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

合集下载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叙事学 故事结构

叙事学 故事结构

叙事学故事结构
叙事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研究叙事的方法、结构和功能。

故事结构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故事中各个元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一个典型的故事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背景和人物介绍:故事开始时,通常会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

2. 引发事件:某些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故事的平衡,引发了主要冲突或问题。

3. 上升动作:主人公开始应对问题,采取行动,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各种挑战和障碍。

4. 危机:故事中的矛盾达到高潮,主人公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5. 高潮:主人公在危机中做出关键决策,解决问题或面对结局。

6. 结局:故事的最终结果,通常是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解决。

7. 后续影响:故事结束后,展示主人公和故事世界的变化。

这种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类型的故事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些故事可能以倒叙或闪回的方式展开,而有些故事可能没有明确的结局。

此外,故事结构还可以包括次要情节、支线故事以及各种人物关系的发展。

通过分析故事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叙事的基本元素和组织方式,从而深入研究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意义。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叙事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叙事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初,最初是由文学学者提出并应用于文学研究中。

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叙事学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用于文学,还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领域。

叙事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丰富了叙事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叙事学的发展。

1. 叙事的概念和特点叙事是一种通过描述和讲述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文本形式,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叙事的特点包括情节、人物、时空背景、语言风格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叙事的结构和内容。

2. 叙事的功能和作用叙事在社会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可以用来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建立联系、构建认同等。

叙事不仅是一种文本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叙事,个体和社会可以互相作用,交流信息,构建共同的意义体系。

3. 叙事的语言特点叙事的语言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叙事的语言特点包括叙述性、连续性、个性化等,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叙事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4. 叙事的文化背景叙事的文化背景是叙事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这种多样性丰富了叙事的文化内涵和研究内容。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分析、社会调查、访谈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叙事的结构、功能、语言特点以及文化背景。

叙事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文学研究、心理疗法、教育教学、广告营销等,这些应用领域通过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叙事学的发展趋势叙事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研究:叙事学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叙事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2. 多样性和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叙事学将更加关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者将更多地关注叙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它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

一、叙事学的定义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露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述分析。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而实际上,叙事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种设想,它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些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中。

即使是进入到非语言村料构成的叙事领域中,也是以用语言作载体的叙事作品的研究为参照进行的。

连巴特撰写的《时装体系》一书,也是在研究报刊杂志上关于时装的文字符号。

单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而言,叙事学早期关注的是前二者,主要研究的是“故事”;叙事学发达以后主要研究后者,关心的是“叙事话语”。

所以它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这样,从实际发展情情况来看,叙事学是对主要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它叙事领域。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叙事学发展历程概述

叙事学发展历程概述
情感分析与故事理解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情感分析,理解故事 中的人物和情节,有助于深入研究和理解叙事作 品。
个性化推荐与阅读体验
基于人工智能的推荐系统,可以根据读者的兴趣 和阅读习惯,推荐适合的叙事作品,提供个性化 的阅读体验。
05
结论:总结与展望
叙事学发展历程的总结
早期起源
叙事学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 主要是以口头叙述为主。
当代发展
在当代,叙事学已经成为了文学、电影、 游戏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世纪
随着中世纪的演变,叙事学逐渐发展为文 字形式,并开始在宗教、历史等领域中得 到广泛应用。
19世纪和20世纪
随着现代文学和电影的发展,叙事学得到 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在这个时期,叙事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 文学形式,并出现了大量的叙事作品。
要点二
交互式叙事
交互式叙事是指观众可以参与到叙事进程中,通过选 择、投票、分享等行为影响叙事的发展和结局,它使 得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成为叙事的参与者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叙事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叙事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叙事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例如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和情感;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发现新的叙事模式和趋势。
跨学科与跨文化叙事学的发展
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叙事学研究将叙事学与心理学、 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从 不同角度研究故事的构建和解读。
VS
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叙事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故事的 构建和解读,探讨文化差异对叙事方式和 意义的影响。
实验叙事学的兴起与新动态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叙事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叙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主要关注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背景、象征和时间等方面。

