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清夏图要》美学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绘画的当代解码

中国古代绘画的当代解码

近些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审美教育的不断重视,有关中国艺术史论的各种著作层出不穷。

这其中,《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无疑就是一部沉甸甸的上乘之作。

该书立足世界艺术史的视野,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宋代以前的古代绘画进行了全景式勾勒,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绘画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从画作中来,到历史中去该书作者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是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教授。

目前由其撰写被翻译到我国国内的《图说中国绘画史》《隔江山色:元代绘画》《山外山:晚明绘画》《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等系列著作,在美术理论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凭着高质量的著作和对中国绘画独到的见解,他也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声誉。

《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是根据高居翰晚年的中国艺术系列讲座内容翻译和整理而来。

之所以说他对中国艺术饱含深情,是因为在他看来,中国艺术是世界上了不起的艺术,尤其是宋朝的绘画,堪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比肩。

严格来讲,这本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绘画通史,书名其实就表明了这一点,但是此书具备通史的气魄。

按照学术进路推测,该书或许还有一个“下半场”,那就是元中国古代绘画的当代解码文/陈华文溪山清远卷图局部(南宋·夏圭)是审美品位方面,之所以被后世所赞颂,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文人墨客不仅创作诗词,还参与绘画活动,尤其是水墨画或文人画,在此阶段步入成熟期。

宋朝皇帝及其统治集团成立了皇家的画院,网罗天下书画才俊为其所用。

我们熟知的宋徽宗既是丹青高手,书法还自成一家“瘦金体”,民间和皇家在书画方面的“双向发力”,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艺术高度。

本书书名《溪山清远》,源自南宋画家夏圭所创作的《溪山清远图》。

高居翰在书中毫不掩饰地表明对夏圭的喜爱。

因为在他看来,夏圭及其作品就是中国山水画高峰的代表,中国山水画所有的思想追求、审美趣旨都在《溪山清远图》中得以显现。

夏圭《溪山清远图》:脱落实相悟自然,生命两两相冥合

夏圭《溪山清远图》:脱落实相悟自然,生命两两相冥合

夏圭《溪山清远图》:脱落实相悟自然,生命两两相冥合拾画笔记山水长卷,是中国绘画中最美的形式,一幅山水长卷,就如同一幅生命长卷。

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以苍劲爽利的笔墨,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命的苍古简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悟自然,实现生命超越的观照。

脱落实相的自然山水,在夏圭的笔下,构成了一个人与山水冥合的虚象;而这虚象的生命冥合,却也是我们的生命所渴盼的。

夏圭,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为“南宋四家”。

夏圭的山水和马远的山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其构图。

大概是由于地域风土的影响,夏圭和马远的山水常见边山边角,故而有“马一角”“夏半边”之说;但是这绝不是一种常态的绘画程式。

马远和夏圭的绘画风格在南宋的流行,符合了当权者的口味,画面中细腻优美的表现,与北宋时期所推崇的李成、范宽、郭熙的宏大旷远的表现。

夏圭和马远的许多技法脱胎于李唐,李唐谨严的小斧劈皴到了马远、夏圭等人手中形成了宽阔,且更具有绘画特征的大斧劈皴。

特别是侧缝效果与浓墨的运用,让画面多了几分别致的江南山水的趣味。

夏圭和马远的绘画不仅在宫廷很受欢迎,同时也传到了日本,并深刻影响了日本绘画,并在日本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山水流派——狩野画派。

虽然元代盛行的文人画与南宋院画有了明显的割裂,并且文人画家们对马夏所创造的山水多报以不屑和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多存在于文人画家们所追求的绘画精神层面,而无关绘画本身。

事实上,虽多有批判者,也不乏学习者。

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便是夏圭画派的效仿者之一。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

这幅长卷放在南宋,也都称得上是少有的“大部头巨著”,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的《溪山清远图》让观者可以畅快淋漓地一睹夏圭笔下“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山水。

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哲学层面来说,夏圭的山水是不凡的,他在创造一个承前启后的山水宇宙,也在借水墨山水来晕染充满实相的生命。

夏圭《溪山清远图》全卷一、《溪山清远图》:苍劲爽利,写实又写趣在《溪山清远图》中,画家画江山重重,风帆掩映在江水氤氲之中,笔锋犀利的线条,刚劲中又带着几分虚笔的表达。

