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
“比亚迪”的创新之路

“比亚迪”的创新之路从1995年初创时的2000万元销售额,到2008年的年销售额超过350亿元,“比亚迪”的销售规模每年都要翻一番。
是什么带来了“比亚迪”的超常规发展?深圳比亚迪科技公司总裁王传福的回答是:自主创新。
“饭碗创新”:绕不开的国情和抹不去的特色1995年初,29岁的王传福带领20多人,在深圳莲塘的一间旧厂房成立“比亚迪”,开始生产镍镉电池。
“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日商开口几千万元人民币!”王传福将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分解为多个人工完成的工序。
结果,“比亚迪”的镍镉电池生产线只用了100多万元人民币。
日本的生产线用机械手,操作人员不过20人。
“比亚迪”的生产线上坐了成百上千个工人,被人们笑称为“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是,成本摊到每块电池上,“比亚迪”约1元人民币,日商约1美元。
王传福说,“劳动密集型”既扩大了就业,也带来了市场竞争力。
8年后,“劳动密集型”生产线让“比亚迪”的镍镉、镍氢、锂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二、第三,60%出口日本和欧美市场。
人们把“比亚迪”以“劳动密集型”化解国外技术壁垒的做法称为“饭碗创新”,王传福认为,“劳动密集”是“中国式创新绕不开的国情,抹不去的特色”。
“饭菜创新”:“饭碗”里“饭菜”更要创新人们从“比亚迪”的发展轨迹中发现,“仅仅只有‘饭碗创新’不够,‘饭碗’里的‘饭菜’更需要不断创新”。
2000年,“比亚迪”拥有了自己的锂电池核心技术;2006年,“比亚迪”将手机电池拓展到手机整机组装。
“但我们不是简单的贴牌代工,而是参与到核心的手机设计中”。
2003年初,“比亚迪”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
王传福说,“比亚迪”的这一决策,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电池”这一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
2008年底,全球首款混合动力汽车“比亚迪”F3DM在国内上市,比全球同类汽车的商用时间表提前了3年。
“烹饪创新”:“中国制造”不是“低端制造”“比亚迪”宣布进军汽车产业后,开始在全国布局发动机、底盘甚至车漆的研发,但有心人发现,“比亚迪”的布局唯独没有最关键的变速箱。
专精特新企业典型案例

专精特新企业典型案例当代中国经济中涌现出许多专精特新企业,它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下是三个典型的专精特新企业案例:一、比亚迪(BYD):比亚迪是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制造企业。
该公司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创新的商业模式闻名。
比亚迪通过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受欢迎的电动汽车产品,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市场份额。
该企业的专精特新领域是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技术,为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启明星辰(Inspur):启明星辰是中国领先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该公司专注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和创新,为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全面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启明星辰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信息技术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该企业的专精特新领域是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三、美团点评(Meituan-Dianping):美团点评是中国领先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提供外卖、酒店预订、电影票等多种服务。
该企业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起了强大的本地生活服务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体验。
美团点评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中国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
该企业的专精特新领域是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推动了中国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
这三个案例展示了专精特新企业在不同领域的成功经验,它们通过专注于特定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为相关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还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比亚迪比较优势案例

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起步晚,资金少,并未成为比亚迪的劣势。
通过独创性的流程改造,比亚迪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
同时,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在柔性化生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企业由此进入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一条生产线就要几千万元。
一家现金只有350万、既缺资金亦无技术的企业,如何起步,如何活下来,如何中国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的答案是:自创生产线,将机器还原成中国最不稀缺的要素——人。
逼出来的创新1995年2月,29岁的王传福靠借来的一笔钱和几个朋友共同创立比亚迪实业,注册资本450万元,除了技术投入,现金约350万元。
当时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是:3年前王传福被破格委任为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总院301室副主任,同期被评为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成为总院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并由此获得一些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1993年,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欲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
1994年前后,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
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这种电池。
比亚迪所涉足的二次充电电池(蓄电池)是便携式电子能源的一种,它又分为锂离子、镍镉、镍氢和锂聚合物电池。
从1990年起,充电电池的市场迅速扩大。
但三洋、东芝等一些日本电池制造商占据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很难进入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垄断,日本人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及设备,甚至禁止在中国投资建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厂家生产充电电池,不过他们都是买来电芯,做组装。
由于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
比亚迪成立后,选择的业务方向是二次充电电池的OEM(委托加工)市场,并且专攻镍镉电池生产,把产品定为那些用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等产品的镍镉工具电池。
比亚迪比较优势案例