目前,叙事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下:在国内,叙事学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文学、电影、戏剧、游戏等领域的叙事作品。

一些学者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叙事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则将叙事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探讨了叙事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在国外,叙事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探讨了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此外,一些学者还将叙事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开发了用于分析叙事作品的软件和工具,使得叙事学的研究更加便捷和高效。

目前,叙事学的研究现状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叙事学的其他领域,如电影、戏剧、游戏等领域的叙事作品。

这些领域的研究为叙事学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研究方向。

其次,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但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最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叙事学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叙事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叙事学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丰富理论内涵的跨学科领域。

目前,叙事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呈现出不断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方法、涌现研究成果的特点。

未来,随着叙事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该领域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呢,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故事怎么讲的学问。

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读小说,这些都是在讲故事。

叙事学就是要弄明白故事是怎么被构建起来的,怎么才能讲得精彩。

先来说说“故事”和“话语”。

故事呢,就是实际发生的那些事儿。

比如说,白雪公主被后母嫉妒,逃到森林里遇到七个小矮人。

这就是故事的内容。

而话语呢,就是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比如是用电影的形式,还是小说的形式,用什么语气讲,从哪个角度讲。

就像同样是白雪公主的故事,可以拍成动画片,也可以写成童话书,这就是不同的话语。

再说说“叙述者”。

叙述者就像是讲故事的人。

有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啥都知道,就像一个上帝在给你讲故事。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叙述者,知道每个角色的想法和行动。

而有的叙述者是有限的,只知道一部分事情,就像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在讲述自己的经历。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就是鲁滨逊自己在讲述他的冒险故事。

还有“情节”。

情节就是故事的发展过程。

好的情节要有起有伏,不能平平淡淡。

比如一个英雄一开始很弱小,然后经过各种挑战变得
强大,最后打败了大反派。

这样的情节就很吸引人。

叙事学的这些基本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也能让作家、导演们把故事讲得更好。

总之啊,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就像是讲故事的工具,让我们能欣赏到更精彩的故事。

记住哦,故事、话语、叙述者、情节,这些都是叙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结尾时: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
不过当局设法阻止其蔓延,所以到末了军队里只死了7千人。
叙事声音和距离

叙述者腓特力的声音传达了他在行动发生时的信仰,而 读者所意识到的作者的声音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叙述者腓特力声音的变化,叙事中距离的缩短:

1)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2) 教士:“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败仗?” 教士:“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3)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 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圆石子和漂石,在阳光 下又干又白,清蓝明净的河水,在河道里流得好快。部队打从房子边 走上大路,扬起尘沙,洒在树叶子上。树干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 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沙往上飞扬,树叶儿给微风吹 得往下掉坠,军士们开过之后,路上赤裸裸的只剩下一片落叶。 腓特力的视角被严格局限在动作发生时的视觉和声音之内,即便他是 在事后进行叙述,这样在叙事初期就凸现出腓特力理解的局限性。

“距离”: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当作者的价值与叙事者的声音表达的价值之间出现裂隙的时 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至 少)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我们既听到叙述 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
叙事声音和距离

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第一部分第三章详细分析了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对声音的调整如何帮助揭示 并促进了小说整体构思的逐渐展开。 叙事开始时的声音:那一年的晚夏,我们住在村庄上一幢房子里,
年龄与我不相上下……然后我又转向了刚刚认识的盖茨比,糊里糊涂 地跟他说:“这个晚会对我来说有点特别。我连主人的面都没见过。”

康拉德《黑暗之心》第三章:“我给汽船加了点速,然后向下游
驶去。岸上的两千来双眼睛注视着这个溅泼着水花、震摇着前行的 凶猛的河怪的举动。它用可怕的尾巴拍打着河水,向空中呼出浓浓 的黒烟。”
叙事视角


