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卫生--水体卫生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考试大纲考试用书主要用书环境卫生学第六版

环境卫生学考试大纲考试用书主要用书环境卫生学第六版

《环境卫生学》考试大纲考试用书:主要用书《环境卫生学》第六版,陈学敏主审,杨克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7月第6版。

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基本任务、范围、主要内容,今后环境卫生工作及环境卫生学的任务。

考试要求:理解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及基本任务,掌握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范围和内容,了解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新任务。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考试内容:1、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核心问题2、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态系统及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3、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特征、健康效应谱。

4、环境介质中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分布、生物学效应与疾病。

5、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急慢性危害、致癌与致癌的危害。

6、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基本内容、方法,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7、健康危险度评价概念、作用、评价的步骤(即基本组成)。

考试要求:1、理解研究环境与健康的核心问题,理解生态学基础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掌握环境基本构成及生态系与生态平衡对人健康的意义。

2、理解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掌握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特征、健康效应谱、环境中微量元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理解健康危害度评价概念,掌握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作用、基本步骤(即组成)。

第三章大气卫生考试内容:1、大气的特点及卫生学意义。

2、大气污染来源、污染物的种类、存在形式、转归,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侵入途径、直接的急慢性危害、间接危害。

4、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可吸入颗粒物(IP)、二氧化硫(SO2)、光化学烟雾、一氧化碳(CO)、Pb、多环芳烃(PAH)与BaP、二噁英。

5、大气卫生标准的概念、基准和标准,我国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及依据,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方法。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题签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题签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2.内分泌干扰物3.一次污染物4.二次污染物5.原生环境6.次生环境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环境介质8.环境因素9.生态环境10.生态系统11.迁移12.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13.剂量-反应关系14.转化15.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16.易感人群17.环境污染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19.健康危险度评价(HRA)20.健康效应谱第三章大气卫生21.酸雨22.气溶胶23.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24.可吸入颗粒25.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26.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27.空气离子化28.1h平均浓度限值29.温室效应30.风向频率图31.光化学污染32.大气湍流33.大气卫生标准第四章水体卫生34.浑浊度turbidity35.总固体36.硬度37.溶解氧(DO)38.化学耗氧量(COD)39.生化需氧量(BOD)40.总有机碳(TOC)41.细菌总数42.总大肠菌群43.粪大肠菌群44.富营养化45.水体自净46.复氧过程47.生物富集作用48.食物链49.公害病第五章饮用水卫生50.介水传染病51.氯化消毒副产物52.氯化消毒53.有机前体物5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 S)55.高层建筑二次供水56.混凝沉淀57.余氯58.有效氯第六章土壤卫生59.土壤的孔隙度60.土壤的背景值61.土壤环境容量62.土壤有机质63.土壤腐殖质64.土壤污染65.土壤自净作用66.腐殖质67.持久性有机物(POPs)68.大肠菌值.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69.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70.碘缺乏病71.地方性氟中毒72.克山病第八章环境污染性疾病73.军团病(LD)第九章住宅与办公室场所卫生74.住宅75.居室净高76.居室进深77.室深系数]78.窗地面积比值79.投射角80.开角81.采光系数82.室内小气候83.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BS)84.尘螨85.办公场所第十章公共场所卫生86.公共场所第十二章环境质量评价87.环境质量评价88.等标污染负荷89.环境质量指数第十三章家用化学品卫生90.化妆品91.洗涤剂第十四章突然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92.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家畜环境卫生学练习题

家畜环境卫生学练习题

《畜禽环境卫生》练习题第1章温热环境一、名词解释:1、温热环境;2、气象;3、动物福利;4、热增耗;5、气候;6、太阳高度角;7、光敏作用;8、等热区;9、绝对湿度;10、相对湿度;11、饱和差;12、露点;13、气温日较差;14、风向频率图;15、应激;16、适应 17、光周期 18、长日照动物19、临界温度20、有效温度二、填空题:1、温热环境是指与畜禽散热相关的所有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非蒸发散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其光谱组成按人类视觉反应可分为三个光谱区,即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应激反应阶段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紫外线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度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太阳高度角随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变化。