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起步晚,资金少,并未成为比亚迪的劣势。
通过独创性的流程改造,比亚迪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
同时,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在柔性化生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企业由此进入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一条生产线就要几千万元。
一家现金只有350万、既缺资金亦无技术的企业,如何起步,如何活下来,如何中国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的答案是:自创生产线,将机器还原成中国最不稀缺的要素——人。
逼出来的创新1995年2月,29岁的王传福靠借来的一笔钱和几个朋友共同创立比亚迪实业,注册资本450万元,除了技术投入,现金约350万元。
当时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是:3年前王传福被破格委任为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总院301室副主任,同期被评为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成为总院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并由此获得一些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1993年,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欲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
1994年前后,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
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这种电池。
比亚迪所涉足的二次充电电池(蓄电池)是便携式电子能源的一种,它又分为锂离子、镍镉、镍氢和锂聚合物电池。
从1990年起,充电电池的市场迅速扩大。
但三洋、东芝等一些日本电池制造商占据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很难进入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垄断,日本人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及设备,甚至禁止在中国投资建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厂家生产充电电池,不过他们都是买来电芯,做组装。
由于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
比亚迪成立后,选择的业务方向是二次充电电池的OEM(委托加工)市场,并且专攻镍镉电池生产,把产品定为那些用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等产品的镍镉工具电池。
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

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第一篇: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比亚迪公司创新案例分析报告一个企业不能创新,将无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近年来创新一直备受企业推崇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所能列举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有:百度(中国)、乐酷天(日本)、河南双汇投资发展公司(中国)、尤妮佳(日本)、腾讯控股(中国)、发那科(日本)、宝洁(美国)、比亚迪(中国)等。
本文选择以比亚迪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报告。
比亚迪公司见证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历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2月,迄今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已经由一个员工只有20人的电池生产小企业发展成为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世界级高新技术企业。
比亚迪用较短的时问完成了西方企业百年的成长之路,见证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企业的成长历程。
希望通过对比亚迪的案例分析为中小企业提供可以参考的创新发展路径。
比亚迪公司简介比亚迪从起步到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成长路径以及企业的整体布局。
从下图中看到三大产业群表现为递进而又并列的关系:所谓递进关系主要体现企业发展的先后阶段,体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体现前一个产业链为后一个产业链提供的技术储备和发展模式借鉴;所谓并列关系体现整个产业的相互平衡和支撑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聚合效应。
贯穿三大产业群成长、发展和壮大的是企业的创新系统。
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均说:”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和生产流程的全方位创新”。
比亚迪在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创新大大缩短了和同样行业一般企业成长的时间、缩短了与世界先进企业的距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由一个小企业到拥有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成功企业的转身。
它是我国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的代表和典型。
图1 比亚迪产业群分布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中国许多企业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风云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发展进程中内在的瓶颈制约,比亚迪从2010年以来遭遇了成长进程中最大的困难,销量和利润持续下滑。
比亚迪的成功案例

