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采集技术新进展

合集下载

地震预测技术的新进展和应用

地震预测技术的新进展和应用

地震预测技术的新进展和应用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我们很难有效地防范和减轻其损失。

因此,地震预测技术一直是研究人员所关注和倡导的一个重点领域。

在最近的几年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预测技术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和应用。

一、地震预测技术的新进展1. 气象卫星数据的利用过去,地震预测主要依靠地球物理学的探测手段,如地震台网、地震观测站等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而现在,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将气象卫星数据应用于地震预测中。

气象卫星可以捕捉到大气和地壳的各种变化,其中包括地震前兆现象。

因此,通过对气象卫星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发现可能的地震前兆现象,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2. 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在地震预测领域。

研究人员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超过300万个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成功地发现了一些常规方法难以发现的地震前兆现象。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地震,为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3. 地震远场遥感技术远场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或无人机拍摄的图像来分析地表变化的技术。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测中。

远场遥感技术可以发现地震前兆现象,如地表移动、地形变化等。

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地震。

二、地震预测技术的应用1. 安全监控地震预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对可能出现地震的地区进行预警,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例如,在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物中增加防震设施,对聚集区域采取疏散措施等。

2. 资源开发地震预测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地下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地下构造,进而确定资源在地下分布的情况。

3. 环境保护地震预测技术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

例如,如果在确定某个区域存在地震风险后,可以限制该地区的建设活动,以避免可能的地震灾害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总之,地震预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们对地震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安全的手段。

陆上地震采集技术新进展

陆上地震采集技术新进展

关 键 词 :地震采集 ;可控震源 ;无线采集系统 ;同时多源地震
中 图 分 类 号 : 61 P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收 稿 日期 : 01 4 8 2 1—0 —1
Th c ni a o r s f S i m i t qu s to n h r e Te h c lPr g e s o e s c Da a Ac iii n O s o e
第 8卷 第 3 期
21 年 6 01 月
工程 球物理学 旅
CHI NES OuRNAL OF ENGI EJ NEERI NG GEOPH YS CS I
Vo1 .8。 .3 No
J n .2 1 u . O1
文 章 编 号 :6 2 7 4 ( 0 1 O ~ O 8 — 0 1 7 9 O 2 1 ) 3 2 9 8
摘 要 :近年来 , 陆上地震采集技术 出现 了以可控震 源采集 、 同时多 源地震 、 线采集 系统 、 无 高密度 地震 、 随
机 稀 疏 采 样 等 为 标 志 的技 术 新 进 步 , 高 了地 震 采 集 的施 工 效 率 和 采 集 质 量 , 证 了 资 料 和后 续 处 理 能 达 到 提 保 高 信 噪 比 、 分 辨 率 、 保 真度 的要 求 。本 文 介 绍 了可 控 震 源 技 术 、 线 采 集 系 统 、 时 多 震 源 技 术 等 方 面 的 高 高 无 同 发 展 现 状 和 趋 势 。没 有 详 细 介 绍 目前 已 普 遍 使 用 的 一 些 方 法 技 术 , 采 集 前 的 模 拟 技 术 ( 部 照 明分 析 、 幅 如 局 振 分 析 等 ) 激 发 接 收 条 件 的分 析 与 改 进 , 震 采 集 脚 印 的 模 拟 与采 集 效 应 的 消 除 , 前 带 、 漠 、 海 等 特 殊 环 , 地 山 沙 滩 境 的 采 集 等 。一 些 新 的技 术 , 稀 疏 采 样 ( 机 采 样 、 缩 采 样 等 在 空 间 、 间 域 中 突 破 采 样 定 理 要 求 的 采 如 随 压 时 集 ) 光 纤传 输 、 C、 B 等 , 没 有 涉 及 。 、 OB 0 N 也

