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
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
叙事学 故事结构

叙事学故事结构
叙事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研究叙事的方法、结构和功能。
故事结构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故事中各个元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一个典型的故事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背景和人物介绍:故事开始时,通常会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
2. 引发事件:某些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故事的平衡,引发了主要冲突或问题。
3. 上升动作:主人公开始应对问题,采取行动,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各种挑战和障碍。
4. 危机:故事中的矛盾达到高潮,主人公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5. 高潮:主人公在危机中做出关键决策,解决问题或面对结局。
6. 结局:故事的最终结果,通常是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解决。
7. 后续影响:故事结束后,展示主人公和故事世界的变化。
这种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类型的故事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些故事可能以倒叙或闪回的方式展开,而有些故事可能没有明确的结局。
此外,故事结构还可以包括次要情节、支线故事以及各种人物关系的发展。
通过分析故事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叙事的基本元素和组织方式,从而深入研究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意义。
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

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
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是俄国形式主义叙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托多
洛夫在分析俄国古典叙事作品时所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主要包括四个
概念和理论:故事、叙述、叙述话语和讲述与陈述。
1. 故事指的是被叙述的故事本身,通常与虚构作品的发生时间与空间
紧密相关。
2. 叙述则指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对于故事的内容、排列、情节
线索的处理。
3. 叙述话语是对故事的陈述方式,它在揭示故事的某个侧面或方面,
而并不负责揭示故事的全部。
4. 讲述与陈述是叙述话语的两个基本类型,前者强调故事中的人物的
活动和态度,后者则强调故事中非人物的活动和事件。
此外,托多洛夫还提出了“图示”概念,即“故事—叙述”的统一体,这是叙事作品的最重要的结构单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托多洛夫的著作原文,获取更为全面和
准确的信息。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叙事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叙事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初,最初是由文学学者提出并应用于文学研究中。
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叙事学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用于文学,还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领域。
叙事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丰富了叙事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叙事学的发展。
1. 叙事的概念和特点叙事是一种通过描述和讲述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文本形式,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叙事的特点包括情节、人物、时空背景、语言风格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叙事的结构和内容。
2. 叙事的功能和作用叙事在社会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可以用来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建立联系、构建认同等。
叙事不仅是一种文本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叙事,个体和社会可以互相作用,交流信息,构建共同的意义体系。
3. 叙事的语言特点叙事的语言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叙事的语言特点包括叙述性、连续性、个性化等,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叙事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4. 叙事的文化背景叙事的文化背景是叙事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这种多样性丰富了叙事的文化内涵和研究内容。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分析、社会调查、访谈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叙事的结构、功能、语言特点以及文化背景。
叙事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文学研究、心理疗法、教育教学、广告营销等,这些应用领域通过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叙事学的发展趋势叙事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研究:叙事学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叙事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2. 多样性和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叙事学将更加关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者将更多地关注叙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性文本

