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刺猬”面对面

合集下载

刺猬的困境边界感作文

刺猬的困境边界感作文

刺猬的困境边界感作文
刺猬的困境边界感,是指刺猬因为自身特征而难以与其他动物接触的现象。

刺猬身上长满了尖锐而硬质的刺,这是它们自我保护的机制,一旦受到威胁,刺猬会将身体卷曲成一个刺球,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然而,这也成为了刺猬面对其他动物交往的障碍。

由于刺猬的刺非常锋利,其他动物如果靠近刺猬,很容易被刺到,造成伤害。

因此,刺猬常常被孤立在边界之处,与其他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

虽然刺猬渴望与其他动物建立联系,但由于自身特征的限制,刺猬往往无法得到其他动物的理解和接纳。

这种困境不仅存在于刺猬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互动中,也反映在人类社会中。

有些人因为不同的外貌、特点或性格,感觉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产生了边界感。

与刺猬类似,这些人也渴望被理解和接纳,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们感觉自己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对于刺猬和那些感受到边界感的人而言,解决困境的关键在于寻找共同点和理解。

刺猬可以通过呈现友善的姿态和行为,让其他动物逐渐接受并与它建立起联系。

对于人类而言,理解、包容和尊重是消除边界感的基础。

我们应该尝试去了解不同的个体,接纳和尊重他们的差异,同时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开放。

面对边界感,我们要努力去消除隔阂,建立起理解和平等的交往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社会。

刺猬的困境边界感是一个比喻,通过对待刺猬的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和包容,创造一个更温暖和谐的社会。

小学三年级作文观察刺猬的自我防卫策略的观察日记

小学三年级作文观察刺猬的自我防卫策略的观察日记

观察刺猬的自我防卫策略的观察日记今天,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刺猬。

它背上长满了许多尖尖
的刺,看起来像一个小小的“刺球”。

刺猬走路的时候,我注意到它一直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周围的树木和
草丛。

于是,我决定观察一下它的自我防卫策略。

首先,当刺猬感到危险的时候,它会立刻卷起身子,把自己变成一
个刺球。

它的刺又长又尖,像一把把针一样,非常锋利。

这样一来,
它就不容易被敌人伤到了。

如果敌人还是不知道它的厉害,还想靠近它,刺猬就会发出一种嗡
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听起来像小蜜蜂一样。

这样一来,敌人就会被吓到,不敢接近刺猬了。

不只是拥有厉害的刺和吓人的声音,刺猬的皮肤也非常坚硬。

即使
有些敌人敢靠近,也无法轻易地伤到它。

这给了刺猬更多的保护。

刺猬还有个聪明的办法,就是选择站在没有敌人的地方。

当周围没
有危险的威胁时,它就会毫不犹豫地探出头来,四处寻找可口的事物,比如水果和昆虫。

观察刺猬的自我防卫策略,让我明白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也要保护
自己。

正如刺猬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变得更强大,学会使用智慧来自
我保护。

在观察刺猬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刺猬自我防卫的知识,还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我希望将来还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生物,增长自己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作文可爱的小刺猬观察刺猬的防御姿势的观察日记

小学三年级作文可爱的小刺猬观察刺猬的防御姿势的观察日记

可爱的小刺猬观察刺猬的防御姿势的观察日记今天,我来到了一片青青翠绿的草地上,发现了一个可爱的小刺猬。

小刺猬一看到我走近,立刻把它的小身子卷成了一个硬硬的球球,好像一个小刺球。

它的背上生满了短短的小刺,闪闪发亮,看起来真是很厉害呢!我很好奇地想知道,为什么小刺猬一看到我就会这样呢?于是,我决定耐心地观察一下。

小刺猬一动不动地蜷缩在那里,任凭我怎么戳、怎么摇,都没有一点反应。

我摸了摸小刺猬的背,刺猬的刺刺的感觉,像小小的针一样,让我有点疼痛,但是我还是忍住了。

过了一会儿,我稍微靠近一点,小刺猬忽然开口了:“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打扰我呢?”我的小脸蛋羞红了起来,我说:“对不起,小刺猬,我只是太好奇了。