8、过度紫外线照射可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不良反应。

9、过度红外线照射可引起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不良反应。

10、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一旦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时,则黑色皮肤的较白色皮肤的家畜_______ 患佝偻病或软骨症。

11、可见光是太阳辐射能使家畜产生_______和__________的部分,并通过家畜的眼睛的视网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家畜机体反应,从而提高或降低新陈代谢,影响机体的生理过程。

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2018-2019学年环境卫生学-水体卫生(单选)

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2018-2019学年环境卫生学-水体卫生(单选)

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2018-2019学年环境卫生学-水体卫生(单选)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只写两位即可)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水永久硬度指:( ) [单选题] *A.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B.钙、镁的重碳酸盐C.钙、镁的硫酸盐和氧化物D.水中不能除去的钙、镁盐类(正确答案)E.溶解于水中的钙、镁盐类总和2.影响水中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因素为:( ) [单选题] *A.空气氧分压B.水温(正确答案)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3.同一生物体在不同阶段富集系数增加的过程是:( ) [单选题] *A.生物蓄积作用(正确答案)B.生物浓缩作用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4.近海富营养化表现为:( ) [单选题] *A.赤潮(正确答案)B.水华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5.水质细菌学检验的常用指标是:( ) [单选题] *A.细菌总群B.总大肠菌群C.两者均是(正确答案)D.两者均不是6.地面水氮化物含量突然增时,表明其受:( ) [单选题] * A.生活污水污染B.农田径流污染C.工业废水污染D.人、畜粪便污染(正确答案)E.含氮有机物污染7.最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有机物为:( ) [单选题] *A.有机氮(正确答案)B.蛋白氮C.氨氮D.亚硝酸盐氮E.硝酸盐氮8.可致水质发黑、发臭的是:( ) [单选题] *A.耗氧作用>复氧作用B.耗氧作用<复氧作用C.耗氧作用=复氧作用D.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LE.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L(正确答案)9.含亚铁盐地下水抽出地面后呈现:( ) [单选题] *A.棕色或棕黄色B.绿色或黄绿色C.黄褐色(正确答案)D.黑E.蓝色10.流量大的江河,污水在断面可出现:( ) [单选题] *A.岸边污染带(正确答案)B.污染物在断面分布均匀并多方位扩散C.水华D.赤潮11.有微生物参与的化学净化过程是:( ) [单选题] *A.中和酸废水B.有机氮化物分解(正确答案)C.乙拌磷杀虫剂在腐殖酸存在下分解D.氨基甲酸酯在天然水中通过自由基作用E.中和碱废水12.一条受污染河流中鱼类突然大量死亡,最常见原因:( ) [单选题] *A.pH值异常B.DO值过低(正确答案)C.有毒物存在D.有病原物存在E.缺少营养物质13.产生氯酚臭的水酚浓度为:( ) [单选题] *A.0.1 mg/LB.0.01 mg/LC.0.001 mg/LD.0.005mg/L(正确答案)E.0.0025mg/L14.酚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 ) [单选题] *A.与酶中巯基结合B.使蛋白质凝固(正确答案)C.影响呼吸链功能D.致突变E.影响介质平衡15.清洁水量BOD205一般应小于( ) [单选题] *A.1mg/L(正确答案)B.2 mg/LC.3 mg/LD.4 mg/LE.5mg/L16.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贡献较大的元素是:( ) [单选题] *A.PB.NC.两者均是(正确答案)D.两者均不是17.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代表性指标是:( ) [单选题] * A.CODB.BODC.DOD.TODE.TOC(正确答案)18.污水一级处理主要是为了除去:( ) [单选题] * A.BODB.悬浮固体(正确答案)C.总固体D.氮肥等营养物质E.细菌19.下列哪种属废水三级处理方法:( ) [单选题] *A.物理处理法B.化学处理法(正确答案)C.活性污泥处理法D.生物处理法E.以上方法综合20.属于污染物物理净化过程的有:( ) [单选题] *A.氧化还原作用B.分解作用C.减毒作用D.增毒作用E.沉淀作用(正确答案)21.关于医院污水处理,下列哪项论述是正确的:( ) [单选题] *A.仅需一级处理B.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可满足要求C.医院污水处理中污泥可作为肥料D.医院污水中放射性物质不需处理E.医院污水消毒后方可排放(正确答案)22.河水取水点的防护带是:( ) [单选题] *A.上游100米至下游50米B.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正确答案)C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0米D.上游50米至下游100米E.上游100米至下游1000米23. 水中检测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说明( )。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环境卫生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研究环境中不良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有益因素,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原则和措施。

