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关于肝病肠内营养的指南(2006)

良(C)。 点评:《美国退伍军人事务》报告了营养不良的
ASH患者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11-31。为了 确定营养不良.在这些研究中应用了一个含有多个 变量的评分系统.如实际/理想体重、人体测量学参
数、肌酐指数、内脏蛋白、淋巴细胞绝对数、迟发型皮 肤反应等。这个综合评分系统中的一些不可靠的变 量.如内脏蛋白浓度或24 h尿肌酐清除率已被修改 多次.最近发表的文献也报道了有预后意义的变量。 如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手握力13]。此外,也明 确了食物摄入不足和高病死率之间的关系121。
4.肠内营养能改善营养状况、肝功能和预后吗? 肠内营养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肝功 能。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存期。因此建议应用(A)。 点评:这项建议是建立在5个随机研究共245 例患者的结果基础上15.7.8圆·311(Ib).其中大部分是酒 精性肝硬化。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7tSl、营养
2.何种情况适合给予肠内营养.何种情况禁忌 肠内营养?
当ASH患者不能通过正常的饮食满足能量需 求且无肠梗阻等禁忌证时。应给予肠内营养补充 (C)。
点评:这些建议是基于6个试验研究制定的IM, 共包括465例ASH患者.但其中只有3个研究是随 机的l州(Ib)。《美国退伍军人事务》的研究比较了合 成类固醇与安慰剂之间的疗效差异.以及高能量、 高蛋白质且富含支链氨基酸的经口营养补充与低能 量、低蛋白质的经口营养补充之间的疗效差异【2’31。 1993—1995年发表的一些相关文献包含了《美国退 伍军人事务)#275文献和#119文献的联合及总结 评价.而这些之前是单独发表的【l】。因此。这些相关文 献的结果难以解释说明。然而,这些文献也提示,即 使严重营养不良的ASH患者也可通过经口营养补 充和管饲达到较高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虽然肠内 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可取.但没有大样本的随机试验 在ASH患者中进行验证。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1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第一部分总论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第五部分输注路径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四.危重病五.成人烧伤六.胰腺炎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八.炎性肠病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十.心血管疾病十一.神经性疾病十二.糖尿病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第一部分总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
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
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共识。
肠内肠外营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 钟燕
1
第一部分 总 论
2
指南定义
该指南是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
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
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
床医师、护理人员和营养师的合作下达
成共识。
3
指南宗旨
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
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订和/或接受
22
能量
允许性低摄入(permissive under feeding)概念: 纳入5个高质量RCT的系统评价,结果提示围手术期 相对低能量(15~20kcal/kg.d-1),有利于减少感染 并发症与费用支出,缩短住院时间。
产能营养素比例:肠外营养须强调双能量来源的重
要性,即能量必须由糖和脂肪一起提供,脂肪供能应 占非蛋白能量30%~50% 。对于蛋白孩子,肠外营 养中0.8~1g/kg.d即可,但个体差异大,有些患者可 能须达到2g/kg.d
19
DRIs内容
平均需要量(EAR ):满足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
的摄入水平。
推荐需要量(RNI ):是在EAR的基础上产生的,
计算公式为EAR+2SD或1.2×EAR;长期达到RNI水平可 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 适当储备。 适宜摄入量(AI )*:AI即是在缺乏RNI的时候采用 的参考指标。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是平均每天摄入营养 素的最高限量,对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不引起不利 于健康的作用,摄入量超过UL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 随之增大
33
证据
1、该风险评价方法从4方面问题来评定住院患者是 否处于营养风险、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进行营养治 疗以及预后如何。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肠内营养指南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肠内营养指南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肠内营养指南于2006年刊登在《临床营养》(ClinicalNutrition)杂志上,为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指南采用苏格兰学院间指南协作网(SIGN)分级标准,A级推荐的内容为荟萃分析或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B级推荐为描述研究、比较研究的结果,C级推荐为专家意见。
适当的营养支持可以帮助重症患者度过严重疾病导致的高分解状态,通过管饲的肠内营养(EN)是目前重症患者摄入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
ESPEN指南对营养支持的应用、途径、和营养制剂配方做出了循证推荐。
Clin Nutr. 2006 Apr;25(2):210-23.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Intensive care.Kreymann KG, Berger MM, Deutz NE, Hiesmayr M, Jolliet P, Kazandjiev G, Nitenberg G, van den Berghe G, Wernerman J; DGEM (German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Medicine), Ebner C, Hartl W, Heymann C, Spies C; ESPEN (Europe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 Eppendorf, Hamburg, Germany.Enteral nutrition (EN) via tube feeding is, today, the preferred way of feeding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nd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unteracting for the catabolic state induced by severe diseases. These guidelines are intended to giv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EN in patients who have a complicated