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沂河
春到沂河教案

春到沂河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到沂河》的背景、作者及相关知识。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音乐性等。
3.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如语音语调、呼吸运用、手势表情等。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介绍《春到沂河》的背景、作者及相关知识;学习韵律、节奏、音乐性等诗歌基本知识。
2. 朗读技巧:学习语音语调、呼吸运用、手势表情等朗读技巧。
三、教学过程:1. 诗歌鉴赏:(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是《春到沂河》,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简单谈一谈。
(2)讲解: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春到沂河》的背景、作者及相关知识。
首先是背景:《春到沂河》是一首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描绘的是春天的沂河美景。
沂河,是唐代时的一个地方,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枣庄市。
其次是作者:白居易,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流畅、豪放、感人著称。
最后是相关知识:诗歌中有很多重要的诗句和诗句结构,如韵律、节奏、音乐性等。
(3)分析:首先,分析一下诗句的意义,将每一句话分解,强调重要的字眼,从而明确全文的意思。
其次,分析韵律、节奏、音乐性等方面,找出这首诗歌的特点,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2. 朗读技巧:(1)语音语调:在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
这是诗歌朗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语音语调不仅要把握好每个字,还要注意整个诗句的语调变化。
在朗读中,要用到各种不同的语音语素,从而表达出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呼吸运用:好的朗读必须要有良好的呼吸功夫。
在朗读时,要尽量保持恰当的呼吸节奏,不要让呼吸中断或过短。
另外,呼吸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
在一些需要表达深刻感情的地方,可以适当用力呼吸,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3)手势表情:在朗读过程中,手势表情也很重要。
动作的自然流畅和精准度是指示自己情感表达的重要元素。
诗歌朗读中,常常需要运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手势表情方面,要注意动作的灵活、从容,天然、不做作。
春到沂河教案

春到沂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春天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沂河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
3.学习沂河风俗、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
4.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春天与沂河春天是大自然的一个美丽季节,也是沂河的一个重要时期。
我们将通过学习春天与沂河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主要内容包括:•沂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沂河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沂河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2. 沂河风俗与民间艺术沂河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我们将重点介绍沂河的风俗和民间艺术,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主要内容包括:•沂河的传统节日•沂河的民俗艺术表演•沂河的手工艺品和传统技艺3. 沂河的传统习俗沂河的传统习俗是沂河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和学习沂河的传统习俗,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社会传统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包括:•春节和元宵节的习俗•清明节的扫墓习俗•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活动三、教学方法与步骤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
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图片和地理位置介绍,激发学生对沂河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讲解,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风俗特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探讨和总结沂河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4.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民俗艺术或传统习俗作为主题,进行调研和展示。
5. 总结归纳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点评,并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沂河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和活动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课后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灵活调整。
体验春天的气息:三年级《春到沂河》音乐教案

体验春天的气息:三年级《春到沂河》音乐教案。
这个音乐教案以山东齐河县的一首古曲《沂蒙山小调》为素材,剧情中讲述了人们期盼春天的到,春雨降下后田野上花儿纷纷绽开,天蓝如洗,风和日丽。
这些场景组成了充满春天气息的场景,同时这首古曲也带给我们那个时代的气息和情感。
第一节课,我们首先要了解《春到沂河》这个音乐教案的背景和历史。
老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沂蒙山区的历史和文化,分析古曲中蕴含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观念,引导学生感受这首曲子中的沧桑感和生命力。
第二节课,我们来了解这首古曲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方法。
通过音乐节奏和节拍,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曲的韵律和旋律感。
同时,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这首古曲,学生可以通过唱歌来体验春天的气息,感受到这首曲子中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音乐画面来表达春天的息。
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来创作一个春天的场景,然后让他们编曲子并演奏。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乐器或者利用家中的物品来演奏,从而体验到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春天气息。
第四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了解春天的气息,在听完这首曲子之后,老师可以通过诗歌或画作来表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春风拂面,花香四溢的美好感受。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学习和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深刻体验春天的气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古曲中蕴含的历史和情感表达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山东齐河县的历史和文化。
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外面的世界。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际,我们可以通过《春到沂河》这首古曲来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让我们欣赏春天的美,从春天中汲取力量,一起成长,一起前行。
春到沂河500字

春到沂河500字
春天,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也是沂河一年中最美的时光。
在春天的阳光下,沂河的一切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愉悦和惊喜。
走进沂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嫩苗。
春天是农田里最重要的季节,农民们忙着将一颗颗谷粒种在土地里,看着嫩绿的苗子一点点长大,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希望的笑容。
沿着沂河的岸边,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绵延开来,犹如黄金铺就的大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留念。
沂河的水也在春天变得更加清澈见底。
河水源源不断地从山间流淌而下,冲刷着河床,流动的水潺潺作响。
碧绿的嫩芽从沙滩上冒出来,河水中的小鱼儿在水中嬉戏玩耍,给人们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氛围。
岸边的杨柳也在春天展露出婀娜多姿的风采,像是一位优美的舞者,轻轻摇曳着翠绿的身姿,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安慰和舒适。
春天是沂河最美丽的时光,也是人们最喜欢的时节。
不论是在河边散步,还是在船上划桨,沂河都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享受。
沿途的田野、山川,都在春天展现出最美的一面,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感动。
春天的沂河不仅美丽,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沂河流域是我国山东省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三纵四横文化,给沂河的春天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每年春节期间,沂河上的龙灯表演和舞狮子都是人们热爱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天来到沂河,带来了无限的美好和希望。
无论是在河水中畅游,还是在河岸上欣赏,都能感受到沂河的独特魅力和春天的温暖。
沂河的春天,让人们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这里的春天是如此美丽,让人流连忘返。
致春天春到沂河课件