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动态与展望

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动态与展望

样 定理要求 的采 集 ) 、光纤传 输等 ,文 中也 没有 涉及 。
精 细 表 层 调 查 和模 型驱 动 的采 集 设 计 ,进 行单 点 接
收 、大 动态范 围 、无线化 传输 、超 多道 记录 、小 面元 网格 、高覆 盖次数 、高 品质震 源 、多分量 接收 、全方
1 “ 以记 录 波场 为 中心" 的采 集新理 念
文献标识码 :A
地震 技术结 合多学 科高新 技术 发展最 新成果 ,在
上地 震新技 术等方 面 总结 了近 年来地 震采 集技术 的发
展动 态 ,展 望采集 技术 的发展 方 向。限 于篇 幅 ,没有 详 细介 绍 目前 在采 集 中 已普 遍 使用 的一 些方 法 技 术 ,
油 气勘 探 开发 中发 挥 了 日益 重要 的核 心 支撑作 用 I 】 1 。 在遵 循 采集 、处理 、解释 一体化 的发 展思路 下 ,借 助
勘探 需求 的精 细采 集方 向发展 。采集 理念 由过去 的追 求共 中心点叠 加次数 向 “ 以记 录波 场为中心”转变 ,采 用2 4位 超万 道地震 仪 、数字检 波器加 网络 技术 支撑 ,
采集 效应 的消除 ,山前 带 、沙 漠 、滩 海等特 殊环境 的
采集 等 。一 些新 的技 术在采集 中 的应 用 ,如稀疏 采样 ( 包括 随机采样 、压缩采样 等在空 间 、时 间域 中突破采
3 6 石油 科技论坛 ・ 2 0 1 4年 第 5期
¨;等 :地 采 技 术发 垠 动 念 ‘ 腱
( 大偏 移 距 和全 方位 角 )能 够 记 录到 大部 分 对地 质 目 标 有影 响 的资料 。在 当前 和 可预见 的未来 ,还 是不可
采 集宽方 位资 料 的成 像照 明更好 ,噪声 也更小 ,后者 资料 的炮 数是 前者 的 4 倍 。这 说 明非 均衡 的震 源 、检 波 器 数 量 的 采集 比均 衡 采 集要 好 。稀 疏 炮 成 像 的改

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地震新技术简介

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地震新技术简介

型修 正后 再计 算初 至波 旅行 时 ,这样 就构 成一 个迭 代过 程 。 当正 演旅 行 时与实 际旅 行 时之差 值满 足给
定 的精度 时 , 就得 到最终 的速 度 分布 , 然后 再用 获得 的表 层 速度模 型 进行静 校正 。
能量 来设计 能 量补偿 曲线 ,进一 步 建立能 量补 偿模
关键 词 : 和激 发 技 术 ; 幅补 偿 ; 析 静 校 正 ; 前 时 间偏 移 ; 向 分辨 率 ; 维 可视 化 ; 维 地震 勘 探 饱 振 层 叠 横 三 三 中 图分 类 号 :P 3 . 61 4 文献标识码:A
1 复杂山地地震采集技术
① 饱和激 发 技术 : 和激 发理 论认 为 , 饱 地震 波振
23 叠 前时 间偏移 .
叠前 时 间偏移 已经 成为 石油 地震 勘探 资料处 理
常规 技术 叠前 时间偏 移主要 用 于解决 地 质构 造复
维普资讯
第 1 2期 9卷 20 0 7年 4月
文章 编号 :04 9 7 (0 70 —0 4 0 10 — 17 20 )4 0 5— 2
中L GEOLOGY OF CHI NA
V 1 9N . o . o2 1 Ap . 2 0 r 07
可保 证激 发高 频 能量 , 高高 频信 号 的信 噪 比。 提 ② 小道距 、 高覆 盖 。
2 2 层 析静校 正 . 从 上世 纪九 十年 代 中期 以来 .绿 山折 射静 校 正

