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一

合集下载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的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自然分类法:依据动物的各种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2) 人为分类法:是以动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上一个活几个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 完全分类表示法:将一种动物按照分类等级的方式全面表达出它在动物界的系统地位,这种分类表示法叫完全分类表示法。
12) 系统发育:也称系统发展,是与个体发育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个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3) 个体发育:指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一系列过程形成幼体,再由幼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知道衰老死亡的全过程,我们通常所指的发育是个体发育。
14) 胚前发育:亲体生殖细胞的发生于成熟过程以及精卵相互接触到雌雄原核完全融合的过
8)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1个亲体直接产生后代的过程。
9) 幼体生殖:动物在幼体阶段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只存在于少数动物,如扁形动物的吸虫类。
10) 双名法:署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多为形容词,字母均小写)+定名人姓氏
11) 三名法:署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多为形容词,字母均小写)+亚种名+定名人姓名
6) 品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使这一部分个体在形态或性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种内的由人工选择产生了新形态或新性状的群体,即为品种。如家犬:肉用犬,猎犬、警犬、哈巴狗等。
7) 有性生殖:由2个亲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自产生生殖细胞,2中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4) 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他是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等方面彼此相似,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并在自然情况下能自由交配,产生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的总数。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

注:学完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后完成名词解释(任选三个完成)1. 吞噬营养2. 渗透营养3. 伪足4. 包囊5. 伸缩泡6. 胞饮作用7. 细胞内消化8. 裂体生殖9. 孢子生殖10. 刺丝泡11. 生物发生律12. 真体腔13.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14.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15. 中生动物16. 原口动物17. 后口动物18. 芽球19. 水沟系20. 两囊幼虫21. 福射对称22. 出芽生殖23. 消化循环腔24. 浮浪幼虫25. 细胞外消化26. 刺细胞27. 原肾管28. 焰细胞29. 幼体生殖30. 再生31. 两侧对称32. 梯形神经系统33. 皮肤肌肉囊34. 假体腔35. 蜕皮36. 非混交雌体37. 孤雌生殖38.咀嚼器39. 非需精卵1.吞噬营养:吞噬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2.渗透营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3.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

4.包囊: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5.伸缩泡:原生动物细胞内的一个细胞器,用于调节水分平衡,收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其中也有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过胞口排出体外。

6.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一般是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再管道内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在一个囊泡膜内可有几个胞饮小泡),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

7.细胞内消化:食物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的水解酶将食物分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废物排出体外。

8.裂体生殖:原生生物孢子纲的无性生殖方式。

细胞核先分裂成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许多小个体。

9.孢子生殖:疟原虫经有性生殖形成的合子在雌蚊胃壁基膜与上皮细胞之间形成卵囊,卵囊里的核及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形成数百至上万的子孢子,成熟后,卵囊破裂,子孢子出来到体腔里。

动物学常见名词解释

动物学常见名词解释

30.单循环 单循环——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的血液 单循环 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的血液 循环方式。 循环方式 。 血液完成一次循环只经过心脏 一次。 例如鱼类及用鳃呼吸的两栖类幼体, 一次 。 例如鱼类及用鳃呼吸的两栖类幼体 , 血液从心脏输出后, 分支进入鳃内, 血液从心脏输出后 , 分支进入鳃内 , 进行 气体交换( 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气体交换 ( 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 , 从鳃 流出的充氧血液分送至全身各部, 流出的充氧血液分送至全身各部 , 然后全 身各部的缺氧血又回流入心脏, 周而复始, 身各部的缺氧血又回流入心脏 , 周而复始 , 这样的循环方式其循环途径只有一条, 这样的循环方式其循环途径只有一条 , 特 称为单循环。
9.网状神经系统——“散漫神经 系”:神经系统的原始阶段, 属于腔肠动物,全身只有神经 细胞的突起互相交结成网状, 没有主干神经部分,身体任何 部分受外来刺激,全体都起反 应。传导速度慢,且不定向。
10.消化循环腔 腔肠动物体壁内的管腔。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内的管腔 消化循环腔 腔肠动物体壁内的管腔。 消化腔周围是内胚层细胞, 消化腔周围是内胚层细胞,其中的腺细 胞能分泌消化液, 胞能分泌消化液,使消化腔中的食物消 内胚层细胞几乎都有鞭毛, 化,内胚层细胞几乎都有鞭毛,借鞭毛 的摆动,激起水流,搅拌食物, 的摆动,激起水流,搅拌食物,使之均 匀分布到消化腔的各部分。 匀分布到消化腔的各部分。
31.辅呼吸器 辅呼吸器——某些鱼类密布 辅呼吸器 某些鱼类密布 毛细血管的皮肤、 咽喉壁、 毛细血管的皮肤、肠、咽喉壁、 鳃上器官等,兼营呼吸作用, 鳃上器官等,兼营呼吸作用, 这种构造称为辅呼吸器。 这种构造称为辅呼吸器。
32.侧线 侧线——( 1) 线虫纲动物身体两侧的下 侧线 ( ) 皮层向内增厚,形成纵走的侧线(也称“ 皮层向内增厚 , 形成纵走的侧线 ( 也称 “体 排泄管贯通其中。 线”),排泄管贯通其中。(2)鱼类及水生 ) 两栖类特有的沟状或管状皮肤感觉器。 两栖类特有的沟状或管状皮肤感觉器 。 管内 充满粘液,感觉器即浸润在粘液里。 充满粘液 , 感觉器即浸润在粘液里 。 水流冲 击鱼体,影响管内粘液, 击鱼体 , 影响管内粘液 , 引起感觉顶的倾斜 外来刺激传给感觉细胞, 外来刺激传给感觉细胞 , 再通过感觉神经纤 维传至神经中枢。 维传至神经中枢 。 主支分布在头以后身体两 有听觉、感觉水流和定方位等功能。 侧,有听觉、感觉水流和定方位等功能。

