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内业实习报告

地籍控制测量内业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地籍测量提供高精度的控制基准。
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我们了解和掌握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使用相关仪器和软件,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其在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2. 熟练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掌握其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习地籍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掌握平差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4. 绘制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图,包括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成果表等。
5. 了解地籍控制测量成果的应用,为地籍测量和土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三、实习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习前期,我们学习了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野外实习: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实习地点,进行了地籍控制测量的实地操作。
我们学会了设置测站、观测数据、记录数据等操作,并掌握了数据传输和存储的方法。
3. 数据处理:回到实验室后,我们利用平差计算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
我们学会了输入数据、设置参数、进行平差计算等操作,并掌握了控制点网图和平差计算成果表的绘制方法。
4. 成果绘制:根据平差计算成果,我们绘制了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图,包括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成果表等。
5. 成果分析与应用:我们分析了地籍控制测量成果的精度,了解了其在地籍测量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使用了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学会了地籍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绘制了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图。
同时,我们培养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实习体会本次实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地籍控制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地操作使我们了解了地籍控制测量的艰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职业素养。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一、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一)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原则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
(二)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制定的。
(三)控制点的密度
平面控制点的密度应根据界址点的精度和密度以及地籍图测图比例尺和成图方法等因素来定。
但还应考虑到地籍测量的特殊性,即应能满足地籍测量资料的更新和恢复界址点位置的需要。
因此要求每幅图内要有一定数量的埋石点。
(四)点之记和控制略图
地籍平面控制点若需要做永久性保存的就必须在地上埋设标石(或标志)。
为了今后应用控制点寻找方便,必须在实地选点埋石后,对每一控制点填绘一份点之记文件资料。
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测区地籍平面控制网点分布情况,检查控制网布网的合理性和控制点分布等情况,必须绘制测区控制网略图。
(五)地籍测量的坐标系统
1. 1954年北京坐标系
2. 1980年国家坐标系
(六)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
在等级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分为一、二级,可布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
第二节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与地籍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当地籍控制点在数量和密度上不能满足地籍测图的需求时,应在各等级地籍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一定数量的地籍图根控制点,以作地籍测图的控制。
加密地籍图根控制网
图根控制测量的方法一般有:
图根三角测量
导线测量
各种交会测量等。
不动产测绘:地籍控制测量

资料 - 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假如某两点平均高程为Hm,平均水平距离为Sm,归算到
参考椭球面所产生的变形大小为:
右端前两项是当地面距参考椭 球面有一定的高度( 即 Hm≠0)时产生 的变形。Hm越大,变形也越大,所以 在高原地 区进行测量工作要特别重视 这种变形的影响。
和一、二级。 (1)地籍首级控制测量的方法
主要采用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建立地籍首级平面控 制网;一、二级地籍平面控制网也可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施测。
地籍控制测量
(2)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利用 已有国家二、三、四等三角点和国家B、C、D、E级GPS
点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 已有三、四等城市平面控制点( 含GPS) 和一、二级城市
资料 - 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地面上有两点A、B,已知它们的平面直角坐标分别为 A(XA,YA)、B(XB、YB),则AB间的距离
S= ( X B - XA)2+(YB -YA)2
S仅表示在高斯投影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若用测量工具 ( 如 钢尺、测距仪器等) 在地面直接测量这两点的水平距离S1,是不会与 S相等的,它们之间的差值就是由长度变形所引起的。
右端第3项是由地球曲率所引起 的。
资料 - 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投影到高斯平面上所产生的变形为:
线段离中央子午线愈远( 即Ym愈大),所产生的变形
愈大。
资料 - 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为减少因长度变形而引起的误差,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①若因测区地面平均高程引起的变形大于2.5cm/km时, 则采用测区平均高程面作为归算面以减少变形;
《不动产测绘》课件——地籍控制测量的布设原则与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的的布设原则与基本要求
2.地籍控制测量的布设原则 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原则和其他控制一样.应遵循“从整
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设"的原则,也可越级布网。
地籍控制测量的的布设原则与基本要求
3.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控制点间有较高的相对精度 (2)要求地籍平面控制点有相当的密度 (3)要求控制网点能长期保存使用 (4)要求地籍平面控制网点的坐标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不要经常变化。 (5)控制测量的技术、方法和精度指标按照《地籍调查
规程》(TD/T 1001)执行。
感谢聆听!
