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其主要观点是指社会总产品在经济上的再生产过程中,必须满足个人和社会两个不同的需要。

在新时代,我们国家紧紧抓住新发展阶段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这些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再生产理论,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科技进步、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存量等方面的限制,对我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物质资源再利用的潜力和潜在效益,提出了减少浪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理念。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应用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避免非经济因素带来的资源和劳动力浪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其次,社会再生产理论还可以指导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企业必须注重成本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了经济运行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有机循环,它回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强调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联系,揭示了生产要素的流通规律,指导企业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最后,社会再生产理论还能够支持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过去长期以来以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导,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和升级,必须走新密集型道路。

而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的再生产和再利用发展理念就可以较好地实现产业升级和调整重心,减少环境负担和权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社会再生产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在新时代发展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不仅需要理论上的认识和应用,同样需要注重实践效果的评估和总结,以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刻揭示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对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学习和整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当前必须通过政府调控配置,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国家制定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

一、社会再生产理论概述马克思指出:“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虽然简单商品流通没有必要包括资本的流通,——因为它可以在非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但如上所述,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的流通。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即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模型出发,并应用再生产理论的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归根到底就是按比例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

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

从实物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地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当然两个部类的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生产部门。

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c,v,m。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社会再生产的概念、我国社会再生产的实践以及应用与意义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一、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就。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单一主导的工业经济向多元化、以服务业、信息化、创新驱动为主导的现代经济转型。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体现在:1、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飞快。

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并在2021年实现了超过6%的经济增长。

这一速度不仅让世界瞩目,也给国内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2、投资拉动经济持续发展。

在我国,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目前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和产业升级期,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难以替代。

3、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

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这次升级涉及生产方式、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一系列政策体制创新等方面,将使我国经济的新动力更加强劲。

二、社会再生产的概念社会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定量的再生产过程,包括资本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

其中,资本再生产是指由一部分资本家用他们的收益再投入社会流通中的资本,以达到扩大生产和增加利润的目的;物质资料再生产是指由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一部分新生产物资替换掉被耗费物资的过程。

再生产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使经济系统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再生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的再生产关系主要是指在生产中再生产出各种生产资料和商品;从政治角度来看,再生产关系则是指生产出若干个阶层,每个阶层相对地独立地占有着一些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田映吉;吴冠勇【摘要】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Marx economics, which involves many aspects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ory is a rigorous theoretical system. It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to analyze the 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process of China's real problems, including economic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mode trans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and other issues by the means of this theory. It rai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许多方面。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利用这一理论分析中国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第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前提和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它的实现条件和规律。

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是所有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具有不同于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它包括个人消费,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这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

社会总资本在一年内发挥职能提供的社会总产品表现为社会总商品资本。

必须从总商品资本运动公式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

必须确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的原理: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按其最终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社会总生产也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跟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为C、V和M三部分。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

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中代表C、V和M三部分价值的商品都能够卖出去,从商品形态实现为货币形态;二是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又从市场上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货币形态又实现为商品形态。

社会总产品的这两种补偿,“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

第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因为,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要素;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因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主要包括再生产的基本概念、再生产的规律以及再生产的方式等内容。

在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具有以下应用和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为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社会再生产的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并应用这一规律可以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分析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可以合理规划投资、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从而调控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结构。

社会再生产理论还可以为我国制定就业政策、收入政策等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将社会整体的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通过分析这两个部门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消费能力的增长等因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动态。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可以指导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的再生产特点与传统的实物生产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服务业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时间,可以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服务业与实物生产的相互关系,推动两者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在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为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并指导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应用及意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他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化,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理论应用和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应用,以及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这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深刻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运行的规律,并且指导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社会再生产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再生产,更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再生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再生产理论提醒我们,要注重改革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再生产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性,促进社会再生产的有机发展。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必须要注重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这正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论文浅谈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对产业结构

论文浅谈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对产业结构

浅谈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义内容摘要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和考察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然存在着三大产业比重不协调、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

对此,我们应针对当前全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短板,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现实意义及启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托克逊县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和考察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社会资本也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相互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社会总商品资本的循环或运动。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社会总商品资本的循环中,不只包括生产的消费和交换,也包括个人的消费和交换;二是在社会总商品的循环中,不仅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年内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和,按最终产品的用途划分,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整个社会生产也相应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按照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部分价值,通过市场交换得以全部实现。

物质补偿是指社会各个生产部门,通过商品交换,将生产中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全部买回加以代替。

社会总产品同时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既受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又受它们的使用价值、物质形式的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关键词:再生产理论研究对象货币作用积累与消费经济结构论文摘要: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到第三卷中逻辑缜密地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各部门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不管生产过程的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

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

因此,每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的这一段话揭示了再生产过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就将在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协调比例均衡和社会三大产业关系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

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总之,在前面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马克思说:“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

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

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

”所以,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

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

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先去购买。

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存在,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货币作用的分析,进而对货币资本重要性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市场经济形态下货币资本积累是再生产的起点这个一般规律。

因此,鉴于市场经济以商品交换为主要形式,故而也必须是一种货币经济。

资本首先表现为货币形式,没有货币资本就没有生产的前提。

资本积累不但是再生产起点,而且必须达到一定数量。

一方面货币资本的数量必须满足购买所需数量的多种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再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产,在生产出的商品出售完成之前,还要有足够数量的货币资本为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而必须的购买和支付。

(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基础以及实现条件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即社会的总商品资本。

第一,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进行研究,既可以考察资本运动中的生产消费,又可以考察个人消费;既可以考察资本流通,又可以考察一般的商品流通。

第二,从商品资本出发研究,能够揭示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因为在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中,既要说明商品资本的每一组成部分是如何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的,同时又要说明生产要素的各个组成部分从什么地方购买到。

从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有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

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

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消耗的资本价值如何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要说明一定时期内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质资料如何替换。

2﹑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点:(1)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

宏观经济即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两者的统一,单个资本即微观经济只是生产消费和交换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成交换。

”(2)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

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这个理论点归根到底就是要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生产要按照比例进行。

(3)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

从实物构成上看马克思把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地分为两大部类。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当然两个部类的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生产部门。

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c,v,m。

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理论的前提。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同时受到社会产品使用值物质形式的制约和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和实物形态都要求在交换时得到补偿和替换。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也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货币作用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资金问题仍然是全国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在发挥作用。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积累、消费的比例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含了结构均衡和总量均衡的分析,在社会再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部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按照比例协调发展。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经济结构调整前文提到,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则是按照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

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 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的, 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 因此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

所以要使得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该协调好三大部类产业结构。

结构性问题也正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

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

表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

对一些出现过热势头的行业,应压缩投资规模。

比如近年来表现在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投资,投机买房者的炒房行为和房地产商大兴商品房建设不仅刺激了住房需求非理性增长还使得房价由于哄抬而不断飙升,因此,随后中央出台的各项针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政策以及银行金融体系对于房贷市场的压制政策,都是出于压缩热势,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

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上是远高于高科技产业。

虽然改革后这一现状有所扭转,但仍不容乐观。

消费品结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等发展较弱。

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与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息息相关的。

传统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在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改进传统重工业的增长方式、生产方式, 推动产业发展的节能、节材、低污染,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在高技术产业中, 要加速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 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 在基础产业中,尤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是要实现以信息产业为带动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升级。

三、结语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被无数次地证明。

其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即使是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般性规律,而我们对这一理论的运用,也充分地做到了立足于现实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地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地对待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点展开的理论研究,将其合理运用于社会经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