动物学(下)名词解释1

动物学(下)名词解释1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肌隔】为哺乳类特有,发达,齐豫胸廓后端的肋骨,至于中央腱,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标志,他收缩时可以胸腔扩大而吸气,舒张时胸腔缩小而呼气,同时还可以用肋间肌来改变胸腔的容积而呼吸【羊膜卵】是指在动物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尿囊、羊膜腔等一系列结构的卵的总称,为鸟类、爬行类、哺乳类所特有,是保证羊膜动物在地球上完成发育的重要适应【迁徙】一般指某些动物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变换栖居地的习性。

迁徙不但用于部分鸟类,也用于部分水生动物、陆生昆虫和哺乳类等。

【洄游】某些水生动物进行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

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等。

【脊索】位于消化管背面和背神经管腹面起支持身体作用的中轴棒状体,内在的细胞富含液泡,外面有纤维鞘和弹性鞘。

有脊索的动物称为脊索动物。

【脊柱】由若干脊椎骨愈合或借椎间盘和韧带连接而成的中轴支撑体。

俗称“脊梁骨”。

【单循环】指只有体循环而没有肺循环,血液完成一次循环只需经过心脏一次。

如多数鱼类的循环。

(多用于脊椎动物。

)【双循环】指血液完成一次循环需经过心脏两次,一次是肺循环,一次是体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

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完全双循环】左、右心室完全分隔,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不再混合。

例如鸟类和哺乳类的循环。

【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的髂骨与综荐椎相连接,但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不汇合,这种结构与有耻骨缝合的哺乳类骨盆不同,称为开放式骨盆。

【关[封]闭式骨盆】哺乳类腰带的髂骨与荐骨相连接,左右坐骨与腹中线的耻骨连接,这种结构与无耻骨缝合的鸟类骨盆不同,称为关[封]闭式骨盆。

【咽式呼吸】借助口咽腔底壁的升降、喉门和鼻孔的开闭配合起来完成呼吸动作,这种呼吸方式称咽式呼吸。

【双重呼吸】鸟类在吸气时,新鲜空气一部分进入微支气管进行碳氧交换,另一部分经中支气管进入后气囊贮存;呼气时后气囊内的新鲜空气进入微支气管进行碳氧交换。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由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2、亚种:是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3、双名法:由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于1758年首创的双名法.学名由二部分组成 ,属名(主格名词、单数)+种名(形容词或定名人或者说地方名) ,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本名的首字母不大写,双名制所用文字为拉丁文,学名后加定名人姓氏或其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1、细胞周期是指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由前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为止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非细胞结构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3、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4、系统:各种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共同完成某些生理功能的结构1、细胞类器官:类器官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类器官。

2、单细胞动物: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又具有一般动物的各种生理机能: 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繁殖、应激等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植鞭亚纲中的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都是能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 水花是由淡水生活的某些植鞭虫如钟罩虫、尾窝虫、合尾滴虫大量繁殖形成的. 使淡水发生恶臭或鱼腥味,污染水源.5、伪足是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暂时性的细胞质突起.6、滋养体是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7、中间宿主:寄生虫进行无性生殖的寄主.8、终末宿主:寄生虫进行有性生殖的寄主.1.芽球:又叫内出芽,多孔动物在不良的环境下,中胶层中的许多变形细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而形成芽球.当成体死亡后,芽球沉入水底。

