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怀疑与学问》课件PPT(精品)

部编版语文《怀疑与学问》课件PPT(精品)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怀疑与学问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 证法、对比论证法。(难点)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 相宜的语言。(重点)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及文化进步的 重要意义。(素养)
知识备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 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 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代表作:《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 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 等。
精读细研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 于怀疑。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 “会疑”,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 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 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读细研
引证法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求知要有怀疑 精神,不应该盲从 迷信。
精读细研 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 得出结论
精读细研
说一说:在论述的过程中,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预习检查
读一读

zài
程颐 张载
wàng zhì
虚妄 停滞
zhé
折扣

流俗



墨守 譬如 怀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4张PPT)

8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视察:察看,审察【P94】 腐草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P94】
尽信书不如无书:原指完全相信《尚书》, 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 拘泥于书本。【P95】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P95】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 反驳、攻击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 个分论点时运用的关联词“不仅”“也”看出来。
2020/7/3
13
3.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每一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 疑”,或“学则须疑”) 。
2020/7/3
4
文体知识:
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
①举例论证: 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 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2020/7/3
5
作者 简介
2020/7/3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 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 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 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中国 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 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 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 究。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古史辨》 《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 《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 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020/7/3
12
2.找出本文的过渡句,说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书二】

18 怀疑与学问 讲练精品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怀疑与学问 讲练精品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 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 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 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 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
【解析】“一切”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 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 用。
3.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 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 疑的事例。
(二)议论文阅读 读书“三境” 牛家林
熏陶气质,提高“德性之知”。每每翻开书本,都会被那些 浩然正气所感染,“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 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此日漫挥天下泪,有 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有“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报 国志向;“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共产主义 先驱李大钊,有“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坚定信念。含英咀 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
18 怀疑 与学问 讲练精 品课件 —部编 版九年 级语文 上册
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书是桥梁, 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摩挲书页,捧卷 而读,聆听文化的钟鸣,啜饮文化的甘露,我们每个人都能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
18 怀疑 与学问 讲练精 品课件 —部编 版九年 级语文 上册
2.下面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第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第④⑤句是从正面论证,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B.第⑥句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⑧句是用事例来证明第⑥ 句提出的小论点和全段论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PPT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PPT说课教学课件
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 论点。第(2)(3)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 神永远不能治学。第(4)(5)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6)(7)(8)(9)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 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 (7)(8)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 (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第(9)句则 是由点到面证明。
1.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 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
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 生”:举实例论证论点。
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 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 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 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 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 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 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 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 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 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 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 论。 1.文段的论点是_多__疑__,__往__往__是__不__好__的___。
拓展延伸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 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 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 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 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课《怀疑与学问》精品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课《怀疑与学问》精品课件
墨守: 因循守旧、死守。
停滞: 停止。
1.读课文:
这是学术家写的一篇学术方面的 议论型文章,应该快读还是慢读?
2.怀疑题目:
用文中某个短语或短句给文 章换个标题,你会选用哪个?
➢“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怀疑和明辨。” ➢……
5.思考:
顾颉刚先生一定也知道自己这个标题可以 改成《学者先要会疑》或者《学则须疑》,那 他为什么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呢?
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读 者的思考。
6.思考: ①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
之间的关系。课文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 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第六段第一句。
6.思考: ②怎么把这个长句子变成两个短句子?
8.思考:
把第六段放第三段前面,可以吗?
不可以。 因为只有先辨伪去妄,才能够建设,才能够启 迪,这之间是有先后关系的。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他们之间的关系?
不仅……也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的? 引用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也为证明论点提供
➢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6.思考: ③把这两句话拆开来,看看把第一
句放在哪一段,把第二句放在哪一段。
第一句放第三段前,第二句放第六段前。
7.思考:
这篇文章有哪两个分论点?画出 这篇文章的结构图?
中心论点 (1-2) 学则有疑
分论点一 (消极方面)
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 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PPT课件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 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 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 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拓展延伸
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 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重点探究
③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 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 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 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重点探究
(3)对比论证
①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 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②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 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 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证 明
分论点: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重点探究
3.文章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2)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重点探究

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_对__照___论__证__、_比__喻__论___证__。
●论点和论题的区分: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 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结构式是词语或词组。
请判断以下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敬业与乐业( 论题 )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论点)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都不是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点 )
2.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3.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怀疑与学问
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文章的总论点。 第二部分:(3—6)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 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研读第四、五段:
1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2. 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3. 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 部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 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精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精品课件

