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稳定性地测量
泡沫稳定性的测量

实验四泡沫稳定性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测量一定条件下泡沫的半衰期,用以判断泡沫的稳定性二实验原理泡沫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多相分散体系,气体是分散相(不连续相),液体是分散介质(连续相)。
制备泡沫的过程中,液体中的气泡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易在液面上形成以少量液体构成的液膜隔开气体的气泡聚集物——泡沫。
泡沫的发泡性是指泡沫生成的难易程度和生成泡沫量的多少;泡沫的稳定性是指生成泡沫的持久性(寿命),即消泡的难易。
用于测量泡沫性能的方法有许多,传统方法有气流法、振荡法和搅动法。
现代方法有:近红外扫描仪法、电导率法、光电法、高能粒子法、声速法、显微法。
本文主要根据泡沫形成的方式对气流法和搅动法进行介绍。
1.气流法:气流法的装置为一带刻度的、底部装有毛细管的圆柱形石英管。
为确保起泡前容器壁保持干燥,需通过长颈漏斗伸向容器底部向容器中加入试液。
试验时,以恒定的速度向容器内缓慢通气一段时间后,立即测量停止通气时产生泡沫体积作为溶液起泡性的量度。
记录下泡沫高度衰减到原来高度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t1/2,用于表征泡沫的稳定性。
此外,膜起泡法也是通气法中的一种,这种新方法主要是使作为分散相的气体通过膜的微孔被压入溶液中,产生的气泡被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稳定,并由于气体流动的剪切力使之与膜表面分离。
此法的优点是泡沫的粒径分布在一个较窄的区域内,并随膜孔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气流法仪器简单,重复性良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泡沫性能评价方法之一。
但如果刻度量筒直径过小时(小于3cm),会存在壁效应,对测试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搅拌法(Waring-Blender法):将一定体积待测试液加人量筒中,记录液体高度为I,开动搅拌器,转速4000-13000r/min,搅动30秒后,停止搅拌,记录泡沫初始高度为M,记录5min 后泡沫高度为R,试验温度为(25士1)℃,溶液的发泡力Fm,泡沫稳定性Fr分别表示为:Fm=M-I Fr=R-I搅拌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搅动量筒中的试液产生泡沫,以停止搅拌时的泡沫体积表示起泡性,以泡沫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计算泡沫寿命:V为时间t时的泡沫体积,V0是泡沫层最大体积。
润滑油高温泡沫特性的测试方法

润滑油高温泡沫特性的测试方法1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润滑油(特指传动液和发动机油)在150℃时泡沫特性的方法。
1.2润滑油在93.5℃时的泡沫特性按GB/T12579方法测定。
1.3本标准涉及某些有危险性的材料、操作和设备,但是无意对与此有关的所有安全问题都提出建议。
因此,用户在使用本标准之前应建立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并确定有适用性的管理制度。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括的条文,通过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一部分。
除非在本标准中另有明确规定,下述引用标准都应是现行有效标准。
CB/T12579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法3术语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
3.1扩散头diffuser将气体扩散到液体里的部件。
注:虽然扩散头有金属或非金属两种,但本标准只能使用由烧结不锈钢制成的金属扩散头。
3.2夹带空气(或气体)entrained air(or gas)在液体中,空气(或气体)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两相混合物,其中大部分体积是液体。
注:空气(或气体)是以直径为10um~1000um不连续气泡形式存在,这些气泡分布并不均匀。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泡升到表面并聚集形成较大的气泡,然后破裂或形成泡沫;气泡也能在次表面聚集,在这种情况下,气泡上升更快。
3.3泡沫foam在液体内部或表面聚集起来的气泡,从体积上考虑,其中空气(或气体)是主要组成部分。
3.4气体gas无固定形状和固定体积,可无限膨胀的流体(如空气)。
3.5润滑剂lubricant介于两表面之间,用于减少它们之间摩擦或磨损的任何物质。
注:本试验方法中,润滑剂是指包含或不包含添加剂(如泡沫抑制剂)的润滑油。
3.6零泡沫zero foan指泡沫试验时,液体顶部表面任何部分均无泡沫。
3.7泡沫消失时间collapse time用于泡沫试验,指在吹空气5min结束时,即切断空气源后,出现零泡沫的时间,以秒(s)为单位。
