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概况
北宋历史简介

北宋历史简介本文是关于北宋历史简介,感谢您的阅读!年号纪年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备注建隆960太祖赵匡胤(960)341750父是赵弘殷仕后周,以军功累至殿前都典检,掌禁军。
恭帝显德七年(960年)一月,领兵到陈桥驿,与部将策动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国号宋乾德963开宝968太平兴国976太宗赵光义(976)382259太祖弟即位前任开封府尹、中书令,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
太祖卒,嗣位,即位后继续太祖未完成的统一全国的事业,978年吴越王投降,979年,北汉王投降,但在两次与辽国的作战时,均遭受惨重失败。
也开始了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
雍熙984端拱988淳化990至道995咸平998真宗赵恒(997)302655太宗第三子“性好学”,前期颇勤于政事。
但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国议和,签定“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
另外,宋真宗时,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景德1004大中祥符1008天禧1017乾兴1022天圣1023仁宗赵祯(1022)134254真宗第六子以皇太子嗣位,原名受益,仁宗即位是才12岁,由皇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亲政,仁宗“好近女色”,军事,政治均无大作为,与西夏交战战败,起用范仲淹变法也失败,但是为人宽厚,可称为仁君。
死于1063年。
明道1032景佑1034宝元1038康定1040庆历1041皇佑1049至和1054嘉佑1056治平1064英宗赵曙(1063)32536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因仁宗无子,被立为皇太子,仁宗死后即位。
英宗“有性气,要作为”,提倡简朴,只是在位时间过短,死于1067年。
熙宁1068神宗赵顼(1067)201938英宗长子以皇太子嗣位,1069年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于神宗死后废除。
神宗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
(完整版)宋代文学概况

1.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
(1)诗文革新运动。宋仁宗时期,欧阳修知贡举,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提出“文以明道”,重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注重文学对政治的服务关系,同时注重文学本身的价值。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欧阳修周围,团结起了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五人,他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一起被成为“唐宋八大家”。
(1)通过削弱、分散宰相权力,严密控制地方官员,实现行政的中央集权。
(2)通过建立直属朝廷的财政管理系统、司法系统,实现财政、司法的中央集权。
(3)通过儒臣治军、分散兵权,实现军事指挥的中央集权。
3.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经济情况
两宋虽然国土狭小,国威不振,但由于国内统治比较稳定,因此农业与手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经济与商业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以及《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艺作品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状况。
(3)艺术风格多样。在婉约、豪放之外,还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等多种风格。
2.重要流派及作家
北宋前期文人词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柳永吸收了民间词艺术成就,对长调颇多创制,多写市民生活与羁旅之情;秦观、周邦彦则将北宋文人词推向了高峰;苏轼、辛弃疾代表了词作的革新词风,创造了豪放风格;两宋之际,李清照、张元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孝祥代表了国破家亡时期的时代强音;南宋时期,还有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成员有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3.理学的兴盛与世俗化倾向的对立与互动
一方面,理学思想是士大夫阶层的共同意识形态趋向。不仅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且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道论学,这使得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宋朝的概括

宋朝的概括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共存在南宋、北宋两个时期。
北宋自960至1127年,南宋自1127至1279年。
宋朝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结束,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太宗赵匡胤被封为皇帝,建立了北宋。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成就了中央集权。
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方面,北宋时期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繁荣了商品经济。
在文化方面,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
在对外交往中,北宋与辽、辽与金之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官僚制度的腐败、南方少数民族的反抗以及对外民族入侵的威胁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1127年,金国入侵,北宋灭亡,从此进入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面对金国的压迫,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求保护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南宋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
南宋时期,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孤立主义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独立和民族尊严。
经济上实行了一些新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文化上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作品。
尽管南宋政府做出了一些努力,但面对金国的威胁和侵略,最终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79年,元朝的军队攻占了临安(今杭州市),南宋灭亡,宋朝正式结束。
宋朝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宋朝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最终,宋朝被外族入侵所灭,结束了其短暂而辉煌的历史。
第二篇示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其历史跨越了近三百年的时间,自公元960年建立,到1279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宋朝的历史资料

