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附: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1-2。
(6分)(2004年全国Ⅱ卷)
木兰花(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
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①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②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10分)(2009年宣武二模)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
记省:记得清楚。
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①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
”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
(1分)
②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③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6分)。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間詞話》十則教案【教學目標】1.瞭解王國維及著名的文學評論作品《人間詞語》。
2.學習王國維的詩歌鑒賞理論,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領會王國維“境界說”中“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繫。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一、釋題,導入新課詞話,即評論詞的內容、形式或記載詞的作者事蹟的書。
由回顧“古之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導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1、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
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清華研究院開創之初的“四大導師”之一。
22歲前,在家鄉接受傳統教育,卻不喜歡科場詩文,科舉考試時,“不終場而歸”。
1898年後,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學,希望借助西方哲學來解決現實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國維完成了《紅樓夢評論》。
1908年,開始連載《人間詞話》。
1912年,完成《宋元戲曲史》。
辛亥革命後,政治態度日趨倒退。
1923年,他欣然“應詔”北上,擔任皇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軍進逼北京,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的昆明湖自盡。
2、《人間詞話》,王國維文藝哲學成熟的代表作。
該書沿用中國傳統的詩話、詞話的形式,將西方的康德、叔本華、尼采的美學觀念和中國固有的詩、詞、曲創作的豐富材料組合,興之所至,隨感而發,形成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以“境界說”為核心的觀點新穎、立論精闢的劃時代論著。
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三、學生自讀課文,概括課文所選的十則,涉及到幾個方面的內容?三方面:①總綱,提出“境界”說,概括境界的意義。
②—⑥從不同角度論述“境界”問題。
⑦—⑩談詩人的思想和藝術修養。
四、齊讀第一則,注意理解內容。
問: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義?本則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產生名句;開宗明義,全文總綱。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 教案3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人间词话》选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近代文艺美学论著,也是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典范之作。
通读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初步领悟王国维词学、美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以及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
阅读《人间词话》,要侧重从作品鉴赏的角度领会其基本理论观点,对书中涉及的古代诗词曲作品有所接触和感知,并用来帮助对王氏理论观点的了解。
【教学设计】为学生选印26则词评及注释。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相关词评及注释诗词。
写作读书随笔。
课外自学课时:6课时课堂教学:2课时【教学重点】三种境界王国维主要美学观点【教学内容】一、导语设计: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
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优秀的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诗话、词话又是浩瀚诗词海洋中里的一叶扁舟,载着我们惬意徜徉。
今天我们就乘上《人间词话》这叶扁舟,荡浆诗词海洋。
【诗话】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形式。
诗话的萌芽很早﹐钟嵘的《诗品》﹐过去有人看作是最早的一部“诗话”著作。
唐人大量的论诗诗﹐更进一步接近了后世所说的诗话,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高度评价了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表明了杜甫的学习态度和艺术追求。
诗话正式出现在宋代。
第一部诗话是北宋中叶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还有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清代诗话在理论批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诗话﹑词话﹑曲话等的一般特点是﹕多数并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常常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发表对创作的具体问题以至艺术规律方面问题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
而它们的理论价值﹐通常就是在这些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中体现出来的。
主要代表作有:《诗式》唐释皎然,《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六一诗话》宋欧阳修,《白石诗说》宋姜夔,《沧浪诗话》宋严羽。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教学目标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一、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
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
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境界的意义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二则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则境界离不开“情”与“景”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七则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十则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人间词话十则》相关的资料,进行 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1 2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人间词话十则》中 的某个主题或观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启发、互相学习。
课堂辩论
选取《人间词话十则》中的争议性话题,组织学 生进行课堂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口才、培 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传承意识
05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则词话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色
美学思想
通过讲解和分析各则词话,使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如“意境”、“ 风骨”、“神韵”等,并理解这些思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各则词话所展现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的优美、意象的生动、情感 的深挚等,并体会这些特色对于表达诗词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文化传承
强调学习《人间词话十则》对于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性。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逐则讲解《人间词话十则》内容
第一则
讲解“词以境界为最上”的观点,引 导学生理解境界在词中的重要性。
02
第二则
分析“造境”与“写境”的区别与联 系,探讨词人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创 造意境。
01
第五至十则
分别讲解每则中提到的词人作品及风 格特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间词 话》的理论体系。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定期收集学生意见
01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
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学生反馈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1 人教课标版

学生讨论
回忆旧知,巩固新知,举一反三,加深对“境界”“高格”的理解。
六、课外作业
深入生活,自主创作一首小诗,注意景与情的统一。
学生构思创作。
学以致用。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探究理论思想,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由文本到其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认知规律。
.体会“境界”对于诗词表达的重要性。
教
学
思
路
自主选择精读若干则词话——围绕“有我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情与景”等专题,重点加以研读——拓展训练(用某一理论观点鉴赏具体作品)。
主要
教学
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
学
资
源
1.教材:《人间词话》十则文本。
2.摘选的部分宋词。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2、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什么样的词为最上?