因此,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环境污染的数量变化和人体负荷,分析环境质量与机体效应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评价,为制定环境决策,加强环境管理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学时分配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习课40学时。

章节内容学时合计讲授实习第一章绪论11第二章环境与健康33第三章大气卫生141630第四章水体卫生101020第五章饮用水卫生61016第六章土壤卫生44第七章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66 第八章城乡规划卫生22第九章环境质量评价246第十章家用化学品卫生22合计504090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环境的定义。

2、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熟。

3、熟悉环境卫生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和今后的任务。

[讲授内容]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熟。

3、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授课时数]1学时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目的]1、掌握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2、熟悉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熟悉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4、熟悉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5、掌握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规律。

6、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7、了解健康危险度的基本组成和应用。

[讲授内容]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汇总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汇总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健康效应谱、易感人群、高危人群、高暴露人群、环境污染。

气温垂直递减率、逆温、光化学烟雾、一次最高容许浓度、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水体自净、水体富营养化、慢性甲基汞中毒、溶解氧、生化需氧量、中水、介水传染病、氯化消毒副产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二次供水、集中式给水、背景值、腐殖质、土壤污染、土壤自净、慢性镉中毒、痛痛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窗地面积比值、投射角、开角、采光系数、室内小气候、不良建筑综合征、公共场所、人居环境、容积率、居住建筑密度、环境质量评价、等标污染负荷、排毒系数、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承灾体、家用化学品、化妆品第一章绪论【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为活动(生产、集居、战争等)影响下形成的环境【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化合物等。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健康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6、一次污染物2、环境介质7、二次污染物3、环境因素8、原生环境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9、次生环境5、内分泌干扰物10、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1、生物多样性13、可持续发展12、清洁生产二、问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简述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2.生态系统(ecosystem)3.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4.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5.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7.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8.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9.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10.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11.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12.增强作用(potentiation)13.拮抗作用(antagonism)14.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15.易感人群(susceptible group)16.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17.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1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1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21.先天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22.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2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4.内剂量(internal dose)25.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26.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27.生物标志(biomarker)28.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29.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factor)二、问答题1.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在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上有何意义?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南京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选择题