宋朝的历史资料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共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朝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宋朝的历史资料之历史概述宋朝(960年—1279年)分为两个阶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宋朝国祚】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由一个前侍卫长一下子变成了皇帝。
陈桥兵变事件对他内心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为防止黄袍加身再一次发生。
他专门设计了一套军事制度这套军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赵匡胤设计的军事制度非常错综复杂,总的来说,武将没有调兵权,也不能带兵,只能在发生战事的时候临时统领,并且结束后要立刻交出兵权。
所以,终宋一代,最高军事权力机关几乎没有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
这样的军事制度虽然造成宋朝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邻国,但站在巩固“赵氏”江山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军事制度是正确的,后来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赵匡胤想法,整个宋代没有发生过一次军事政变,武将造反的事,因为没有军事政变和武将造反,宋朝的国祚对比起中国其他王朝的国祚来说是比较长的,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而中国其他王朝的国祚一般都比较短,宋朝的长国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例外。
【国号释义】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
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
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北宋历史】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
1127年使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
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战中亡于蒙元。
但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之北宋简介

海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之北宋简介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作赵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定都汴梁(河南开封)。
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及西夏的战争中失利。
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国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此期间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
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政治知识:常见诗句哲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
题目中比较喜欢用诗词、成语、俗语等考察相关的哲学原理,中公教育专家特整理部分诗词的哲理,以飨考生。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的主观意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实际出发。
北宋初期历史概况

北宋初期历史概况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改革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①解除石守信等禁军主将的兵权,继而又削减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强化中央集权集中军权②分统禁军,直接对皇帝负责。
又设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
使其互相牵制。
③立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措施④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一半驻守各边。
集中行政权①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依次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宰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②派文官任知州,并在各州设通判加以监督,直接向皇帝报告。
各州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署才有效,使其互相牵制。
①地方赋税留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全由各路转运使运送中央。
②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核。
作用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积贫积弱的祸根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大。
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财政困难。
发展科举制措施严格程序: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最后录取由皇帝直接掌握。
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增加名额: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作用①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土地兼并②扩大了统治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①原因:“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土地集中。
社会危机②结果:阶级对立,“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改革背景冗官冗兵冗费①“分化事权”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③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农民反抗: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之后的第一个唯一的、较为稳定的朝代。
它的建立者为赵匡胤,他在长期内战后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宋朝,首都定为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
二、政治制度1. 宋朝政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形成。
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职,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和地方势力割席断交,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 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即“路、府、州、县”的组织结构。
路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府、州和县是路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域,这种行政制度相对于以往的封建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管理能力。
三、社会状况1. 北宋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东京等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经济繁荣。
同时,农业生产也相对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社会贵族阶层特权严重,富人和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要统治力量,而中小地主和贫苦农民则面临着严峻的生活困境。
这一切导致了社会上阶级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四、经济发展1. 北宋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粮食产量增加,使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成为可能。
2. 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宋时期的货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频繁,大量商品流通。
手工业方面,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和冶炼业等都有很高水平的发展。
五、文化艺术1. 北宋时期,文化艺术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文人雅士成为时代的精英。
代表作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在科技方面,北宋时期有很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宋朝历史简介