学生回答,整体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
对文本准确感知,便于下一步探讨。
三、分析诗词中的“境界”,探究王国“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学生依据文本讨论归纳。
.学生相互讨论:人格不同,所创作的作品境界也迥然不同。
.结合自身,感悟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通过文本探究,弄清“人格”与“境界”的关系,理解思想境界与艺术修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
提问:你熟悉的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可成为“高格”。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习效果评估
评价量表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如知识掌握、技能提升、 思维能力等。
结果分析与反馈
数据统计
01
对收集到的学生反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学生对《人间
词话十则》教学的整体满意度和各环节的评价情况。
对比分析
02
将学生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的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 了解《人间词话十则》的 基本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的 文学作品。
案例教学法
选取典型的文学作品作为 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人 间词话十则》的理论进行 分析和评价。
优点和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03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5
《人间词话十则》解读与赏析
《人间词话》简介
总结词
一部重要的词话作品
VS
详细描述
《人间词话》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所著的 一部词话作品,是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代 表作之一。该作品对历代词人及其作品进 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赏析,提出了许多独到 的见解和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和诗词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间词话十则》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对《人间词话十则》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影响进行阐述
《人间词话十则》作为《人间词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通过对历代词人及其作品的深 入解读和赏析,王国维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为 后来的文学批评和诗词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同 时,《人间词话十则》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人间词话>十则》基础上,学生能够归纳境界的含义及意义,能解释“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内涵,学会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清晰的理解、合理的评价及自我体悟,在理性探究过程中,比较分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别,强化鉴赏者对情景交融的移情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间词话》的品读,受到文化熏染;通过对境界说中重点概念的理解和探究,得到审美感受,逐步形成对立统一、物我对照的思维方法;能结合学习的理论,创造性的把它运用在写作实践中。
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难点:对“无我之境”的理解与鉴赏。
关键:如何分析诗句与理论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谈析评价,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首先我们看一下屏幕上的话:“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这是郭沫若对王国维的评价,是说王国维在中国的词学基础上,引进康德等人的西方美学思想,建立起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人间词话》这划时代的论著,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让人仰之弥高,流之弥远。
今天,我们就走近《人间词话》,了解并体悟他的境界说。
(板书:《人间词话》十则境界)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想了解《人间词话》的批评理论,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意,根据课前预习案的内容,找同学领大家梳理一下文章内容。
(找同学展台展示并讲解)从写作时所用的材料看造境:虚构,浪漫主义写境:写实,现实主义从物我关系而言:以我观物:以物观物有境界:写真景物、真感情境界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境界胸襟开阔成为“大家”的艺术修养见识卓越对自然人生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小结:对于有些同学在理解三境界时的不同看法,我想说:王国维先生本来就是截取不同诗词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境界说,所以,如果是你的理解,只要遵循一个渐入佳境的状态,就可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释题,导入新课词话,即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
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
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
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
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三方面:①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②—⑥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⑦—⑩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齐读第一则,注意理解内容。
问: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义?本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开宗明义,全文总纲。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
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五、齐读第二至六则,联系注释,理解内容。
师:既然作者认为“境界”在艺术创造中起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是“境界”呢?2—6则,作者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境界”问题。
1、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于联系?明确: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意即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
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
“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
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二是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
指出“造境”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
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这一观点与我国传统的“虚实”论有关,并受到西方美学观的影响,较为精辟地论述了“写实”与“理想”两派(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派)的特点、区别和联系。
2、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明确: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层,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者的观物方式,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3、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泪眼”句:无限伤春。
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
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
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
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
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
“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
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
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作者首先举例阐明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表现的是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写的是料峭春寒、杜鹃啼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我”看来,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
两诗的作者均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都表现出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之境,诗人为外物所吸引达到忘我境界,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于诗人眼底,是“无我之境”。
其次,作者进一步指出“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结果给人的美感为“宏壮”。
“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于静中得之”,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
可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根据观物方式的不同及由此而产生的美感性质的不同来区分的。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所谓的“无我之境”并非指作品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达到“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物我合一的“优美”的境界。
所谓“有我之境”,也不单是指感情强烈个性鲜明之境,而是指“我”的意识尚存,诗人不仅鲜明地意识到他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把它的色彩点染到所见的外物中,即“物皆著我之色彩”。
再次,王国维指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相对来说,人都有生活之欲,往往带着“我”的意志观物,作品总是带着主观色彩,所以“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境地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不过,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乃“优美”与“壮美”之别,都能给人以美感。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4、从第四则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高下之别吗?明确:从作者所举例子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绘的是落花飘零之景,在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的眼中,外物被浸染上无可奈何的伤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描绘的是春寒料峭、杜鹃泣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我”眼里,外物呈现出孤独凄婉的色彩。
可见,当主体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时所营造出来的境界,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描绘出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之境。
可见,当诗人为外物所吸引而达到宁静忘我的状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于诗人眼底时,所营造出来的与物俱化的境界,是“无我之境”。
从观物方式及审美感觉看,“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给人“宏壮”的美感。
“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于静中得之”,给人“优美”的美感。
两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分,这是因为人很难完全忘却生活之欲而达到静穆的状态。
所以“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
但“优美”与“宏壮”是不同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5、朗读第五、六则,什么是有境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境界是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例证法。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
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即“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真景物、真感情是构成境界的两个要素。
二是情景要真,即要有“真景物、真感情”。
三是“真景物、真感情”应得到鲜明真切的表达,即“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前两点是从作者感受的角度阐述什么是“有境界”。
王国维认为从作品的“原质”看,必须具备“情”“景”,且要“意与境浑”。
而崇尚“真”则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
他认为“真文学”应当不受功利的干预,做到景真、情真,而“情真”尤为重要,因为“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其次,王国维从作品表现的角度指出,作者观物写景,还需注意恰当表现,否则文不逮意,亦不能算“有境界”。
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前者生动地渲染出生机勃勃的春景,游兴无限的情致;后者传神地表现出云开月出、花影婆娑之景,意外欣慰之情,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所以着此两字,“境界全出矣”。
综上,可见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乃是强调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6、讨论思考:第六则的两例是怎样“境界全出”的?“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
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
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
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7、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明确:不一致。
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
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现。
第七则提到“境界”,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
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