③ 山地高 精度 定位 技术 。
④ 精细表 层调 查技 术 。
直是 山区 、 陵 区、 丘 黄土塬 区等复杂 地表 区的主要
域 进 行 了学 术 交 流 , 中一 些 地 震 勘 探 新 技 术 , 得 从 事 煤 炭 地 震 勘 探 的 同行 们 借 鉴 , 饱 和 激 发 、 地 高 精 度 定 其 值 如 山 位 、 细 表 层 调 查 等 复 杂 山地 地 震 采 集 技 术 , 幅 补 偿 、 前 时 间偏 移 、 析 静 校 正 等 资 料 处 理 技 术 . 维 地 震 数 据 精 振 叠 层 三 可视 化 解 释 技 术 以 及基 于 C MP理 论 的横 向分 辨 率 控 制 方 法 等 。

中国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的发展与创新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中国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持续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的发展与创新,并分析其对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经典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1. 地震仪器的发展中国在地震监测设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早期的地震仪器设计简单,主要通过测量地面的振动来判断地震的发生与强度。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激光干涉仪、光纤陀螺仪等高精度仪器逐渐被引入,大大提高了地震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2. 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中国积极推动地震监测站点的布点工作,建设了遍布全国的地震监测网络。

通过建设地震观测站,地震监测网络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报警地震活动。

此外,中国还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国际地震台网合作,通过分享数据和经验,提升全球地震监测能力。

二、创新的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1. 综合地震监测系统近年来,中国地震监测技术转向综合化发展。

综合地震监测系统将各种监测技术有机结合,如地面监测、空中监测、水下监测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震监测网络。

这种创新的技术系统不仅提高了地震监测的精确度,还能更好地预测和预警地震活动。

2. 新型地震监测仪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地震监测仪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研发了智能地震监测仪器,能够自主分析地震数据、预测地震趋势,并及时报警。

此外,无人机等新型设备也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中,提供了更多样化、全方位的监测手段。

三、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对减灾工作的意义地震监测技术与设备的发展与创新对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能够提供准确的地震信息,从而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灾害应对准备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新型地震监测仪器的应用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

通过对地震趋势的准确预测,人们能够更好地制定防灾措施,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抗震能力,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的一类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为了提前预警和有效应对这些灾害,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一系列新的监测技术应运而生,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一、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大范围、高时效性和多光谱等特点,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不同波段的卫星影像,能够对大面积的地表进行观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光学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山体的裂缝、变形等迹象;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则能够通过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监测滑坡等灾害的缓慢移动过程。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分析地形、地质、植被等多种因素,对不同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无人机技术的兴起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

无人机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如高清相机、激光雷达等,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和地形数据。

在灾害发生后,无人机能够迅速抵达现场,对受灾区域进行详细的勘查,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与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相比,无人机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

它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环境中作业,不受交通和地形的限制。

同时,通过多架无人机协同工作,可以实现对较大区域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灾害的变化情况。

三、传感器网络的构建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地下水监测传感器等,可以被安装在灾害隐患点,实时采集相关数据。

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实现对灾害体的动态监测。

传感器网络不仅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监测数据,还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预警。

地震勘探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

地震勘探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

地震勘探技术进步与开展趋势一、三维地震技术80年代以来,三维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整个油气工业的开展,其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人们普遍认为,三维地震是增加储量、提高产量和钻井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三维地震技术经过二十余年的应用日趋成熟和完善,无论是装备、采集技术、处理技术和解释技术都有长足的进展。

近年来,全世界三维地震工作量猛增,随着三维勘探本钱的不断降低,三维取代二维已成定局。

三维地震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油气勘探的主导技术之一。

1、地震装备技术地震装备技术的开展是地震勘探技术开展的根底。

自从90年代以来,24位多道地震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前先进的地震仪器的主要技术特点如下:采集道数大幅度增加,一般在千道以上,可达上万道;记录动态围增大;小采样率、宽频带记录;具有现场实时交互的质量监控系统和实时相关功能。