course during their ICU stay, 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those who develop a sever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e. patients who have failure of at least one organ during their ICU stay. Thes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by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ert group in accordance with officially accepted standards and are based on all relevant publications since 1985. They were discussed and accepted in a consensus conference. EN should be given to all ICU patients who are not expected to be taking a full oral diet within three days. It should have begun during the first 24h using a standard high-protein formula. During the acute and initial phases of critical illness an exogenous energy supply in excess of 20-25 kcal/kg BW/day should be avoided, whereas, during recovery, the aim should be to provide values of 25-30 total kcal/kg BW/day. Supplementary parenteral nutrition remains a reserve tool andshould be given only to those patients who do not reach their target nutrient intake on EN alone. There is no general indication for immune-modulating formula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llness or sepsis and an APACHE II Score >15. Glutamine should be supplemented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burns or trauma. 营养支持的应用所有3天内无法通过经口进食满足营养需求的重症患者需要接受肠内营养(C级推荐)。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word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引言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
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
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
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在2005年适应症指南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编委会和支持小组就启动了文献复习工作,在不同场合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肠内营养指南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肠内营养指南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肠内营养指南于2006年刊登在《临床营养》(Clinical Nutrition)杂志上,为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指南采用苏格兰学院间指南协作网(SIGN)分级标准,A级推荐的内容为荟萃分析或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B级推荐为描述研究、比较研究的结果,C级推荐为专家意见。
适当的营养支持可以帮助重症患者度过严重疾病导致的高分解状态,通过管饲的肠内营养(EN)是目前重症患者摄入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
ESPEN指南对营养支持的应用、途径、和营养制剂配方做出了循证推荐。
Clin Nutr. 2006 Apr;25(2):210-23.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Intensive care.Kreymann KG, Berger MM, Deutz NE, Hiesmayr M, Jolliet P, Kazandjiev G, Nitenberg G, van den Berghe G, Wernerman J; DGEM (German Society for Nutritional Medicine), Ebner C, Hartl W, Heymann C, Spies C; ESPEN (Europe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 Eppendorf, Hamburg, Germany.Enteral nutrition (EN) via tube feeding is, today, the preferred way of feeding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nd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unteracting for the catabolic state induced by severe diseases. These guidelines are intended to giv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EN in patients who have a complicated course during their ICU stay, 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those who develop a sever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e. patients who have failure of at least one organ during their ICU stay. Thes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by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ert group in accordance with officially accepted standards and are based on all relevant publications since 1985. They were discussed and accepted in a consensus conference. EN should be given to all ICU patients who are not expected to be taking a full oral diet within three days. It should have begun during the first 24h using a standard high-protein formula. During the acute and initial phases of critical illness an exogenous energy supply in excess of 20-25 kcal/kg BW/day should be avoided, whereas, during recovery, the aim should be to provide values of 25-30 total kcal/kg BW/day. Supplementary parenteral nutrition remains a reserve tool and should be given only to those patients who do not reach their target nutrient intake on EN alone. There is no general indication for immune-modulating formula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llness or sepsis andan APACHE II Score >15. Glutamine should be supplemented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burns or trauma.营养支持的应用所有3天内无法通过经口进食满足营养需求的重症患者需要接受肠内营养(C级推荐)。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