地籍控制测量
——布设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分平面控制测量与高程控制测量。 现代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主要以图根加密控制测量为主, 基本上是采用GNSS卫星导航定位测量和导线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主要采用GNSS高程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的的布设原则与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一、单项选择题1.地籍测量的核心是(A. GPS控制测量C .地籍细部测量答案:C2.地籍测量以测定()°B .面积汇总统计D .绘制宗地图)为重点,实地无论有无明显界线,都必须查明、测量界址点线并标定于地籍图上。
A.宗地B.界址C.界址点D.界址线答案:B3.初始地籍测量是指在(A .初始权属调查C.初始土地登记答案:A )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
B .初始面积量算D .初始土地统计4.地籍测量与普通地形测量比较,不要重点测量的要素是()A.重要地物C. 土地权属界线答案:BB .等咼线D .河流5.当控制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即可进行控制网平差计算工作,计算步骤为()。
①坐标计算;②数据整理;③成果输出;④边长改化;⑤归档A.②④①③⑤C .④②①③⑤ 答案:A B .①②④③⑤D .①④③②⑤6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制定的, 四等网中最弱做若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A. 土5厘米 B . ± 7厘米C. 土10厘米 D . ± 15厘米A7、一般情况下每幅地籍图的控制点个数为A. 10-20 个 B . 10-15 个C. 15-20 个D. 20-25 个8、地籍图的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的选择应该以长度变形值不大于()为原则坐标系A. 2.5cm/kmC. 5cm/km 15-20 个B. 4cm/km D 3cm/km9、为了满足地籍测量资料的更新和恢复界址点位置的需要,要求每幅图中哟一定数量的埋石点,1: 500比例尺的地籍图中,埋石点的数量不少于A. 4个 B . 3个C. 5个 D . 6个10、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在精度上应该满足界址点坐标测量的精度要求,界址点坐标测量的精度为A . ± 5cm 或± 7cmB . ± 5cm 个C . ±7cm D . ± 10cm或土7cm11、用钢尺量距时,同一边内的各尺段的段点偏离测线方向不得超过A.5cm B . ± 7cmC. 10cm个 D . 8cm12、地籍测量坐标系最好选用国家统一的()带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其成为国家网的组成部分A . 1.5 °B . 3°C. 9° D . 6°13、当测区面积小于()k卅时,可以不经过投影采用假定平面直角坐标系A . 100B . 50C. 150 D . 12014、在图上进行选点是,要避免短边与长边相连接,相邻导线边长度比不应该大于A . 1: 3B . 1: 2C. 1: 4 D . 1: 5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地籍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有()。
地籍测量学

一、名词解释1、宗地:权利上具有同一性的地块,即同一土地权利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
地块:可辨别认出同类属性的最小土地单位。
2、地籍控制测量: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3、大地坐标系: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的,其两个参考面为:一个是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与椭球短轴所作的平面(即子午面),称为起始子午面,它与椭球表面的交线称为子午线;另一个是过椭球中心O与短轴相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以高斯投影为基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4、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人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的权利5、套内建筑面积:由套内房屋的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三部分组成。
建筑面积: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
二、填空1、土地权属调查P23概念: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的权利、位置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土地登记前具有法律意义的初步确认)。
土地权属调查可分为土地所有权调查和土地使用权调查。
