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41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41张ppt)

积累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 故逐之
2.从: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3.之:肉食者谋 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积累一词多义
4.以:何以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5.请: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6.信:小信未孚 必以信
7.安:衣食所安
积累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一鼓作气
•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代词,指应 战这件事。
其 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同乡的人。
吃肉的人。 指当政的人。
参与。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陋,目光 短浅。
拜见。
译文
他的同乡说:“都是当政的人谋划的事 情,(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 “那些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 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 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 的主要条件?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曹刿论战
文体简介《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 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 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 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 史官左丘明所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 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 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积累古今异义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曹刿论战》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曹刿论战》PPT精品课件
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品读课文
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 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
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 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 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 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分析课文
研读课文第三段。
教师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 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品读课文
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 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 识。并用“从……中可以看 出……”的句式说话。
整体感知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3.请:请求(曹刿请见)
所以(故逐之)
允许(战则请从)
2.以: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 4.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按照(必以信)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把(必以分人)
整体感知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整体感知
文体常识
关于《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 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 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 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 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 展有很大影响。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 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 赶)。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看了地上齐军的 战车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 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曹刿论战
《左传》
21.曹刿论战
掌握下列字词:
(1) 曹刿(guì ) n )焉 (2) 又何间(jià (3) 肉食者鄙( bǐ ) (4) 弗( f ú )敢加也 bià n) (5) 小惠未徧( (6) 小信未孚(fú ) ché ng) (7) 公与之乘( o) (8) 战于长勺(shá (9) 下视其辙(zhé) (10)登轼(shì )而望 ng ) (11)彼竭( jié )我盈(yí (12)望其旗靡( mǐ )
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 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 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 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 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 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 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 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 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 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 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 了。他们的士气衰竭,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 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 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 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 下令追逐他们。”

《曹刿论战》PPT课件(第1课时)

《曹刿论战》PPT课件(第1课时)

精读课文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古义:参与 今义:挑拨使不和;离间
衣食所安
古义:指安身 今义:安定
精读课文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夸大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助学资料
历史散文的三种体例
文学常识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如?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如?春秋??左传?和 ?资治通鉴?。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如?史记?。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曹刿 〔 guì〕
又何间焉〔 jiàn〕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遂逐齐师。
副词,就,于是 追赶,追击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向 下查看了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 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精读课文
已经 战胜
原因,缘故
鼓起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PPT课件( 第1课时)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20.曹刿论战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2.能够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清行 文思路。〔重难点〕
新知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 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曹刿论战》(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0《曹刿论战》(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学习活动(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 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 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 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 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 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 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学习活动(五)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译文: (曹刿)问道:“您凭借什么(让将士们跟齐国军队)
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 自享用,(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 小恩小惠并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他们不会(因此而) 服从您。”
学习活动(五)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原文: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
学习活动 (二)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二)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 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学习活动 (三)
学习活动(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2.曹刿(guì)听 说后,认为这是 关系国家存亡的 大事,决定去劝 谏鲁庄公。同乡 的友人都劝他不 要多管闲事。

《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PPT课文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 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
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 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
的鼻祖之一。
课前导读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 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 并作了精 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课文赏析
write your great title here
课文赏析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朗读课文
1、示范朗读
2、自主朗读
要求:有感情朗诵。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课文赏析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作品原文
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 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 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 从。”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 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 当中保存 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 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 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 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 其奥妙何在, 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 学完后大家 会对之有个了解。
恶; 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件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PPT课件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 战》课 件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 战》课 件1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
• 曹刿: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
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 战》课 件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 战》课 件1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 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 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 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 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 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1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 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 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 “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 说。
遍及,
个人
普注遍释不 专有 凭 把
回答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 战》课 件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 战》课 件1
参与
于是
注释
军队攻打鲁庄公 当政的鄙陋,目 人 光短浅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乃入见。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
国(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 拜见(庄公)。

《曹刿论战》课件3-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曹刿论战》课件3-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程写得略; 曹刿用谋写得详; 庄公问计写得略。 )
内容小结: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 , 叙
Hale Waihona Puke 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长勺 , 叙述了利
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叙述了追击开
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之时。 这次战役, 采取
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 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长勺之战远表见现卓了识曹刿政治上
何以战? 译句: 凭什么去作战? 必以分人。 译句: 一定要把它们分给别人。 战于长勺。 译句: 在长勺作战。 再而衰 译句: 第二次击鼓时, 士气就衰落了。
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 物的特点?
战前


战中
战后
取信于民 捕捉时机 分析胜因
➢ 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公将战。 )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倒下)
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古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 为正义事业舍生, 引申为丢弃某种利 忠之属也益。 可以一战。
古义: 可以凭
今义: 表示可能, 许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可
古义: 参与
今义: 隔开, 不连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接以情。
➢ 他为什么要“请见”?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
➢ 对“何以战? ”一问, 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 分别是对谁而言的? 曹刿的态度怎样?
(官僚贵族; 天地神灵; 〈否定〉 广大人民〈肯定〉。 )
曹刿为什么要肯定第三个条件?

