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消费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及措施

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其竞争力和可 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发展,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激发创新活力
完善创新体系
01
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
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原则
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技术 进步,提高生产效率。
制度创新
改革经济体制和制度,激发市场活 力,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 境。
人才创新
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提高劳动 力素质,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 的人才支持。
02
经济增长的措施
提升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通过技术研发、引进和扩散,提 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减少浪
构建创新体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培养创新人才
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 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04
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 保障措施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 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 ,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要加 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企业和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
经济增长方式的 原则及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 • 经济增长的措施 •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路径 • 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保障措
施
01
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
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协调转变与经济增长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
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驱动和投资拉动,以及过度依赖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我国逐渐加强了自主创新和内需拉动的意识,开始转向以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为主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和“双创计划”,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和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
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加强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意识。
中国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推动了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加大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治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推行节能减排等。
这种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
近年来,我国国内需求的增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各国企业争相进入的热土。
与此我国也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和规则制定。
中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种注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

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近年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一直是经济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消费结构不断演变的背后,既反映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和习惯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一、消费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消费结构的演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生活消费的需求得到满足,开始向高品质、个性化消费过渡。
其次,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让消费者能够更加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消费的多样性。
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为消费结构的演变提供了推动力。
比如,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导致健康食品、有机产品等相关领域的快速增长。
二、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消费的结构性变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从反映层面来看,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进程。
例如,当消费者开始在食品消费中更加注重品质和健康,食品行业将更加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相关产业链将会得到拓展和优化。
从推动层面来看,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引发了相关领域的经济增长。
对于新兴消费需求,企业可以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刺激需求的增长。
同时,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会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消费结构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国家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消费的结构性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增长方式和速度。
当消费结构向高品质、个性化消费转变时,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不仅仅是投资驱动。
其次,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将带动企业的创新和增强竞争力,同时也会进一步拉动相关产业和就业的增长。
此外,对于农村地区而言,消费结构的升级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消费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消费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逐渐深化,中国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影响。
1. 消费结构的变化在过去,中国的消费结构以基本生活必需品为主导,如食品、衣着、住房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追求更加健康的食品、更加时尚的服装、更加舒适的住房成为了人们的新消费需求。
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新业态逐渐兴起,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体验。
2. 消费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一方面,消费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提高,消费增速逐年上升。
2019年,我国消费总额达到41.2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另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尤其是高端消费和服务消费的不断增长,要求企业提供更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3. 消费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一方面,消费结构变化提升了企业的技术门槛、创新能力和标准化要求。
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同时,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服务品质、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和质量水平。
另一方面,消费结构转变还提出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和生态建设的需求。
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消耗方向转变,需要企业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技术研发。
4. 如何促进消费结构转变要促进消费结构转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规范,加快消费结构调整。
例如,扶持发展服务业,推广绿色环保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消费品,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等。
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产品品质提升,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消费结构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应,影响着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消费结构的特点、消费结构的现状以及提升消费结构的建议等方面探讨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物价水平、生产布局、行业结构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一些学者认为,消费结构的改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出口贸易和投资等因素。
