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拓展阅读

合集下载

《核舟记》复习题(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复习题(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复习对比阅读(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一枚之中,刻罗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蒲团、竹笠、荼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

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

初视之,不甚了了。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记桃核念珠》(注释)①课经:读经。

②龛;佛塔。

③趺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

④袒跣:袒胸赤足。

⑤奁:盒子。

⑥狻貌: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⑦梵相:罗汉的样子。

⑧絺褐:麻布短衣。

(1)解释。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③以.山桃核为之________________ ④或.衣文织绮绣________________(2)翻译。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

(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

【来源】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①相类似②同“屈”弯曲③用④有的(2)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粒粟米大小。

(3)从大小、容量、人物形态情态等方面作答均可(两方面即可)【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注意识记“属(类)、或(有的)”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注意“诎”是通假字,通“曲”,弯曲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拓展阅读 核舟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拓展阅读 核舟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拓展阅读核舟记(清)宋起凤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

城巅具②层楼,楼门洞敞。

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④。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⑤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⑥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一小舟。

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舣舟处当寺阴,高阜⑦钟阁踞焉。

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⑧。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

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

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疑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⑨于芥子⑩”。

殆谓是欤。

【注释】①雉:城墙垛子。

②具:有。

③桴(fú):鼓槌。

④章:棵。

⑤延纳:邀请(人)进门。

⑥浮屠:宝塔。

⑦阜:土山。

⑧睡足徐兴乃尔: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

兴,起身。

乃尔,如此这般。

⑨须弥:佛经里的高山。

⑩芥子:芥菜子,比喻微小的地方。

【考点必练】1.翻译句子。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2.本文和《核舟记》一文均是说明核雕作品的文章,两文在说明顺序上有什么相似点?请试作说明。

答案:1.盖……也,表示推测、推断语气,译为“大概……吧、大约……吧”。

译文: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2.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

参考译文: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

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

人教版核舟记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

人教版核舟记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

人教版核舟记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意义;(3)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核舟记》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感恩、乐观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主要情节和意义;(2)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寓意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通过介绍《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

2. 情节理解(1)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小说中的几个关键情节进行交流,理清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总结与分析。

3. 词语解析(1)学习生字:根据学生年级和课程要求,选择适当的词语进行教学,如“核舟”、“禾苗”等。

(2)词语运用:通过例句的变换,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4. 句式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特点,如主谓宾结构和名词修饰从句等。

(2)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式。

四、教学延伸1. 观看动画片:为了更好地理解《核舟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观看相关的动画片或视频。

2.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篇《核舟记》的同人故事或者夹叙夹议的文章。

3.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核舟记》主题相关的作品,扩大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反思《核舟记》是一篇情节丰富、寓意深刻的小说,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感恩、乐观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核舟记》教案(修改正式版)

《核舟记》教案(修改正式版)

《核舟记》优秀教案(修改正式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能够领会作者对我国古代工艺品的赞美之情。

(3)学会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工艺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阅读古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品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勇于批判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 领会作者对我国古代工艺品的赞美之情。

3. 学会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欣赏古代工艺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阅读古文。

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特点和价值。

(2)简介作者魏学洢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5.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工艺特点,欣赏古代工艺品的魅力。

(2)学生发表对核舟工艺品的看法,进行评价。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搜集其他有关核舟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核舟记》随堂练习、课外拓展小测及答案

《核舟记》随堂练习、课外拓展小测及答案

《核舟记》知识点、课外拓展小测及答案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贻.() 有奇.() 二黍.许() 箬.篷() 糁.之() 峨冠.() 多髯.() 椎髻.() 篆.章() 衣褶.() 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因: (2)罔不因势象.形象:(3)尝贻.余核舟一贻:(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5)如有所语.语: (6)其两膝相比.者比:(7)佛印绝类.弥勒类: (8)其船背稍夷.夷:(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同“”,(2)左手倚一衡木“”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5.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2)石青糁之.()(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嘻,技亦灵怪矣哉!7.文学常识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

《核舟记》的作者是,朝人,字子敬。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为主而兼有、成分。

8.央视特别节目《大国工匠》播出之后,引起热议。

某中学打算举行“寻觅‘工匠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核舟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核舟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核舟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1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1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2)舟尾横卧一楫____________19.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2分)(1)苏东坡——________________(肖像特征)(2)佛印——________________(神态特征)20.“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7.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18.(1)靠近(2)船桨19.(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矫首昂视)20.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

核舟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完整版)核舟记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核舟记习题(附答案)