2008年, “股神”沃伦· 巴菲特入股比亚迪。
• 2008年9月27日,美国著名投资者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 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 比亚迪2.25亿股股份,约占比亚迪本 次配售后10%的股份,交易总金额约 为18亿港元或相当于2.3亿美元.巴菲 特投资代表了对比亚迪品牌价值的认 可,对于加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及其它 环保产品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乃至全球的推广都极具战略意义。 • 2009年10月止,内地汽车销量连月上升,新晋汽车股代表比亚迪续 受追捧。公司列入富时指数前夕屡创新高,股价连升9天。公司市值期 内增400亿元,至1,800亿元,超越欧洲车厂保时捷;并成为全国市值 最大车股。 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也因此以350亿身价荣登2009中国首富的宝 座 。
比亚迪落户美国洛杉矶
• 2010年4月30日比亚迪 股份有限公司在洛杉矶正 式宣布,该公司北美总部 将落户洛杉矶,这将是第 一个落户洛杉矶的中国国 产汽车品牌。 • 大洛杉矶地区是美国最大 的汽车市场,仅洛杉矶县 就有22家主要汽车设计中 心,也是大多数亚洲汽车 制造商的美国总部所在地 。在这里落户的世界汽车品牌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现代、 起亚、菲斯科等。
不同打法——商业模式的创新
• 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种后发优势。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在短 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就是吸取了前期企业很多不同的方式 方法。而200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 “井喷”行情,这就使得比亚迪必须寻找与其他汽车企业 的差异化,以规避从电池业跨入汽车行业带来的诸多风险。 这种差异化是必须选择新的打法,而比亚迪唯一的取胜点 也就是创新,只有选择不同的模式、打法才能适应这个市 场。 • 这就是独特的“袋鼠模式”,集中内部资源,在已有的商 业领域成功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是这种模式的核心,而 汽车业务就是比亚迪培育出的一只新“袋鼠”。到今天比 亚迪汽车能够在中国汽车界站稳脚跟,也是其选择不同的 打法和创新所成就。 •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比亚迪销量已达388247辆,同比增 长120%,比亚迪F3位居单品牌销量第一,而40万辆的年 度销售目标也在12月上旬提前完成。
比亚迪创新案例

关键词:袋鼠理论(3)
•自我奔跑----市场运行
•“跟自己较劲”: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吸引人才,开拓 新领域。 •讲求速度:数字化时代,当企业的发展速度低于社会平均发 展速度或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时,企业的未来将会面临众多挑 战。
关键词:四大研发体系
一是设在深圳的中央研究院,主要负责各种材料 等基础性的研究; 二是通讯电子研究院,主要为代工企业服务, 帮助合作伙伴进行设计创新; 三是汽车开发研究院,分别设在上海和深圳, 主要负责整车技术的研究; 四是电力科学研究院。
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
关键词:F3的成功
逆向开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F3:“山寨”版的丰田花冠?
PK
“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以及生产流 程等全方位的创新”。比亚迪汽车新闻发言人王建钧
F0 VS 丰田Aygo; F3R VS 别克凯越HRV;I3 VS 日产新轩逸; F6 VS 丰田凯美瑞;T6 VS 保时捷卡宴;S8 VS 奔驰CLK……
关键词:渠道创新
关键词:袋鼠理论(1)
•长腿---核心竞争力
•“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胜利的关键因素,就像袋鼠的长腿, 有了这个长腿,你就会跳的高远而稳健”。 •技术长腿:高度重视自主研发能力,公司研发中心汇集3000多名 优秀的工程师,6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自主研发。 •模具长腿:收购秦川几个月后就收购了北汽集团下属的北京吉驰 模具厂,为整车制造奠定了基础。此外,比亚迪还为通用、克莱斯 勒等国际巨头生产汽车模具。 •质量检测:上海检测中心,打造质量检测的平台。
比亚迪案例分析
比亚迪公司简介 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
延伸讨论
比亚迪公司简介
王传福其人
•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后留任; •1995年,辞去研究院301室副主任一职,借款250万创立比亚 迪公司; •2003年,收购秦川,正式涉足汽车制造业; •2009年,以350亿身家成为内地首富。
关于比亚迪的一些分析 案例分析

