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走向_后经典叙事学存在之维论略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引言叙事是人类思维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故事和叙述,我们能够传递和分享知识、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经典叙事学是研究古代和现代文学中的叙事结构和技巧的学科,关注叙事的内在逻辑和构建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迁,后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尝试解构传统叙事的界限和规则,以更加宽泛和包容的视野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异同,并探讨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共存与发展。
经典叙事学的特点经典叙事学起源于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故事的线性结构和纵向发展。
通过分析传统叙事范式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等要素,经典叙事学试图探究叙事内在的秩序和哲学意义。
在经典叙事学的视角下,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其中每个角色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并服务于故事的整体目的。
同时,经典叙事学强调故事中的冲突和危机,并通过剧情高潮与分寸穷尽的结束来传递故事的核心价值观。
后经典叙事学的突破虽然经典叙事学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框架来理解叙事,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代社会中,叙事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技巧已不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后经典叙事学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
后经典叙事学在个体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和目的。
它不再把叙事当作是一种线性和单一的结构,而是将其视作一种交际和互动的过程。
后经典叙事学强调了读者和观众的主观参与和解释,以及叙事与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展与共存的关系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虽然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异,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事实上,它们在现代叙事研究领域内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存。
经典叙事学提供了对古代和传统文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为我们认识古代和经典作品中的叙事策略和意义提供了框架。
后经典叙事学则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一基础,探索更广泛和多样化的叙事现象,并开拓新的理论和方法。
从文本叙事到生活叙事——论后经典叙事学的存在维度及发展趋势

动的各个层 面, 贯穿于作家——隐含 的作者——文 本——读者等文学全过程。作家在叙事, 他向 自己 的读者讲故事 ; 隐含的作者在叙事 , 他控制文本 中的 叙述 者讲故 事 ; 文本 中的叙述 者也 在叙 事 , 在对 自 他 己的读者讲故事 ; 读者也在叙事 , 读者 阅读文本 , 在
●艺 术 学 研 究
从 文 本 叙 事 到 生 活 叙 事
论 后经 典叙 事 学 的存在 维度及 发 展趋 势
薛 凌
( 河南大学 外语 学院 , 河南 开封 4 5 0 ) 70 0
摘
要: 在过去 的 4 O年中 , 发轫于法国 、 响整个北美和欧洲大陆 的年轻学科——叙 事学在与形式 主义 、 影 结构
( 对话 主 义 、 性 主义 、 神 分 析 、 克 思 主 义社 如 女 精 马
下, 放入历史主义批评之中, 放入哲学体 系和认知过
程中, 转而走 上 了 “ 发 现 到创 造 , 一致 性 到 复 杂 从 从
性, 从诗学 到政 治 学 ” 路 。在 内容上 , 经典 叙 之 J 后
事学极力 凸显对文学叙事 的超 越 , 以表 明它们 和经典 叙事学在研 究范畴上 的分 野。在后经典 叙事 学 中, 叙
冷 的心 理学 家采用 叙事 学 的方 法分 析 巴勒斯坦 女性 问题 、 同性 恋生 活 问题 、 女 穆斯 林女 童 问题 。她们发
现社会 中特定 的亚 面界定 ) 往 用 特 殊 的 叙 事 方 式 表 达 压 抑 的 、 往 无人倾 听 的心声 。女性 作为社 会特 别是伊 斯 兰社会
事的含义极 大地超越 了文学 、 叙事 。罗兰 ・ 文字 巴特 从叙事 载体 和叙 事形 态方 面说 明了叙 事 这种 无 时不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经典叙事学理论是近年来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文将围绕该理论展开综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梳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代表人物,并评价其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