宋朝历史简介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
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北宋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
鉴于一些将领、节度使可能拥兵自重而影响皇权,宋太祖听从赵普建议,杯酒释兵权,使兵、将分离,保证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同时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
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
北宋开国后,通过收兵权、削相权及制钱谷等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同时,科举制度获得极大发展。
北宋中叶,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仁宗时,出现短暂的“庆历新政”。
熙宁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影响巨大的王安石变法,但是后来遭到保守派反对而废弃。
北宋末,统治极度腐朽。
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南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
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时期,当权者长期执行求和政策,向金朝称臣纳贡;压制军民抗金斗争,甚至不惜惨杀爱国将领。
1142年和秦桧合谋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飞。
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占领临安,益王赵是、广王赵昺等残余势力继续抵抗元朝,直到1279年,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被元朝逼的走投无路,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残余势力才被元朝消灭。
偏安王朝虽最终覆灭,却产生了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两宋时期,在技术改进与租佃制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获得显著发展;手工业分工细密,工艺先进,产品闻名于史;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货币流通扩大,诞生最早的纸币。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公元1008年 宋真宗泰山封禅 · 公元1005年 宋辽边界恢复榷场 · 公元1004年 订立澶渊之盟 · 公元1004年 辽国大举攻宋 · 公元1001年 设置龙图阁 · 公元999年 设立市舶司 · 公元997年 图画院成立 · 公元997年 宋真宗即位 · 公元993年 王小波、李顺起义 · 公元992年 宰相赵普去世 · 公元980年 杨业雁门关大捷 · 公元979年 平定北汉 · 公元977年 宋分路而治 · 公元976年 宋太宗即位 · 公元976年 太祖之死 · 公元975年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 公元963~974年 北宋平定南方 · 公元961年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 公元960年 废除宰相坐议礼 · 公元960年 陈桥兵变 · 公元960~1022年的北宋 · 公元1032年 元昊即位夏国王 · 公元1029年 宋恢复制举 · 公元1029年 宋朝始设武举考试 · 公元1027年 王惟一造针灸铜人 · 公元1023~1032年 重修晋祠 · 公元1023年 益州设立交子务
磁州窑的发展
•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以釉下彩绘著称。其产 品畅销北方广大地区,并对南方地区一些瓷窑产生较大影 响,形成了以磁州窑为首的磁州窑体系。磁州窑之所以能 够成为宋代北方民间瓷窑的代表,首先在于它烧出了具有 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的釉下彩绘,这是磁州窑的代表产品。 磁州窑的工匠们有意识地把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 的事物,予以艺术地概括,用纯熟而又简练的笔墨在瓷坯 上加以表现。瓷器图案多为花草、鸟兽及反映当时生活风 俗的人物小品,如马戏图,戏熊图、钓鱼图、婴戏图、蹴 球图、莲塘赶鸭图,还有诗句书法等,构图丰满,线条流 畅,气势磅礴,意趣横生,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朴实健康、 生机勃勃的情趣,同时也触发了宋代文人写意画的灵感, 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冶炼业的发展
• 北宋时期,铁矿的开采及冶炼都有了显著发展。宋初有产 铁州郡27个,到宋神宗时增加到36个,产量也相应增加。 北宋时期重要的铁矿业都在北方,其中最著名的是兖州莱 元监(今山东莱芜)和徐州利国监(今江苏铜山东北)。 冶炼业的发展,使铁农具、兵器、日用铁器等制造业也得 到了相应发展。煤炭的大量开采,大大提高了冶铁产品的 质量。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河东、广西一些地方,也 能够制造精良铁器,这也反映了铁的冶炼业发展的普遍性。 两宋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发展较快的阶段。金属冶炼和合 金技术、铸造技术以及金属加工技术都有极大发展。两宋 冶金技术最显著的进步是:冶铁炉上使用了活门式风扇, 与以前一直使用的鼓风器“橐”相比较,是一较大的进步; 生铁炼炉的构筑技术有了提高。这些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中 国古代冶炼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公元1029年 宋朝始设武举考试