内容:(1)土地的权属状况,包括宗地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取得土地时间、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名称、土地使用期限等。
(2)土地的位置,包括土地的坐落、界址、四至关系等。
(3)土地的行政区划界线,包括行政村界线(相应级界线)、村民小组界线(相应级界线)、乡(镇)界线、区界线以及相关的地理名称等。
(4)对城镇国有土地,调查土地的利用状况和土地级别。
2、地籍图P111分类:(1)按表示的内容可分为基本地籍图和专题地籍图。
(2)按城乡地域差别可分为农村地籍图和城镇地籍图。
(3)按图的表达方式可分为模拟地籍图和数字地籍图。
(4)按用途可分为税收地籍图、产权地籍图和多用途地籍图。
地籍控制测量的名词解释

地籍控制测量的名词解释地籍控制测量是土地管理和地籍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指通过测量、标定、记录和校验地籍桩号、控制标志点及其相关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以确定土地边界、土地面积和土地权属关系。
地籍控制测量涉及测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法律法规等多个学科领域,对土地管理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概念地籍控制测量的核心概念是地籍桩号、控制标志点和土地权属。
地籍桩号是指固定在地面上,标识地籍边界的点位之一。
它通常由具备测量资质和授权的测量机构实施,采用测绘仪器进行测量定位,并根据一定的测量规范进行记录和存档。
地籍桩号的精度和准确性对土地边界的确定和土地权属的划定具有重要影响。
控制标志点是指位于土地或地理空间中的标志物、标志点或界桩等,用于测量和确定地籍桩号的位置关系。
控制标志点可以是实地物理标志点,也可以是虚拟的地理位置点。
在地籍控制测量中,控制标志点的配置和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它们在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调查中扮演着传递和维系地理信息的关键角色。
土地权属是地籍控制测量的核心目标之一。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使用者对土地所享有的权益,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经营权等。
在地籍控制测量中,通过确定土地边界和位置关系来划定土地权属界限,进而保障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技术方法地籍控制测量主要采用测量仪器、测量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综合手段进行实施。
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GPS定位仪、水准仪、经纬仪等,用于测量地籍桩号和控制标志点的位置坐标、高程等信息。
测量技术包括测量原理、观测方法、数据处理等,用于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籍控制测量的重要工具,用于整合、管理和分析地籍数据、地理数据和土地信息。
在地籍控制测量中,还涉及到辅助设备和测量方法。
辅助设备包括标尺、测量棒和测量杆等,用于测量长度、高度和角度等。
测量方法包括距离测量、角度测量和高程测量等,用于确定地籍桩号和控制标志点的位置关系。
第6章:地籍控制测量

第二节 地籍测量坐标系
(四)平面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是指某点位置由一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成另一
坐标系的坐标的换算工作,也称为换带计算。它包括6° 带与6°带之间、3°带与3°带之间、3°带与6°带之间 以及3°(6°)与任意投影带之间的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计算(也称换带计算)利用高斯正、反算公 式(即高斯投影函数式)进行。 具体做法是:先根据点的坐标值(X,Y),用投影反 算公式计算出该点的大地坐标值(L,B),再应用投影正算 公式换算成另一投影带的坐标值(X',Y')。
第二节
地籍测量坐标系
一、大地坐标系(《测量学》课程已讲) 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理(《测量学》课程已 讲) (二)高斯投影带的划分(《测量学》课程已讲)
(三)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长度变形处理步骤:测量工作总是把直接测得的边长首 先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然后再投影到高斯投影平面上。
测角中 误差/(")
方位角 闭合差 /(")
距离 测回 数 2 2
四、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导线的步设技术要求
附合导 线长度 /km 测角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差 水平角观 测测回数 DJ2 DJ6 方位角 闭合差 /(")
等级
平均边 长/m
测距中误 差/mm
距离测 回数
一级
二级
100
S -78.5mm 0.006mm 0.001mm -78.5mm
(2)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投影到高斯平面上长度变形大小计算公式
1 Y S 2 R
m
2
S
