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一、填空题(每题1分)1、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教材221)……5、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二、单选(每题1分)1、司马迁撰写《史记.屈原列传》主要采纳了(A)对屈原的评价。
A、刘安B、班固C、杨雄D、司马相如5、《雪涛阁集序》的作者是(B)A、王世贞B、袁宏道C、钟惺D、袁枚10、在汉代,提倡“真美”,反对“虚妄”的理论家是(C )A、班固B、王逸C、王充D、翁方纲1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这话的是(B )A、李白B、杜甫C、韩愈D、李清照20、提倡以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的是(B )A、皎然B、白居易C、韩愈D、司空图三、多选(每题1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有(1234)①陆机②曹丕③钟嵘④曹操⑤司空图(晚唐)5、有关《毛诗序》作者问题的异说很多,(34 ),都有人认为是该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
①韩婴②之夏③卫宏④毛长⑤申公10、下列文论观点出自《诗品序》(钟嵘)的有( 1 2 345)。
①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③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⑤使穷贱易安,幽局靡闷,莫尚于诗矣。
四、搭配题(每题1分)1、找出下列论著与文学门类的所属关系:①《答李翊书》韩愈诗歌理论(3 )②《答吕姜山》汤显祖散文理论(1 )③《与元九书》白居易戏曲理论(2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小说理论(4 )……6、找出下列论著与作者的关系①《论词》班固(2 )②《离骚序》袁枚(4 )③《答谢民师书》李清照(1 )④《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苏轼( 3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3、结构第一李渔的观点。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把结构问题摆在戏剧创作一定阶段上最突出的地位,要求予以充分地重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试卷及答案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孟子公孙丑上》说:“我,我善养吾。
”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2、教材指出:《庄子》书中提出了“”、“”的艺术创作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二曰赋,三曰比,四曰,五曰雅,六曰颂。
”因而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4、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而末异”。
认为文章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这一点是共同的,但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如体裁形式等)却各不相同。
5、教材认为:从陆机在《文赋》里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农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点:与,有了深刻的认识。
6、皎然在论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时,已经关注到“取境”有、两种情况,对诗歌意境理论作出了贡献。
7、教材指出:李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是勿“破碎”,二是讲“”,三是讲“”,四是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教材指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提出了“”的审美要求;第三提出了“”的审美要求。
9、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一文中评说小修诗“大都独抒,不拘。
”他的诗歌理论观点直接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
10、清代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说盛行之际,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2、(王夫子的)“现量”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阳货》:“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A、辞达而已矣B、尽美矣,又尽善也C、思无邪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教材指出:《毛诗大序》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要委曲宛转,必须()A、“劝一而讽百”B、“主文而谲谏”C、“怨而不怒”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3、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赞扬东方虬的《咏孤桐篇》诗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
”(《论语为政》)2. 孟子提出了“_______”说和“_______”说,的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_______,二曰_______,三曰_______,四曰_______,五曰_______,六曰_______。
4. 曹丕在《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5.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6.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7.李清照在《词论》提出了词“_______”的著名观点;张炎的《词源》则对词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的审美要求。
8.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真心,提出“_______”说;而后受其影响的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则提出“_______”说。
9.清代的李渔在《_______》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10.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2.(司空图的)“四外”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B.“疾虚妄”说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D.“发愤著书”说3. 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古代诗论家是()。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模拟卷 (3)

5、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对诗歌形式进行探求,他们提出的主要主张是( )(1 分) A:五声六韵 B:唇吻道会 34C:性灵摇荡
D:四声八病
6、朱熹解释“兴观群怨”中的“观”为( )(1 分) A:观人物之兴替 B:观时政之得失 C:观风俗之盛宴 D:考见得失
而误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 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
23、【考点】第七节 明代戏曲论著选录 答案:ABCD 解析: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指的是《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24、【考点】第三节 《孟子》选录 答案:ABC 解析: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孟子提出“知人论世” 说,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 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孟子提出“知言养气”说, 认为“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25、【考点】第一节 金圣叹小说论著选录 答案:BCDE 解析:金圣叹少有文才,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 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而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三、判断论述题(共 3 题,共 15 分) 26、【考点】第九节 严羽诗论选录 答案:选项 A。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妙 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就诗而言,“妙悟即真”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 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 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以禅论诗”,揭示了诗歌自身特殊 的审美特质。