本文将指出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经典叙事学理论概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是叙事文本的结构、叙述者的身份和故事情节的功能等方面。
它旨在分析叙事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如何共同构建意义,以及不同叙事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经典叙事学理论主要探讨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结构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其中,时间、空间、情节等是叙事作品结构的关键要素。
2、叙述者的身份和视角:叙述者是叙事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经典叙事学理论叙述者的身份、视角和声音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3、故事情节的意义:故事情节是叙事作品的中心,经典叙事学理论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情节如何与叙述者、人物形象等元素相互影响。
二、经典叙事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1、布斯:作为经典叙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斯提出了“叙事修辞学”理论。
他认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通过修辞手法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悬念、惊奇、重复等。
同时,布斯还提出了“叙述者与人物关系”的理论,即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作品的意义。
2、热奈特:热奈特是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另一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叙事情境”理论。
他认为,叙事情境包括时间、空间、文本和读者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叙事作品的意义。
热奈特还提出了“聚焦”和“声音”两个概念,进一步探讨了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申丹:申丹是近年来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提出了“叙述结构主义”理论。
她认为,叙述结构主义可以更好地解释叙事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功能。
申丹还提出了“多重视角”和“意识形态”两个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2024年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范文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篇一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交融探讨一、引言叙事学是一门涉及叙述结构、叙述方式、叙述技巧等的研究领域,它对于文学、电影、游戏等媒介的创作与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两大主要流派,各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共存关系,以期为叙事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二、经典叙事学的发展经典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学批评领域,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注重对文本内部结构的研究。
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角色、叙述技巧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文本的内在规律。
在文学领域,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为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经典叙事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过于强调文本内部结构的研究,忽略了文化、社会等因素对叙述的影响。
同时,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对于跨学科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三、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它突破了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将文化、社会等因素纳入研究范畴。
