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及整改

合集下载

室间质评结果回报分析及应用

室间质评结果回报分析及应用
当处理、检测、上报和回顾分析。
文件应该包含些什么 内容?
• 目的
明确实验室参与室间质评的意义、作用
• 范围
确定实验室参与室间质评的项目。原则上只要室间质评 机构提供的PT内容中有实验室开展的项目,则均应参加室间 质评。
• 职责
规定实验室中各级人员的职责,确保在室间质评中的每 个环节均有人负责。
• 工作程序
主要查找书写类错误
• 深度调查——留样再测、回顾室内质控、校 准记录、维护保养记录、试剂使用记录等
主要查找实验室内部仪器、试剂、校准方面的问题
• 其他方法验证
可查找PT样本问题
合格的室间质评结果
• 观察所有样本结果的偏倚情况; 是否存在系统偏倚? 较大的偏倚出现在那个区域?
目的:预防可能出现的潜在不合格 作用:根据趋势性变化、系统偏移,修正检 测系统。
• 例1:
收样人出差,没有人了解情况,样本无人接收……
• 例2:
收样后不仔细阅读装箱单,样本保存不当,冻存……
• 例3:
未仔细检查样本包装情况,破损样本,未申请补发……
• 例4
不按规定的时限、规定方式传送结果……
PT样本的检测
原则:
1.按照组织者要求在规定测定日期内进行质评 样本的检测;
2.按照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采用与临床样本 同等条件的方式进行检测;
的过程。
要点:此类PT样本切禁反复冻融。(对酶类检测项目的影响较大。
如ALT)
复溶:指固体状PT样本(多为粉状)需加入溶解剂成为液体
状态的过程。
要点:此类PT样本应注意开瓶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溶质 的丢失;加入溶解剂的量要准确。(溶质的丢失和溶剂加入量的不
准确对整体检测项目均有影响)

办公室质量分析报告

办公室质量分析报告

办公室质量分析报告标题:办公室质量分析报告一、引言办公室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核心场所,办公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本报告旨在对办公室的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环境满意度。

二、办公设施办公设施是办公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办公桌椅、电脑设备、打印机等。

通过对公司全员员工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办公设施存在以下问题:1. 办公桌椅不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长时间坐在上面容易引发腰椎疾病;2. 电脑设备性能较差,反应迟缓,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3. 打印机老旧且易发生故障,需要频繁维修,给员工的工作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公司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更新办公桌椅,选择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产品,提供员工舒适的工作环境;2. 更新电脑设备,确保性能稳定、反应迅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3. 考虑更换新的打印机,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定期进行维护,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三、办公空间布局办公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氛围。

调查发现,目前办公空间存在以下问题:1. 办公区域拥挤,员工之间的隔离度不足,容易造成噪音干扰;2. 缺乏独立的休息区域,员工长时间工作容易疲劳;3. 办公桌面杂乱,缺乏整洁的工作环境。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公司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调整办公区域布局,增加员工之间的隔离度,减少噪音干扰;2. 设置独立的休息区域,供员工放松身心,提高工作效率;3. 强调员工对办公桌面的整理和维护,创造一个整洁的工作环境。

四、办公室氛围办公室氛围是员工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员工调查,发现办公室氛围存在以下问题:1. 缺少团队合作氛围,员工之间交流较少,影响工作效率;2. 上级与下级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互动;3. 缺乏工作激励机制,员工积极性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公司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团队建设,组织团队活动,增加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 鼓励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良好沟通,减少层级壁垒;3. 通过设立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室间质评结果回顾分析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室间质评结果回顾分析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室间质评结果回顾分析近年来,随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质量管理在检验实验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手段是间质评价,它能够提供对检验过程中误差和偏差的评估,并为实验室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本文将回顾和分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室过去一段时间的间质评结果,以了解质量管理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间质评价概述间质评价是指通过将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与参考结果进行比较,评估检验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和可靠性的过程。