”小刺猬笑了笑,说:“没关系,我知道你是好心。

作为小刺猬,当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会立刻收起自己的身体,把自己变成一个刺球,这样其他动物就不敢靠近我们了。

”我听了之后,更加佩服小刺猬,它真是太聪明了!小刺猬主动给我展示了它的防御姿势。

只见它迅速地收起了四肢,然后趴在地上,小刺猬的刺全部竖了起来。

我知道这是它在展示它强大的防御力量。

就在这时,旁边突然飞过来一只小鸟,想要抓住小刺猬。

但是,聪明的小刺猬迅速收起了刺,迅速滚进了丛林里,小鸟一无所获。

我被小刺猬的机智和勇敢深深吸引住了。

我想,我也要像小刺猬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勇于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要充满智慧,学会保护自己。

今天,我和小刺猬度过了快乐的观察时光。

小刺猬的聪明和机智令我深深地记住了。

将来,我会继续观察更多有趣的生物,学习它们的聪明和勇敢,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刺猬相处的法则

刺猬相处的法则

刺猬相处的法则
1.尊重刺猬的个性:刺猬是独立、敏感的动物,喜欢独处和保护自己。

在与刺猬相处时,应尊重它们的个性,不要强行接触或干扰它们的生活。

2. 提供安全的居所:刺猬非常喜欢在草丛或灌木丛中筑巢,因此应为它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居所。

可以在院子里种植一些草木,或者放置一些刺猬居所箱,让它们有一个安心的家。

3. 提供合适的食物:刺猬是杂食动物,喜欢吃昆虫、蛇、蛙、蜗牛等小型动物,也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

在与刺猬相处时,应提供合适的食物,不要让它们饿肚子。

4. 保持清洁卫生:刺猬是干净的动物,喜欢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生活。

因此,在与刺猬相处时,应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它们的居所和周围环境。

5. 保护刺猬的生活环境:刺猬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控制害虫的数量。

在与刺猬相处时,应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不要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或污染它们的环境。

6. 尽可能减少干扰:刺猬是敏感的动物,容易受到干扰而感到惊恐和不安。

在与刺猬相处时,应尽可能减少干扰,避免大声喧哗或突然接近它们,让它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 1 -。

刺猬相处的法则

刺猬相处的法则

刺猬相处的法则刺猬是一种寒带和温带的哺乳动物,被誉为“刺刺大师”,拥有可爱的外表和独特的生存方式。

在与刺猬相处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法则,以确保彼此的安全和和谐相处。

本文将围绕“刺猬相处的法则”进行阐述。

第一步:了解刺猬的特性和生活习性在与刺猬相处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特性和生活习性。

刺猬身上布满了锐利的刺,当感到危险时,它们便会卷成一个刺球来保护自己。

刺猬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夜行性动物,所以在夜晚更容易出现。

第二步:保持距离,尽量不要触碰刺猬由于刺猬身上的刺非常锐利,如果我们不小心触碰,就很容易刺伤自己。

因此,在与刺猬相处时,一定要保持距离,不要随意去碰它们。

如果需要接近,最好使用手套进行保护。

第三步:不要给刺猬喂食虽然刺猬看起来很可爱,但是不要给它们喂食。

刺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不要给它们喂以人类食物为主的食物,会对它们的健康造成影响。

第四步:保持环境安静,尽量避免吵闹刺猬是一种爱安静的动物,它们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

如果我们身边有刺猬,就要尽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吵闹。

这样可以让刺猬更加安心,也可以防止它们受到惊吓而伤害到自己。

第五步:为刺猬提供干净的水和住所如果我们希望为刺猬提供帮助,可以提供干净的水和住所。

刺猬需要喝水来保持身体的健康,所以在我们的庭院或其他地方放置一盆干净的水可能会很有帮助。

此外,如果有条件,可以建立一个小的避难所来为刺猬提供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地方。