叙事性作品一、“叙事”和叙事学1、叙事:“叙事”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那些看起来头绪很多的零碎时间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
一部小说、叙述一件事或一部叙事作品中的某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称作叙事话语。
2、“叙事学”: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法文“叙事学”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1969年法国学者托多罗夫在《〈十日谈〉句法》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3、小说观念变化和叙事学兴起之间的关系:a、叙事的内容反映社会生活。
b、叙事话语是一种虚构。
c、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经典叙事作品。
二、叙事学的基本概念1、故事和情节a、何谓故事(story):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作家叙事的原材料。
b、何谓情节(plot)或话语:这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故事的布局方式,这样,情节不再纠缠于故事是不是真实,客观不客观。
c、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c1、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c2、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2、开端与结尾1、开头2、结尾a、封闭式结尾;b、开放式结尾;3、次序:叙事或者情节的时间顺序。
a、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b、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c、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d、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4、时段:各个部分在情节中占据的时间长度。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呢,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故事怎么讲的学问。
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读小说,这些都是在讲故事。
叙事学就是要弄明白故事是怎么被构建起来的,怎么才能讲得精彩。
先来说说“故事”和“话语”。
故事呢,就是实际发生的那些事儿。
比如说,白雪公主被后母嫉妒,逃到森林里遇到七个小矮人。
这就是故事的内容。
而话语呢,就是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比如是用电影的形式,还是小说的形式,用什么语气讲,从哪个角度讲。
就像同样是白雪公主的故事,可以拍成动画片,也可以写成童话书,这就是不同的话语。
再说说“叙述者”。
叙述者就像是讲故事的人。
有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啥都知道,就像一个上帝在给你讲故事。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叙述者,知道每个角色的想法和行动。
而有的叙述者是有限的,只知道一部分事情,就像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在讲述自己的经历。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就是鲁滨逊自己在讲述他的冒险故事。
还有“情节”。
情节就是故事的发展过程。
好的情节要有起有伏,不能平平淡淡。
比如一个英雄一开始很弱小,然后经过各种挑战变得
强大,最后打败了大反派。
这样的情节就很吸引人。
叙事学的这些基本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也能让作家、导演们把故事讲得更好。
总之啊,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就像是讲故事的工具,让我们能欣赏到更精彩的故事。
记住哦,故事、话语、叙述者、情节,这些都是叙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
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
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
他通过对俄国100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叙事功能”。
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2.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
较著名的有: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1966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
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
这篇论文为之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
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三、经典叙事学
1.经典叙事学的界定
经典叙事学主要从“形象”和“话语”两个层面入手进行分析,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
2.经典叙事学的理论背景
现代小说理论:由亨利·詹姆斯提出。
他在1844年发表的《小说艺术》中提出:①小说是一个有机整体;②采用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叙事分析方法;③对小说文本的生产守则或法则表示怀疑。
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代表托马舍夫斯基在《主题》一文中提出“事序结构”与“叙事结构”的概念。
“事序结构”:事件的自然延续;“叙事结构”:“故事”被陌生化:“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
结构主义语言学:罗兰·巴特、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等人创立的叙事学是整个结构主义研究的一个分支。
叙事学遵循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把具体故事看作是由某种共同符号支持的具体叙事信息。
主要关注点是基本结构单位(人物、状态、事件,等等)在组合、排列、转换成具体叙事文时所依照的跨文本符号系统原则。
3.主要研究类型
A.聚焦于被叙述的故事,着力建构故事语法,探讨事件的功能、结构规律、发展逻辑等,即“故事”,如普洛普的“民间故事类型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二项对立”原则。
这种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
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四项基本原则”:1.人物的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的,不变的因素,它如何实现,由谁来实现,与它毫无关系,功能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
2.童话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
3.功能的次序总是一致的。
4.就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都属于一种类型。
列维—斯特劳斯的“二项对立”原则:主要用于神话研究。
他力图从纷繁多样的神话中抽取出神话素,找出这些神话素之间对立与类比的关系,从中得出原始人思维方式的基本运作模式。
B.集中对叙述话语展开研究。
这种研究在20世纪70、80年代发展迅速。
叙述话语就是叙述故事的方式。
代表人物:热奈特。
在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
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
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
C.兼顾二者。
代表:普林斯、查特曼。
这种研究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
主要提倡“总体的”或“融合的”叙事学。
总之,经典叙事学创造了一套描述文本多样性的术语,为叙事语法和叙事诗学建立起一批重要理论范畴;它把叙事看成是一种交际形式,其结果是扩大了叙事参与者的范围;同时,叙事的时间及表现特征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新范畴。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经典叙事学过于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研究,忽视了与外部的联系,从而导致其研究范围的狭窄。
四、新叙事学
1.新叙事学的界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叙事学,也称“后经典叙事学”。
此时学术界对于经典叙事学存在两种说法:危机论和过时论。
此时的研究中心也从法国转移到北美,北美成为引领国际叙事理论研究潮流的中心。
新叙事学为了更好的发展经典叙事学,而进行外部研究:只探讨最基本的研究理论并引进新的批评视角和其他学科理论。
2.新叙事学研究的若干方向
A.“修辞性”与“叙事学”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交融。
B.语境主意叙事学
C.解构主义的“反叙事学”
D.关于叙事学媒介的讨论
3.新叙事学研究目标
将经典叙事学的模式和工具置于新的语境之下,表明不妨把叙事学已经死亡或陷入危机的假说看成叙事分析在更多研究领域里的重新出现和转换。
4.研究类型及特征
(1)旨在探讨不同体裁的叙事作品的共有特征。
(2)旨在阐释具体作品的意义。
承认叙事结构的稳定性与叙事规约的有效性,采用经典叙事学的模式和概念来分析作品,注重跨学科研究,吸取不同的理论概念来扩展研究范畴。
5.主要研究领域
(一)语用学转换
结构主义语言学——语用学,文本语法和符号学——文本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社会语言学以及会话分析。
(二)女性主义代表:苏珊·兰瑟
她主要关注叙述者的性别化,把叙述者的特征问题扩展到性别领域,认为叙述者人物的具体命名、描述或行为都应该看作通过衣着代码、行为模式和文化程式来进行的含蓄的性别化过程。
(三)意识形态(20世纪80、90年代)
主要包括:后殖民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
(四)新媒介与叙事的“普泛化”
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如法学、心理学、医学及经济学话语更在广泛的运用着叙事学的范式,扩展及其张力;非文学学科的占用可能会削弱叙事学的基础,比喻意义上使用;叙事理论应该允许非叙事语境对叙事学概念的征用。
(五)认知论转向代表:戴维·赫尔曼《故事逻辑》
认知语言学研究人类认知决定语言结构的方式。
叙事研究中的认知论转向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从认知角度研究人对行动和事件的感知,二是分析叙事结构(进入文本的结构)及其依据的基本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