后经典叙事学注重对叙述与读者、叙述与文化等关系的探讨,强调叙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
在研究方法上,后经典叙事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文学、电影、游戏等媒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关系尽管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离不开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基础。
后经典叙事学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鉴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分析文本内部结构。
同时,后经典叙事学也需要在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对经典叙事学的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
其次,经典叙事学也可以从后经典叙事学中汲取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后经典叙事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叙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这为经典叙事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叙事理论的发展——经典与后经典的融合

一般认为,叙事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结构主义阶段,该阶段形成的理论为叙事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了奠基作用;第二阶段为结构主义时期,主要包含以结构主义范式为研究基础的一系列叙事学研究;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后结构主义时期,在此阶段,叙事学经历了跨学科的发展,进化成了语境导向理论,渗透至艺术、社会、心理等各个学科,引发了“叙事转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叙事学又被称为后经典叙事学或语境主义叙事学。
以上的三段分法在清晰划分了叙事学发展脉络的同时,也留下了相当大的讨论空间。
叙事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其作为一门学科的边界被不断刷新,其理论定位、范畴与分类呈现模糊性与多样化,进而产生多重分歧。
毋庸置疑,这些争议的确带来了研究活力,但是术语的不断繁殖造成了不同研究分支的不一致与重复,也引发了诸多争论。
后经典叙事学究竟是颠覆了经典叙事学还是发展了经典叙事学,如何才能既保证叙事学的独立性,又兼顾内部学说的逻辑性,需要进行进一步探讨。
1经典叙事学的多维构成从一开始,叙事学相关理论就并不是单一线性发展的,而是各种理论并行交互融合的结果。
首先,各种理论发展引发了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研究,其中包括:法国学者对于叙事“变量”与“不变量”成分、复杂叙事对简单形式的包含以及戏剧情境构成成分的研究;德国学者的“形态学”及其对人物功能性的研究启发了普洛普对于俄国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对于故事时间、叙述时间以及叙事的结构成分的研究则启发了热奈特对于叙述话语的研究。
其次,英美传统批评理论,诸如故事的时间逻辑与因果逻辑、故事与话语的划分、视角问题以及人物意识与话语的呈现问题等共同促成了叙事学的早期发展。
甚至一些反对形式主义的学说,比如巴赫金的研究,以形式主义的文体研究模式为起点,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一个话语里都包含语义与意识形态上的含义,也成为语境叙事学实际意义的先驱之一。
以上的溯源研究表明,要探究叙事理论的作者简介:马雁,讲师。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叙事学所关注的问题十分类似, 只不过在针对不 同的研究对象的基础上介入并探讨了电影这一 艺术形式所特具的问题。对此, 作者自己有十分 “符号学” 清醒的认识。在叙说了电影领域的 最 初的关注点与叙事学的关注点之间的相互影响 后, 作者指出: 在此历史背景下, 我们同时遵循热奈特 开创的途径和符号学的基本途径, 也就是将 我们的思考同时建立在表现形式与视听材 《公 料上。换句话说, 本书在讨论我们根据 (叙事、 民凯恩》 所提出的主要叙事学概念 叙 述、 时间性、 视点) 的时候, 也将考虑到电影 (词语和画面的关系、 语言的特殊性 言语和
江西社会科学
!"൪ ’()"#* ’)"+$)+’
发展与共存: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谭君强