3.8静态泡沫static foam指泡沫试验时,空气通过扩散头所产生的泡沫(见图1)。
洗涤剂检测报告

洗涤剂检测报告1. 简介洗涤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洁剂,用于去除衣物、餐具、地板等表面的污垢。
然而,洗涤剂的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洗涤剂进行检测,评估其质量和安全性。
2. 检测标准洗涤剂的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成分含量:检测洗涤剂中各种活性物质和添加剂的含量,以保证其配方准确。
- pH值:测量洗涤剂的酸碱程度,以确保其营养温和性。
- 泡沫性能:测试洗涤剂在水中的泡沫稳定性和耐力,以判断其清洁能力。
- 漂洗性:检测洗涤剂在清洗后的残留物,以确保清洗效果。
3. 检测方法3.1 成分含量检测通过质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分析设备,对洗涤剂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定量各种活性物质和添加剂的含量。
根据国家标准,洗涤剂中主要成分包括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和辅助剂。
对于表面活性剂,可采用氯化亚钴法测定儿童口服用量的合理性。
3.2 pH值检测使用酸碱度计测量洗涤剂的pH值。
在通常情况下,洗涤剂的pH值应保持在7-8之间,以确保其对人体皮肤的温和性。
3.3 泡沫性能检测通过标准的泡沫高度计,测量洗涤剂样品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泡沫高度。
对于洗手液等个人护理产品,其泡沫稳定性应持续时间较长,以增加用户的洗净感。
3.4 漂洗性检测使用离心机将洗涤剂样品与水混合,离心后测试水中的残留物含量。
漂洗性好的洗涤剂应该能够彻底冲洗干净,不留残留物。
4. 检测结果4.1 成分含量经过成分含量检测,洗涤剂样品中各种活性物质和添加剂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表明该洗涤剂配方准确。
4.2 pH值洗涤剂样品的pH值测得为7.5,符合常规洗涤剂pH值范围,具有良好的营养温和性。
4.3 泡沫性能洗涤剂样品在测试期间产生了稳定的泡沫,泡沫高度在20-30厘米之间,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清洁能力。
4.4 漂洗性洗涤剂样品经过漂洗后,水中无残留物,说明该洗涤剂具有较好的漂洗性能。
5. 结论通过对洗涤剂样品的检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该洗涤剂样品成分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配方准确。
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鉴别

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鉴别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也称为SDS)是一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经常被用于清洁剂、洗涤剂、化妆品等产品中。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对SDS进行鉴别,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SDS鉴别方法。
一、颜色鉴别法SDS的外观是一种白色至微黄色的结晶粉末,颜色均匀且纯净。
在进行颜色鉴别时,应该注意观察SDS的颜色是否一致,是否有杂质存在,如果有其他颜色的颗粒或斑点,则说明产品可能受到了污染。
二、溶解性鉴别法SDS在水中易溶解,生成透明或微浑浊的溶液。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将SDS样品加入适量的水中,观察是否能够完全溶解,并检查溶液的透明度和浑浊度。
如果SDS不能完全溶解或生成混浊的溶液,则说明可能存在其他物质掺杂。
三、泡沫稳定性鉴别法SDS是一种优良的表面活性剂,能够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泡沫。
在进行泡沫稳定性鉴别时,我们可以将SDS样品加入适量的水中摇匀,观察生成的泡沫是否持久且稳定。
如果泡沫瞬间消失或泡沫不稳定,则说明SDS的品质可能存在问题。
四、表面张力鉴别法SDS是一种具有降低表面张力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能够形成稳定的乳液。
在进行表面张力鉴别时,我们可以将SDS溶液滴入清水中,观察液面是否出现变化,如果液面出现平滑的现象,则说明SDS的表面张力降低效果良好。
五、中性鉴别法SDS是一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电荷性质。
在进行中性鉴别时,可以使用pH试纸或PH计测量SDS溶液的PH值,如果PH值处于中性范围内,则说明SDS的性质良好。
六、氧化还原鉴别法SDS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鉴别。
我们可以将SDS样品与适量的氧化剂反应,观察是否生成氧化物或释放气体,如果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则说明SDS可能存在掺杂。