三幅画宗璞阅读答案

三幅画宗璞阅读答案

三幅画宗璞阅读答案引言宗璞(1622年-1691年),字文瑾,号草堂,清代画家。

他擅长绘制山水画和人物画,并在画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宗璞的三幅画作《溪山清远图》、《山中烧石图》和《渔舟唱晚图》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三幅画作形式迥异,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对这三幅画作进行阅读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宗璞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

一、《溪山清远图》《溪山清远图》是宗璞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作。

整幅画布被山间溪流和苍翠的树木填满,画面形象生动,给人以郁郁葱葱的感觉。

在整个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宏伟的山峰,山峰顶部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壮丽。

画家运用淡彩技法,将山峰轻轻一笔勾勒出来,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宗璞在绘制溪流和树木时,运用了一种流畅而自然的笔触。

他巧妙地利用点、线、面的组合,表达出山间溪流的流动和树木的生命力。

在画面的远处,画家运用深浅不一的山体和树木,强调了空间的延伸感,使整个画面具有立体感。

此外,宗璞在绘制人物时也很有特色。

他将一个小小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右下角,与宏大的山峰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人物的衣着和动作都很朴素,使人感觉他与自然融为一体。

总的来说,宗璞的《溪山清远图》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构图手法,展现了山水画的韵味和美感。

他的笔触轻灵,色彩淡雅,给人以宁静而舒适的感受。

二、《山中烧石图》《山中烧石图》是宗璞的一幅人物画作品。

整个画面非常简洁,只有一个人物和一片山石。

画家通过极简的构图,表达了他对人物的关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画面上方的小篆字称为“山中烧石图”。

它使整幅画作显得更加具有古朴的韵味。

宗璞巧妙地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央,让人物成为画面中唯一的焦点。

人物的身姿自然而舒展,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巧妙地运用了草石。

画面上的黑褐色大石与人物成为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位置。

宗璞以朴素的线条勾勒出石块的纹理和形态,使观者可以感受到石头的质感。

浅析《溪山清远》

浅析《溪山清远》

浅析《溪山清远》一、前言这幅传世之作的画家叫做夏珪,字禹玉,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南宋宁宗时(1195—1224)为画院待诏,赐金带。

理宗时(1225—1264)为画院祗候,阶训武郎。

夏圭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

在构图方面,夏圭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景”,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也称“马一角,夏半边”。

为“南渡四大家”之一。

而这幅《溪山清远图》是南宋著名画家夏圭之真迹,是存世量极为稀少的宋画之一。

图绘山冈巨石,危岩壁立,丛林茂树,山寺楼观,远山朦胧,江水辽阔,图作无尽江山之景。

画卷构图虚实相间、开合有致,全无拖沓拼凑之感。

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间以水墨渲染,块面分明,折落有势。

栖阁层宇,不假界尺,信笔画就。

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

整体画风清劲健爽。

全图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长,堪称南宋传世作品中的鸿篇巨制。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类硬派山水都绘于绢上,而此图为纸本,颇为少见二、《溪山清远》山水长卷绘画的范式南宋时期山水长卷开始大量出现,超过10米的作品也屡见不鲜。

南宋孝宗朝宰相龚茂良藏有江参的山水长卷,长度超过10米①,夏珪《溪山无尽图》长达1639.5厘米,《长江万里图》长达1114厘米,这都说明长卷山水绘画在南宋有了重要的发展。

《溪山清远图》长近九米,在南宋绘画中虽然不是最长,却是最有代表性的山水长卷。

南宋山水画的画法从全景转向特写。

特写取景画面的景致一般只有一至二个层次,主体部分在画面中显得特别突出。

所谓“一角”“半边”“残山剩水”之说多从此来。

这种构图方式的产生,应该与折枝花鸟画的构图影响有关。

郭熙《林泉高致》云:“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

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

学画山水何以异此。

”南宋山水画中对于笔墨的重视也超越了前代。

在马远和夏珪的笔下,南宋院画已经形成新的风格,不仅线条更有力度与速度,而且笔墨的挥写性质更为明显。

夏圭《溪山清远图》临摹要点精讲

夏圭《溪山清远图》临摹要点精讲

夏圭《溪山清远图》临摹要点精讲
导言:夏圭的山水主要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以边角小景为主要的构图方式,人称”夏半边”。

在山石的皴法上,他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

本节选取夏圭的代表作《溪山清远图》作为主要临摹研究对象,采取局部临摹的方式,深入分析夏圭的笔墨特点,掌握其用笔用墨技巧。

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一、选取《溪山清远图》部分局部临摹,主要掌握其用笔用墨的方法技巧。