“视角”简单说指叙述时观察和呈现故事的角度。
新批评学派布鲁克斯和沃伦(1960)曾将视角分成4类:
Point of view Internal analysis of events Outside observation of events
Narrator as a character in the story
Main character tells Minor character tells his story main character’s story 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 第一人称旁观叙述
Analytic or omniscient Author tells story as Narrator not author tells story observer a character 作者旁观叙述 in the story 全知叙述

零聚焦 内聚焦 外聚焦

“聚焦” (视角)
(叙述者 >人物)

(叙述者=人物)

(叙述者 <人物)
固定人物有限 视角 转换人物有限 视角 多个人物转换 视角
叙事视4类 : 1)无限制型视角(即全知叙述)
固定人物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我”正在 经历事件时的视角
小说叙事视角、声音和距离
叙事学概说

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受结构主 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已走过将近40 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 不同派别。(申丹,2003)
普林斯( Prince,1987) 将“narratology”定义为: 1 :“narratology” 研究不同媒介叙事作品的性质、 形式和运作规律,以及叙事作品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叙 事能力。 ——— 叙事学 2 :将叙事作品作为对故事事件的文字表达来研究。在 这一层有限的意义上,“narratology”无视故事本身, 而聚焦于叙述话语。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三章:我们正坐在一张桌旁,
同桌的还有一位年龄跟我差不多的男人……我又转向了刚刚结识的那 位:“这个晚会对我来说有点特别。我连主人的面都没见过。”…他 好像听不懂我的话似的看了我一会,猛地说:“我就是盖茨比。”

试比较: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同桌的男人就是盖茨比,只觉得他的

少叙法(paralipsis),即叙述者所提供的信息少于依据控制 叙事的聚焦符码所应提供的信息。
这种叙述使读者与主人公建立起更深切亲密的关系,涉及到读者大 量的推理活动,是叙事快感的一个来源;整个叙事在小说中构成一 个声音进程,强调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Thank you!
voice

“声音”与“眼光”即“谁说”和“谁看”的二分(热奈
特,1972)
叙事视角

1)当时我看见一匹马向我奔来。 —— 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 2)一回头,一匹马正向我奔来。 —— 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

热奈特用“focalization”代替了“point of view” 这 一术语,并将其分为3类:

后经典叙事学拓宽了研究范畴,开始考虑到叙事的社会历史 语境,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出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 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派别。
北大未名译库·新叙事学理论译丛(5册) 查特曼《叙事术语评论: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修辞学》(1990); 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1996); 卡恩斯《修辞性叙事学》(1999)
后经典叙事学(新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 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 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 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叙事学概说

经典叙事学可依据研究对象分为3种类型。
1、聚焦叙事故事层面: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928); 巴尔特的《S/Z》(1970)和《叙事结构分析导论》(1977)等 2、聚焦于叙事话语层面:热奈特的《叙事话语》(1972)和 《新叙事话语》(1983) 3、综合故事和话语研究:查特曼《故事与话语》(1978), 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1982),米克·巴尔 的《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1985)
叙事声音和距离

费伦(1996)用修辞性叙事理论试图说明声音如何促进了小说
的进程,参与叙事进程又如何帮助读者理解叙事独特性。

“声音”:“说话者的风格、语气和价值的综合”。
声音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体现象; 声音是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合; 作者声音可以在叙述者的语言中通过某种手法表示出来, 以传达作者与叙述者之间价值观或判断上的差异。

—— 叙述学
叙事学概说

“Narratologie”一词于1969 年由托多洛夫(Todorov) 所著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首次正式出现。

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 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 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 上的不同。
2)内视角:
转换人物有限视角 多个人物转换视角
主人公“我”追忆往事的视角
3)第一人称外视角:
见证人叙述中“我”处于故事 边缘观察位置的视角
4)第三人称外视角:(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叙事视角

对视角的细分可以帮助在阅读中注意小说叙事中“叙述者” 和“感知者”的不同。一般用“视角”指涉感知角度;一个 人的感知也涉及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