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新技术扫描
低频可控震源“两宽一高”地震勘探的应用

低频可控震源“两宽一高”地震勘探的应用张丽艳;李昂;于常青【摘要】“两宽一高”是指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能够记录更完整的波场信息,假频少、低频信息丰富,有利于薄互层油气藏的刻画和地层各向异性研究.以实际的“两宽一高”资料为基础,从原始资料的波场特征、信噪比及频带等三方面对比分析了“两宽一高”资料的优势和特点,确定了针对“两宽一高”资料的处理技术和流程.利用最终成像结果对断层和砂体进行刻画和描述,体现了“两宽一高”地震勘探的优势.【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7(052)006【总页数】10页(P1236-1245)【关键词】“两宽一高”;可控震源;低频;宽频带;高分辨率【作者】张丽艳;李昂;于常青【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如今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地质问题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1,2]。
在油田勘探开发的中后期对三维地震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综合利用地质和地震资料进行油气勘探,并且使地震的作用最大化,是地球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之一,地震勘探也由原来的常规三维发展到“两宽一高”三维。
“两宽一高”地震指宽方位、宽频带和高密度的地震采集。
宽方位是指地震勘探三维排列的横纵比大于0.5,目前宽方位勘探的横纵比一般都在0.7以上[3];宽方位地震勘探可以获得较完整的地震波场信息,提高断层及岩性的识别能力。
宽频带是指采集的原始资料相对频宽——倍频程增加,即在同一分贝下,低截频值变小,高截频值变大,低频端和高频端同时向两端扩展。
低频有效成份在地震勘探采集时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宽频处理;另外,低频信息在全波形反演及油气检测中的作用也非常关键[4]。
高密度是指小面元地震采集,同时覆盖次数也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地质体的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的提高。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c)采用可控震源,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进展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进展闫凯;孙军;杨慧良;吴志强;郭兴伟;温珍河;侯方辉【摘要】近年来,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在完成了中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基础上,在海洋环境、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均有新发现和新突破.文章综述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中常规和非常规的各种技术方法,以及调查船和平台的特点和适用性,并指出目前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部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在国际上已成为行业标准,如深海钻探技术,但仍存在部分高端技术方法短缺、调查装备受制于人等问题.期望随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投入的不断加大,调查技术方法预期会不断突破,未来有望达到国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领域的领军水平,不断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支持和注入新动力.【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8(035)009【总页数】8页(P107-114)【关键词】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作者】闫凯;孙军;杨慧良;吴志强;郭兴伟;温珍河;侯方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 266580;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266235;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5;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5;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5;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0 引言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海底底质、海底浅层地质、地质构造、海洋环境和海底矿产资源评价等。