SEG 66届年会上发表的“二千年地震系统〞一文指出了地震仪器的开展趋势:轻型、数千道、高可靠性、每道单价降低、采集数据存储在采集站上由中心站控制、控制方式无线电或电缆任选。

此外,三维地震技术的迅猛开展促进了有关技术的进步,如:高效震源、高精度检波器、GPS定位系统、海底电缆OBC,适于复杂地表的运载设备等。

目前,胜利油田的地震采集装备严重老化,不能适应复杂地表勘探以及高精度勘探的要求,更新装备,提高采集水平和精度是当务之急。

2、采集技术〔1〕覆盖次数普遍提高:80年代初由于受地震仪器道数的限制,三维覆盖次数多以12次为主,90年代初随着多道地震仪器的出现,三维覆盖次数一般为20—30次,一些低信噪比地区的覆盖次数那么高达60 —120次以上。

〔2〕观测系统灵活多样:传统的三维观测系统一般为条带式,近年来由于先进仪器设备的出现,三维观测系统的设计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如“全三维〞观测系统、棋盘式观测系统、可变面元观测系统、不规那么或蛛网观测系统以及放射状观测系统等。

〔3〕采集速度明显加快:在提高采集速度方面,除了采用多道地震仪外,还采用了扫描编码方法〔可控震源〕,同时用两个以上的振动器以不同的扫描信号产生振动,实现多炮同时采集。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常常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和伤痛。

为了提前感知它的到来,减少其造成的危害,地震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当前,地震监测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地震台网的建设日益完善。

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着众多的地震监测台站,这些台站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和仪器,实时捕捉着地球内部的微小震动。

这些台站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密集的监测网络,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震级和震源深度。

地震仪是地震监测中的核心设备之一。

现代地震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精度,能够检测到极其微弱的地震波信号。

它们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记录和分析地震波的特征。

除了传统的地面监测手段,空间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地震监测。

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地面的形变来间接反映地震活动。

在地震发生前,地壳可能会发生微小的形变,卫星能够捕捉到这些变化,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

另外,深井观测技术也为地震监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在深井中安装传感器,可以更直接地获取来自地球深部的信息,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孕育过程。

然而,现有的地震监测技术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虽然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定地震的基本参数,但对于地震的准确预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地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我们对这些因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监测精度方面,尽管仪器的性能不断提高,但在一些特殊的地质环境或复杂的构造区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有待提高。

而且,地震监测台网的覆盖范围也存在一定的空白区域,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海洋地区,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展望未来,地震监测技术有望在多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们将在地震监测和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海量的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有望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特征,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将不断提升监测的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复杂的老油区或者需要精细解释的地区,将单点高密度勘探技术与许多
高精度的勘探方法联合使用,如多分量勘探、广角勘探、横波勘探、4D地 震勘探等,得到更详细准确的油藏信息。
2012-6-18
28
2012-6-18
29
2012-6-18

22
Q-marine
海 上 采 集 系 统
2012-6-18
23
Q-marine技术
2012-6-18
大体上,Q-marine与Q-land 的原理相同。其核心思想都是 单点接收室内数字组合, 达到提 高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的 目的。
24
同时由于海陆环境的不同,Q-marine与Qland所使用的诸如传感器(检波器)、震源等硬 件设备差异较大,具体的操作方法也不一样。 Q-Marine用的是标定的传感器。拖缆所接收信 号中的两个最有意义的扰动是膨胀噪声和传感器灵 敏度。常规的拖缆包含有线的检波器空间排列,以 用来压制膨胀噪声;而且,这种排列也可作为非垂 向地震射线的空间滤波器。在排列中,Q-Marine通 过拖缆上的每一个单传感器来记录地震数据。
2012-6-18
2

