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台阶》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的理解。
2. 对课文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采用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课文《台阶》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教师引导并进行点评,总结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5.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6.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庭和亲情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问答,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作业和短文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和价值观的认同。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经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访问,了解和体验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亲情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稳步前行,不断自我提升八年级上册《台阶》教案设计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课文,在课文中,作者从自己的身世和心路历程出发,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追求的向往和对于人生困境的探究。
这篇教案旨在通过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促进学生们积极投身于自我提升与未来实现的探索之中。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人生,协助学生建立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自我提升的意义与方法,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习惯与观念,达到更好的自我管理。
3、通过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使学生通过阅读,虏获审美与想象之美。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什么是成功?成功因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2、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前阅读和课前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情感,了解文学风格和情节结构。
3、研读教师向全班介绍课文的背景,成分以及情节设计,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
让学生通过齐读、默读、分组朗读等方式来获得音韵、语感、语义、篇章结构并引导他们探讨文学欣赏和情境感知。
4、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模拟台阶,体验自己在攀爬中的感受。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情景描写,获得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等重要素质。
5、总结学生对于文章的个人认识和理解进行整理、总结,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见解,并开展讨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同侪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思考方式,提升自我认知和沟通技能。
三、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包括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刻画和意象铺设等。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
五、教学方法情境化体验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剖析法等六、思考题1、你如何评价作者通过「台阶」呈现自己人生的情感历程和人生理想?2、从人物角度出发,你认为是谁让你最感动和启发?3、你如何理解「人生就是不断攀爬的台阶」这句话?4、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什么启示书?七、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交流和个人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台阶》获奖教案

《台阶》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台阶》的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会作品所表达的人性美和亲情。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4.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亲情,回报父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台阶》的内容,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内在逻辑。
2. 挖掘课文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亲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课文。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讲解。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台阶》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台阶》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快速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3. 详细阅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课文的主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内在逻辑和课文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亲情。
5.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
7. 写作技巧训练:以课文为例,讲解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进行写作技巧训练。
8.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回报父母。
9.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七、作业布置:1. 复述课文《台阶》的主要情节,概括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选取一个进行仿写。
3.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台阶》教案7篇

《台阶》教案7篇《台阶》教案篇1学情分析: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他们能自主挖掘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逐步提一些简单问题;极少数学生缺乏对教材最起码的分析能力。
设计理念:1、读懂人物。
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2、读懂作者。
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3、读出自己。
联系生活,理解﹑感悟父亲。
知识目标:1、理解并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试用第三人称说说__的故事梗概。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故事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感悟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1、能够用第三人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分析“父亲”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悟主题,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安排:幻灯片小黑板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__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天坛祈年殿、中山陵)师介绍图片中台阶的丰富意义,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台阶:它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李森祥老师的步伐,踏上又一个台阶。
(板书:台阶李森祥)导语设计用图片中的台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X。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
联系生活,感悟父亲。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李森祥,浙江衢州人。
关于《台阶》教案8篇

关于《台阶》教案8篇《台阶》教案篇1【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一位旧中国的父亲,通过自己的毕生努力终于建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事,表现了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部分词语,理解父亲形象的含义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教学重难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
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
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二)师简介作者(三)生齐读教学目标:(四) 检查预习。
1、读准下面的字词:凹涎水揩嘎尴尬撬2、介绍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三要素:__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初中语文《台阶》教案

初中语文《台阶》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了解《台阶》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2.掌握《台阶》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台阶》的情感和主题;2.掌握重要词汇和短语;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台阶》课文;2.PPT课件;3.合作学习活动准备;4.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并提出新的话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预习课文(10分钟)学生在课前已经阅读了课文《台阶》,在此环节,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
3. 阅读理解(20分钟)在此环节,老师将以小组形式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篇阅读题目,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 分享讨论(1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就阅读理解题目进行分享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扩展学生的思维,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较为复杂的部分。
5. 重点单词和短语学习(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并通过示范和示意图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和意义。
6. 合作学习活动(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在小组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文创作、表演或其他形式的展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7. 总结与展望(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和学习相关内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阅读材料;2.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文台阶的教案(优秀10篇)

课文台阶的教案(优秀10篇)篇一: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了《背影》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顿中前行的父亲对儿女那深沉的爱。
今天,我们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父亲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今天的学习,你一些定会对自己的父亲又有新的认识。
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二)检查预习效果,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属自读课文,相信预习后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我们就结合课文,体会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1、“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
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明确:为了表现父亲。
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2、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明确:三级青石板台阶(板书)认为台阶低。
3、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4、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台阶低,在村里没有什么?(地位)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
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明确:尊严。
(让学生体会一下父亲的精神世界,感受父亲形象。
)5、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明确: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课文《台阶》优秀教案

课文《台阶》优秀教案课文《台阶》优秀教案(通用5篇)导语:《台阶》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森祥。
作者从父辈们生存的智慧、憨厚、勤劳甚至狡黠中再度捕捉自我血液中流淌的原生物质,让后辈得到深省。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课文《台阶》优秀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
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2,学会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感教学重难点:1、文中围绕中心选材,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父亲形象的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置疑问答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台阶,在我们看来是极为平凡的东西,而在某些人的眼里,却是他毕生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台阶》就是关于一位父亲和台阶之间的故事。
板书:《台阶》李森祥(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所以请同学们先在每一自然前用数字标上序号,这样比较方便阅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因为同学们在课下,都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老师想通过练习的方式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
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单地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那么同学们读完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觉得文中的“父亲”。
在你的心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可以前后桌讨论一下,想出来了的同学请举手。
明确:勤劳、朴实、善良、执着、敦厚、吃苦耐劳、有志气,有理想、要强、谦卑、坚韧不拔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能吃苦耐劳、善良、敦厚的农民,他有志气,有理想,不甘于人后,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辛苦,但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特有的谦卑。
三、研读分析从文中我们可知作者李森祥是围绕着“台阶”来写父亲一生的。
那么究竟“台阶”和父亲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父亲为什么要花一生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自读课文的方法、策略。
2.抓住细节描写适当做些批注,欣赏人物形象。
3.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
略读:理解如何安排文章情节的。
品读与批注:感受人物的品格,突破重点。
析读与探究:文章的主题,难点突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学生亲子合影配乐欣赏
2、相对于现代设计美观、造型奇特的建筑,台阶很不起眼,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东部的乡村,小小的台阶却要凝聚父亲一生的心血。
二、课前抢答,检测预习情况
凹凼(dàng)黏(nián)尴尬(gān gà)等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三、自读明方法
1.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自读课文?
巧借阅读提示和旁批
2.指导如何运用阅读提示和旁批
3.圈点批注阅读方法微课观赏
四、初读品父亲
1.例句批注点评示范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批注:生活艰难,能吃苦耐劳。
)
2.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父亲的细节(例如:父亲的草鞋、脚、目光、笑、头发等)
3.选择1-2个最令你感动的细节做好圈点,尝试批注,说一说这是一个_______的父亲?(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五、再读悟人生
“父亲访谈录”请探寻台阶上的足迹,问出你心中对父亲最大的疑惑,读懂父亲的心声。
(允许有个性化的表述。
)
(小组合作探究,挑战赛式交流展示)
六、思读懂作者
1.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父亲的形象?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给编者的信 2.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3.教师寄语
请同学们放下内心的浮躁,涵泳在父亲馨香的美德中。
继承传统弘扬美德不忘初心
七、拓展阅读
《父亲的“城池”》
八、好书推荐
课外寻找李森祥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短篇小说集《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长篇小说《传世之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