核舟记,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二黍许()罔不()贻余()箬篷()糁之()轩敞()多髯()衣褶()弥勒()倚之()一楫()椎髻()篆章()壬戌()()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罔不因势象形•因:象:(2)尝贻余核舟一贻:(3)箬篷覆之之:(4)雕栏相望焉焉:(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矫:不属:(6)其船背稍夷夷:(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3•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4•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5•找出下列通假字,写出本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2)诎右臂支船通(3)左手倚一衡木通6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作者,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2)"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左边的刻字出自,右边刻字出自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8. 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尝贻余核舟一•(赠)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见)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尚,竟然)9.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0・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A. 中轩敞者为舱B. 通计一舟,为人五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A. 代词,代指人物,事B.语气助词C.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 动词,可译为”去","往”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1) 能以径寸之木()⑵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3) 石青糁之.()(4) 左臂挂念珠倚之.()(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1) 苏,黄共阅一手卷•(2) 舟尾横卧一楫.(3)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13•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试结合文中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1) 简洁:⑵周密:(3)生动:14•根据提示,写出成语:(1) 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2) 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3) 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一)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5•以上两段文字出自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核舟雕刻的是的故事•16•翻译下列句子•(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 中轩敞者为舱•(4)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17.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和,引出核舟的;第二段说明核舟的和•18•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19•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20. 细读第二段用简洁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二)船头坐二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鲁直居•苏潢共阅一手卷冻坡手执卷端,手抚鲁直背•鲁直手执卷末,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足,鲁直现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膝,诎臂支船,而竖其膝,臂挂念珠倚之一一珠可历历数也•21. 给下列各字注音.髯()卷()弥()属()22. 在文段处准确写出所缺的字.23. 本段是突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中的哪一方面A.大苏B.泛C.赤壁D.大苏泛赤壁24. 本段层次清晰,作者描写的顺序有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先中间后两边D.先两边后中间E. 先上后下D.先下后上25. 从选文内找出相应的原句写在横线上(1) 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2) 写苏,黄二人友好关系,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3) 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26.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所选这一语段的内容•(三)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27•给加点字注音•季弟()山坳()城巅()洞敞()28•下列兄弟排行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季叔仲伯B.仲季伯叔C.伯仲叔季D.叔伯季仲29.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指出在句中的意思(1)长五分许许:⑵向背皆山向背:⑶楼门洞敞洞敞:30. 给下面的语句补写上省略的成分•山坳插一()城•31. 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A. 拿起鼓槌,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B. 拿起鼓槌在打鼓,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C. 拿着鼓槌在敲打,像是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D. 拿着鼓槌,像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四)居安思危司马光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32•本段文字短小精悍,只有两句描写,却深刻揭示了一个的大道理.33•画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拼释义.(1)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通,意思是(2)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通,意思是3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 傥遽自放纵遽:(2) 今中国幸安幸:⑶四夷俱服夷:(4) 唯惧不终终:(5)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故:35. 翻译下列句子(1)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⑵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三,写作36•选择一件工艺品,仔细观察后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进行说明•参考答案:一,1.m I n sh u wgdy H ru o s a n xu a n r a n zh e m y 1 j i j i zhu a n r e n x 口2.(1)顺着,就着模仿,这里指雕刻⑵赠⑶代词,它,指代中轩敞者(4) 语气助词了(5) 举不相类似(6) 平(7) 清楚明白(8) 竟然满5. (1)有又⑵诎屈⑶衡横6. (1)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明说明(2) "大苏泛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后赤壁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技亦灵怪矣哉7. D 8.B 9.B 10.C11. (1)c (2)b (3)a (4)a (5)c12. (1)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卷.(2) 船尾横放着一把桨.⑶再刻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4)总计在这一只小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子.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13. (1)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如第2段用380多个字,写了船舱,窗,雕栏,刻字等物.⑵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如船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与"居右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与"右手攀……"关联,"右手执蒲""左手抚炉”关联,"其人"与"居左者"照应.(3) 本文有些段落运用了描写,写出特点,把无生命的核舟描绘得生动,传神.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的外貌特征;"右手攀趾,若啸呼状"写岀舟子的姿态特征.14. (1)因势利导⑵独具匠心(3)栩栩如生二,(一)15.魏学洢说明文"大苏泛赤壁"16. (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2)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3)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4) 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17. 生活时代姓名精湛技艺来历大小格局18. 数字说明(列数字)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岀雕刻者高超的技艺19.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0. 船在中间处高起,上有箬篷覆盖,两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开关,有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分别刻有8个字.(二) 21.r a n ju a n m i sh u22. 右左右左左右右左右右左左23. A 24.ACE25.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 左手抚鲁直背;苏黄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3)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26. 生动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姿态和神情,具体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三) 27.j i a o di a n ch an28. C29. (1)左右⑵正面和背面(3)大开30. 座31.B(三)32.对话安邦治国33. (1)傥倘倘若(2)希稀少见少有34. (1)立即⑵幸亏(3)东部民族⑷长久地保持(5)所以35. (1)唐太宗对左右近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然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2)国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值得高兴,惟独高兴的是陛下身处安稳境地,还考虑到危险的时候啊!三,36.(略)。

核舟记 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核舟记 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核舟记》习题【部编版八下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3、【为】做。

这里指雕刻。

4、【木】树木。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6、【贻】赠。

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8、【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1、【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

14、【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糁,用颜料等涂上。

15、【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16、【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7、【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比,靠近。

21、【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想里。

22、【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类,像。

2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24、【不属】不相类似。

25、【诎】同“屈”,弯曲。

26、【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7、【舟子】撑船的人。

28、【衡】同“横”。

29、【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30、【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若……然,好像……的样子。

31、【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

夷,平。

3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

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3、【了了】清楚明白。

34、【篆章】篆字图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拓展阅读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
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
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