临摹前准备:下载高清《溪山清远图》电子版本,局部放大打印,打印纸张大小为A3、A2;砚台一个(中小即可,无须太大);毛笔选取中楷狼毫一支,墨汁选用红星墨汁(由于是初学,墨汁即可);准备清水一盅,无须太多(润笔和点水之用);残纸张一片叠好(调锋或吸笔头水分只用)。

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二、先从夏圭的树法开始临摹。

夏圭树法临摹要点:首先使用秃笔中锋蘸浓墨双勾林木轮廓,用笔平稳,用腕虚灵,笔力遒劲,不急不躁,如讲解故事般娓娓道来。

其次待墨色快用尽时,在林木的节疤处,加以轻轻皴擦。

最后沿轮廓施加一层淡墨,这样可以让树干的层次分明突出。

树叶采用与山石类似的“积墨”画法,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

这样的笔墨趣味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强的,树木整体效果是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

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解析(中国古代绘画观后感系列14)

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解析(中国古代绘画观后感系列14)

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解析(中国古代绘画观后感系列14)南宋夏圭所画的《溪山清远图》为长卷形式的山水画。

一、关于绘画的内容总体来说,这幅画描绘了辽阔山水之间的优美生活景致。

整个画面,从头至尾,描绘了连绵起伏的大大小小山头,山川间分布着茂密的丛林,坐落着各式样的建筑,山的周围是广阔的水面,小小渔船出没其中,正是晴空万里,远山依稀可辨。

这幅画是长卷,景物相互连接,不可分割,但是,依然可以看到,分成三组画面,它们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右边一组,是以山水间树林里掩映着的建筑群为主体的绘画内容;中间是以桥梁为纽带连接的两大群山;左边是以一组矗立的山峰为主体的绘画内容。

观者看到这些秀美的山川、茂密的树林和广阔的水面,一定认同这是非常漂亮的景致,具备了仙境之美。

但是,作者又在山水、茂林之间,画着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茅舍、寺庙、渔船等人类生活场景,营造了人间烟火氛围。

通过这幅画,本文认为作者这样描绘,可能是他认为理想中的生活之处就应该是画中的景致吧!图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二、关于绘画的技法1、先后采用勾勒、斧劈皴法、水墨渲染等步骤,绘制了山石,表现了山石质感硬朗,形状刚直的状态。

2、树木用勾勒法画出,树叶直接用不同浓度的墨点染,表现了挺拔高大的形象,通过连片绘制,营造了树木茂密,景色秀润的氛围。

3、近处水面稍微勾勒水面波纹,其余水面和天空,基本留白,表现了晴空万里的天气状况。

4、房屋、桥梁、渔船、人物,采用勾勒法绘制,虽然结构简单,但绘制较为工整,巧妙地掩映于丛林之间,达到了虚实结合的效果。

画中描绘的多处人类活动场景虽然极为简单,但是,作者却捕捉到了生动的活动状态,给画面增添了生活情趣。

5、远山仅仅用淡墨勾勒出外形轮廓,极为简单,多为直线,表达了远处山峰也和近处一样,是刚硬的形象。

通过墨色的浓淡运用,区分出远、近之景,拉开了空间距离,表现出辽阔的空间。

对商琦《拟夏娃溪山清远图》的考察与鉴赏

对商琦《拟夏娃溪山清远图》的考察与鉴赏

对商琦《拟夏娃溪山清远图》的考察与鉴赏●梁晓玲【内容提要】元初画家商琦的《拟夏王圭溪山清远图》现藏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该画与夏黠原作规格大同小异。

但减弱了原作苍凉冷寂的意境,加强了“水墨淋漓障尤湿”的生动效果。

【关键词】商琦夏珪溪山清远图(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r7(2001)ol一0030一02商琦《拟夏珪溪山清远图》卷原为张秀楷先生50年代初期于北京琉璃厂购藏,现转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收藏。