对于SDS的鉴别工作,我们可以综合运用颜色鉴别、溶解性鉴别、泡沫稳定性鉴别、表面张力鉴别、中性鉴别和氧化还原鉴别等方法,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泡沫剂泡沫性能影响因素实验分析

泡沫剂泡沫性能影响因素实验分析王蒙蒙1,郭东红2,邹立壮1,张鹤1,赵欣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影响泡沫剂泡沫性能的因素:泡沫剂种类、浓度、温度、矿化度等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离子型泡沫剂的发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要高于非离子型泡沫剂,对于同一类型的泡沫剂,分子体积庞大或者疏水链上有较多支链的泡沫剂的起泡性和稳定性差。
泡沫剂溶液的浓度对体系发泡及稳定性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当浓度较小时,随着浓度的增加,溶液发泡体积增大,稳定性增强,但是当浓度达到一定值后,继续增加浓度发泡体积减小,泡沫的稳定性也降低。
也就是说,每一种泡沫剂都存在泡沫稳定的最佳浓度。
温度也是影响泡沫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泡沫稳定性降低,而且温度对短疏水链泡沫剂的影响要明显强于长疏水链泡沫剂。
无机盐的存在使泡沫剂发泡体积下降,半衰期随盐浓度增加,经过先下降、后回升到最大值、再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无机盐溶液又具有一定的稳泡性。
关键词:泡沫剂;泡沫稳定性;发泡性能;影响因素The experiment analysis of the Effecting Factors of the FoamingAgent’s FormabilityWANG Mengmeng1, GUO Donghong2, ZOU Lizhuang1, ZHANG He1, ZHAO Xin1(1 College of Chem. & Envir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 of Min. and Techn., Beijing (100083)2 Oilfield Chemistry Department,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100083)In this article, the influences of the foaming agent foamability, including the variety of foaming agent, temperature, salinity etc, were well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claimed:the foamability and the foam stability of ionic surfactant system was qualified than nonionic surfactant system; and if the surfactant molecule was voluminous or the hydrophobic tail had many embranchments, the foamability and the foam stability were scrannel. The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f foaming agent had a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foamability and the foam stability as well. There is an optimal concentration for every surfactant. The stability of the foam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before it, and then decreased. Tempera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am stability. The stabilit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d temperature. It is more distinct to the foam formed from the surfactant with short hydrophobic chain. The existence of inorganic salt decayed the foam volume of foaming agent, and its half period decayed firstly, bounced back to the maxima, and then appeared a descending trend at last.It would increase the foam stability to increase salinity in the system,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alt is appropriate enough.KEYWORDS:foaming agent foam stability foamability effecting factors引言:泡沫技术成本低,使用方便,在油气田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泡沫驱油、泡沫钻井、泡沫水泥固井、泡沫酸酸化、泡沫冲沙洗井、泡沫压裂、泡沫采气、蒸汽驱泡沫调剖,泡沫-聚合物复合驱等领域。