公将鼓之 齐人三鼓
未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 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请你说出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两条
名人言战
兵民是胜利之本。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扰, 敌疲我打。
学.科.网
(毛泽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 秋· 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 国·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 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 诸葛亮)

掌握下列黑色字词的读音:
(1) 曹刿( guì ) (2) 又何间(jià )焉 n (3) 肉食者鄙( bǐ ) (4) 弗( f ú )敢加也 n (5) 小惠未徧(bià) (6)小信未孚( fú) ng (7) 公与之乘(ché ) o (8) 战于长勺(shá ) (9) 下视其辙( zhé ) (10)登轼( shì )而望 ng (11)彼竭( jié )我盈( yí ) (12)望其旗靡( mǐ )(13)夫( fú )战 (14)牺牲玉帛 ( bó)
参与
注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乃入见。
军队攻打鲁庄公 高官厚鄙陋,见 禄者 识短浅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 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 乡说:“应是得高官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 (庄公)。
——(宋) 朱 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左 传 》 简 介
小知识:春秋三传:
公羊传
作者公羊高 作者谷梁赤
作者左丘明
春秋 三传
谷梁传
左传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 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 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 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 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 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 后世影响很大。
学.科.网
知识抢答:
谜语。请猜军事成语。 (1)“神农布阵”; (2)“军事论文”。
草木皆兵、纸上谈兵
匹 夫 天 有 下 责 兴 亡
一鼓作气
•释义:表示鼓起干劲, 一口气完成。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 叙述 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长勺 民 ,叙述了利 于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 之时,叙述了追击 开始的时机 辙乱旗靡 之时。这次战役, 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 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 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远见卓识 和军事上的 ,说明必须 ,运用正确的 , 杰出才能 取信于民 并掌握 战略战术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战机
第二层:曹刿与鲁庄公战前的对话,说 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第一段:叙述战争发生的 背景 ,曹刿 与 鲁庄公 战前的对话,说明 政治上取信于民 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 乘坐

击鼓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 了。”
倒下
埋伏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伏兵 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 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牺牲玉帛, 衣食所安, 小大之狱, 乃入见。问: 弗敢加也, 弗敢专也, 虽不能察, 必以信。 必以分人。 公曰: 必以情。
5、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6、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彼竭我盈”之时 7、用文中语句回答: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什 么时候? “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对曰:
忠之属也。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何以战? 可以一战。 民弗从也。 神弗福也。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齐 齐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遂逐齐师。 鲁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大国,难测也, 夫战,勇气也。一鼓 惧有伏焉。吾视其 作气, 再而衰,三 辙乱,望其旗靡, 而竭。彼竭我盈, 故逐之。 故克之。
第一层: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
春秋地图
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
说文解字:间
• 最早写做“閒”——从门缝中能看到月亮, 表示“门缝”。 • 引申为“缝隙”、“空儿”。 • 有缝便可插入东西,引申为插入、参与。 “又何间焉”的“间”即参与之意。
同“遍” 注释不 普遍
个人 专有


回答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说一说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曹操、袁绍 项羽、章邯
官渡之战、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长勺之战
曹操、周瑜
苻坚、谢安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 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 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 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 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 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 影响。
战 前
请见 初论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以情察狱
民弗从 神弗福 忠之属
取 信 于 民 抓 住 战 机
战 中
公将鼓之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参战 公将逐之 未可 “视”“望” 可 矣 战--勇气--彼竭我盈--克 再论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逐
战 后
对 话( 论 )
远谋
研究 性学 习
围绕着“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 曹刿做了什么分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 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春秋地图
• 长勺
长勺在哪里?
说文解字

• 左边是鼓形,上有装饰,下有鼓座; 右边是一只手拿鼓棰击鼓。 • 原义是击鼓、敲鼓,动词;引申为名 词的鼓。
追赶 追击
大败 车辙
驱车( 车前的 追赶) 横木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 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 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 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纠齐国(齐襄公 小白 (齐桓公)

鲁国
长勺
莒jǔ国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
•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 他“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之 一。
• 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 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 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 不忘。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 经过 。
请你指出“轼”
已经 战胜 振 缘故 充满
发语词 无实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尽
第二次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 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 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 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 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 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 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 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 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 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 鲁,战于长勺。
战 争 胜 利 的 因 素
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战略因素: 有利阵地----战于长勺 战术因素: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文章内容理解
一、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 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 请见——参战——论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