二 写一写字形
程yí( 颐 )
凶xiǎn( 险 )
视chá( 察 )
腐草为yíng( 萤 )
三 记一记词义
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
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 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
6. 文章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列举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从正面 阐述学问 家做学问的态度。
7. “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 的学问 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 怀疑、提问、评判、 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 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2. 分析事例,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 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 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 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的道理。又如对“怀疑精神”,作者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 疑,就是绝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 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 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致地分为 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这些分析都很透彻、周密。
2. 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 作用? 【答案】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 述 “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 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答案】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 能亲自看到,便只能 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 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 过 去 , 通常 只 是 从 艺 术家 的 立 场 出 发, 将 创 作 看 作艺 术 家 审 美 经验 的 结 晶 过 程, 作 品 完 成 就意 味 着 创 作 完成 。 而从 接 受 美 学 的角 度 来 看 , 这一 完 成 并 不 说明 创 作 已 经 终结 ,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 “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 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 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 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
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 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 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 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 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 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 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 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 本里。
2.生字难词 (1)字音
顾颉刚 ( jié ) 塾师 (shú )

7.汉字的起始 是 象形 的 , 书 法 家可 以 用 字 的 结构 来 表 达 物 象的 结 构 和 生 气勃 勃 的 动 作 ,使 写 的 字 成 为一 种 表 现 生 命 的艺 术 。 元 代 赵子 昂 写 “子 ” 字 时 ,先 习 画 鸟 飞 之形 , 从
中吸取对生命 形 象的 构 思 , 使“ 子 ” 字 有着 鸟 飞 形 象 的暗 示 , 成 为 一个 表 现 生 命 的单 位 。
第二部分 (第3—5段)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小结: 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精读感知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2.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
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记叙文。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源自语文上册 部编版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 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 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 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 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问: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有价。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 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 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 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 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5.本文中论据的种类有哪些? 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做学问“会疑”与“须疑”。(举例论证) 分论点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 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 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 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作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
情景导入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 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 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 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 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 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十分重要的。
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 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3.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
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 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4.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 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 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 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 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 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 内容深入了。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 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 们很有意义。
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 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 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 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6. 课文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 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 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 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 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7.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传 说,“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第 一个事例论证的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 和第三个事例论证的是“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的论点, 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5.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 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 危急的时候……,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 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1、2段) 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 精神(或“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 论点。
是艺术创作的 主 体之 一 。

3.接受者作为 主 体 , 他 对文 本 的 接 受 不是 被 动 的 。 海德 格 尔 提 出“ 前 理 解 ”, 即 理 解 前 的心 理 文 化 结 构, 这 种 结 构 影响 着 理 解 。 理解 不 可 能 是 文本 意 义 的 重 现, 而 只 能 是 文本
它只说明创作 的 第一 阶 段 告 一 段落 , 接 下 来 是读 者 或 观 众 、听 众 的 再 创 作。

2.由于未被阅 读 的 作 品 的价 值 包 括 审 美价 值 仅 仅 是 一种 可 能 的 存 在, 只 有 通 过 阅读 , 它 才 转 化为 现 实 的 存 在, 因 此 对 作 品的 接 受 具 有 艺术 本 体 的 意 义, 也 就 是 说 ,接 受 者 也
道理论据体现在第1、2、5、6段中。事实论据体现在第4段 和第6段中。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 宜。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课件—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 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 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 益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 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 吸收。”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 都在怀疑,在探索。”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 的学问。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

6.任何理解都 只 能 是 个 体的 理 解 , 但 个体 毕 竟 是 与 群体 相 通 的 , 所以 个 体 的 理 解中 也 有 普 遍 性。 理 解 作 为 现实 的 行 为 具 有通 向 实 践 的 品格 , 艺 术 品 正是 通 过 理 解 走向 现 实 ,
并在生活中发 挥 作用 的 。 不 是 别的 , 正 是 理 解擦 亮 了 艺 术 品的 生 命 之 光 。

5.文本一经产 生 就 成 为 历史 , 它 所 表 达的 思 想 感 情 、所 反 映 的 生 活, 都 只 能 是 过去 的 , 而 理 解总 是 现 在 进 行时 。 当 我 们 接受 历 史 上 的 艺术 作 品 时 , 我们 当 然 可 以 设身 处 地 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