总之,与刺猬相处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以确保双方的安全和和谐相处。

了解刺猬的特性和生活习性,保持距离和安静,不要喂食,提供水源和住所等,这是我们与刺猬相处的基本法则。

让我们尊重并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物,和它们和平共处。

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刺猬效应的理论可应用于多种领域。

在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有间”的关系,即为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在教育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教育心理学家根据这一寓言总结出了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刺猬效应”。

这一效应的原理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将这一“效应”误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太大,学生失去了温暖感,产生了陌生感,因此,教师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

理解刺猬决不是傻瓜;它们拥有穿透性的洞察力,能够看透复杂事物并且识别隐藏的模式。

刺猬注重本质,而忽略其它。

刺猬理念强调深刻思想的本质是简单。

而这也就是那些卓越的人之所以与他们同样聪明的人区分的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马克思与共产主义:大同思想;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E=MC2;亚当·斯密和劳动分工:“看不见的手”。

正是这些拥有刺猬本质的人,将复杂的事件简化了,使我们更加接近自我。

通过研究调查那些成功从优秀跨越到卓越的公司,吉姆·柯林斯根据刺猬理念提出了三环理念——他发现每个实现跨越的公司的努力寻找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不是由随意的简单观念堆砌,而是对以下三环交叉部分的深刻理解:刺猬理念其实,将吉姆·柯林斯提出的三环理念应用于个人自我的追求,如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同样具有意义。

刺猬距离法则范文

刺猬距离法则范文

刺猬距离法则范文刺猬距离法则是由德国哲学家史密斯·伊申堡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概念。

他观察到,在寒冷的冬季,刺猬为了保持体温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群体。

然而,由于它们身上的刺,它们又不得不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避免彼此互相伤害。

这就是刺猬距离法则的由来。

从刺猬距离法则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示:第一,保持适当的距离是社交相处的基本原则。

就像刺猬一样,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能过于亲密,又不能过于疏离。

适当的距离可以为我们提供舒适和安全感,避免冲突和误会的发生。

第二,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个体差异。

刺猬之间由于体型、刺的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可能需要保持更大的距离。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需要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个性,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从而建立更好的关系。

第三,寻找个人空间的平衡。

刺猬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保护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片自由领域,他们可以在那里独处、休息和放松。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人充分的个人空间,尊重他们的个人需求。

第四,学会依赖和依靠他人。

尽管刺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它们仍然是依赖和依靠彼此的。

在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学会依赖和依靠他人,寻求彼此之间的帮助和支持。

与他人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

第五,灵活调整和适应社交距离。

刺猬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调整彼此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同样地,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灵活调整和适应社交距离,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需求,找到最佳的相处之道。

总之,刺猬距离法则为我们提供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相处之道的重要启示。

保持适当的距离、理解和接纳个体差异、寻找个人空间的平衡、学会依赖和依靠他人,以及灵活调整和适应社交距离,都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通过运用刺猬距离法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建立和谐和有意义的社交网络。

挑战一只刺猬

挑战一只刺猬

加苏小谦我们刺猬家族一共有24个物 种,身体结构都差不多,习性也挺像,交流起来没啥障碍。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挑战双方分别是你和一只刺猬.当然了,鉴于刺猬的体形实在未没有优势, 你得接受一点儿改变——公平起见,就把你变成和它差不多次好了.同时,你们都不许使用工具,比拼点到为止.猜猜看,挑战一只刺猬,你有多次胜算?我谁也不帮,只提醒一下你:刺猬不是凶猛的肉食动物,你绝对绝对不在它的菜单上.挑战一只刺猬,想办法在最短时间内制服它是我给你的最佳忠告。