泡沫稳定性的测量

实验四泡沫稳定性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测量一定条件下泡沫的半衰期,用以判断泡沫的稳定性二实验原理泡沫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多相分散体系,气体是分散相(不连续相),液体是分散介质(连续相)。
制备泡沫的过程中,液体中的气泡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易在液面上形成以少量液体构成的液膜隔开气体的气泡聚集物——泡沫。
泡沫的发泡性是指泡沫生成的难易程度和生成泡沫量的多少;泡沫的稳定性是指生成泡沫的持久性(寿命),即消泡的难易。
用于测量泡沫性能的方法有许多,传统方法有气流法、振荡法和搅动法。
现代方法有:近红外扫描仪法、电导率法、光电法、高能粒子法、声速法、显微法。
本文主要根据泡沫形成的方式对气流法和搅动法进行介绍。
1.气流法:气流法的装置为一带刻度的、底部装有毛细管的圆柱形石英管。
为确保起泡前容器壁保持干燥,需通过长颈漏斗伸向容器底部向容器中加入试液。
试验时,以恒定的速度向容器内缓慢通气一段时间后,立即测量停止通气时产生泡沫体积作为溶液起泡性的量度。
记录下泡沫高度衰减到原来高度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t1/2,用于表征泡沫的稳定性。
此外,膜起泡法也是通气法中的一种,这种新方法主要是使作为分散相的气体通过膜的微孔被压入溶液中,产生的气泡被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稳定,并由于气体流动的剪切力使之与膜表面分离。
此法的优点是泡沫的粒径分布在一个较窄的区域内,并随膜孔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气流法仪器简单,重复性良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泡沫性能评价方法之一。
但如果刻度量筒直径过小时(小于3cm),会存在壁效应,对测试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搅拌法(Waring-Blender法):将一定体积待测试液加人量筒中,记录液体高度为I,开动搅拌器,转速4000-13000r/min,搅动30秒后,停止搅拌,记录泡沫初始高度为M,记录5min 后泡沫高度为R,试验温度为(25士1)℃,溶液的发泡力Fm,泡沫稳定性Fr分别表示为:Fm=M-I Fr=R-I搅拌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搅动量筒中的试液产生泡沫,以停止搅拌时的泡沫体积表示起泡性,以泡沫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计算泡沫寿命:V为时间t时的泡沫体积,V0是泡沫层最大体积。
蛋白质功能特性

二、蛋白质的表面性质(乳化、气 泡)
• 蛋白质是两性分子,它们能自发地迁移 至气—水界面或油—水界面,所有的蛋白 质都是两亲的,但是它们在表面性质上存 在显著的差别,因为蛋白质的界面性质非 常复杂。
1、蛋白质的乳化特性
• 乳化性是指两种以上的互不相溶的液体,例如 油和水,经机械搅拌或添加乳化液,形成乳浊液 的性能。一些天然加工食品,如牛奶、蛋黄、椰 奶、豆奶、奶油、人造奶油、色拉酱、冷冻甜食、 法兰克福香肠、香肠和蛋糕,都是乳状液类型产 品。 • 蛋白质是天然的两亲物质,既能同水相互作用, 又能同脂质作用。在油/水体系中,蛋白质能自发 地迁移至油—水界面和气—水界面,到达界面上 以后,疏水基定向到油相和气相,而亲水基定向 到水相并广泛展开和散步,在界面形成蛋白质吸 附层,从而起到稳定乳状液的作用。
(2)乳状液的稳定性
• 乳状液形成后,测量乳状液的最初体积, 然后在低速离心机或者静置状态下放几小 时后测定乳状液中未分离的最终体积。ES= (乳状液的最终体积 / 乳状液的最初体积) × 100
(3)乳化活性指数
• • • • • • 乳化活性指数是反映蛋白质乳化活性的大小。 EAI=2T/ΦC T 为浑浊度; Φ为乳浊液中油相的体积分数; C 为单位体积蛋白质水溶液中蛋白质的质量。 乳化性质是蛋白质重要功能之一,蛋白质与脂 类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食品体系中的分散及乳浊液 的稳定,但是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是从 富含脂肪的原料中提取蛋白质时,会因为乳浊液 的形成而影响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这些在具体 的加工生产中必须注意。
3、蛋白质水合性质的测定
• 实际生产中通常以持水力或者保水性来 衡量蛋白质水合作用的大小,持水能力是 蛋白质吸收水并将水保留在蛋白质组织中 的能力,被保留的水是指结合水、流体动 力学水和物理截留水的总和。蛋白质的持 水力或结合水能力影响食品的嫩度、多汁 性、柔软性,也与焙烤食品和其他凝胶食 品的理想质构有关,所以对食品品质具有 重要的实际意义。常用的测定蛋白质水合 性质方法有以下几种:
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检测方案

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检测方案1 检测方案目的本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的检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泡沫塑料的检测。
3 编制依据GB/T 8811《硬质泡沫塑料 尺寸稳定性试验方法》GB/T 30593《外墙内保温复合板系统》4 使用设备材料切割机、游标卡尺、天平。
5 试验方法5.1 试样在特定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后,互相垂直的三维方向上产生的不可逆尺寸变化。
5.2 试样为长方体,试样最小尺寸为(100±1)×(100±1)×(25±0.5)mm 。
5.3 试验应从以下条件中选择:(-55±3)℃ (70±2)℃(-25±3)℃ (85±2)℃(-10±3)℃ (100±2)℃(0±3)℃ (110±2)℃(23±2)℃ (125±3)℃(40±2)℃ (150±3)℃当选择相对湿度90%~100%时,使用如下温度条件:(40±2)℃ (70±2)℃经供需双方协商一致,可使用其他试验条件。
按GB/T6342-1996中规定的方法,测量每个试样三个不同位置的长度、宽度及五个不同点的厚度,按规定测量试样试验前的尺寸。
调节试验箱内温度、湿度至选定的试验条件,将试样水平置于箱内金属网或多孔板上,试样间隔至少25mm ,鼓风以保持箱内空气循环。
试样不应受加热元件的直接辐射。
20±1小时后,取出试样。
在规定的条件下放置1-3小时。
5.4 按规定测量试样尺寸,并目测检查试样状态。
再将试样置于选定的试验条件下。
总时间(48±2)h后, 重复以上操作。
如果需要,可将总时间延长为7d 或28d ,然后重复以上的操作。
结果表示:%10000t ⨯-=L L L L ε%10000t ⨯-=W W W W ε %10000t ⨯-=T T T T εL ε,W ε,T ε——分别为试样的长度、宽度及厚度的尺寸变化率的数值,%; t L t W ,t T ——分别为试样试验后的平均长度、宽度和厚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 ); L0,w0,T 0——分别为试样试验前的平均长度、宽度和厚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泡沫稳定性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测量一定条件下泡沫的半衰期,用以判断泡沫的稳定性二实验原理泡沫是气体分散于液体中的多相分散体系,气体是分散相(不连续相),液体是分散介质(连续相)。
制备泡沫的过程中,液体中的气泡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易在液面上形成以少量液体构成的液膜隔开气体的气泡聚集物——泡沫。
泡沫的发泡性是指泡沫生成的难易程度和生成泡沫量的多少;泡沫的稳定性是指生成泡沫的持久性(寿命),即消泡的难易。
用于测量泡沫性能的方法有许多,传统方法有气流法、振荡法和搅动法。
现代方法有:近红外扫描仪法、电导率法、光电法、高能粒子法、声速法、显微法。
本文主要根据泡沫形成的方式对气流法和搅动法进行介绍。
1.气流法:气流法的装置为一带刻度的、底部装有毛细管的圆柱形石英管。
为确保起泡前容器壁保持干燥,需通过长颈漏斗伸向容器底部向容器中加入试液。
试验时,以恒定的速度向容器内缓慢通气一段时间后,立即测量停止通气时产生泡沫体积作为溶液起泡性的量度。
记录下泡沫高度衰减到原来高度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t1/2,用于表征泡沫的稳定性。
此外,膜起泡法也是通气法中的一种,这种新方法主要是使作为分散相的气体通过膜的微孔被压入溶液中,产生的气泡被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稳定,并由于气体流动的剪切力使之与膜表面分离。
此法的优点是泡沫的粒径分布在一个较窄的区域内,并随膜孔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气流法仪器简单,重复性良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泡沫性能评价方法之一。
但如果刻度量筒直径过小时(小于3cm),会存在壁效应,对测试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搅拌法(Waring-Blender法):将一定体积待测试液加人量筒中,记录液体高度为I,开动搅拌器,转速4000-13000r/min,搅动30秒后,停止搅拌,记录泡沫初始高度为M,记录5min后泡沫高度为R,试验温度为(25士1)℃,溶液的发泡力Fm,泡沫稳定性Fr分别表示为:Fm=M-I Fr=R-I搅拌法:在相同的条件下,搅动量筒中的试液产生泡沫,以停止搅拌时的泡沫体积表示起泡性,以泡沫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计算泡沫寿命:V为时间t时的泡沫体积,V0是泡沫层最大体积。
搅拌法测定泡沫的稳定性泡沫性能v-t曲线可由v-t曲线求得,量出v-t曲线下的积分量,即为泡沫体积对时间的积分面积,用Lf表示出泡沫的稳定性。
在搅拌过程中可以控制其搅拌速度不变,这种方法与倾泻法或振荡法相比具有更好的重复性。