地震仪器技术新进展

所有 这 些先进 技术 的集成 和创 新应 用, 有 线仪器 实 为
现百 万道 连续 实 时地 震数 据采 集提供 了可能 。
多组移 动激发源 同步控 制技术 主要是 为适应 可控
术 工作 。邮编:0 2 5 771
石 油 仪 器 P T 0L U I T UME I E R E M NS R NS
2 1 0 2年 2月
化智 能 电子系统 。因此 ,当今世界基 础工业 的技术 发 展 和进 步,便是地 震仪器创 新 发展 的源泉 和依托 。也 即, 断跟踪并 应用全球最新 的 电子工 程技术成 果等, 不 是地震 仪器创新 发展 的基本 技术路线 。
p§ 蘸 , 蓼
墨
有线仪 器 的海 量地震数 据采集 技术主 要表现在 精
确 的 同步 采集 技术 、光 缆传 输技 术 、数据 压 缩技术 、 网络通 信技 术和存 储 技术等几 个 方面 , 并通 过这 些技
术的进 步实 现 系统采集 能力 的快 速提 升 。目前 ,采用 先进 的软件 控 制方法 , 使几 十万道 仪器 同步 采集 的 时 差可 控制在 1 s 内;在 交叉 线上 采用光 纤传 输技 0 之
0 引 言
从 价值 、技术 、作 用多 方面衡 量 ,地震 仪器 无疑 都 是地 震数 据采集 工程 中极为复 杂和重 要的精 密 电子 测量 设备 。由于从 地震 波 的激发 、接 收 、数 字化 到记
勘 探 上 ,就 是 要 求 获取 时间 精 度 更高 、物 理 位 置 更 准 、信 息 量 更 丰 富 、保真 效果 更 好 的 地 震数 据 。为
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综合,Western, Western Atlas等与Hukes Baker合并, 发展井下探测采油系统,以进一步降低勘探和开发成本。
(2)计算机软件技术使各个勘探部门的信息能够在统一的 平台上集成、存贮、查询或通过接口迅速交换,提高信息的 分析、综合、传递、储备和查询的速度,进一步降低了勘探 成本和风险。
(5)、判断地下介质是否为各向异性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一般表现为速度各向异性或方
位各向异性,当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 各个方向的速度明显不同,因此,到达地面接 收点的时间和接收方向也不一致。
多分量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将为人们提供 一种认识油藏的新手段,可以确定仅靠纵波 资料无法认识的油藏特征。有了这项技术, 在从勘探到综合油藏优化的所有关键经营 决策中,地震资料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其影响将不亚于地震 勘探从2D到3D的飞跃。
③可以记录隐含地质信息的直达波等各种有效 波,信噪比甚至可以提高达几个数量级;
④所得到资料分辨率通常比常规地震勘探高一 个数量级以上。
Tomoseis Corporation
共炮点道集
(A)直达纵波 (B)直达横波 (C)反射纵波 (D)反射横波 (E)管波干扰 (F)横波的多次波 (G)P-S转换波 (H)S-P转换波
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球科学学院
2003.10.28
一、物探技术及前沿发展趋势 二、率先突破的重大技术 三、物探公司技术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地震映像在工程勘察中应用

地震映像在水域勘察中的运用作者:王兆景,刘轩雄,费建东(浙江有色应用地球物理研究院312000)摘要:地震映像法是以固定偏移距激宽频带弹性波,以共偏移距观测方法,近炮点、宽频带、快速、高密度采集多波列弹性波映像,其中含有直达波和来自不同地质体的绕射波、反射波等信息。
通过对所接受的多波列地震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的对比分析,可查明地层的分层情况。
它既可以用于陆上,也适用于水域勘察。
本文着重介绍地震映像在水域勘察中的实施,并对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地震映像宽频纵波引言:水域工程物探主要是由陆地工程物探发展而来,它和陆地工程物探的多种方法一样,为了探查水下的第四系土层、基岩分布及地质构造,也可以采用电磁法(瞬态电磁法、地质雷达等)、磁法、重力法、地震手段。
但由于水域工程物探较陆地物探有其独特的地方,一是水是低阻体,尤其是海水电阻更低;二是需探测水底地形以下深度,而水的深浅不同,浅的3-5米,深的可达到百米;三是水底是很强的反射界面。
这需要选择物探手段,陆地物探中的电法,电磁法就不易在水中采用,尤其在海水中采用。
有资料显示,100MHz天线的探地雷达在淡水中的探测不超过10米,而在海水就更浅了。
因此,地震物探就作为水域物探的首选的方法。