出现了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 这一新的理论范式, !" 世纪 #" 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研究, 既继承了原有的相关理论资源, 又使叙事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广的时期。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 学两者之间, 相互间的关联、 继承、 互补与共存是十分明显的。后经典叙事学不是要摒弃经典叙事学, 取代 经典叙事学,开展一个与经典叙事学理论毫无关系的新方向,而是在已有基础上所进行的范式调整与转 换。这一范式调整是叙事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为其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 关键词 % 经典叙事学; 后经典叙事学; 范式; 发展; 共存 $ 中图分类号 % &!"’ (云南昆明 艺学、 叙事学。 $ 文献标识码 % (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谭君强 , 男,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 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研究,出现了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
这一新的理论范式,既继承了原有的相关理论资源,又使叙事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广的时期。
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两者之间,相互间的关联、继承、互补与共存是十分明显的。
后经典叙事学不是要摒弃经典叙事学,取代经典叙事学,开展一个与经典叙事学理论毫无关系的新方向,而是在已有基础上所进行的范式调整与转换。
这一范式调整是叙事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其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就研究范围而言,后经典叙事学实际上将其范围延伸至文化意义上的叙事作品,无论这种叙事作品是以什么样的媒介形式出现的。
这就意味着,众多具有叙述性的文化产品均可进入研究的视野之内。
除了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作品,如小说、戏剧、叙事诗、神话、史诗、童话、民间故事等,还可以包括诸如音乐、绘画、建筑、电影、电视剧、民歌、舞蹈等文化产品,只要在这些作品中包含有“讲述故事”的意义。
当然,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以语言媒介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免不了仍会在研究对象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对文学艺术对象进行研究时,不应该回避对叙述文本的审美价值判断,而且还应该有意探索叙述文本中所存在的这种审美价值意义,以及透过形式意义之外的诸如心理的、意识的、思想的、社会的意义,也就是广义上的文化意义。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坚持叙事学研究视野的基础下,使这种研究变得更为深入、透彻,不仅具有形式上的价值意义,同时也具有更大范围内审美文化上的意义。
这样的研究可以在叙事学的构架下,从相互关联的不同层面去对对象加以把握;同时,将这些相互关联的层面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可以从诸如社会历史层面、精神心理层面、文化积淀层面等方面去对对象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分析和研究。
比如,就文本与社会历史层面的关联来说,任何叙述文本,都不可避免地存活在人类所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中,它既是由人所创作也是为了人而创作、为了人而存在的,而人是历史地存在的。
后经典语境下西方叙事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2009年1月2009年 第1期外国文学Foreign L iteratureJ an.2009N o.1,2009后经典语境下西方叙事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评《剑桥叙事指南》尚必武 内容提要:进入后经典阶段以来,西方叙事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是叙事理论建构还是叙事批评实践,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旺盛势头。
本文以《剑桥叙事指南》为引子,透视后经典语境下西方叙事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在简述《指南》一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三个论题:一、叙事的定义之争;二、叙事学基本概念的重访;三、叙事研究的跨国界、跨媒介、跨学科特征。
关键词:叙事学 后经典 特征 趋势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529(2009)0120111208[Her man,David,ed.The Ca mbridge Compa nion to Narrative.Cambridge:Cambridge U P,2007.] 2008年夏,美国著名叙事学家杰拉德・普林斯在《先驱思想》(LπEsp rit Créateur)杂志上撰文指出:“具有悖谬性质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语言学转向而来的叙事转向,不但是叙事学影响日益增强的症候,是叙事学为所有文本、客体、事件、知识产业、科学领域提供分析工具和参照点的症候,同时也是叙事学这门学科衰落的症候。
”(Prince,2008: 118)事实上,普林斯所说的悖谬并不存在。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非但没有衰落,反而愈加繁荣;尤其在进入后经典阶段以来,西方叙事学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叙事理论建构还是叙事批评实践,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旺盛势头。
