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七大题材

合集下载

2020年古代诗歌阅读——7大题材

2020年古代诗歌阅读——7大题材
②[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
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
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
(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定情感:_①__设__想___友__人__归__家__后__悠__闲__自__在__的__生__活__,__寄__托__了__对__友__人__真__诚__的__祝__福__;__②__也__ __暗__含__着__诗__人__对__超__脱__世__俗__的__自__由__生__活__的__向__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
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 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 “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古典诗歌从题材角度可分为羁旅思乡诗、送 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 志诗七大类,以下就从这七大类诗歌入手,寻求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 态度题的突破。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 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明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 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一、 羁旅思乡诗——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 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课件-(共57张PPT)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课件-(共57张PPT)

题材3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征战诗
题材建模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内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涵 诗。
标 志
①标题常含“塞”“征”“军”“塞 上”“塞下”“征人”“从军”“戍”等 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 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 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 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 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 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
(2)请简要赏析“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两句的妙处。(6分)
解析:“赏析”可从内容、结构、手法、语言等角度考虑,这四个角度可结合起来 谈;“妙处”应重点谈效果和作用。 答案:①作者运用用典、想象等表现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暮霭散去、空翠飞来 的期待之情,有力地深化了诗歌的主旨。②两句气势磅礴,奇伟瑰丽;上承“江山吟 断”,下启“渺渺予怀”,使结构更为完整缜密。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合突破
题材1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
题材建模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标 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
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 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
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 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
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 的感慨。 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②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感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解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的赏析之上的。为此,考生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 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 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 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 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个考点,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包括: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以及即事抒怀诗。

1. 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多以自然风光和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或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讴歌。

2. 边塞征战诗:这类诗歌主要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以及边塞的壮丽风光,表达出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仰和赞颂。

3. 咏物抒怀诗:这类诗歌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5. 赠友送别诗:这类诗歌通常表达出作者对朋友或亲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友谊或亲情的珍视和怀念。

6. 羁旅思乡诗:这类诗歌主要描写作者在外漂泊、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

7. 即事抒怀诗:这类诗歌通常以眼前的事物或事件为题材,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分类只是对古代诗歌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实际上古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题材分类整理版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题材分类整理版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题材分类整理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诗歌的鉴赏。

说到古代诗歌,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古代诗歌有哪些题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类整理一下吧!1. 山水田园山水田园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这类诗歌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江河湖海、山川草木等。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长江滚滚来”就是对江河壮阔景色的生动描绘。

2. 爱情离别爱情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另一个常见的题材。

这类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感慨和对离别的不舍。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黄河入海流”就是对离别之情的象征性表达。

3. 励志奋发励志奋发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正能量题材。

这类诗歌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对励志精神的赞美。

4. 怀古思今怀古思今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历史题材。

这类诗歌通过对古人事迹的回顾,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比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里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就是对古人奋斗精神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反思。

5. 咏物抒怀咏物抒怀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生活题材。

这类诗歌通过对自然物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举头望明月”就是对月亮美丽景象的赞美,而“低头思故乡”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代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感人的爱情故事;既有激励人心的励志诗篇,又有回顾历史的怀古之作;既有对生活中琐碎事物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古代诗歌常考的七大题材

古代诗歌常考的七大题材

古代诗歌常考的七大题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③。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②愠:疾苦、怨愤。

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诸子登岘首①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首:即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

②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在襄阳很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纪念。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体诗的题材

古体诗的题材

古体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送别怀人诗:这类诗歌通常表达离别之痛、思念之苦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

2. 羁旅思乡诗:这类诗歌通常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亲人的牵挂。

3. 边塞征战诗:这类诗歌通常描写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4. 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通常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通常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顾,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6. 咏物言志诗:这类诗歌通常通过对自然界或人造物的描绘,表达对某种品质或理想的赞美和追求。

7. 爱情闺怨诗:这类诗歌通常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相思之情,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离别的痛苦。

