 壶里,蘸了一下,向前弹动了三下,对张班说:这是 ‘三弹酒’!”
第一节 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同一律的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都必须保持与 自身同一的确定性。即任何思想如果反映某客观对 象,那么,它就反映这个客观对象。 同一律要求: 思想必须有确定性。即在同一时间、条件、关系下针对同 一对象的思维过程中,关于概念和判断的思想,必须在同一 个意义上使用。不可混淆或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