本文主要从《剑桥叙事指南》(The Ca mbridge Compa nion to Narrative,以下简称《指南》)入手,探究后经典语境下西方叙事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在简述《指南》一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三个论题:一、叙事的定义之争;二、叙事学基本概念的重访;三、叙事研究的跨国界、跨媒介、跨学科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urn) ”[ 5 ] (P2) ,意即叙事理论研究由经典走向了后经典 。针 对国外后经典叙事学研究如火如荼而国内研究相对较为滞 后空乏的现状 ,本文以追踪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进程 和态势为中心旨趣 ,着力考察其研究范畴 、研究方法 、研究 范式的演进与转移 ,希图由此窥探后经典叙事学之存在维 度 。文章试图说明 ,一方面 ,后经典叙事学超越了经典叙事 学的文学 、文字叙事范畴 ,日渐走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研 究范式的语境化 、动态化 ,在当下叙事学研究领域势头强 劲、引领风骚 ;另一方面 ,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也引发一定的 误解与问题 ,颇有澄清和探讨的必要。此外 ,在后经典阶段 之后 ,叙事学的未来走向和发展也值得学界关注与思考。
2008年第 3期 (总第 206期 )
学术论坛 ACADEM IC FORUM
NO. 3, 2008 (Cum ulatively NO. 20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超越与走向 :后经典叙事学存在之维论略
尚必武
[摘 要 ] 文章以追踪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进程和态势为中心旨趣 ,着力考察其研究范畴 、研究方法 、研究范式的 演进与转移 ,希图由此窥探后经典叙事学之存在维度 。文章试图说明 ,一方面 ,后经典叙事学超越了经典叙事学的文学 、文 字叙事范畴 ,日渐走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研究范式的语境化 、动态化 ,在当下叙事学研究领域势头强劲 、引领风骚 ;另一方 面 ,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也引发一定的误解与问题 ,颇有澄清和探讨的必要 。此外 ,在后经典阶段之后 ,叙事学的未来走向 和发展也值得学界关注与思考 。
与经典叙事学对文学叙事的强调相左 ,后经典叙事学 极力凸显对文学叙事的超越 。诸多后经典叙事学著作直接 以“超越文学叙事 ”为章节题名 ,以表明它们和经典叙事学 在研究范畴上的分野 。例如 ,赫尔曼主编的《作为复数的后 经典叙事学 :叙事分析新视野 》(以下简称《后经典 》)的第 三部分 ,费伦和拉比诺维茨主编的《指南 》的第四部分即是 如此 。在后经典叙事学那里 ,叙事的含义不再仅仅局限于 文学 、文字叙事 ,用赫尔曼的话来说 ,“‘叙事 ’概念涵盖了 一个很大的范畴 ,包括符号现象 、行为现象以及广义的文化 现象 ;例如我们现在所说的性别叙事 、历史叙事 、民族叙事 ,
[关键词 ] 经典叙事学 ; 后经典叙事学 ; 超越 ; 走向 [作者简介 ] 尚必武 ,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240 [中图分类号 ] I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 4434 (2008) 03 - 0167 - 07
1966年 ,法国巴黎《交际 》杂志第 8期发表了以“符号 学研究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为题的专辑论文 ,正式宣告 了叙事学的诞生 。倘若照此算来 ,叙事学的正式发展总共 也不过四十年左右的时间 ,但在当今文学研究领域 ,它“已 经取代小说理论而成为文学研究所主要关心的一个论 题 ”[ 1 ] ( P15) , “正 在 占 据 当 代 文 学 批 评 的 中 心 位 置 ”[ 2 ] ( Pxviii) ,“而且极有可能在文学研究领域居于越来越 中心的地位 ”[ 3 ] (P174) 。申丹认为“当代是西方有史以来‘叙 事 ’最 受 重 视 的 时 期 , 也 是 叙 事 理 论 最 为 发 达 的 时 期 ”[ 4 ] (P203) 。仔细审视上述诸位学者的论断 ,不难发现 :一 方面 ,他们固然是在强调当下叙事学研究的突出地位 ,但另 一方面他们所关注的叙事理论焦点却已“暗渡陈仓 ”——— 由经典叙事学转向了后经典叙事学 ,尽管这些学者在各自 的著述中所使用的名称术语不尽相同 。例如布赖恩 ·里查 森称之为“叙事理论 ”、马克 ·柯里称之为“新叙事学 ”、马 丁 ·麦克奎兰称之为“后叙事学 ”。殊不知 ,他们所指涉的 目前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叙事理论就是申丹和戴卫 ·赫尔 曼冠之的“后经典叙事学 ”。
在《后经典 》中 ,就心理分析叙事而言 ,凯瑟琳 ·扬以 病人对医生所做的病情讲述为研究对象 ,着重探讨了叙事 分析与医疗实践之间的关系 ,认为身体融入叙事的行为已 经打破了现代主义的界限 [ 11 ] ( P197 - 217) 。卢波米尔 ·道勒 齐尔则聚焦于历史叙事 。在《虚构叙事与历史叙事 :迎接后 现代主义的挑战 》一文中 ,道勒齐尔借用了海登 ·怀特在 《元历史 》一书里所提出的双重等同公式 :情节建构 =文学 操作 =虚构 ,或历史叙事 =文学叙事 =虚构叙事 ,详细探究 了当历史融入虚构世界或者当虚构侵入历史世界的叙事 状况 。 [ 12 ] ( P247 - 273)