文章主要讨论了地震映像在水域勘察中遇到的问题及实际采用技术方法,并对地震映像的特性及适用范围进行延伸。
1.1方法及原理介绍:地震映像(又称高密度地震勘探和地震多波勘探),是基与反射波法中最佳偏移距发展起来的。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多种地震波作为有效波来进行勘探,也可以根据探测目的的要求仅采用某一种特定的地震波作为有效波。
地震映像法由于每个记录道都采用了相同的偏移距,则地震记录上的时间变化主要为地下地质体的反映,这给资料解释带来极大的方便,可直接对资料进行数字解释,如频谱分析、相关分析等。
1.2 测区的地质情况与判断的基本原则地震记录仪之所以能反映各地质体的区别,其原理是地层与地层之间存在着波阻抗差异。
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现状及展望

2021年6月
工程技术
Engineering and Techn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现状及展望
张发山,曹文旭,张 达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青岛地质勘查院,山东青岛 266109)
[摘 要]为全面加强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水平,全面创新勘察技术方法,为深水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提供技术保证,分析了深 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水下声学定位技术、海底浅层声探测技术、潜器勘探技术,并对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 术研究进行了展望。
该项技术能够利用声学高分辨的发声系统,通过不同频 率和振幅对海底的浅层进行勘测。该技术主要有单波束、多 波束探测、浅层剖面探测等多种技术类型,高频通常应用到 探测海水深度等情况,低频主要用于探测深海深度同时获得 海底的剖面图。 1.2.1 声成像技术
在声成像技术中,侧扫声呐技术较为关键,通常会用于 深水勘测。实施深拖作业时,拖体与海底的高度距离会受到 海底起伏的直接影响,通常需将高度控制在 50~100 m 范围内。 潜器搭载的高度控制难度不大,可保持与海底的距离在 50 m 以内。近期,侧扫声呐技术主要表现出下述技术特征 :(1) 结合高速侧扫声呐技术,深入优化多脉冲与多波束声呐技术 ; (2)应重视结合三维测深技术,有效地分析深海形态与深度,
[Keywords]deep-wate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technology ;detection technique
随着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发展,深水工程地质勘察 技术为深水工程建设与开发工作提供了保证。作为技术人员, 在研究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工程实际, 科学制订更加完善的勘察技术方案,确保勘察工作质量,有 效地为深水工程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了炮点和 排列之间的关系。
O2激发,O1O2接收,用斜线段O2A 表示,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 单次覆盖; O1激发,又在O2O3接收,用斜线 段AB表示,又对R2R3进行了一次 观测,叫二次覆盖。 同理,可对R2R3段进行更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 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 记录的信噪比。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3)工业电干扰
在城市工作,当地
震测线通过输电线路时, 检波器电缆会感应50Hz 电压,形成工业电干扰。
图5.13 相干干扰波记录
三、干扰波调查 为了了解各种干扰波的分布特征,以便采取一系列压制干扰波
的方法技术,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之前,必须进行干扰波调查。 1.震源干扰波调查
图5.14 震源干扰波调查(a) 干扰波调查记录 (b) 解释结果
目的:确定反射波和干扰波的分布特征,确定有效的观测系统。
具体做法:以小道间距埋置检波器,在零偏移距处激发,随 后移动检波器排列或移动激发震源。每次移动距离应等于一个 排列长度,以保持干扰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沿: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新技术扫描 海洋地震勘探宽频带地震波激发技术接收技术吴志强