32、名词解释:立主脑(3 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B )A、自然朴素B、得意忘言C、心斋、坐忘D、观生、观民2、"诗人之赋丽以则,词(辞)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法言》)C、班固D、刘安3、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A )A、疾虚妄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C、文有真伪,无有故新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4、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C )A、《文赋》B、《文心雕龙》C、《毛诗序》D、《诗品序》5、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B )A、诗品B、《文心雕龙》(刘勰)C、原诗D、文赋6、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C )A、王充B、陆机C、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D、刘勰7、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B )A、文学创作过程B、文学鉴赏过程C、文学活动的全过程D、观察事物的过程8、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他用的词是“境思”,传本有用“意境”的)的是(A )A、传为王昌龄的《诗格》B、皎然《诗式》C、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9、"不著(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C )A、《与李生论诗书》 B 、《与王驾评诗书》C、《二十四诗品》D、《与极甫书》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B )(教材252)A、文与道俱B、文道合一C、文以贯道D、文以明道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B )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欧阳修B、苏轼C、韩愈D、严羽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B )A、《答谢民师书》B、《论诗绝句三十首》(即《论诗三十首》)C、《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D、《四溟诗话》13、明代提出"文必秦(西)汉,诗必盛唐"的是(A )A、前后七子(王世贞)B、公安派C、唐宋派D、竟陵派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D )A、陆游B、袁宏道C、梁启超D、刘熙载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D)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B.钟嵘C.刘勰D.陆机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A.“兴寄”和“风骨”说B.“美刺”、“讽谏”说C.“为时”、“为事而作”论D.“意境深远”说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A.困厄的人生境遇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C.写不出诗的困境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A.王夫之B.袁枚C.叶燮D.沈德潜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A.金圣叹B.袁宏道C.李贽D.李渔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A )A.有共性和典型性B.分散而不够集中C.有鲜明的个性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往届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
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 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和“小说界革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答: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
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
(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2.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答: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她认为词和诗的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动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3分)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D )。
”A. “乐而不淫,衰而不伤”B.“辞达而已矣”C. “可以兴,观、群、怨”D.“思无邪”2. 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
”教材认为,这里的“会意”是指( A ).A. 具体构思B. 文章立意C. 汇合多重境象D.领会文章主题3.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评价东方虬《咏孤桐篇》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始之音”是( C )。
A. 指曹魏后期出现的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玄谈风气B. 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作品具有建安风骨C. 泛指曹魏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D. 泛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宣扬玄理的作品4.“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提出这种比较合乎诗歌创作,规律的通达见解的诗论家是( B )。
A.袁宏道B.谢榛 C. 严羽D.叶燮5.根据教材的论述,在其著作中提出许多充满辩证思想的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B )A.康有为B.刘熙载C.魏源D.梁启超四、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信中的指教,以及诗、赋和杂文,我览后都能熟知了。
(这些文章)大体上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然流畅,初看起来没有一定的形式规则,但是(它们)常常在应当行文的地方就自然行文,在不可不停止笔墨的地方就自然停笔,行文理路自然,描写的意象层出不穷。
孔子说:“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得很远。
”又说:“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就行了。
”(孔子)说语言只要能表达意恩,(有人)就怀疑好像可以不要文采,这是大谬不然的。
写文章追求描写事物的微妙之处,就好像想把风栓住,把影子抓住(那样难),能够使这个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心里的人,大概千万人里也难遇到一个人,而况且能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里的人呢?(那更是少而又少了)能做到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里,这才是叫做(孔于所说的)“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
文辞到了能准确表达意思的地步,文章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2.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辞仅仅是表达意思,实则是要求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子曾经说过的所谓“文质彬彬”。
在这段文字里苏轼还说出了另外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其一是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是在主客关系上,认为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物”)要转化为审美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使是物了然于心”),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文字(“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一)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10分)(二)怎样才是“尽善尽美”呢?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盲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6分)(三)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
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2.何为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意义.(一)“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涛书》中提出的。
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思与境偕”说的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
“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
(12分)(二)这种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是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皎然所说的“假象见意”和“诗情缘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
(3分)(三)用“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对陶渊明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实践的总结,对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3.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井评述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他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所说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含义基本一致,指的是文学创作中由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暗示出的含义深远、回味绵长的审美之境.(3分)(二)关于“境界”的美学特征,根据王国维的论述,有以下几点:①“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②其次,他指出“意境”,“境界”具有真实自然之美,由此,他提出了“不隔”的美学要求:③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引用西方美学理论,区分为“一优美,一宏壮也”。
(12分)(三)①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自王国维始,唐代以来的许多文学理论家都从不同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②王国维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又体现山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