通过参与间质评价,实验室可以获得外部的验证和认可,提升信任度和竞争力。

本实验室每年参与多个质量控制机构组织的间质评价,并持续关注评价结果。

二、间质评价结果回顾回顾近五年的间质评价结果,本实验室的整体表现总体较为稳定。

在参与的各项检验项目中,约80%的项目的结果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与参考结果之间的差异在可控制的误差范围内。

然而,约15%的项目结果存在较大偏差,超出了可接受的误差范围,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同时,约5%的项目结果处于边缘范围,需要加强质量控制措施,防止误差进一步扩大。

三、分析问题原因针对出现较大偏差的项目结果,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找出了一些可能的问题原因。

其中,仪器校准不准确、操作规范不严格以及人员培训不足是导致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

此外,样本储存和运输的环境因素也对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源自于质量管理和技术操作方面的不足。

四、改进措施建议为了改善质量管理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建议:1. 加强仪器校准和维护: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准确度和稳定性。

2.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检验,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 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样本处理和储存:优化样本的处理和储存流程,防止环境因素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及整改

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及整改

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及整改一、临床化学:1 、方法监测项目为钾、钠、氯、钙、磷、血糖、尿素、尿酸、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肌酸激酶及胆固醇,共20个项目。

2 结果我院使用临床化学标本批号为,我院开展并提供的六项数据血糖3、56为(预期检测结果为3、65),白蛋白为26、3(预期检测结果为23、2),胆固醇为2、3(预期检测结果为2、2),甘油三酯为0、84(预期检测结果为0、7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8(预期检测结果为3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预期检测结果为31、8)。

3不合格原因分析能力比对检验(PT)不合格数最多的项目白蛋白(Alb),原因为质控物的基质效应和测定方法的固有特征所导致的;其他项目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这些项目都是使用电极法测定,由于电极法检测原理特性而导致的。

2、临床尿液质评:1 、方法监测项目为PH值、比重、蛋白、葡萄糖、隐血、酮体、胆红素、亚硝酸盐、尿胆原、白细胞、维生素C,共11个项目。

2 结果我院使用临床尿液标本批号为,我院提供的数据为PH值5、0(预期检测结果为5、6)、比重1、010(预期检测结果为1、021)、蛋白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葡萄糖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隐血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酮体+(预期检测结果为+++)、胆红素+++(预期检测结果为++)、亚硝酸盐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尿胆原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白细胞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阴性)、维生素C为0(预期检测结果为++)。

3不合格原因分析经推断认为,我院尿液分析仪存在设备老化,误差较大的情况。

临床化学检验及临床尿液室间质量评价情况整改报告根据济宁市临床检验中心反馈的《xx年度检验医学室间评价第一次质评结果》,我院认真查找不合格原因,依据查找出的原因,做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要求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均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使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对标本质量影响因素的防范意识。

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国 际检 验 医学杂志 21 年 1 02 月第 3 卷 第 2 3 期
It a n LbMe , nay21 ,o.3N . J dJ ur 02V 1 , o2 a 3