总之,古体诗的题材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古诗词七大题材

古诗词七大题材

下草,不解忆王孙?
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
【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 “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
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 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编管太平
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 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
(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 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 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 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 现代汉语“难道是……吗”。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 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 解上。
一、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
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
忧民。
三、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 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 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④阃 外:指统兵在外。阃,kǔn。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欹, qī,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两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古诗的题材类型

古诗的题材类型

古诗的题材类型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时期的不断变迁和文化交融,古诗的题材类型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诗题材类型:
1. 田园诗:描写田园自然景物、农民及其生活、爱情、友情、悲欢离合等内容,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代表作品有《桃花扇》、《将进酒》等。

2. 战争诗:描写战争的残酷与烽火连天,抒发忧患与赞美战斗精神,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代表作品有《出塞》、《前出塞》等。

3. 爱情诗:描写爱情的美好与悲哀,表达诗人的思念和爱意,情真意切,让读者产生共鸣。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离思五首》等。

4. 思乡诗:描写离乡别土的情感,表达对故土深深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代表作品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浪淘沙》等。

5. 历史诗:描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伟大人物,传达历史感和情怀,代表作品有《木兰诗》、《拟古决绝词》等。

6. 宗教诗:表达对神灵的信仰和虔诚,体现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代表作品有《道德经》、《庐山谣》等。

7. 山水诗:描绘山水自然风光的美好,表达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和敬畏之情,代表作品有《江南逢李龟年》、《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8. 其他主题诗:比如描写历史题材的《八阵图》、描述植物、
动物等自然题材的《菩萨蛮》、道德题材的《七哀诗》等。

以上是古诗的一些主要题材类型,每一类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
代表作,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题材一怀古咏史诗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月” “胡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归羊” “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

E.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真切描写,高度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并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⑵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AE解析:A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不准确,更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E 项,“真切描写”错误,此句通过想象追思历史。

⑵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

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

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名师教你解题特征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志标题中有“咏史” “怀古” “登某古迹有怀” “古迹” “古人名”等。

内容情感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教材链接《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变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

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

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

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

④阃外:指统兵在外。

阃,ken。

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

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

欹,q i,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塞马晨嘶,胡笳夕弓I”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作品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1)AD 解析: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

D项,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身在战争前线。

(2)(示例一)“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写出了边塞军情紧张,敌人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场景, 暗示了作者此时面对紧张局势内心的焦急,与下文“赢得头如雪”的无奈形成了对比。

(示例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写出了古迹毁塌湮没,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景色。

暗指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豪情业绩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之情。

教材链接《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她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 即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AE解析:A项,并非要与桃李一起装点春天。

E项,诗人引述典故目的不在此,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重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2)①拟人。

如“怕愁贪睡”四字,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名师教你解题特征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 “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情感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变式训练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独鹤【唐】韦庄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唐】褚载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烘托。

C.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两首诗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两诗吟咏鹤的形象,其实都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观照,寄托了诗人的志趣。

E.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所不同:前诗运用夸张手法,动静结合;后诗也用夸张手法,只有动态的描写。

(2)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案:(1)BE解析:B项,后诗没有以溪涧为背景烘托。

E项,前诗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

(2)①前诗鹤孤独徘徊难定栖居之所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失意、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情绪。

②后诗写鹤有所避忌、一飞冲天的形象,流露出诗人洁身自好、自信能展示自身才华的志向。

题材二托物言志诗题材三羁旅思乡诗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重九夜偶成黄仲则①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③,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④衰亲⑤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①黄仲则:清代诗人。

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

②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

③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栖无定所。

④差喜:幸好。

⑤衰亲:老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以“重阳” “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D.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一脉相承,语意与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E.“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

(2)“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D [解析]C项,是想象或回忆的内容,不是极目所见。

D项,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应为“语意与情感的突转”。

⑵这两句诗中有“喜”;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这两句诗中也有“悲”;诗人长期漂泊于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这“喜”是以“悲”为底色的,喜中有悲。

名师教你解题特征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 “望月” “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情感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③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