此法操作方便,重现性好,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发泡剂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是用于评价发泡剂性能优劣的常用方法。
1.泡沫的稳定性,可以用泡沫排液速度或泡沫半衰期来量度。
显然,泡沫越稳定,排液速度愈小,半衰期愈长。
泡沫半衰期是指:由泡沫中排出的液体体积为泡沫未排液时全部液体体积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可用下法求出:设V0:泡沫中液体的体积(即发泡液体积);Vt:t时间由泡沫排出的液体体积;V0-Vt:泡沫中为排除的液体体积,它随时间增加而减小。
瞬时排液速度为:-d(V0-Vt)/dt=K(V0-Vt)n或dV/dt=K(V0-Vt)n式中n称为排液级数,K称为比例常数,它与温度,液体密度,液体粘度,泡沫的高度,重力等因素有关。
在实验过程中,从泡沫中排除的液体的体积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
故可得Vt-t曲线,利用化学动力学中测定反应级数的方法,可以确定n和K值,从而可求出泡沫的半衰期t1/2方法是:在曲线上任取两点。
则此两点上的瞬时排液速度分别为:(dV/dt)1=K(V0-Vt)n1, (dV/dt)2=K(V0-Vt)n2,二式取对数相减既得:另外,瞬时排液速度通式取对数,可取:lgK=nlg(V0-Vt)-lg(dV/dt)通过此式可解得K,求得n和K值,代入排液速度公式,并令Vt=1/2V0。
即可求出t1/2。
2.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泡沫的稳定性的含义是泡沫存在“寿命”的长短,换言之,是指生成泡沫的持久性。
泡沫是一种亚稳态的体系,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泡膜性质的影响2.1.1起泡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泡沫的生成,液体表面积增大,表面能增高。
根据Gibbs原理,体系总是趋向于较低的表面能状态,低表面张力,可使泡沫体系能量降低,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液膜的Plateau交界(图1中的PB处)与平面膜(图1的A处)之间的压差ΔP与溶液表面张力σ成正比,表面张力低则压差小,因此排液速率减慢,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但事实证明,液体表面张力不是泡沫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当表面膜有一定的强度、能形成多面体的泡沫时,低表面张力才有利于泡沫的稳定。
2.1.2表面粘度表面粘度是指液体表面单分子层内的粘度。
这种粘度主要是指表面活性分子在其表面单分子层内的亲水基间相互作用及水化作用而产生的。
可以认为泡沫的稳定性取决于液膜的排液速率,排液速率则受表面粘度的控制,表面粘度越大,排液速率越小,泡沫的寿命越长。
2.1.3液相粘度起泡溶液粘度的增加,使泡沫液膜不易被破坏,这里有双重作用:一是增加了液膜的表面强度,另一个是延缓了排液时间,即液膜变薄速率降低,增加了泡沫的稳定性。
但液体粘度仅为一辅助因素,若没有表面膜的形成,即使液相粘度再大也不能形成稳定的泡沫。
2.1.4Gibbs表面弹性和Marangoni效应泡沫受到冲击时,泡膜局部变薄,表面积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密度减小,表面张力增大;在形成的表面张力梯度的作用下,表面活性剂分子沿表面扩张并拖带着相当量的表面下的溶液,使局部变薄的泡膜又恢复到原来的厚度,这种现象叫表面弹性或Gibbs弹性。
表面活性剂分子向着局部变薄的泡膜扩散并使变薄处的液膜的表面张力恢复到原来的大小,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是Marangoni 效应。
显然,加入表面活性剂前后,σ变化越大,形成的表面张力梯度越大,Gibbs-Marangoni效应也越显著,泡沫的修复作用就越强。
表面弹性有助于泡膜厚度保持均匀,增加泡沫的稳定性。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超过离子胶束浓度时),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迅速扩散到表面,使局部的表面张力很快降低到原来的大小,而变薄的部分未得到修复,泡沫的稳定性降低。
因此Gibbs认为,泡沫的稳定性与表面张力降低的速率有关:表面张力降低速率越快,新形成的表面张力梯度消失的越快,越易引起泡沫的破裂。
Varadraj对多种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动力学测定的结果表明:表面张力降低速率大于1000mN/(m·s)时泡沫不稳定;若在500mN/(m·s)左右,泡沫较稳定。
表面张力降低的速率除了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温度有关外,主要和活性剂分子的结构有关。
2.1.5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泡沫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分子中憎水链的长度是影响气泡中气体分子扩散速率的主要参数。
从这个角度讲,憎水链越长,则气体扩散速率越慢,泡沫越稳定。