文|吴志强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1、概况 海洋地震勘探在海洋地质调查、油气藏勘探与开发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地震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深部地质调查和复杂构造、火山岩(或碳酸盐岩)屏蔽下的油气藏地震勘探中,为了获取目的层有效反射信号、实现精确成像,对地震数据采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包括采集到低频、高频成分丰富的宽频带、高信噪比原始地震记录。地震信号中的低频信息具有穿透能力强、对深部目的层成像清晰的优势,同时也使地震反演处理结果更具稳定性。宽频带可产生更尖锐子波,为诸如薄层和地层圈闭等重要目标体的高分辨率成像提供全频带基础数据。
理论研究表明:当地震数据的频带宽度不低于两个倍频程时,才能保证获得较高精度的成像效果;频带越宽,地震成像处理的精度越高;增加低频分量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子波旁瓣,降低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提高解释成果的精度。
图形象地展示了低频分量的重要性:高频分量丰富、但缺少低频分量的地震子波的主峰尖锐,却会产生子波旁瓣,使地震资料的精确解释变得困难且多解;高分辨率子波是在低频和高频两个方向都得到拓展的宽频带子波,这样子波的主峰尖锐、旁瓣少且能量低,能分辨厚度极小的薄层,地震解释的精度高。
现今地震资料反演处理大多是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提取真实子波和建立精确的低频模型。常规地震数据中缺失低频信息,只能采用从测井数据中提取低频分量再与地震数据反演的相对波阻抗合并处理方式得到绝对波阻抗。
在目标地质体复杂、钻井少的探区,仅靠测井资料提取的低频分量难以反映复杂地质体横向变化,导致不精确或假的反演结果。为弥补该缺陷,一般采用从地震叠加速度提取低频分量方式,而叠加速度只能提供0~5Hz低频信息,无法弥补常规地震所缺少的0~10Hz低频分量。可见,地震数据中低频信息对保证地震岩性反演的精度意义重大。
然而,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得到宽频带地震数据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在常规海洋地震数据采集中,电缆和气枪都要以固定深度沉放于海平面之下,以保证下传的激发能量最大化和降低接收环境噪声。
由于海平面是强反射界面,在激发和接收环节都会产生虚反射效应,从而压制了信号的低频和高频能量,并产生了陷波点,限制了地震勘探的频带宽度。例如,为了获得深部目的层有效反射信号,必须增加气枪阵列容量、加大沉放深度以得到穿透能力大、主频低的激发子波,并加大电缆沉放深度以减少对来自深部反射界面的低频反射信号的压制效应,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高频信号受到较大压制,降低了地震信号的频带宽度和分辨率。
在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一般采用较小气枪阵列容量和较浅沉放深度以得到高频成分丰富的激发子波,同时降低电缆沉放深度以降低接收环节对高频信号的压制效应,这样虽然提高了地震信号的频带宽度和视觉分辨率,但它是以牺牲低频信息和勘探深度为代价,处理后的成果数据缺少低频信息,给后续的反演处理带来较大困难。
勘探设备性能也限制海洋地震勘探获得宽频带地震数据的能力,电缆在移动时产生的机械和声波噪声掩盖了微弱的有效地震信号,降低了地震数据的频宽和信噪比,尤其是对高频段信号的影响幅度更大。到目前为止,常规海洋地震勘探中尚未找到完全有效压制虚反射效应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近年来,针对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勘探设备方面进行了研发并取得重要进展。固体电缆的研制成功和工业化应用,有效地降低了电缆噪声,提高了对微弱高频信号的响应和记录能力;双检波器拖缆采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压制了虚反射效应,拓宽了地震频带。
众所周知,气枪和电缆以一定深度沉放于海平面之下,海平面反射在上行波和下行波之间产生交互干涉的鬼波效应,对地震反射信号产生了压制和陷波作用,降低了原始地震资料的频带宽度。气枪和电缆沉放越深,对高频信号压制越大,越有利于低频信号;沉放越浅,对低频信号压制越大,越有利于高频信号。
为了压制虚反射效应,提高地震数据频带宽度,在海洋地震激发时借鉴陆上地震勘探压制虚反射的成功做法,开发了多层震源组合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平面震源组合方式,激发地震子波的低频和高频分量都得到有效拓展和提升,因此其频带展宽、穿透能力增强。
在海洋地震信号接收环节,为有效削弱由海平面虚反射引起的陷波作用,利用电缆沉放深度的变化对不同频带的压制特性,采用上、下缆接收技术,既有效地兼顾了获得不同频段的信号,也增加了地震数据的叠加次数,提高了地震信号的信噪比。但上、下缆地震采集要求严格控制电缆处于同一垂直面上,以确保接收点所获信息的均匀性和数据合并时反射点位置一致性,对设备和作业海况的要求较高,常规地震勘探设备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电缆变深度沉放(variable depth streamer)技术,是一种施工相对简单的地震采集技术,只需将单条电缆按一定斜率或分段沉放于不同深度,使虚反射陷波效应分散化,以达到提升地震信号低频、拓宽频带、提高原始信号振幅能量和信噪比的目的。同样,采用双检电缆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合并处理,可有效地减弱由电缆沉放带来的虚反射效应对地震信号的高频段和低频段的损害。
