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感知信息 教案 (2)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人体感知信息教案

初中生物人体感知信息教案

初中生物人体感知信息教案教学内容:人体的感知信息及其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和其作用;2. 掌握人体感知信息的传递过程;3. 知道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自己的感知器官。

教学重点:1. 人类感知器官及其作用;2. 感知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1. 感知信息的传递过程;2.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自己的感知器官。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感知器官。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感知器官;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需要感知器官?有哪些感知器官?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人类的感知器官及其作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2. 讲解感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感知器官接收外部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最终形成感知信息。

三、展示与讨论(10分钟)1. 展示模型或图片介绍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 讨论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自己的感知器官,例如不过度使用手机、保护眼睛等。

四、练习与检测(15分钟)1. 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2. 出示图片,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感知器官。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强调人体的感知器官和感知信息的传递过程;2.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好自己的感知器官。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2. 分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感知器官,并写一份感想。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体的感知信息及其作用,通过讲解、展示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人体感知器官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感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提高对自身感知器官的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激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感受信息》教案

《感受信息》教案

《感受信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和作用,知道信息对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信息安全,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信息的定义与分类2. 信息的作用与价值3. 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方法4. 信息安全与道德规范5. 实践活动:制作个人信息名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作用、收集与处理方法,信息安全与道德规范。

2. 教学难点: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方法,信息安全与道德规范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信息的作用与价值。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安全与道德规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个人信息名片,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信息的定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信息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信息。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与道德规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制作个人信息名片,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

7.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信息,分析其作用与价值。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信息安全与道德规范意识。

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作品、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

3. 评价指标:信息的准确性、处理的完整性、表达的清晰度、安全的可靠性、道德的合规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信息技术基础》2. 辅助材料:案例分析文档、个人信息名片模板、信息安全与道德规范指南。

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白板、教学软件。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第十二章《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课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九章第十二章《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课程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请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眼球结构模型,并结合书上P102的眼球结构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自学眼球的结构,并完成知识清单的第一部分。
教师将学生完成的知识单投放在屏幕上
[讲解]: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两部分构成,眼球壁的外层由位于眼球最前方,大约占眼球壁1/6的透明的角膜和后5/6的不透明白的巩膜组成。中层由虹膜,脉络膜,睫状体组成。内层由具有感光作用的视网膜组成。而内容物则是由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
1.眼球的结构 内层:视网膜
内容物 :晶状体和玻璃体
2.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近视及其预防
2.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表达能力。
2.结合眼球的结构,分析得出近视眼的形成过程及矫正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眼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对近视成因的学习,养成良好的用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使学生在检查过程中,再次加深印象,注意眼球各结构名称的书写是否正确。
加深学生的记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其思维,是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与生活。
通过视频讲解,使学生较为容易的理解晶状体的功能。
遵循“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能够独立发现的,尽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原则进行指导。
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印象,并对其掌握程度进行考察,同时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调整。
[提升难度]:出示Enb课件,请1位学生独立到黑板上,将眼球的结构名称与其序号一一对应。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12第3节 人体感知信息》word教案 (4)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12第3节 人体感知信息》word教案 (4)

晶状体
光圈
瞳孔
镜头
调节瞳孔的大小
观察比较猫的眼睛在亮处和暗处的不 同,说说这是为什么?人的瞳孔也能这样 在吗明亮?的地方,猫的瞳孔缩小,使进光量减少。
在光线比较弱的地方,猫的瞳孔扩大,使进光量增多。
视觉的形成
请你根据观察上图描述成像的过程
2、请说出人体视觉形成的过程
视觉形成的大致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 依_____次___等经的晶过折状角射体膜,、最瞳终孔落、在__________晶____状__和上体视_,_网_形_膜_成_玻_物_璃视,象体觉并。神经视经过网 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________ 传给大脑的
嗅觉(鼻对气味敏感)
行调节, 维持自身
眼球的结构
睫状体1
虹 2膜 角 3膜 瞳 孔4
巩7 膜 脉8络膜 视9网膜
视1神0 经
晶状5体 6玻璃体
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外膜 角膜:可透过光线。 巩膜: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眼 球 壁 球眼
虹膜:中央的瞳孔可透过光线。 中膜
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许多感光细胞。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你怎么判断出要下雨呢?
乌云
视觉
狂风
感觉
闪电
视觉
雷鸣
听觉
类人 型体
的 感 觉 的
视觉(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最多)环境的 变化并对
触觉(皮肤感受冷、热、痛、压等刺激) 自身的生
味觉(舌辨别酸、甜、苦、咸)
命活动进
• 阅读时间勿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 时间不可太长,以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 佳。
• 坐姿要端正:不可弯腰驼背,越靠近或趴 着做功课易造成睫状肌紧张过度,进而造 成近视。