动物学(1):名词解释

动物学(1):名词解释

动物学(1):名词解释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

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

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

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

动物学习题名词解释1

动物学习题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

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

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

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学完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后完成
名词解释(任选三个完成)
1. 吞噬营养
2. 渗透营养
3. 伪足
4. 包囊
5. 伸缩泡
6. 胞饮作用
7. 细胞内消化
8. 裂体生殖
9. 孢子生殖10. 刺丝泡
11. 生物发生律12. 真体腔13.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14.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15. 中生动物16. 原口动物17. 后口动物18. 芽球19. 水沟系20. 两囊幼虫
21. 福射对称22. 出芽生殖23. 消化循环腔24. 浮浪幼虫25. 细胞外消化26. 刺细胞27. 原肾管28. 焰细胞29. 幼体生殖30. 再生
31. 两侧对称32. 梯形神经系统33. 皮肤肌肉囊34. 假体腔35. 蜕皮36. 非混交雌体37. 孤雌生殖38.咀嚼器39. 非需精卵
1.吞噬营养:吞噬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
2.渗透营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
3.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

4.包囊: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5.伸缩泡:原生动物细胞内的一个细胞器,用于调节水分平衡,收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
(其中也有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过胞口排出体外。

6.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一般是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
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再管道内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在一个囊泡膜内可有几个胞饮小泡),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

7.细胞内消化:食物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的水解酶将食物分
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废物排出体外。

8.裂体生殖:原生生物孢子纲的无性生殖方式。

细胞核先分裂成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
细胞质随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许多小个体。

9.孢子生殖:疟原虫经有性生殖形成的合子在雌蚊胃壁基膜与上皮细胞之间形成卵囊,卵
囊里的核及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形成数百至上万的子孢子,成熟后,卵囊破裂,子孢子出来到体腔里。

当蚊再次叮人时,这些子孢子就随着唾液进入人体,并随血液侵入肝脏细胞进行无性生殖。

10.刺丝泡:纤毛纲草履虫特有,在表膜之下有一些小杆状结构,整齐的与表膜垂直排列,
有空开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刺丝泡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

有防御功能。

11.生物发生律:也称重演律。

是德国人赫克尔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
的工作提出来的。

生物发展史科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ontogeny)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其祖先进化的过程)
12.真体腔:又称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
13.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
深入内外胚层之间,为中胚层细胞。

在中胚层质检处形成的空腔为体腔(真体腔)。

14.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

体腔囊和内胚
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

15.中生动物: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

是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结构简单,已知
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和直泳虫纲。

16. 原口动物:原口动物的口是胚胎发育原肠胚期的原口形成的。

17. 后口动物:后口动物的原口发育形成成体的肛门,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形成口。

18. 芽球:多空动物无性生殖的一种。

在环境不良时,在中胶层,一些储存了丰富营养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形成球形芽球。

当成体死亡后,无数的芽球可以生存下来,度过严冬或干旱。

当条件合适时,芽球内的细胞从芽球上的一个开口出来,发育成新个体。

19.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

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

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和有性生殖等生理机能都是靠水在体内不断流动来完成。

而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

不同种类的水沟系在构造上有很大的差别。

单、双、复沟系。

20. 两囊幼虫:是指海绵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囊胚,继续发育,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而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的过程。

21. 福射对称:以中央轴为中心,可以有无数条对称轴。

22. 出芽生殖:无性生殖的一种,是动物体壁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芽体,与母体脱离后长成新个体,或不脱离母体形成的群体。

23. 消化循环腔:内外胚层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

且具有循环的作用,它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24.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受精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在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

25. 细胞外消化在消化腔内,由腺细胞分泌酶(主要是胰蛋白酶),经过消化后形成一些食物颗粒,由内皮肌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

26. 刺细胞:刺胞动物特有的一类细胞,遍布体表,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之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储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

27. 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的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许多分支的排泄管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

28. 焰细胞:是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帽细胞位于小份值得顶端,盖在管细胞上,帽细胞生有两条或多条鞭毛,悬垂在管细胞中央,鞭毛打动犹如火焰,故名焰细胞。

29. 幼体生殖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以后破母体而出自由生活。

30. 再生:机体损伤后,能恢复其失去的部分,这一过程称为再生。

(体细胞胚胎发生:机体所有细胞参与结构和机能的重新完全组织)
31.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

32. 梯形神经系统:(三角涡虫)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由此分出一对腹神经索通向体后,在腹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因而构成梯形。

33. 皮肤肌肉囊: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结构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皮肌囊。

34. 假体腔:从胚胎发育的囊胚腔发育而来。

假体腔仅在体壁上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结构,在肠壁外无中胚层分化的结构,没有体腔膜。

35. 蜕皮:线虫在发育构成中存在蜕皮现象。

(表皮外有角质层)
36. 非混交雌体:环境有利时,轮虫产生非需精卵,直接发育成非混交雌体
37. 孤雌生殖:雌虫产生的卵不需受精,此卵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
直接发育成非混交雌体。

38.咀嚼器:轮虫咽内壁角质层硬化形成的咀嚼板构成的。

39. 非需精卵:孤雌生殖的轮虫雌性个体不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