春天春到沂河的环保意义
春天春到沂河提醒人们关注自然 环境,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春天春到沂河的主题活动, 可以宣传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的 环保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
与环保事业。
春天春到沂河还促进了生态旅游 的发展,引导人们走进自然、欣 赏自然,从而促进生态保护和经
济发展。
春天的特点
春天以温暖的气候和多雨的气候为主, 气温逐渐升高,植物开始发芽、生长, 动物开始活跃,大自然呈现出勃勃生 机的景象。
春天的象征意义
春天的象征意义
春天象征着新生、希望和活力, 是人们心中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季
节。
春天与人类情感
春天也是人们表达爱意和友情的季 节,常常被用来赞美和祝福他人, 如“春日融融”、“春暖花开”等 。
春日踏青
春天是踏青的好时节,人 们纷纷来到沂河两岸,欣 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 受春天的气息。
沂河春天的历史背景
历史渊源
沂河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春 天的沂河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文化底蕴。
历史传说
有关沂河春天的传说和故事丰富 多彩,这些故事让春天的沂河更 加神秘和迷人。
03
春天对沂河的影响
春天对沂河水文的影响
春天与文学作品
春天也是文学创作的热门主题之一, 许多诗人、作家都以春天为背景创 作出了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 品。
春天的习俗
春天的习俗
踏青
春天有许多传统习俗,如踏青、放风筝、 吃春饼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 活,也传承了中华文化。
踏青是春天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会到公 园、山野等地欣赏自然风光,感受春天的 气息。
河流流量增加
随着春季降雨量的增加,沂河的流量 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季节性变化的结 果。
春到沂河(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春到沂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歌曲中哪些旋律让你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音乐要素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声音的和谐组合,展现出歌曲的美感。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春到沂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路不够清晰,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个性化教学策略。
2.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春到沂河》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能正确、流畅地演唱歌曲。
-理解歌曲《春到沂河》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能从音乐要素、情感表达等方面评价音乐作品。
举例:
在学习旋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主旋律线条,掌握旋律的起伏和变化;在学习节奏时,强调歌曲中的节拍规律,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在了解和声时,讲解歌曲的和声配置,使学生理解不同和声带来的情感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合唱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春到沂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年级音乐《春到沂河》优秀教案

三年级音乐《春到沂河》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从聆听《春到沂河》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扮演《嘀哩嘀哩》,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3.音乐知识(1)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同学理解。
教学重难点:1.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
能区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过程:1.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
???(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
???(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
?2.聆听《春到沂河》第一局部(可以听两遍)。
??设问:??(1)这段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3.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有条件的学校如能用VCD和多媒体现代化手段介绍,将更为形象生动。
) 4.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局部与第二局部的速度变化。
?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同学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
?6.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
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和三局部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7.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假如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8.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
??9.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10.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11.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同学感受歌曲的情绪。
??12.学习曲调:分两局部学唱,即前16小节和后16小节。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再学唱最后8小节。
第一课《春到沂河》

第一课春天
第1课时
执教
黄筱彦
教学目标
1从聆听《春到沂河》的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能基本听辨柳琴的音色。
教学重点难点
从聆听《春到沂河》的音乐作品感受春天的特点。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黑板
教学情景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播放音乐《沂蒙山小调》女声独唱。
体会音乐的速度变化。
5介绍柳琴
提问:演奏这首乐曲的乐器声音是怎样的?知道是什么乐器吗?然后给学生介绍柳琴。
认识柳琴。
认识柳琴。
反思:《沂蒙山小调》的引入,能有效地为学生欣赏《春到沂河》做铺垫。学生在动作的配合下能很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
课题
第一课春天
第2课时
执教
黄筱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嘀哩嘀哩》,感受春天大自然界美好的事物。
2、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建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黑板
教学情景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师: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的叫声。
回答老师的问题
导入歌曲的学习。
2、听歌曲唱
播放音乐
聆听歌曲。
初步感受音乐快乐的情绪。
(2)在有感情熟读这段歌词的基础上,学会曲调与歌曲。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以乐句为单位,以听唱法为主学唱曲调。“春天举行音乐会”是点题乐句,也是全歌的高潮,要注意唱好。
6.有感情地唱全歌,并伴以动作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聆听《春到沂河》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3.音乐知识
(1)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
教学重难点:
1.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
能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过程:
1.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
(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
(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
2.聆听《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听两遍)。
设问:
(1)这段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
(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
3.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有条件的学校如能用VCD及多媒体
现代化手段介绍,将更为形象生动。
)
4.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速度变化。
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
6.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
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及三部分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7.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
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8.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
9.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10.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11.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12.学习曲调:分两部分学唱,即前16小节和后16小节。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再学唱最后8小节。
(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13.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14.让学生自己为歌曲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
15.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