南京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选择题

环境卫生学选择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2.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3.原生环境是指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D.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地质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5.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 B.臭氧层破坏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 D.生物多样性锐减6.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B.人群健康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7. 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 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 D.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8. 清洁生产包括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 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C.清洁的生产过程 D.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9. 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 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习题集2环境卫生学选择题第二章环境与健康1.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环境决定人类B. 人类改造环境C. 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D. 无特殊关系2.有三种类型的化合物,其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曲线的特征不同,它们是A. 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化合物B. 有机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C. 无阈值化合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D. 无阈值化合物、有阈值化合物和必需元素3.以下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浓度的因素,除外A. 暴露频度, 暴露期B. 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C. 暴露浓度D. 化合物的生物放大作用4.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A. 生理代偿的变化B. 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C. 正常调节的变化D. 生理异常的变化5.人群易感性是A. 遗传决定的B. 后天获得的C. 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D. 是不会改变的6.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A. 历来存在B. 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 将继续长期存在D. 将逐渐消失7.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A.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B.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C.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D. 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8.环境污染的概念是A.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B.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C.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D. A+B+C9.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A.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B. 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C. 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个体反应差异大D. 以上都是10.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A. 地方性氟中毒B. 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C. 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D. 伦敦烟雾事件11.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A.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B.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C. 机体的反应特性D. 以上全是12.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A. DDTB. 氰化物C. 汞D. PCBs13.在脂肪中测出的环境污染物是A. DDTB. 铅C. 汞D. 镉14.确定环境污染物的致癌作用需要可靠的依据A.多种致突变试验的阳性结果B.动物致癌试验阳性C.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阳性结果D.以上都正确15.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A.着床前期B.着床期C.器官形成期D.器官形成后期16.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好指标A.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B.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C.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D.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含量17.生物标志在环境流行病学中可应用于A.内剂量的测定B.早期效应的测量C.宿主易感性的评价D.以上都是18.制定某物质的卫生标准的科学依据是A.中毒剂量B.最大无作用剂量或阈剂量C.耐受剂量D.吸入剂量或吸收剂量习题集3环境卫生学选择题第三章大气卫生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气温不随高度变化D.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2.下列那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A.色素沉着作用,红斑作用B. 杀菌作用C. 抗佝偻病作用D. 镇静作用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B. 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C. 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D. 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4. 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A.逆温B. 空气潮湿C. 气温高D. 大气SO2污染严重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A.SO2B. H2SC. CO2D. O36.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A.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B. 