多数情况下,现场是这样:野生刺猬习惯独来独往,生性非常警觉,还没靠近, 你脚踩落叶的“沙沙”声就惊动了它。

比拼刚一开始,刺猬就以最快的速度逃之夭 夭。

奔跑的时候,它的身体离地腾空,和 一个普通成年人类快走的速度差不多!第一回合,还没等你锁定它的位置,刺猬的身影就已经消失。

刻,它浑身竖起的棘刺如钢针一般,就连老虎、恶狼也无可奈何,何况是你。

住它。

没想到,当你的手靠近刺猬时,它就本能地任你怎么用手戳,用脚踢,它都保持球状,闻、舔起你的手来。

这可有点儿出乎你的意料,就死也不松开。

一个不小心,刺刺还能扎得你齟牙在你发愣的时候,刺猬咬了你的手,嘴里还冒出许咧嘴地叫唤!多白沫。

然后,它用前腿支撑着站起来,使劲把头你想到了刺猬的天敌狐狸,就算刺猬缩成刺球,狐狸也有办法一它用嘴轻轻叼起刺球,把 刺球抛向空中,反复摔打,逼得刺猬失去抵抗能力,身体自动散开,变成狐狸的美餐。

于是,你模仿狐狸,把手伸向刺猬,打算捏扭到身后,把泡沫涂在自己的刺上。

看来,刺猬是想要把你的味道涂到自己身上。

哎呀,它忘了自己是在PKT,竟然玩起来啦?你这么想着,一个不小心,刺猬竟然又咬了你一口,把你咬伤了。

【小资料】涂刺是刺猬的本能行为。

它有时采集有毒植物的汁液,有时采集有毒蟾蛉的分 泌物,将毒素涂抹在刺上,加强防御。

还有的时候,它们涂抹蔬菜、皮革或人类手上的气味,使自己和环境混为一体。

刺这么硬,小刺猬是怎么生下来的呢?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刺都在皮肤下面,不会扎到妈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刺猬”面对面
发表时间:2019-04-23T10:15:32.540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3期作者:张爱晶[导读] 接了个四年级的班,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现班里小俊这同学与众不同。

他沉默寡言,对周围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眼里满是戒备。

于是,我开始悄悄地关注他。

浦江县浦阳第五小学张爱晶
一、案例陈述
接了个四年级的班,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现班里小俊这同学与众不同。

他沉默寡言,对周围的一切似乎漠不关心,眼里满是戒备。

于是,我开始悄悄地关注他。

开学没多久,他一次又一次让我大跌眼镜:小俊上课不发言,但听得很认真。

作业完成得很好,字秀气得不像男孩子写的,课堂测验的成绩总是在班级前列。

一次同桌离开座位时,不小心碰翻了他的文具盒,他一言不发,气势汹汹地把同桌的文具盒和书包一股脑扔到地上,还狠狠地踩了两脚。

同学们都被吓得愣住了,他像没事一样,平静地坐回自己的座位。

小俊身材瘦弱,穿着比较保守,但是很整洁。

他站在我面前,眼睛看向别处,偶尔瞟我一眼。

我说了半天,他还是一言不发。

等我下结论要他去跟同学道歉时,他理直气壮地说了句“我没错”,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呀?他的言行满满地表达了他的小心,表达了他的自我保护。

他就像一只小刺猬,把自己裹进一个厚厚的壳里,拒绝别人,保护自己。

小俊的眼里没有友好,别人无意的一个小过失,就会使他张开满身的刺来保护自己。

我对他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二、心理问题分析
根据小俊的表现,我认为他具有轻微的刺猬型人格倾向。

小俊具有刺猬型人格倾向的原因1、家庭环境影响
小俊父母离异,他跟父亲生活,常年由爷爷奶奶照顾。

因祖辈们年老体弱和文化观念上的局限性,时常在他面前说他母亲的不是,不准他母亲来看他,也不准他接受母亲送来的东西。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很难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