此画在画面右方大石崖上有作者题款为:“泰定二年春济阴商琦为云西高士拟夏禹玉长江万里图”,并加盖“商氏德符”名章。

画幅前有明代大鉴藏家项元汴书题“万里锦绣”四个大字,并加盖“墨林山人”、“子京父藏”印章。

另有“积古斋”、“蜀西王氏”等印。

画尾左下角有“项墨林印”、“项子京家珍藏”诸印。

拖尾幂上又有“子京”、“子京所藏”、“子京珍秘”、“项墨林父秘笈之印”。

另有明人张璐题诗、骆庸题诗并款、清人王岚光题识及其印章。

由以上款跋及诸多印章,可知此画应是元初著名山水画家商琦手笔,最后一枚收藏印章为“祯古斋”,其主人应是清代乾隆时翰林大学士阮元。

商琦,字德符,号寿岩,主要活动于14世纪前期。

其父商挺,是元蒙政权的开国功臣,赠鲁国公,颇有文采,工诗、善书。

商琦于大德八年(1304)以官僚子弟身份备“宿卫”,后又官集贤直学士、集贤侍讲学士、侍读官、通奉大夫。

泰定元年(1324)官至秘书卿,不久,即病故。

看他的升迁经历,全为学士、秘书卿等类闲散职务,主要还是凭他的画艺得到元蒙统治者的赏识。

“前集贤学士左山商公德符,以世家高才,游艺笔墨,偏妙山水,尤被眷遇”(《道园学古录》)。

“昔者累蒙天子知,昼日三接赐筐篚”(《石田文集》)。

他在皇宫嘉禧殿绘制的壁画受到皇帝重赏,“赐钞二万五千贯”。

可见,商琦虽为文官,实际上却是一个高级官廷画家。

他的画艺,在元初与高克恭齐名,雄居北方山水画坛,当时就被称为“独步”、“绝艺”、“天下无双比”。

浅谈山水创作中的意境美—以〈溪山清远图〉为例

浅谈山水创作中的意境美—以〈溪山清远图〉为例

浅谈山水创作中的意境美—以〈溪山清远图〉为例摘要: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追求传情达意,表达思想情感,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境界,这种思想情感表现为空、灵、静、虚,是一种意境传达,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山水画作品蕴含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属于美学范畴,是表达主观“意”与客观“境”的融合;山水画作品意境是画家个人修养、审美情趣内涵的呈现与流露;是个性与共性辩证关系。

本文以意境美个性与共性发展与矛盾辩证关系论述山水画创作表现的意境美。

关键词:意境美个性共性《溪山清远图》1.山水创作中意境美的个性表达1.意境美意境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部分,理论或实践地位都如画苑冠冕。

清末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有我之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

需使主观范畴“意”和客观范畴“境”交融达到特定艺术境界,为“意境”精髓所在。

夏圭在《溪山清远图》勾勒出江南山光水色,用笔虽简但真。

其创作中主要体现淡雅,简练与空灵,不同于北宋山水雄浑壮阔。

在创作中融合情感于画中,已是意境达到完美的“神境”。

夏圭用焦墨精琢画卷最近的景物,而后用清水略添墨勾勒远山遥水,枯笔描绘轮廓又以水加之润透,水墨技法运用至“酝酿墨色,丽如博染”境界,着重表现文人雅士所向往的情趣盎然,意境美跃然纸上。

1.意境美个性山水创作过程中需画者本身和客观事物共同起作用,然画者自身为最不同,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产品命运的主宰作用。