21 ・ 9
回归 方 程 , 算 Y、 E和 S , 表 2 计 S E 见 。从 表 2可 以看 出 , 测 所
床 实 验 室 修 正 法 规 ( uA 8 ) 允 许 误 差 范 围 , 临 床 可 接 受 C 8的 属
的标 准 。通 过 对 本 科 的两 种 试 剂 厂 家 的检 测 , 厂 家 的 试 剂 差 两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赛 试 剂 可 替 代 雅 培 原 装 试 剂 进 行 临床 检 验 德
品 及 消 耗 品 , 提 供 测 定 结 果 的 溯 源 性 口 。使 用 自建 系 统 时 , 并 ] 需 按 NC L C S文 件 E 9A2的 要 求 , 行 不 同 检 测 系 统 间 方 法 P一 进 学 比对 实 验 及 校 正 , 到 测 定 结 果 的 完 整 性 和 有 效 性 。王 惠 萱 达 等 E 根据 N C SE 9A2有 关 文 件 , 结 合 临 床 工 作 实 际 情 C L P 一 并 况 , 进 口原装 T O 与 A B生 化 诊 断 试 剂 和 国 产 中 生 北 控 生 对 P L 化 诊 断 试 剂 进 行 比对 及 偏 倚 评 估 研 究 , 国 产 AL 为 B诊 断 试 剂
Nain lCo to a mm ite fr Cl ia b ao y Stn a d EP9A2 te o i c lLa ort r a d r s n 一 .
M e h d c m p rs n n b a e t a i n to o a io a d i s s i to usn p te t a m i g a i n s mp e ls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加强实验室间的 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 合作,分享经验和技巧,共 同提高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 质量评价的水平。通过参加 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 与其他实验室建立联系,促 进相互学习和进步。
06
总结与展望
对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的总结
室内质量控制的意义
室内质量控制的方法
通过定期对实验室内部检测过程进行评估 和监控,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
目的不同
方法不同
室内质量控制的结果通常用于实验室内部的监测和改 进,而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则用于评估实验室之间的
差异和改进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结果处理不 同
室内质量控制通常采用内部质控品、标准物质或已知 值样品等方法进行控制,而室间质量评价则采用外部 质控品、标准物质或盲样等方法进行评价。
05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的挑战和对策
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分析和应用
结果反馈
组织者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各参与实验室,让实验室了解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问题整改
对于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验室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实验室的质 量水平。
持续改进
室间质量评价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评价和改进, 实验室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服务。
采购高质量设备 和试剂
实验室应该优先采购高质量 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确保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 关系,及时获得技术支持和 售后服务。
制定规范的操作 流程
实验室应该制定规范的操作 流程,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 要求。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 ,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 响,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一 致性。

卫生部临床干生化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卫生部临床干生化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P E的耐 药 机 制 复 杂 , 严 重 的 耐 药情 况 给 临 A 其 床 治疗 带来 了很 大 难 度 , 只有 根 据 药 敏 结果 合 理 用 药, 才能达 到 良好 效果 , 缓耐 药 性 的产 生 。 同时 医 延 院应严 格 消毒 隔离制 度 , 制 院 内感 染 的发 生 , 控 并及
P( r 能力验证 ) V S 变异指数得分 ) r 和 I( 两种评分 方法进行 评分 。结 果
占9 .% , 3 5 合格 占4 6% , . 不合格 占 19 。结论 .% 认识 , 断改进分析能力和实验方法 , 而提高了检验 质量 。 不 从 [ 关键词 ] 临床干生化 ; 室间质量评价 ; 能力验 证; 变异指数
间 越长 或滥 用 抗 菌 药物 , 会 导致 细菌 的耐 药 率 增 都
高 。 因此 , 有计 划地 控制 药物 的用量 以及 使用 时 间 ,
在 不 同范 围轮 换 使用 不 同抗 菌 药 物 , 可 能 降 低 细 有 菌 耐药率 。氟喹诺 酮类 药物 3年 来 使用 频 率 虽然 呈 现 下 降趋势 , 但是使 用 频率排 名 每 年都 在 前 3位 , 对 P E的敏 感率 逐年 下降 , A 特别 是 洛美 沙 星 20 09年敏 感 率 为 5 % , 丙沙 星适 用于 比较严 重 的感 染 , 0 环 敏感 率 也 由前 2年 的 10 下 降到 8 .4 , 0% 8 2% 值得 关 注 。
生 出 版 社 .0 6 83 2 0 :3 .
时掌握 流行 趋势 。为了进 一步 加 强 临床抗 菌药 物 的
[ 收稿 日期] 0 1 0 —1 21— 1 6
[ 责任编辑 ] 马兴 忠
文章 编号 :0 1— 9 9 2 1 ) 2— 18— 2 10 5 4 ( 0 2 0 0 7 0