第二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 相比 ,地籍图根控制网有下述 特点: ( 1 )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点位密度、精度等) 由当时的测图比例尺决定,不同成图比例尺图根控制网的规格相 差很大。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应满足测量界址点坐标的精 度要求,与地籍图的比例尺大小基本无关。 ( 2 )地形测会的图根控制点,是为地形细部测量而布设的, 测图(整个项目)完成后,便失去了其作用。因此,埋点时原则 上设临时性标志。而地籍图根控制点不仅要为当前的地籍细部测 量服务,同时还要为日常地籍管理(各种变更地籍测量、土地有 偿使用过程中的测量等)服务,因此地籍图根控制点原则上应埋 设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志。地籍图根控制点在内业处理时,应有 示意图、点之记描述。 ( 3 ) 由于地籍图根控制点密度是根据界址点位置及其密度 决 定的,几乎所有的道路上都要敷设地籍图根导线。一般说来,地
边长和相邻边的夹角,计算导线控制点的坐标。边角混合网是
指在一个网中,包含有多种网形式(包括三角网、三边网、导
线网),这种布网形式很灵活,但对控制网平差软件的性能要
求较高。三角网、三边网和导线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如表 3-1
至表 3 - 5 所示。
表 3-1 三边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平均边长 等级
(km)
二等
地籍控制测量
一、地籍控制网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网是为开展地籍细部测量以及日常地籍测量而布设
的测量控制网。地籍控制网的布设,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 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辖区内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 在点位埋设上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
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地籍控 制测量坐标系最好选择国家统一的 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城 镇地籍控制网成为国家网的组成部分,使地籍测量能充分利用国 家控制点的成果。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地籍控制网可采用地方 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采用任意坐标系时,起算数据应在较大比 例尺的地形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图解获取。
另外,同等级的三角点、导线点可以统一编号,也可以分别编号。 至今编号方法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有一定的规律就行。 它既便于使用,又不会混淆。在测区内不允许有两个点具有相同 的点号,但点号允许跳漏;也不允许同一个控制点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点号。 点号在选点编定以后,一般不再改动,以后一切工作 (如控制点成果表输出、地籍图和宗地图绘制等)都沿用这个 点号。 (二)观测与记录 在控制点选点完毕后,即进入控制网外业观测阶段。由于 目前在控制测量中,已经普遍采用了电子全站仪,因此,有条 件的施测单位,应尽量采用自动电子记录方式记录每一测站的 观测值。所采用的电子记录器多为掌上型电脑,也可以是便携 机。在记录器中安装有控制网观测记录及限差检核和测站平
差、边长改化、数据管理与通信等程序。通过一根专用的电缆 连接记录器与电子全站仪,即可完成从全站仪到记录器之间的 数据传输。采用自动记录方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更主要的是可以减少许多人为的错误(如外业观测时数据读 错、听错、写错、限差检查错、测站平差错等等)。 七、地面控制网平差
当控制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即可进行控制网平差计算工作, 计算步骤为:数据整理、边长改化、坐标计算、成果输出和 归档。 (一)数据整理
名如下。
四等以上的点数量不多,除了统一编号如 Ⅲ -13 、Ⅳ -26 以
外,还要取点名。点名通常取其所在地或其邻近的地名或单位
名,这样便于今后寻找,如水厂Ⅳ -26 ,天王山 Ⅲ -13 等。这里Biblioteka 的Ⅲ表示三等点,Ⅳ表示四等点。
一级以下导线点不取名,只有统一编号。
A —— 一级导线点;
B —— 二级导线点;