但扩散只是一个因素,它在泡沫排液时可以忽略,最终形成黑膜(Black Flim)时才对泡沫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
2.1.6液膜的表面电荷(分离压力)如果泡沫液膜带有相同电荷,液膜的两个表面将互相排斥,以防止液膜变薄乃至于破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泡膜中,反离子不能中和表面活性剂同侧的吸附电荷,而在泡膜中形成扩散层。
当膜厚度变得近于扩散层厚度时,泡膜两侧吸附电荷产生的斥力(分离压力)阻止膜的变薄,有利于泡沫的稳定性。
这种分离压力可因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弱,多价离子影响特别显著,Pandey 等针对Li+、Na+、Cs+和Mg2+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盐泡沫稳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加入这些离子后,溶液泡沫的稳定性顺序为:LiDS <NaDS<CsDS〈〈Mg(DS)2,说明CsDS和Mg(DS)2会紧密的排列在气液界面上,增大了表面膜的强度,从而能有效的增加泡沫的稳定性。
当然此效应仅在液膜较薄时才起明显作用。
2.1.7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协同作用能形成稳定泡沫的液体至少有两个以上组分。
表面活性剂之间复配后增强起泡和稳泡效果的报道较多。
两性表面活性剂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之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Askvik等利用表面张力、黏度及电泳等测试手段对木素磺酸钠和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溶液的泡沫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强烈的协同作用。
Langevin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也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可大大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从而增加溶液的发泡性和泡沫的稳定性。
2.2宏观条件的影响2.2.1泡沫质量的影响泡沫质量是指泡沫中气体所占总体积的百分比。
Minssieux认为泡沫质量对其稳定性有决定性影响,且这种影响随泡沫衰变的主要机理不同而异。
以排液为主要衰变机理的泡沫,其稳定性随泡沫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气体扩散为主要衰变机理的泡沫,其泡沫稳定随泡沫质量的增加而降低。
前者因泡沫质量提高,气泡半径变小,泡膜变薄,排液速率降低;后者,由于泡沫质量增加,加速了气体扩散速率,泡沫变得不稳定。
2.2.2压力和气泡大小分布的影响泡沫在不同压力下稳定性不同:压力越大,泡沫越稳定。
Rand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泡沫,在不同压力下的排液时间,研究发现:压力与泡沫排液时间呈直线关系。
这是因为泡沫质量一定时,压力越大,泡沫的半径越小,泡膜的面积越大,液膜变得越薄,排液速率就降低。
Monsalve从理论上阐明,单位时间内泡沫数的减少与最初气泡大小分布频率有关。
气泡分布越窄,越均匀,泡沫越稳定。
因此,欲获得稳定泡沫,应尽量使泡沫的气泡半径分布窄一些。
2.2.3气体的溶解度和渗透率Sharorarnikov等注意到,气体扩散使泡沫破灭的速度,与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之乘积成正比。
Schwarz在研究泡沫中小泡消失和大泡长大现象时发现:当除去泡沫中大部分空气,而气泡中主要含水蒸气时大泡的长大要快得多;若完全排除空气,此过程快的难以产生泡沫。
这是因为气体在液相中溶解度和扩散系数越大,从小泡向大泡的扩散就越快,从而加速了泡沫的衰变过程。
2.2.3温度的影响泡沫的稳定性随温度增高而下降。
在低温和高温下泡沫的衰变过程不同:低温下,泡沫排液使泡膜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就呈现亚稳态,其衰变机理主要是气体扩散;高温下,泡沫破灭由泡沫顶端开始,泡沫体积随时间增长而有规定的减小。
其原因是:最上面的泡膜上侧,总是向上凸的,这种弯曲膜对蒸发作用很敏感,温度越高蒸发就越快,泡膜变薄到一定厚度就自行破灭。
因此,多数泡沫在高温下是不稳定的。
2.2.4溶液pH值的影响pH值的变化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泡沫的性质基本无影响,但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来说溶液泡沫的稳定性却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Ozdemir等研究了pH值对鼠李糖酯R1和R2溶液泡沫性能的影响,对pH=5.0和pH=6.8时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pH=5.0时最大泡沫体积有所减少,但泡沫的稳定性却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