《感受信息》教案

《感受信息》教案

《感受信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点,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传递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息的定义和特点2. 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3. 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的方法和技巧4. 信息来源及获取途径5. 信息素养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的方法和技巧,信息来源及获取途径。

2. 教学难点:信息素养的培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处理信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息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信息应用实例。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处理信息。

5.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信息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等,让学生了解信息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信息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信息无处不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的方法和技巧,分享心得体会。

5.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图书馆等)获取、处理信息。

6.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提高自身信息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及培养信息素养的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掌握、信息素养的提高。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课后作业、学生自评和互评。

3. 评价指标:a. 信息理解能力:能否准确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12-3(2)感知信息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12-3(2)感知信息教案苏教版
复习以下知识: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8、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用简短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全体学生共同评出优胜者,并给优胜者所在的小组加分。
个性修改
(二次复备)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音乐力,导入新课,耳朵对于人体来说也很重要。你知道耳朵内部是什么样的吗?你又是怎样通过耳朵听到外界声音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演示:耳的结构(挂图或模型)
2、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或模型,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
单元
章节
§12-3


感知信息
需课时:2
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说出耳的基本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说出人体皮肤的感觉
3、养成良好的用眼、用耳习惯
重点:
说出耳的基本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
探究人体皮肤的感觉功能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
教学辅助手段
ppt
教学程序和内容
【含导入、新授、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设计、知识要点等,根据学科特点】
3、分组互助学习: 组内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4、全班互助学习: 每小组依次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答。采取小组竞答的方式,同时鼓励小组提出问题。
5、分组完成拼图游戏:教师分发“耳的结构”拼图,讲清游戏规则。

七年级生物下册4.12.3感知信息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12.3感知信息教案苏教版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式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和过程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些概念的深入讲解,并采用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测试内容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感知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式的掌握情况。
4.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感知信息的短文或报告的撰写。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章第12节第3点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感知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式,以及生物体如何通过感知信息来适应环境。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生物体的感知信息,评估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情况。观察学生对感知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式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主题选择、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评估学生对感知信息实例的分析能力,以及能否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3.生物体如何通过感知信息来适应环境:

《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3(第2课时)

《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3(第2课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结构。
重点难点
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难点: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课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能传播吗?
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原因。
学生汇报结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
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
设计情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总结,然后进行汇报,形成对耳朵结构的初步认识。
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进行小结,归纳,加深学生的印象。
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
讲述:刚才我们学习了听觉的形成过程,那么什么是“失聪”呢?它一般是如何形成的呢?
小结,然后提问:人是靠什么器官收听声音的?
生答:物体的振动产生
生答:声波
生答:不能
生答:耳
通过复习引入,形成对原有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体现了教材中对知识的整合精神,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新课堂的学习。
2、讲述:那么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讲述:耳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有能收听声音的构造。要知道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了解的构造。
提示:当你想听的声音来自很远的地方、声音又比较小时。如果把手掌放在耳后,朝着发声的方向,就会听得比较清楚些。这可以启示我们推想耳廓有什么作用?
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讲解: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
猜一猜,鼓膜有什么作用?
演示:为了弄清鼓膜有什么作用,我们来做个实验。用一个纸筒作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一块薄橡皮膜当作鼓膜,在橡皮膜上绷着一根细线,在线的中部拴一根火柴棍。对着镜子,在纸筒末蒙膜的一端,向着纸筒大声发“b、p、m、f、dt、n、l”等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感知信息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形成的过程。

(重点)
2.说出耳的基本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重点、难点)
3.说出人体皮肤的感觉功能。

(重点)
技能目标:
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重点)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用眼、用耳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
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2.探究人体皮肤的感觉功能。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眼球模型、耳的模型。

2.FLASH:(1)视觉的形成过程;(2)瞳孔变化;(3)眼球结构;(4)正常眼和近视眼。

3.视频:(1)眼睛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2)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3)声带的振动;(4)皮肤的结构和功能;(5)感觉器官与人体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