形小于 2.5cm(即相对变形小于 1/40 000)时,这有利于正确测 定界址点的坐标、计算面积等。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坐标系统。 二、首级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首级地籍控制网应能长期使用,因此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的 范围应覆盖中长期的城市规划区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 GPS ) 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 GPS 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 省、操作简便、控制点间勿需通视等优势,首级平面控制网应优 先以 GPS 网形式布设,采用 GPS 接收机测定控制点的坐标。特 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等地面控制网布设 方法,采用全站仪等测定控制点的坐标。首级地籍控制网的精 度,要能保证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以及四等 以下各等级控制点相对于上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 5cm 。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时,必须先制定技术设计方案,经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加密控制网的布设
9
测距中误差 ( mm )
± 36
测距相对中误差 1 / 25 万
三等
4.5
± 30
1 / 15 万
四等
2
± 20
1 / 10 万
一级
1
± 25
1/4万
二级
0.5
± 25
1/2万
表 3-2 三角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 级
二 等
三 等
四 等
一 级
测角中误 平均边长
差
起始边边长
(km)
(″)
相对中误差
1 / 30 万
在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时,应将实地观测值统一投影到高斯正 射投影平面上,进行各项改正。为使不同高度海平面的观测值在 统一的平面上计算,要求把各项观测值归化至参考椭球面上(或 平均海平面上),防止引起距离变形。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换 算到参考椭球面上 (或平均海平面上) 的两点坐标反算出的距 离,往往与实地上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不一致(未顾及测量误差的 影响),这就是坐标系统的长度变形问题。地籍平面控制网的任 何两点坐标的要求长度变形小于某个限值,例如,每 km 长度变
9
± 1.0 ( 首级 )
5
± 1.8
1 / 20 万
( 首级 )
1 / 12 万
2
± 2.5 ( 加密 )
1 / 12 万
( 首级 )
1
± 5.0
1/8万(加
0.5
± 10.0 密 )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1 / 12 万
1/8万 1 / 4.5 万
1/2万 1/1万
二 级
1/4万 1/2万
表 3-3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0.2
± 15
级
8.0
16√ n
1/10 000
① 表中 n 为测站数
表 3-4 导线线路间距
等 级
三 等
四 等
线路间距 下级导线为单导线( m )
5 000 ~ 6 000 1 700 ~ 2 000
一 级
二 级
800 ~ 1 000 500 ~ 600
下线导线为导线网( m )
6 000 ~ 8 000 2 000 ~ 2 400 1 000 ~ 1 200 —
70
级
1
± ±1
0.22
40 √ 18 / 3
n
000
① 表中 n 为测站数
六、控制网的施测
控制测量作业包括技术设计、实地选点、标石埋设、观测和
平差计算等主要步骤。平面控制网的观测元素主要是水平方向
值、斜距和天顶距。对于斜距的气象改正,还应观测气温、
气压。
(一)点名及点号
为便于今后的使用,控制网中各等级控制点的点名和点号命
边长改化是指将电子全站仪(或测距仪)测得的控制网中各 边的斜距值归算到已知的坐标系统中,边长改化步骤是:测距仪 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倾斜改正——归算改正 (归算至投影面)——投影改正。 1 .加常数及乘常数改正
S 1 = S + ( S / 1 000.0 · K + C ) / 1 000.0 (3-1)
籍图根控制点密度比地形图根控制点密度要大 , 通常每 km 2 应 布设 100~400 个地籍图根控制点。 (二)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方式
在城镇建成区,通常采用导线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为减少图 根控制点的二次扩展,应优先布设导线网,以一个或几个街区为单 位,布设一级地籍图根导线网,然后采用二级复合导线或导线网加 密。在建筑物稀少、通视良好的地区,可以布设地籍图根三角网。 (三)关于地籍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 ( 1 )当导线长度小于允许长度的 1/3 时,只要求导线全长的 绝对闭合差小于 13cm ,而不作导线相对闭合差的检查。 ( 2 )当单导线中的边长短于 10m 时,允许不作导线角度闭 合差检查,但不得用该导线的边长及方位作为起算数据布设低一 级导线或支点。 ( 3 )当用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时,导 线总长允许放宽。但这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得大于± 22cm, 而相对闭合差:一级地籍图根导线不得大于 1/5 000 ,二级地籍 图根导线不得大于 1/3 000 。 五、地籍平面控制网的技术指标
等 导线
测距
测角
方位
导线全长相
平均 中误
中误
角闭
对
级 长度 (km) 边长 (km)
差
差
合差
(mm)
(″) (″)
闭合差
三
15
3
等
±
±
± 18
1.5
3√ n ①
1/6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