肠外肠内临床营养指南手册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二O一一年六月20世纪60年代末,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代谢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谢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开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
如在开场阶段提出要给予高热量,应用了Hyperalimenlation一词,经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超高热量并不能被机体所承受。
在机体应激状况下,即使是根据测定或计算的热量都难以给予,并且还有加重机体代谢紊乱的可能,从而提出了低热量(hypocaloric)的概念。
其后又发现,长期低热量营养有损于机体的恢复,在应用上要有一定的时限性。
社会的开展是在实践中反复改善而进步的。
医学亦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
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门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更是频繁的在更改,逐步深入,不断开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制订并发布,是临床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包括临床营养医生制订标准化的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的平安性和成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营养科联系。
二O一一年六月常用名词定义 (5)第一章成人营养素需要量 (6)一、背景 (6)二、证据 (6)三、推荐意见 (7)第二章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8)一、背景 (8)二、证据 (8)三、推荐意见 (9)第三章肠外营养素 (10)第一节氨基酸 (10)一、背景 (10)二、证据 (10)三、推荐意见 (10)第二节脂肪乳 (10)一、背景 (10)二、证据 (11)三、推荐意见 (12)第四章营养支持输注系统 (12)第一节肠内营养管饲途径 (12)一、背景 (12)二、证据 (13)三、推荐意见 (13)第二节肠内营养输注泵(Enteral Feeding Pump) (13)一、背景 (13)二、证据 (14)三、推荐意见 (14)第三节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14)一、背景 (14)二、证据 (14)三、推荐意见 (16)第五章疾病营养支持 (18)第一节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18)一、背景 (18)二、证据 (18)三、推荐意见 (19)第二节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20)一、背景 (20)二、证据 (20)三、推荐意见 (21)第三节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21)一、背景 (21)二、证据 (21)三、推荐意见 (22)第四节危重病 (23)一、背景 (23)二、证据 (23)三、推荐意见 (24)第五节成人烧伤 (25)一、背景 (25)二、证据 (25)三、推荐意见 (25)第六节胰腺炎 (26)一、背景 (26)二、证据 (26)三、推荐意见 (27)第七节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 (27)一、背景 (27)二、证据 (27)三、推荐意见 (27)第八节炎性肠病 (28)一、背景 (28)二、证据 (28)三、推荐意见 (29)第九节肝脏疾病 (29)一、背景 (29)二、证据 (29)三、推荐意见 (30)第十节肝移植 (30)一、背景 (30)二、证据 (31)三、推荐意见 (31)第十一节心血管疾病 (32)一、背景 (32)二、证据 (32)三、推荐意见 (32)第十二节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支持 (32)一、背景 (32)二、证据 (33)三、推荐意见 (35)第十三节糖尿病 (35)一、背景 (35)二、证据 (35)三、推荐意见 (36)常用名词定义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

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肠内营养指南饮食保健加入时间:2006-5-25 15:09:16 胥明群点击:623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
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
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
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
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
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肠内营养指南一、适应证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
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
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等;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第一部分总论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第五部分输注路径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四.危重病五.成人烧伤六.胰腺炎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八.炎性肠病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十.心血管疾病十一.神经性疾病十二.糖尿病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第一部分总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
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
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症患者应用营养支持的共识。
2006年5月27日,CSPEN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营养输注系统共识。
裘法祖院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且就指南编写的意义和方向做了指导,建议定期修订和核对,及时开展普及教育工作。
来自肠外肠内营养、儿科、外科、内科、护理、肿瘤科、烧伤科等专业的52位专家和部分二级医院的医师和护士,组成8个编写组,分别进行指南草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4月至8月间,有七个编写组先后召开了九次“共识”会议。
就本版指南的结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分级,以及文献检索策略等方法学问题展开讨论,确定了工作方案,并就完成共识编写的时间表达成一致。
各组完成的共识提交至编写委员会支持小组。
由支持小组统稿后,经2006年9月2日常委审稿会审查后,完成指南(草案)。