• 宋天圣七年(1029)设置武举考试,皇祐元年(1049) 废罢。至嘉祐八年(1063),枢密院官僚上书朝廷,认为 文武官吏缺一不可,与其任用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为武将, 不如任用那些饱读兵书、颇知阵法的人为将官。治平元年 (1064)九月,宋英宗命令翰林学士、知制诰等官吏讨论 恢复武举考试的具体方案,而制官们认为武举应同科举考 试同时进行,允许中央高级官僚、地方行政长官和高级将 领推荐人才参加武举考试。宋英宗采纳了这些建议。同时 下诏规定,每次武举考试前由兵部统计参加考试人数和了 解举子其他方面的情况。次年三月,由马军司考试射箭、 骑马和武艺,这是初试。初试合格者再由皇帝委派出的官 员和兵部长官在秘阁组织第二次考试,同时派一些文臣和 高级将领主持武艺考试,合格者授予武将官职。这就恢复 了武举制度。
公元975年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 开宝八年(975),中国科举制度形成了解试、省试、殿 试一整套程序。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先拔官吏的 一种制度,始于隋唐,到宋初基本完善。宋太祖赵匡胤始 行特奏名,首创殿试制度。特奏名,就是那些解试合格而 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累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不经 省试,由礼部特别奏名,直接参加殿试,分别等第,并赐 给出身或官衔的一种科举制度。因为是皇帝特别推恩,也 叫做恩科。开宝六年(973)三月,赵匡胤为收揽文权, 使读书人入仕感激皇恩,在讲武殿亲自复试举人,从此, 皇帝亲自复试的殿试制度成为一种基本制度。到了开宝八 年(975),科举考试有了省试、殿试的分工。特奏名、 殿试的实行,标志着科举制度在宋初已基本完善。
公元960年 废除宰相坐议礼
• 建隆元年(960)二月,宋废除了宰相坐议之礼。 以往各朝,每逢国家大事,皇帝必召宰相等重臣 坐在一起,共同商议。议毕,皇帝赐茶,臣子方 可退下。唐及五代时期,仍沿此制。赵匡胤建立 宋朝后,仍留用范质、王薄等后周重臣。他们曾 受周皇重用,这就容易受到猜忌;加上宋太祖猜 忌心较重,稍有不慎,便会祸从天降。他们奏请 改变旧制,不再由君臣坐在一起共同商讨,代之 以奏札。宰相有事,可奏呈皇帝,皇帝批阅后, 再给宰相下旨。赵匡胤对此表示同意。从此,宰 相“坐而谈事”的待遇就被取消了。
公元1029年 宋恢复制举
• 制举是指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始于两汉。宋时 制举科目不多,废置无常。早在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 曾设置了制举6科,后被废除。天圣七年(1029)闰二月, 宋仁宗下令恢复制举6科,其中包括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科;博通文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动筹决胜科;军谋宏 远、材任边寄科。这6科是考试京朝官的。另设书判拔萃 科以挑选优秀人才,同时还设高蹈邱园科、沉沦草泽科、 茂材异等科等,考试贫民出身的应举者或被各级官员推荐 的人才,考试的办法是先由具体负责的部门主持考试。合 格者再由秘阁策试,通过后再由皇帝主持考盟
• 景德元年(1004),宋辽两军在交战中各有胜负。十一月, 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至此辽军损兵折将, 再加上孤军深入,难以在战场上达到目的,宋朝则急欲辽 撤兵,不敢与辽军决战,因而双方互派使者,加紧议和, 经过几次交涉,双方于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立下盟约: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真宗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 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 守现有疆界,不得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 辽撤军时,宋军不得沿途进行袭击。互换盟书后,辽军撤 退,宋真宗亦回京师。因该盟约订立于澶州城下,史称澶 渊之盟。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之间117年内不再有大规 模的战事,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及相互交流缔结了条 件。
宋代出现铜版印刷
• 在宋代,古代印刷技术达到很高程度,成为印刷技术发展 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但雕版印刷达到鼑盛时期,而且也发 明了铜版印刷。铜版印刷在宋代主要印刷一些商品广告、 纸币等。用铜版印刷的商品广告。如北宋时期所印的,流 传下来的有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 版。印版上方标明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正中 有店铺标记——白兔捣药图,并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 记”,下方广告文辞称:“收买上等纲条,造功夫细针。 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铜版印 刷的发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也是 我国印刷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一个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