室内质控方法及室间质评结果

室内质控方法及室间质评结果

《单采血浆站技术操作规程》(2011版)-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
9.1.1应当按卫生部颁发的《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求,建立及实施原料血浆检测项目和方法,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程序。检 测方法和检测程序必须经过确认后投入使用。确认应当包括人员、设备、试剂、 检测条件、检测结果判读和检测结论判定,确保其符合预期的要求。 9.1.2严格遵从既定的检测程序,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检测条件、人员、 操作、设备运行、结果判读以及检测数据传输项目等符合既定要求。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 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实验室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 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 靠、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可概括为:
(1)执行者:实验室技术人员; (2)目的:监测实验室测定的重复性; (3)功能:决定了当批测定的有效性,报告可否发出。是对实验室测定的即时性 评价。
问题根源调查
➢ EQA样本 ➢ 设备问题 ➢ 试剂问题 ➢ 检测过程 ➢ 上报过程 ➢ 管理因素
EQA样本
➢ EQA样本是否按照要求储存和运输; ➢ EQA样本是否按照要求复溶; ➢ EQA样本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 EQA样本分析前的要求(按照要求保存和复溶) ➢ EQA样本分析中的要求(符合实验室常规检测流程) ➢ EQA样本分析后的要求(将室间质评样本的处理、准备、检测、核 对等每一步骤以及结果与报告文件化)
B.3.2.2.2 可接受标准:批内变异系数在15%以内,批间变异系数在20% 以内。
免疫血液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失控原因分析
免疫血液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失控状态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化学检验及临床尿液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一、临床化学:
1 、方法
监测项目为钾、钠、氯、钙、磷、血糖、尿素、尿酸、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肌酸激酶及胆固醇,共20个项目。

2 结果
我院使用临床化学标本批号为201602,我院开展并提供的六项数据血糖3.56为(预期检测结果为3.65),白蛋白为26.3(预期检测结果为23.2),胆固醇为2.3(预期检测结果为2.2),甘油三酯为0.84(预期检测结果为0.7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8(预期检测结果为3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预期检测结果为31.8)。

3不合格原因分析
能力比对检验(PT)不合格数最多的项目白蛋白(Alb),原因为质控物的基质效应和测定方法的固有特征所导致的;其他项目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这些项目都是使用电极法测定,由于电极法检测原理特性而导致的。

二、临床尿液质评:
1 、方法
监测项目为PH值、比重、蛋白、葡萄糖、隐血、酮体、胆红素、亚硝酸盐、尿胆原、白细胞、维生素C,共11个项目。

2 结果
我院使用临床尿液标本批号为201602,我院提供的数据为PH值5.0(预期检测结果为5.6)、比重1.010(预期检测结果为1.021)、蛋白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葡萄糖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隐血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酮体+(预期检测结果为+++)、胆红素+++(预期检测结果为++)、亚硝酸盐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尿胆原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白细胞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阴性)、维生素C为0(预期检测结果为++)。

3不合格原因分析
经推断认为,我院尿液分析仪存在设备老化,误差较大的情况。

临床化学检验及临床尿液室间质量评价情况整改报告
根据济宁市临床检验中心反馈的《2016年度检验医学室间评价第一次质评结果》,我院认真查找不合格原因,依据查找出的原因,做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要求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均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使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对标本质量影响因素的防范意识。

二、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向患者传达医嘱,详细介绍标本采集的各项要求,如:标本的量、采集的方法,提醒患者采样前切忌服用任何会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药物或食物,要求患者务必要使用检验科提供的容器采集标本,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采样,尽可能降低标本被污染的几率。

女性患者在进行尿液采样时,医护人员应确定患者不处于经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患者清洗外阴后,再进行尿液标本的采集。

三、建立健全的样本送检制度。

建立健全的样本采集、送检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务必遵守相关制度,规范医嘱以及检验申请单的填写。

标本采集后需在2h内送检,并由检验科专业人员进行接收。

一旦发现不合格标本,则立即退回,临床科室则需再次安排标本取样。

四、更换老化设备,提高诊断结果准确率。

常规检验结果,是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可靠依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严格执行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加强对实验室的质控,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操作标准进行。

其次,加强人员的培训以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和增强其责任心,鼓励技术人员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着的质量问题,积极参与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提高临床化学检验室间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