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C. 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D. 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7. 大气发生逆温时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 γ<0D. γ>08.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A.扩散、沉降B.微生物分解C.氧化D.植物吸收9.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B.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C.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D.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10.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A.慢性中毒B.变态反应C.急性中毒D.佝偻病11.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A.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B.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C.多发生在寒冷季节D.易发生在河谷盆地12.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B.多发生在早晨C.主要污染物是SO2D.多发于寒冷季节13.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A.6.5B. 5.6C. 4.5D. 3.014.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A.二氧化碳B. 二氧化硫C. 多环芳烃D. 二氧化氮15.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B. 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C. 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它污染物的载体D. 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16.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____的颗粒物A.≤100μmB.≤10μmC. ≤2.5μmD. ≤0.1μm17.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气中的BaP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B.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C.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D.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18.下面关于CO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急性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含量无关B. 血中COHb含量与空气中的CO浓度呈正相关C. 急性CO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D. 吸烟者血中的COHb浓度比非吸烟者高19.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A.血铅是铅内暴露的重要指标B. 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C. 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D.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2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基准实质上等同于标准B.基准有法律效力,标准无法律效力C.基准和标准都有法律效力D. 基准是标准的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21.有关O3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A.属于二次污染物B.易进入呼吸道深部C.来自汽车尾气D.可引起哮喘发作22.下列是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主要方法,除了A.大气自净作用的测定B.流行病学方法C.毒理学方法D.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嗅觉阈和刺激作用阈测定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每个污染物的标准分为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水体卫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水的硬度是指(E)A.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B.钙、镁的重碳酸盐C.钙、镁的硫酸盐和氧化物D.水中不能除去的钙、镁盐类E.溶解于水中的钙、镁盐类总和2.与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有关的因素有(A )A.空气氧分压B.水中的pHC.水中微生物数量D.水体浑浊度E.水体的有机物污染状况3.可致水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呈几何级数增加的是(C )A.生物蓄积作用B.生物浓缩作用巳生物放大作用D.水体污染E.水体自净作用4.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是( E)A.有机物B.无机物C.CaD.HgE.P5.地面水中硫酸盐含量骤然增加时,表明其受(C )A.生活污水污染B.农田径流污染C.工业废水污染D.人、畜粪便污染E.含氮有机物污染6.有机物(卤代烃等)在水环境中最重要的化学转化反应是(A )A.水解反应B.络合反应C.中和反应D.氧化反应E.还原反应7.最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有机物为(A)A.有机氮B.蛋白氮C.氨氮D.亚硝酸盐氮E.硝酸盐氮8.说明水质好转过程的是(B )A.耗氧作用>复氧作用B.耗氧作用<复氧作用C.耗氧作用=复氧作用D.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 4mg/LE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lL9.可致水质发黑、发臭的是( A)A.耗氧作用>复氧作用B.耗氧作用<复氧作用C.耗氧作用=复氧作用D.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 4mg/LE.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 4mg/L10.说明水质恶化过程的是( A)A.耗氧作用>复氧作用B.耗氧作用<复氧作用c.耗氧作用=复氧作用D.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 4mg/LE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 mg/L11.水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迁移的重要介质是(D )A.水B.悬浮物C.颗粒物D.生物体E.胶体12.流经沼泽或含腐殖质的地面水呈现( D)A.棕色或棕黄色B.绿色或黄绿色C.黄褐色D.黑色E.蓝色13.含亚铁盐地下水抽出地面后呈现( C)A.棕色或棕黄色B.绿色或黄绿色C.黄褐色D.黑色E.蓝色14.水中硫酸纳或硫酸镁过多时呈(A )A.苦味B.收敛昧C.涩昧D.沼泽昧E.咸昧15.有毒金属和有机污染的主要迁移介质是(E )A.水B.沉积物(颗粒物)C.细菌D.底泥E.生物体16.有微生物参与的化学净化过程是(B )A.中和酸废水B.有机氮化物分解C.乙拌磷杀虫刹在腐殖酸存在下分解D.氨基甲酸酯在天然水中通过自由基作用E.中和碱废水17.关于甲基汞损害健康的正确论点是(E )A.经食物摄入汞所致的汞中毒B.经饮水摄入汞所致的汞中毒C.汞经肠道吸收于血液D.甲基汞的碳-汞链不稳定E.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理损害18.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代表性指标是( E)A. CODB. BODC. DOD. TODE. TOC19.甲基汞在机体主要作用靶器官是(A )A.脑B.肝C.脾D.肾E.骨髓20.水与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