地震采集,其理论可以追溯到1678年发表的 虎克定律。
2012-6-18
3
2012-6-18
4

1914年, Fessenden首次提出用地震波进行勘探 的思想并获美国专利,同年Mintrop 在德国设计 出了地震仪。
2012-6-18
5

此后,地震采集技术得到较快发展, 最具代表 性的几项技术是组合检波技术(1933年) 、多次覆 盖技术(1950年) 、模拟磁带记录仪(1952年) 、数 字地震仪(1963年)和三维地震勘探(七十年代末) 。 八十年代以后,多道遥测地震仪、采集站、可实 现实时相关的可控震源已大量应用于生产。
-----Q-land与Q-marine 长江大学09级测井基地班 作者:Kevin
2012-6-18
1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岩石的弹性特性来研究地下地质结构,推断岩 体物性,预测油气的一种勘查方法。几十年来,地震勘探以其高信噪比 、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精确度、高清晰度和高可信度等赢得了广 大用户的信任,成为找油找气的关键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地 震勘探已有效地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问题,在各种复杂构造油气 藏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给油气公司带来了可观 的经济效益。
2012-6-18
27
实际应用时,要针对点激发/点接收地震勘探的特殊性,根据实际工
区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合适的采集方法,不能盲目使用单点高密度
技术;否则不仅得不到期望的处理精度,还会增加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 费。
在新探区,要先用常规组合勘探方法探明整体构造、工区信噪比等基本情
况;然后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勘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进入高精度勘探 或者油藏描述阶段再进行单点高密度勘探。
17
2012-6-18
18
新地震测量的首要目标是描述出Lehib 油 田主要构造上Waha 储集层的范围和厚度, 识 别流体界面和确定该构造以外额外潜在的储量。 第二个目标是确定Gargaf 层裂缝密度和裂缝/ 构造方向。 Lehib 油田的测量是成功的, 目标油藏数据 具有较高信噪比和带宽。在Q-land数据中, 增 强了的分辨率和频率能够与现有井数据建立很 好的联系, 更有利于进行地层表征和建立更精 确的油田模型。与Lehib 油田相邻的Arshad 南 部也进行了常规的地震测量。
2012-6-18
13

Hale Waihona Puke 2、处理技术 WesternGeco 公司在处理技术中使用了一种先 进而复杂的算法, 称为数字组合法( DGF) 。DGF 包括三个步骤。
2012-6-18
14
第一步:校正每个地震检波器排列 内的干扰,如振幅、高度差别和近 地表速度的变化。
第三步:在空间上根据所要求组 第二步:对地震检波器输出数据进行分 类,结果出现一个频带宽度与单个轨迹 合的时间间隔对输出数据进行二次 采样。这种排列曾在油田上使用过,



2012-6-18
10

WesternGeco 公司于2001 年推出了QTechnology 技术系列, Q-land 技术采取单点接 收室内数字组合技术, 其核心思想是单点接收 室内数字组合, 达到提高信噪比、分辨率和保 真度的目的。野外采用数字检波器单点、子线 观测系统采集, 室内进行数字组合压噪及静校 正等特殊处理和油藏建模。
2012-6-18
6

近年来,随着基于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的数字检波器(传感器)的问世, 地震采集以提高分辨率为目标,正在酝酿并推行一 场新的革命,即所谓的Q_LAND 和Q_MAR INE地震 采集技术。
2012-6-18
7

Q-land 技术是Wester nGeco 公司于2001 年推 出的一项先进的高密度地震技术, 它采取单点接收 室内数字组合技术,通过压噪及静校正等特殊处理 和油藏建模,达到提高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的 目的。近年来, 在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 国家的陆上油田和墨西哥湾海上开展了大量的地 震勘探, 得到的数据质量较常规勘探有很大的提高, 为精细油藏描述等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 之后, 又推出了数字组合( DGF) 室内处理方法, 应 用效果也很好。
相似的信号,振幅几乎与单个振幅之和
相同。使用数据自适应滤波对噪声进行 压制。
但是几乎没有采样间隔的机动空间,
而使用数字组合处理,可以把任何 一个采样放到单点检波器的狭小空 间内。
2012-6-18
15