本文通过对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的调研和总结,分别在地震波激发、接收和地震数据处理等几个技术环节进行了阐述,展现了目前国际海洋地震宽频带勘探技术的新进展。
2、多层气枪阵震源技术 在常规海洋地震数据采集中,气枪是经济、实用和符合环保要求的人工地震震源。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气枪震源的优势,避免单枪气泡效应对地震记录品质的影响,通常将若干个不同容量的单气枪组成子阵列,再用2~4个子阵列组成一个完整的气枪震源阵列,每个子阵列都以相同深度沉放在海水中,称为平面震源或常规震源。它具有操作方便、排列简单和能实现子阵列最大能量同时叠加等优点。
但由于海平面虚反射等因素引起的陷波作用,高频和低频信号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震源子波的低频段振幅震荡幅度大,严重影响了原始地震资料的品质,同时也难以兼顾穿透深度与频带宽度。
为了降低气枪震源激发产生的虚反射作用,受陆地垂直震源延迟激发压制虚反射的启发,Moldoveanu提出垂直震源法。即将两个枪阵按炮间距前后布置并分别沉放于同一垂直平面内的不同深度,采集中两个枪阵交替激发形成同一激发位置上两个不同激发深度的单炮记录;处理中采用波场分离方法,剔除两个连续炮点记录的上行震源波场,减弱了震源产生的虚反射,提高了地震分辨率。
墨西哥湾试验资料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低频端能量得到提升,频谱相对平滑,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但该方法在采集阶段对虚反射的陷波作用有限,且数据处理的难度和运算量大。陆地地震勘探井中炸药激发方式同样也存在虚反射问题,它降低了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为了降低虚反射效应,采用组合延迟激发技术削弱虚反射效应,将炸药分别置于井中不同深度处并从浅到深延迟激发,延迟时间为上一个激发点形成的下行波到达下一个激发点的走时,这样就会在叠合下行波的同时消耗上行波,虚反射(与地表反射相关的上行波)能量被削弱。该项技术应用的主要困难是,地表速度变化大,很难得到精确、完整的地表速度结构,炸药启爆时间的精度低,无法做到爆炸的延迟精度与地层速度的完全匹配,影响了该技术在陆地地震勘探的应用效果。
借鉴陆地地震勘探中的延迟激发技术的思路,在海洋地震勘探中设计了多层气枪震源,将气枪子阵沉放于不同深度,从最上层子阵开始顺序地延迟激发各层子阵,延迟时间是上层子阵激发的下行波波前到达下一层的走时,这样在保证下行波波前同相叠加能量不变的同时,到海平面的上行波能量不能同时叠加而受到削弱,降低了虚反射效应(图)。
与陆地炸药组合延迟激发相比,海水的声波速度基本恒定,且子阵列沉放深度基本稳定,其变化可忽略不计,毫秒级的气枪触发精度完全可做到与下行波前同相叠加。该技术的应用相对简单,只需对现行气枪震源激发方式略作改进。
通过对震源远场子波理论数值模拟,Cambois等发现多层(气枪阵列)震源能有效提高子波品质,较好地抑制海面虚反射等因素造成的陷波作用,其子波频谱较平面震源的光滑,同时它还具有较明显的低频能量优势,但在中频段振幅能量受到一定的压制(图)。 多层震源虽然有效地拓宽了震源子波频带,但受新组合方式影响,震源子波的信号特征发生了改变。多层震源远场子波理论模拟发现:
虽然虚反射效应得到较大压制,但虚反射对气泡脉冲的压制和衰减作用也在降低,其峰值、波泡比都比平面震源低;
由于不同深度的子阵列的横向位置不在一个垂直面上,多层震源延迟组合激发造成下行波的方向不一致及方位角等向性差的问题更加突出;
另外,由于下层枪阵沉放深度较大,在高静水压力下激发,将降低气泡幅度和震荡周期,导致图3所示部分频率和能量的损失;
而气泡幅度差异的出现,意味着阵列设计和气泡脉冲衰减性能的下降。 因此,采集前进行多种组合方式的震源远场子波数值模拟,是保障多层震源设计有效性和实用性的关键,加大枪阵总容量是保证震源有效能量的关键。
3、宽频带地震数据接收装备 相对于低频地震信号,高频地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衰减更快,电缆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能量较弱,因此宽频带地震数据接收对环境和设备要求更为苛刻;另外,为了兼顾得到更多(低至2Hz)低频分量,对电缆的频率响应特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宽频带地震技术的核心之一是专用固体电缆,它具有良好的低频响应特性和抗干扰性能,使之能沉放到更大深度;新开发的水听器能接收低达2Hz的地震反射波,使数据向低频端拓展1~2个倍频程,由此带来的挑战是记录的低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