指南(草案)提交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常委,并于2006年9月14日召开CSPEN常委、顾问、指南编委和二级医院医护人员共同参加常委扩大会议,按议事规投票表决。
若表决通过,指南将在06-09-15 及16的全国指南会议上,向公众介绍。
制订过程的时间进度,见表1。
表1 制定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的时间进度制定2006年版指南的指南(Guidelines for CSPEN Guidelines)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WHO指南编写指南》和AGREE协作网(Appraisal of Guidelin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发展的临床指南编写方法学原则,结合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实践现况,建立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原则[1-3]。
在AGREE协作网对全球18个临床指南项目质量评价所得到的方法学结果基础上,最终确立方法学细节。
●文献检索策略经支持小组讨论决定(1)检索文献为近十年发表文献。
(2)二级数据库为4个:Guideline ClearingHouse, Cochrane Library, SumSearch ; 一级数据库4个:Medline,EMBASE,SCI,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3)统一的推荐分级. 以牛津分类(Oxfor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CEBM)为基础的A, B, C, D四级分类。
详细限定条件见表2。
表2 证据检索——数据库和关键词●证据级别与推荐意见分级标准2005版指南推荐意见分级标准采用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成人和儿科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4 ]三级推荐意见分级,但遗憾的是,ASPEN指南文中没有详细叙述证据级别和推荐分级的联系。
2006版ESPEN[5]肠内营养指南采用苏格兰学院间指南协作网SIGN(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 )分级标准,将证据分级转化为推荐分级[6]。
见表3。
表3 SIGN分级体系2006年版指南修订工作启动伊始,支持小组即对推荐意见分级作了充分的研讨与论证。
GRAD工作组(GRADE working group) 于2004年发表的一个对六种指南“推荐意见分级”的分析评价。
根据这一研究的结果,结合肠外肠内营养领域临床实际,支持小组发现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CEBM)分级系统在操作的可重复性、清晰性等方面有优势。
与ESPEN所采用的SIGN分级相比较,OCEBM分级包括的证据类型更完全,在易用性相似的条件下,更准确。
例如,对于短肠综合征,肠外营养是“救命”措施,无法也不能用随机对照研究来评价。
这类治疗措施在OCEBM分级中,被划入1c类证据,从而能够转化为A级推荐。
而按照SIGN分类,则此类治疗措施难以归类,亦可能被归入低级证据。
支持小组认为,这样的分类和证据本身的强度不相适宜。
综上,结合OCEBM分级系统,对照GRADE工作组发展的“推荐意见分级系统评价标准”原则,最终确立了本版指南的推荐意见分级标准,见表4[7,8]。
表4 牛津推荐意见分级(OCEBM)●撰写指南的结构本指南的结构(structure)参照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成人和儿科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和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肠内营养临床指南》[4,5]。
除总论外,每一章节均按照“背景”、“证据”、“推荐意见”的结构进行编撰。
背景部分包括该章节有关内容基本概念、研究和临床实践历史简述。
证据部分对检索文献进行描述和评价。
推荐意见部分,总结纳入证据,列出主要推荐意见,每条意见后标明推荐等级。
有条件时对同类型研究进行Meta-分析。
根据证据级别,结合编写组专家的判断形成共识后,最终给出相应推荐意见。
●“共识”,“指南”(草案)和“规范”(草案)形成过程总论及各论均由相应编写组完成。
严格按照以上方法学进行编撰工作,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收集支持证据(检索数据库见表2)。
按照表4评价证据质量和推荐力度分级。
分级系统基于证据力度,结合研究设计、质量以及临床一致性和实用性的评估,把证据等级转化成推荐意见分级。
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
不同推荐意见分级的内容,都尽可能将证据与专家讨论共识相结合,通过各工作组“循证共识会议”解决分歧。
●总论/ 各论的“共识”,“指南”(草案)和“规范”(草案)形成过程流程图裘法祖(普外科) 钟南山(呼吸科)●顾问委员会主席:樊代明(消化内科)委员(按姓名拼音为序):纪立农(内分泌),李幼平(循证医学),刘大为(危重症医学),孙永华(烧伤),姚晨(医学统计学),翟所迪(药学)●编委会(以姓名拼音为序)蔡东联(临床营养)、蔡威(儿科)、曹伟新(肿瘤科)、陈良安(呼吸科)、陈鄢津(普外科)、陈伟(肠外肠内营养)、崔丽英( 神经病学)、贾汝梅(胃肠外科)、蒋朱明(肠外肠内营养)、江华(普外科)、江志伟(普外科)、刘洋(护理),马恩陵(肠外肠内营养)、石汉平(普外科)、石俊(危重病学)、陶晔璇(儿科)、王秀荣(肠外肠内营养)、韦军民(普外科)、夏宁(内分泌)、许媛(危重病学)、张澍田(消化病学)、周业平(烧伤),朱明炜(普外科)●编写委员会支持小组成员:蒋朱明、江华、陶晔璇、陈伟。
功能:负责文献支持、方法学发展、与各编写小组沟通和交流、推动进度、安排有关共识会议事项。
●参与“指南”和“规范”撰写和审稿的二级医院医护人员代表汪远碧(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护理)李玉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内分泌)利益冲突声明以上参加人员均声明:未与任何利益相关公司签订顾问或咨询合同。
未持有任何利益相关公司的股票。
未持有任何与本指南涉及领域的专利。
资金来源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提供研究费。
包括:翻译英文至中文的费用,网络通讯费用,支持小组的办公用品费用,部分参加会议人员的交通费用。
“共识会议”的会场等费用由工业界联络委员会(ILC) 成员提供, 用于租用会场、参加会议专家部分的住宿费用和部分参加会议人员的交通费用。
工业联络组的成员不影响指南制订的过程,不影响指南的主题或内容。
所有参与共识会议,指南和规范编写的人员均基于志愿工作. 并不从此项工作中领取现金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报酬。
“指南”和“规范”2006版文本的产生为确保每位编写成员都能充分、平等地表达个人观点,同时能有效完成最终文本,指南最终文本的确定遵循多数决原则。
为确保此原则的实施,由支持小组依据中华医学会2005年4月制定的“议事规则”,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 Rules of Order)完成对指南进行表决的“议事规则”。
表决指南草案的会议由常委会、指南编写委员会成员、各工作组成员、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二级医院代表组成。
法定人数为超过应到人数的1/2,同意票超过半数(弃权票不记入投票人数)投票人数为通过,表决通过后的草案即为本姐的最终文本。
最终文本将在”分会”的年会上公开介绍。
指南和规范(草案)表决会议2006年本版指南将于2006年9月14日即天津会议的前一天,按照上述程序进行表决。
指南和规范出版与发行经由上述程序定稿后的指南将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也可能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中华医学导报〉转载。
同时,将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指南和规范的定期更新和普及教育工作出版后的每一年,“分会”的审核人员将对该指南的每一章节进行有效性的再评估,使之适于新的科学证据。
同时做普及教育工作。
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原则,指南和规范每两年更新一次,一年审议和后效评估一次。
两年之内如指南和规范(草案)相关领域中若出现大量新证据,有改变原有结论的可能,则指南编写委员会将随时对指南进行修正和提前进行更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