[基金项目 ] 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 ”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理论与应用 ”的阶段性研究 成果
①柯里认为 1987年是一个界限 ,在此之前出版的叙事学论著一般都使用“叙事学 ”这一字样 ,而在此之后出版的叙事研究著述则难以 分类 ,很少使用 - ology这个词缀 ,而比较喜欢使用叙事理论和叙事性 。言下之意 , 1987 年以前是经典叙事学研究 ,而在此之后则是后经典 叙事学研究 (参见 Mark Currie, 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 St. Martin’s Press, 1998, p. 6) 。
顾名思义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科学 。由此看来 ,论及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区别 ,还得首先从叙事 入手 。我们大致可以说 ,经典叙事学研究的是文学 、文字叙 事 ,而后经典叙事学则超越文学 、文字叙事 。法国经典叙事 学家热拉尔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中坦言 :叙事一词最广 泛的意义乃是文学叙事 。在热奈特看来 ,只有叙事话语才 是唯一可以直接进行文本分析的东西 。但是 ,热奈特具体 研究 的 叙 事 话 语 仅 限 于 文 学 尤 其 是 小 说 的 叙 事 话 语 [ 6 ] ( P26 - 27) 。无独有偶 ,以色列叙事学家施劳米什 ·里 蒙 —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 》中 ,也将她的研究对象限定在 文学叙事 ,特别是小说叙事的范围之内 。而且 ,里蒙 —凯南 还特别强调叙事媒介的文字属性 [ 7 ] (P2) 。颇值得一提的 是 ,《叙事虚构作品 》一书的章节标题也极力彰显经典叙事 学对文学 、文字叙事的关注 :例如“故事 ”、“文本 ”、“人物 ”、 “聚焦 ”等 。这些文学性极强的标题在经典叙事学著作中 比比皆是 、随处可见 。例如 ,荷兰经典叙事学家米克 ·巴尔 《叙事学 :叙事理论导论 》一书的三个主体性章节分别以 “文本 ”、“故事 ”、“素材 ”等冠名 ;而杰拉德 ·普林斯的《故 事的语法 》,从书名到全书的四个章节无不与“故事 ”密切 相关 ,如“故事的语法 ”、“最小故事 ”、“核心简单故事 ”、“简 单故事 ”、“复杂故事 ”等 。经典叙事学的著述不仅在章节 标题上体现出文学叙事的特征 ,在研究内容上也是如此 。 在《叙事虚构作品 》中 ,里蒙 —凯南主要研究了查尔斯 ·狄 更斯 、托马斯 ·哈代 、威廉 ·福克纳等著名作家的小说 。在 《结构主义人类学 》中 ,列维 —斯特劳斯主要在研究俄狄浦 斯神话的基础上 ,提出所有神话共同具有的二元对立结构 。 在《民间故事形态学 》中 ,弗拉迪米尔 ·普洛普聚焦于俄罗 斯的民间故事研究 ,从而提出所有民间故事共同具有的 31 个功能 。经典叙事学家对文字叙事的强调 ,使得《叙事学词 典 》对叙事学这一词条的定义都体现出浓重的文字叙事色 彩 。该词典编者普林斯直接借用热奈特的说法 ,认为叙事 学是“对通过文字表现的 ,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的事件和情 景的叙事研究 ”[ 8 ] ( P65) 。
一 、超越文学 、文字叙事
自马克 ·柯里在《后现代叙事理论 》一书中首次将经 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按照时间尺度划分以来 ①,似达 成共识 。对此 ,申丹也持有相似观点 ,她说 :“西方学界将 20世纪 60年代诞生于法国 , 70~80年代发展旺盛的结构 主义叙事学视为‘经典叙事学 ’,并将 80年代中期诞生于北 美 , 90年代以来发展旺盛的‘语境主义叙事学 ’视为‘后经 典叙事学 ’。”[ 4 ] (P1) 不可否认 ,时间尺度对于划分经典叙事 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界限颇为重要 。但若对此过于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知名期刊《叙事 》在 2003年第 2 期 发 表 了 盖 瑞 特 ·斯 图 尔 特 撰 写 的 长 达 52 页 的 论 文 ———《图象的读者 ,叙事的递归 》。在该文中 ,斯图尔特 通过对 58幅图画的仔细研读 ,认为图画就像书本 ,用一种
16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而《指南 》的第四部分“超越文学叙事 ”所收录的论文 基本上是按照由文学叙事到非文学叙事的顺序依次排列 。 就法律叙事而言 ,有《法律内外的叙事 》一文 。作者彼得 · 布鲁克斯探讨了故事讲述在法律范畴中所扮演的重要角 色 。在布鲁克斯看来 ,尽管故事讲述在法律实践中居于中 心地位 ,但这一点却很少被公开地得到认同 。他认为所有 的叙事在法律中都是实证性的 。此外 ,布鲁克斯还倡议建 立一种法律叙事学 [ 13 ] ( P415 - 426) 。在电影叙事方面 ,艾伦 · 纳德尔以电影《俄罗斯方舟 》为例 ,主要探讨了电影叙事的 “隐蔽规约 ”,尤其是经典的好莱坞风格对观众产生的影 响 [ 14 ] ( P427 - 440) 。就歌剧叙事而言 ,琳达 ·哈钦和迈克尔 · 哈钦夫妇的研究可谓别具特色 。他们主要就死亡歌剧的叙 事结构与效果展开研究 ,认为死亡歌剧能使观众产生共鸣 、 感受生存的焦虑 [ 15 ] ( P441 - 450) 。在音乐叙事方面 ,弗雷德 · 埃弗雷特 ·莫斯的研究颇值得一提 。莫斯聚焦于古典器乐 与叙事的关系 ,建议我们不妨将音乐与叙事作一类比 ,进而 研究器乐叙事学 [ 16 ] ( P466 - 483) 。罗亚尔 ·布朗则集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