居民通过洗涤、娱乐等活动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细菌、病毒、原虫等生物性污染的水体时,最大的健康危害是可能引起( A)A.水传播性传染病B.急性中毒C.藻类毒素中毒D.食物中毒E.水体富营养化现象21.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主要表现为(B )A.赤潮B.水华C.水质发黑D.形成岸边污染带E.水生生物大量繁殖22.近海富营养化表现为(A )A.赤潮B.水华C.水质发黑D.形成岸边污染带E.水生生物大量繁殖23.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直接危害是(D )A.影响水的感观形状B.导致介水传染病C.破坏水生生态环境D.藻类毒素中毒E.可能引起公害病24.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一工厂爆炸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其主要的污染物质是(A )A.苯系化合物B.酚类C.镉D.氰化物E.汞25.某地饮用水井意外受到污染物的污染,导致饮用该井水的居民相继出现大量出汗、头痛、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吞咽因难、肝区疼痛、腹泻、黑尿等急性中毒症状而送医院进行紧急诊治。

根据中毒症状最有可能引起的污染物是(C)A.氰化物B.金属镉C.酚类化合物D.砷化合物E.硝基苯类化合物26.某河流中出现大量鱼类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B )A. pH异常B.溶解氧过低C.缺少营养物质D.有毒物存在E.被病原体污染27.产生氯酚臭的水酚浓度为(D )A.O.lmg/LB.O.Olmg/LC.O.OOlmg/LD.0.005mg/LE.0.0025mg/L28.酚的毒作用机制主要是(B )A.与酶中的巯基结合B.使蛋白质变性凝固C.影响呼吸链的功能D.致突变作用E.影响介质平衡29.1968年发生在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受害者是因为摄入被何种污染物污染的米糠油而中毒( B)A.酚B.多氯联苯C.多环芳烃D.甲基汞E.镉30.下列哪项标准不属于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范畴(D )A.《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B.《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C.《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D.《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1996)E.《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2002)31.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最主要因素是(E )A.气象条件B.流量C.季节D.自然灾害E.未处理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3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限制有机物排放的指标是( C)A.水温B.pHC.五日生化需氧量D.溶解氧E."三氮"量3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微生物学指标是( E)A.细菌总数B.总大肠菌群C.甲型肝炎病毒D.隐于包子虫E.粪大肠菌群34.为了控制水污染,保护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水质,我国1996年颁布了( C)A.《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B.《地下水水质标准》C.《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E.《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35.工业废水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为(A )A.活性污泥法B.混凝沉淀法C.离子交换法D.生物滤池法E.厌氧发酵法36.污水的一级处理主要是为了除去(B )A. BODB.悬浮固体C.总固体D.氮、磷类营养物质E.细菌37.下列哪种方法属于废水的三级处理方法(B )A.物理处理法B.化学处理法C.活性污泥处理法D.生物处理法E.物理化学处理法38.属于污染物物理净化的过程有( E)A.氧化还原作用B.分解作用C.中和作用D.萃取作用E.沉淀作用39.关于医疗机构污水处理,下列哪项论述是正确的(C )A.仅需一级处理B.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则可满足要求C.必须消毒后才能排放D.其污水中的污泥不需消毒即可作为肥料使用E.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不需特殊处理40.对于含酚工业废水的处理,一般可采用(C )A.混凝沉淀B.氧化还原C.萃取处理D.离子交换E.活性污泥41.我国2005年颁布的《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对象为(A )A.县级及县级以上的综合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B.地市及地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C.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D.省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E各级传染病和结核病医院42.医院污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C )A.紫外线消毒B.臭氧消毒C.氯化消毒D.加热消毒E.超声波消毒43.江河水系监测的采样设定时对大污染源所在的河段至少应设置几个采样断面( C)A. 1B. 2C. 3D. 4E. 544.进行江河水系监测时,自净断面可设置在(D )A.污染源排污口B.污染源上游C.污染源下游D.距污染源下游一定距离E.远离污染源的河中心45.进行地表水表层水采样时,其采样深度一般要在水下( B)A.0.5m以下B. 0.2-0.5mC. 0.2m以上D. O.5-lmE.没有特殊要求46.最能反映水体污染历史状况的调查监测方法是( D)A.水质监测B.水生生物的监测C.地表水污染物监测D.水体底质的监测E.水体基本状况调查47.流量大的江河,污水在断面可出现(A )A.岸边污染带B.水华C.赤潮D.污染物均匀分布并多方位扩散E.海水人侵48.防止水传播性疾病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D )A.选择水源B.混凝沉淀C.过滤D.消毒E.水源防护49.在水体发生严重污染事故时进行的水体污染调查为(E )A.监测性调查B基础调查 C.流行病学调查D.专题调查E.应急性调查二、简答题1.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其防治措施。

答:(1)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生活和工业污水中含P、N等物质。

(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藻类物质大量生长,进而使水体溶解氧下降,水体污染。

(3)治理:以控制P、N等物质向水体排放,及时清除水体中藻类物质和降低P、N含量。

2.举例说明生物放大作用及其危害。

答:(1)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中,污染物从低端生物体向高端生物体迁移过程中,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2)举例: DDT或甲基汞。

(3)危害:环境的微小污染会导致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呈十万、百万倍地增加,从而影响人群健康。

3.简述江河水系污染监测的采样布点方法。

答:(1)按断面水平布点,即在上游的清洁断面、污染处的污染断面和下游的自净断面布点;(2)在水平断面布点的基础上,还应在每一断面上进行表层、中层和底层的垂直布点。

4.简述进行水体污染调查的主要内容。

答:(1)污染源调查:首先应调查水体污染的来源,了解本地区工业企业的总体布局及企业的生产和废水排放情况。

(2)污染现状的调查:对进入水体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数量及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在水体中的含量变化规律等。

(3)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通过收集水污染地区居民患病率、死亡率及某些健康损害的资料,与其他条件类似的非污染区居民健康状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水体污染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4)对水生生物及农作物影响的调查:包括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的测定,生物体内毒物负荷的测定,水中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综合作用的检测,及水中大肠菌群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等。

5.简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研究方法。

答:(1)原则:①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②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③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④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2)研究方法:①实验研究:包括有害物质的毒性研究,在水体中的稳定性测定,对地表水感官性状影响的测定及对地表水自净过程影响的测定等。

②流行病学调查:对地表水中有害物质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从宏观上了解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6.简述水体污染调查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