小俊对自己母亲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周围环境影响
小俊的家在农村,村里人都知道他家的事,提起他都带着怜悯的语气。

小俊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在与人交往中,别人会问起他父母的情况。

当他看到别人家庭和睦团圆时,心情更加压抑。

他有被遗弃的感觉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他人述说。

3、学校环境影响
父母离婚后,小俊不爱说话,喜欢自己一个人安静地带着,在同学们眼中,他是个特别的人,玩的时候也很少找他,使他在学校里也越来越孤独。

三、心理辅导方案
小俊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在正面帮助小俊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一)进行有效的沟通
1、换位思考
有效沟通最重要的一点是换位思考,知道对方的真实需求,并在对方情绪失控和抵触心理比较明显的时候,尽量引导对方说“是”,让他们进入无意识的认可状态。

“刚刚是不是和同学闹矛盾了?” ……
“他把你的东西碰翻了?”
……
“他平时对你不错,是吗?”
扭了下脖子。

“如果他不是故意的,是不是应该原谅他?” ……
“你还想和他跟以前一样吗?” 抿了抿嘴,不吭声。

“你的反应有点过了,对吧?” 低头,不语。

小俊在与他人交往中,会假想出一些别人不好的眼光,使他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性,而他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假装得非常强势。

其实他只有一个目的——保护好自己。

(2)善用“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不经意间通过转述第三人称的某种意见,或者无意间创造某种条件或契机让对方接受你的想法或意见,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称效应”。

遇到顽固不化的学生,在“正面强攻”无效的情况下,继续沟通会增加双方的反感,不妨借助“第三人”的力量,用一些迂回、曲线的方式,激发学生向善的潜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在一次与他并不愉快的交谈中,我无意识地说了句“张同学说你最近跟他玩得挺好”,他突然转过头,很认真地看了看我。

于是,我顺水推舟,跟他聊起了张同学,虽然他只说了三言两语,但看得出来,他还是渴望同学的友谊的。

后来,他和张同学一直相处得挺好。

(二)介绍一些克服情绪的技巧
1、区分事实和想象,学会“随它去”
在刺猬型的人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威胁自己的人和可能给自己带来威胁的人。

他会猜测他人的想法,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解读为对自己的挑战。

当时之所以会发狂的唯一原因就是他让自己相信自己受到了攻击。

为了能够真正做到有效地制服自己的情绪,我要他记住对自己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随它去!”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暗示。

自我暗示就是自动暗示,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思想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的行动部分之间的沟通媒介。

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支配影响你的行为。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2、回顾今天的精彩生活
回顾今天的生活,就是希望他能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发现自己生活中的 “精彩”,增强的自信。

我要求他每天都记录一两点和同学、玩伴相处的过程,只记录愉快的片段。

这是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取得小进步的基础上,增加信心,不断摧毁自己的问题行为,塑造良好的表现。

四、个案感悟
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小俊的情况有所改善,没有过激的行为出现。

虽然还是不太爱讲话,但是他会看着同学们嬉闹玩耍,眼里的戒备消除了,偶尔有跃跃欲试的神色出现。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常常反思:一开始,我为小俊所作的努力几乎是毫无效果的,与他的沟通极度困难,甚至到无法进行的程度,经常是我唱独角戏。

但是,我的不放弃没有错,我的一次次交流、沟通、教育并非毫无意义,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着小俊。

小学生的心理层面问题往往属于轻微阶段,也许,他只是缺少爱,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他的敏感和尖锐自负背后,其实是一种自卑和自我保护。

一旦我们能以没有任何偏见的姿态为他们创造安全的环境,给予其合适的沟通和情感关怀,帮助他们打开心结,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他就不必像一只小刺猬那样把自己藏进厚厚的壳里,不必时不时地张开刺来伤人伤己,不必那么辛苦地以攻为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