因为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其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普遍程度更大。
比如,某些国家的消费构成中,汽车、手机、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比重较大,而某些国家的消费构成中以住房、教育、医疗等为主,这些不同的消费结构会影响各自经济的开展。
二、不同消费结构的特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其消费结构也不同。
在发展中和发达国家之间,消费结构也有明显差异。
发展中国家以工业品、耐用品的消费为主,而发达国家则以服务业、个性化消费为主。
受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传统消费占比较大的农业、采矿业等国家的居民收入较低,消费结构偏向基本生活消费。
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大的经济体,其居民消费结构偏向文化娱乐、个性化消费等高水平消费。
总的来说,可见从需求矛盾角度来看,消费不同实质上等同于需求的变化。
三、消费结构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档次、高服务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
201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提速,居民收入提升,消费增速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居民消费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
同样,自去年以来,各个国家的消费结构均受到疫情、低油价等因素的影响,临时性推动部分消费的拉动,但对于长远间消费结构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四、提升消费结构的建议在消费需求增长的生态背景下,提升消费结构,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积极倍增居民财富水平,促进消费人群的结构不断向高水平、高标准、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还需要坚决扫除市场瓶颈、推动产业升级扶持创新驱动,确保了高品质、环保的消费品、服务可得到更广泛的机会、市场占位,进一步刺激消费市场的扩容、加速居民消费升级的步伐,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稳定“蓄水池”。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时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内外部压力的增加,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转变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和转换路径。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投资驱动: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
过度依赖投资增长已经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政府正在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投资的效率和质量。
2. 消费升级: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也逐渐升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高品质日常用品、健康食品、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政府鼓励加强消费者保护,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
3. 创新驱动:中国正在加大创新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和政策措施,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
推动“双创”(创新创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4. 对外开放:中国将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贸易体制改革,提倡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也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型经济区域建设,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换路径也日益清晰。
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强调要以创新为核心,加强各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并促进各个社会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投资驱动转向以消费、创新和对外开放为主要动力。
在转变路径上,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希望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从投资、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中国经济模式

从投资、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中国经济模式从投资、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中国经济模式唐”,晔(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611130)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都主要是通过投资、出口这两大马车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长久的,因此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以消费为主来拉动经济增长。
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分析,来探究一条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路径。
”, 关键词”,经济模式;消费主导;转变一、问题的提出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历了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投资率、出口率不断攀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消费率却不断下滑。
在投资的推动下,经济增长加快,GDP总量也不断增长。
从贡献率看,投资贡献率迅速回升,消费贡献率则持续下降。
造成投资、出口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出口的不断增长,政府部门需要以投资来确保为出口增长提供基础性服务设施。
第二,国有控制的投资体系是促进中国内部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工具。
第三,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取得政绩,会高度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我国投资率和出口率的长期偏高,不仅意味着社会产出中用于消费的比率较少,而且还会引起生产能力过剩、银行呆坏账、长期贸易顺差、中国的贸易发展对国外资本的严重依赖、收益率迅速下降和长期来看不能维持经济高增长的趋势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为了扭转这一经济不平衡的趋势,我国迈入消费结构战略性升级的新阶段已势在必行。
因此,政府应当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转向个人消费领域。
这一转变的特征包括消费者对市场起主导作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等。
去年我国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迅速走出危机困境,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我国开始逐步转向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例如实行家电下乡政策、为绿色汽车的购买提供补贴等政策来促进居民消费。
这意味着我国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应靠国内民间消费的增长来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从外需向内需转换的拐点已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科学·2010年第6期投资消费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汤向俊 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摘 要:本文分析中国高投资率形成机制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形成率演变规律。
本文运用1970—2008年间跨国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由于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低于劳动力的边际贡献,GDP中资本形成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 型特征。
本文的理论分析及1978—2008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表明,政府生产性倾向以及国有部门较低的融资成本,使中国较高的资本形成率得以持续。
因此,我们应继续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金融业的改革,改变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为实现中国高投资增长模式转变提供微观基础。
关键词:资本形成率GDP 增长模式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增长模式的重要特点是投资率较高,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备受各界关注,认为高投资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失衡。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改变中国高投资的增长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官方正式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过在近些年,中国的投资率反而越调越高,资本形成率由1995年的40.3%上升至2008年的43.5%,①该比率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在近些年中国的高投资率未见扭转反而持续上升?经济增长中的高投资率是否会持续下去,是阶段性特征还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中国高投资低消费增长模式的微观基础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整?通过我们对国际数据的简单比较发现,投资率呈现低收入国家占比较低,中等收入国家占比较高,高收入国家占比较低,也就是呈现倒U型特征(见图1)。
值得思考的是该特征是否具有一般性,背后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的政策含义角度出发,该问题都极具价值。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合理的投资率用黄金律资本存量表示,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投资的收益率降低,经济处于无效率状态(Phelps,1961)。