[2]画者除开自身的性格和天赋外,存在的自主性后天奋斗给予艺术创作更多可能。

此外画者绘画理念和审美态度,以及个人为人处世与经历感悟更添变化和特殊性。

再则画者生存的时代背景,给画者打上属于特定时代的烙印。

这些因素构成山水创作中更多样和更鲜明的意境美。

1.山水创作中意境美个性表达山水创作中意境美个性表达,纵观中国绘画历史,不同画派门下有特色,并将带有特色的意境美发扬,如荆浩北方山水画派雄伟壮阔意境美,或董源南方山水画派平淡天真意境美,再或米氏山水烟雾朦胧意境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家简介
• 盛懋出身画工之家,因此画工的 “熟”“巧”“浮”等习气出现在其画中也 是难免的。由于注重法度,故有时画得过熟 过巧,因此其画给人以“匠气”,而缺少了 一种韵味。盛懋画中的皴法,在董源、巨然 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其画趋于“熟”,有 些接近明代的院体画。 • 盛懋的画用笔较尖硬,用墨不太柔和。盛懋 用笔有油滑圆熟之嫌,用墨略死,和“元四 家”平淡含蓄的笔法相比稍逊一筹。《园绘 宝鉴》评价盛懋的画:“精致有余,特过于 巧”。
主要画作及收藏价值
盛懋传世作品不多。 《秋林高士图》现藏于台湾故宫 博物馆; 《秋江待渡图》现藏于北京故宫 博物院; 《沧江横笛图》现藏于南京博物 院; 《溪山清夏图》现藏于台湾故宫 博物院; 《松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 院等等。
《三渔图扇》圆光镜心 • 以109.2万成交于北京保 利
《渔舟晚笛图》 以120万成交于香港 佳士得拍卖行
“专家”意见
• 展叶梅:群山掩映下的楼阁小巧温婉, 如江南温柔多情的女子,远景与近景层 次分明,再加上巍峨高山和缭绕云雾, 如多情豪迈的北方汉子。纵观全图,就 如温婉如水的女子依偎在强壮如山的男 子怀中,和谐、美好而又多情雄壮,给 人以刚柔同济的感觉。我深刻感受到画 家既胸怀大志而又隐含着对隐居美。用笔刚劲生辣, 用墨深浅苍润。画山石 以长麻皴加以渲染。笔 法以中锋为主,侧锋次 之,勾、皴、点、染并 用。树木用墨讲究,近 树仔细,远树概括。山 间草卉,点苔表现,亭 台楼阁笔笔清楚。山石 平坡,疏淡渐远,无不 精细勾绘。足见作者绘 画的深厚功力。
“专家”意见
谢谢观赏
第五小组制作
“专家”意见
• 马银连:重峦叠嶂,密树层林,小桥流水人家, 俨然桃源之景,那是世俗之外的一方净土。尘 俗的喧嚣被隔离在坚硬的石壁之外,图中人享 受这片刻的宁静,悠闲自在。而青山绿水是他 们心灵的依托,我愿做其中一员。 • 莫小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从中我看到一位老翁经历宦海浮沉的人生之后 回归自然,拥有乐山乐水乐人生的积极心态和 看淡世事的平和心境,故我体会到了淡雅平和、 宁静致远的优雅人生,从而找到了心灵归宿。
• 宋雅婷:云雾缭绕中,画中人或从石间穿 过,或一老翁悠悠向桥头走去,或在小亭 中品茶赋诗,怡然自得。云雾环绕于山间, 绵延的山脉如同巨龙纵横砍断,青松直立 于山间,苍劲有力,与云雾、江水交相呼 应,人在如此美好风光中,显得藐小而又 和谐。 • 李爱玲:浓云缭绕,青峰绵延,亭台楼阁, 零星几处的人儿谈天说地,犹如神来之境。 此情此景下,我无比感叹人之渺小,其悠 然的动作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透漏出天 人合一的和谐美好。
盛懋款《山水》 以105.8万成交于北京瀚 海
《溪山清夏图》
《溪山清夏图》是中国
元代画家盛懋的国画作 品。该画为竖轴,绢本 设色,纵204.5厘米, 横108.2厘米,中国台 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画面为远山近岭,集 中刻画自然景物。

近景突兀耸立,巨岩峭壁, 刚健雄浑。岩间被石上的树丛 疏密相间。远处云雾飘浮,山 巅稍加笔墨勾勒,淡墨渲染; 更远处还可看到浅淡层染的山 峰,层次清晰,极富立体感。 • 山间溪水奔流渐渐宽阔,远 处峡谷间楼台耸立,河水两岸 亭台遥遥相对。在对面的亭榭 里三人相对而坐,谈笑风生。 溪水中渔夫背鱼网涉水而过。 山林间主仆二人携琴顺山而下, 走向亭榭。河水里艄公撑船到 岸边,有主仆二人下船也走向 亭榭。可能是文人相约,弹琴 对诗饮酒畅谈,极富生活气息。
模拟拍卖会
兼论盛懋《溪山清夏图》
画家简介
• 盛懋,生卒年不详,元 代画家。字子昭,原籍 临安,居嘉善武塘镇。 父盛洪,善画,名臻工 巧。盛懋继承家常,山 水、人物、花鸟俱精。 以精湛的技艺称誉当世, 和吴镇的墨竹、岳彦高 的草书、章文茂的笔, 共被誉为“武塘四绝”。
画家简介
• 盛懋山水画多作丛山密林,表现四时 朝暮的江山胜景,也有描写清溪洲渚中 渔夫隐逸的生活。画风特点是结构严整, 笔墨清润,在浓郁浑厚的气韵中具有潇 洒隽逸的格调,洋溢着大自然的绚美。 因技艺高超,并深受元代文人画家的影 响,其作品颇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 元至正年间享有盛名,因此“四方以金 帛求子昭画者甚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