实践证明单点传感器数据在信号保真度 和频带宽度方面得到大大改善。数据能够用于 解释微小地层特征, 提高垂向和横向的地震响 应。
2012-6-18
25
2012-6-18
26
Q-Marine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转向能力可降 低对测线加密的需求,并能使测线排列的变化更快、 更密,从而缩短作业周期;其可探性及精确的定位 能力可以提高拖缆部署和回收的安全性;水中设备 可被转离有害的地方,如水面设备、船泊、沙滩等; 缠结风险的降低能使拖缆分布面积的损失、回收的 危险性以及流动的污染降至最低。
2012-6-18
19
图中给出了两个测量之间的频率对比结果。可以清楚地 看到, 通过单传感器采集和处理, 频率得到有效改善。 Lehib 油田的Q-land 测量与传统测量相比, 带宽增加了 20 Hz, 在信号和噪声之间另外分离12 dB。
2012-6-18
20
结论:
(1)与常规组合勘探相比,O-land单点高密 度地震勘探技术具有消除组内干扰、提 高噪声压制的精度、组合方式灵活、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成像精度、改 善油藏特征描述等优势,可很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勘探形势的需要。 (2)O-land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向小采集面元、高道数、宽方位、对称均匀采 样等方面发展,相信该技术定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该技术起步较晚,相应的理论分析以及处理、解释技术还不成熟。由于存在原 始资料信噪比低、数据量大、对设备的需求高等特点,其具体实施应用还有
很多的争议。 同时,也具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发掘。
2012-6-18
21
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第78届SEG年会上宣布推 出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的点接收陆上采集与处理综合 系统 UniQ。这个新型地震系统可将超多道点接收器 技术与先进的同步震源技术相结合, 提高了陆上勘探 与生产的灵活性与生产效率, 尤其是深部、复杂、富 有挑战性环境的勘探与生产。 UniQ系统以宽带宽检波器加速度传感器(GAC ) 为基础, 能够在两毫秒的采样间隔内记录15万道的 数据。由于UniQ 地震系统具有连续记录能力并支持 同步震源技术, 能够被用于密集储集层描述项目。 UniQ系统在解决噪声环境与复杂地质构造区域中的 难题方面也具有较强优势。
2012-6-18
8

随着世界对油气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石油工 业的不断发展, 油气工业的重点逐渐转向新、 难、深领域。地震油气勘探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不断增加, 对地震勘探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12-6-18
9

然而, 常规组合勘探方法中, 信号传输道和检波器动态范围有限,
采集道距较大, 组合输出是对组合内每个检波器输出的简单叠加。 组合内检波器之间的耦合误差、定位误差、敏感度差异等因素都 会引起组内干扰, 导致波形畸变和空间假频, 使组合输出的质量变差, 地震勘探的信噪比低, 得到的成像结果不能满足高分辨率勘探甚至 是开发地震的要求。为此, 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 关注, 尤其是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1973 年, N ewman 和Maho ney 提出检波器组合误差问题以后, 物探界开始寻求解决的办法。1988 年, Burg er 提出单点小道间距接收、通过处理改善数据的思路, 但 直到2000 年万道地震仪器的诞生, 这种愿望才变为现实。
2012-6-18
11

一、Q-land 相关采集处理方法: 1.交错采集 WesternGeco 公司通过使用高道数综合单点 检波器采集和处理系统清晰地记录叠前数据, 使交 错采集方法得以成功应用。公司把这个方法称为 Q-land VIVID ( Value in Variable Image Density) 。这 种新方法的优点是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减少地震投 资。在勘探上, 交错地震采集实际需要的时间大约 是几个星期。贯穿整个油田开发周期的交错地震 采集能够逐步改善地震成像效果, 延续应用很多年。
2012-6-18
16



二、应用实例 1.利比亚Lehib 油田提高单点检波器地震数据 的带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