不论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是内生增长理论分析中,基本假设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储蓄率的提升只能一次性提*作者感谢编辑部同志宝贵意见,感谢刘瑞明、魏婕和李娟伟等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本文初稿入选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感谢乔岳有益的评论。
①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高现有人均产出水平,并不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率(Solow,1956;Romer,1986,1990;Lucas,1988)。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转轨中,通过提高储蓄率,进而提升投资率,用于吸收剩余劳动力,可以具有持续的增长效应。
在开放经济中,许多国家通过利用外部储蓄满足国内投资的需要,支持长期的经济增长。
东亚经济体中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腾飞阶段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储蓄,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投资,支持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Kojima,1997)。
Alexander(2003)认为投资在日本人均收入水平上升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在日本从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经济体向发达的经济体转变过程中,高投资率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Dekle(2001)通过对日本和韩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研究,认为伴随着日韩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投资率存在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
中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现象由来已久,学术界对此探讨不断。
国内学者主要从国际比较、人口红利、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等角度论证中国高投资、低消费增长模式的必然性(罗云毅,2004;李扬、殷剑峰、陈洪波,2005,2007;姚枝仲,2004;战明华、许月丽、宋洋,2006)。
不过,部分学者也认为高投资、低消费的增长模式因要素价格扭曲造成银行坏账、低工资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代价(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5)。
验证投资是否过高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投资效率的高低,如果能够保持较高的投资效率,高投资现象在我国的长期存在也有其合理性。
国内学者对于中国投资效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基本达成一致性意见(张军,2005;Kuijs,2005;宋国青,2006;卢峰等,200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部资本,从资本的逐利性角度看,资本的不断流入,说明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应处于较高水平。
综观以上文献,对于投资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的投资率是否过高,投资效率如何等问题,对中国的投资率阶段性特征和原因虽有所涉及,但缺乏较为系统的计量经济分析,仅集中于个别国家或某几个国家的分析,特别是对投资率演变的一般规律研究显得尤为不足。
本文的研究试图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的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和1970—2008年间跨国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探讨投资率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其形成机制;(2)通过对中国1978—2008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分析中国投资率所处阶段及影响因素;(3)通过比较投资率形成机制的国内外差异,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一些见解。
本文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本文理论分析部分;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变量和数据描述部分;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实证检验和分析部分;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图1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资本形成率(%)资料来源:2009年《国际统计年鉴》,资本形成率为2005年数据。
二、理论分析(一)基本模型假定经济体由两部门构成,农业部门产出()A Y t 和非农部门产出()U Y t 。
为分析方便,我们假定非农产业充分就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劳动力边际报酬明显高于农业部门,存在劳动力跨部门迁移。
()((),())A U Y t F Y t Y t = (1) 假定两部门存在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同时假定两部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采用密集形式生产函数,可得两部门每单位有效劳动的生产函数如下:()(())A U y t f k t = (2)()(())U U y t f k t = (3)假定要素市场是竞争性的,则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要素价格满足如下条件:AA A AY w A L ∂=∂ U U U U Y w A L ∂=∂ (4)AA A Y r K ∂=∂ U U UY r K ∂=∂ (5) 其中A w 和U w 表示两部门的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工资水平,A r 和u r 分别表示农业部门与非农产业的资本报酬率。
市场的长期均衡要求两部门要素边际报酬相等:A U w w =,A U r r =,此时二元经济成功转型,实现一元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与非农产业工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将由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流动,我们借鉴Acemoglu (2008)的方法将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迁移率假定为ρ,可以将农业部门劳动力迁移动态学表示如下:(),,0,0,A U A A A U AU A L t w w L L w w w wρρ•⎧=−⎪⎪⎡⎤=∈−=⎨⎣⎦⎪=⎪⎩ ≺ (6) 假定非农部门每单位有效劳动产出中用于新增资本的比例为(())U sf k t ,弥补现有资本折旧为k δ,非农部门用于吸收转移劳动力所需资本为()()t k t ρω,其中()()()A U t L t L t ω=,技术进步率为g ,则每单位有效劳动资本的动态学为:()(())[(()]()U U U k t sf k t g t k t δρω=−++i(7)稳态条件下的资本形成率为:()(())()U UU U K k t sY f k t g t δρω==++ (8) 我们采用汤向俊、任保平(2010)的方法,①定义()t φ表示两部门相对工资水平的函数,他表示了因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两部门工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农业部门劳动力具有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持续动力,因此,非农产业劳动力不能获得新古典经济学意义①在汤向俊、任保平(2010)理论分析中,模型部分主要目的是分析人口结构因素对资本形成率的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侧重于资本形成率演变规律及中国特征的分析。
的劳动力边际贡献相对应的报酬,工资水平上升存在粘性,()t φ表示了粘性程度。
我们用(())(())U b t f k t φ表示因两部门工资水平差异,其中0b φ∂∂ ,非农部门劳动力不能获得竞争意义的工资水平,每单位有效劳动产出中向资本所有者转移的份额,我们将其看作为资本形成。
则(7)式中每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动态学为:()[(())](())(())()U U U k t s b t f k t g t k t φδρω=+−++i(9)稳态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为:()(())(())()U UU U K k t s b t Y f k t g t φδρω+==++ (10) 通过(10)式,我们可知,()0U U K Y b ∂ ,(())b t φ作用相当于经济体中储蓄率,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使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所有者,有利于资本积累,相应提高资本形成率。
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将转型过程分为二个阶段:0,1[]t t ,1,2[]t t ,其中1t 表示 “刘易斯拐点”。
在0,1[]t t 阶段,非农产业的工资水平保持不变w ;在1,2[]t t 阶段,工资水平开始反映劳动力边际贡献,工资水平开始上升,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工资水平趋于一致,实现了二元经济转型。
情形1:在0,1[]t t 阶段,非农产业的工资水平相对固定,相应资本所有者获得超额边际报酬,相应得我们定义:1()1()()U t w t w t φ=− (11)在0,1[]t t 阶段,反映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进步的工资应该上升,但是,因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阻碍了该进程,使非农产业工资水平相对固定。
在该阶段,10U w φ∂∂ ,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越快,向资本所有者转移的份额愈大。
因此,在(10)式中,表现为资本形成率的快速上升。
情形2:1,2[]t t 阶段,非农产业工资水平开始快速上升,非农产业工资水平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逐渐趋于一致:()()A U w t w t =,我们用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工资水平相对变化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相应我们定义:2()1()()A U t w t w t φ=− (12)在1,2[]t t 阶段,随着()()A U w t w t →,2()0t φ→,劳动力边际贡献向资本所有者转移的份额逐步减少,相应地在(10)中,()0h t →,资本形成率开始下降。
命题1:据我们对情形1和情形2的讨论,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劳动者所获得的边际报酬的变化,资本形成率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二)非农产业内部资本形成行为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不同的投资行为主体,他们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