比亚迪:颠覆性创新的力量要想突破品牌力“马太效应”,最好的选择便是通过颠覆性创新,将竞争的焦点转移到新的市场当中并建立绝对优势。
比亚迪正是通过电动汽车这一全新技术优势,提高了自己在传统汽车市场的品牌溢价能力。
2009年对于比亚迪而言,应当是丰收的一年,不仅由于其创始人王传福意外当选胡润榜内地首富,更由于比亚迪汽车在这一年实现44万辆的销售纪录,较2008年有超过100%的增幅。
这使得比亚迪在自主品牌中异军突起,一举超越奇瑞、吉利等老牌自主车企,成为自主品牌的领军人。
若要探究比亚迪如此飞跃式成长的原因,笔者认为起到关键作用的绝不仅仅是他成功的产品战略,更是其成功的品牌运作结果。
这种品牌运作又不同于传统的品牌传播,而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所带来的品牌溢价的提升。
比亚迪刚入汽车界时,提出了“333”战略:第一个3年扎扎实实打基础;第二个3年扩展产品线,抢占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街上的能见度;第三个3年要成为主导市场的企业。
如今比亚迪正在如期兑现他的第二个“3”:2009年比亚迪在国内共销售汽车44万辆,增长率超100%,比亚迪的产品在各大城市随处可见,街上的能见度已经有了质的提高。
按照王传福的豪言,比亚迪将在“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
2009年比亚迪已经成功杀入国内汽车市场的前十名(排名第六),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2015年进入国内三甲并非没有可能。
果真如此的话,比亚迪奇迹将会震惊整个汽车行业。
一个汽车品牌在市场中的表现,从根本上而言,是由品牌力、产品力与营销力这三力所决定的。
上述“三力”中,品牌力就像一家汽车企业的空中掩护,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能卖到什么价位,能够进入哪些细分市场,而将被哪些细分市场排除在外。
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品牌力难以通过收购、模仿以及广告轰炸等方式获得提升。
相反,从过去的经验看,品牌力甚至存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产品力则是企业内在的硬功,从根本上说,汽车企业长期的竞争力由产品力决定:只有产品耐用、好用,汽车企业的口碑、品牌力才会不断上升,市场份额才会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亚迪公司创新案例分析报告一个企业不能创新,将无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近年来创新一直备受企业推崇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所能列举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有:百度(中国)、乐酷天(日本)、双汇投资发展公司(中国)、尤妮佳(日本)、腾讯控股(中国)、发那科(日本)、宝洁(美国)、比亚迪(中国)等。
本文选择以比亚迪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报告。
比亚迪公司见证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历程比亚迪股份成立于1995年2月,迄今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已经由一个员工只有20人的电池生产小企业发展成为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世界级高新技术企业。
比亚迪用较短的时问完成了西方企业百年的成长之路,见证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企业的成长历程。
希望通过对比亚迪的案例分析为中小企业提供可以参考的创新发展路径。
1 比亚迪公司简介比亚迪从起步到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成长路径以及企业的整体布局。
从下图中看到三大产业群表现为递进而又并列的关系:所谓递进关系主要体现企业发展的先后阶段,体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体现前一个产业链为后一个产业链提供的技术储备和发展模式借鉴;所谓并列关系体现整个产业的相互平衡和支撑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聚合效应。
贯穿三大产业群成长、发展和壮大的是企业的创新系统。
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均说:”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和生产流程的全方位创新”。
比亚迪在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创新大大缩短了和同样行业一般企业成长的时间、缩短了与世界先进企业的距离,在较短时间完成了由一个小企业到拥有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成功企业的转身。
它是我国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的代表和典型。
图1 比亚迪产业群分布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中国许多企业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风云多变的国际国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发展进程中在的瓶颈制约,比亚迪从2010年以来遭遇了成长进程中最大的困难,销量和利润持续下滑。
2010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3.5%至25.23亿元,201 1年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45%至13.84亿元,副总裁夏治冰离职,经销商退网、汽车营销部门大幅裁员,企业陷入危机。
格雷纳的企业成长阶段理论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遇到危机和障碍,克服之企业就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比亚迪的困境考验着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创新系统、企业价值观和管理理念,如何克服障碍走出困境,使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持续发展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这也为我们全面辩证分析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2 比亚迪成长路径比亚迪的发展路径是企业成长的轨迹,反映了企业的成长定位、成长方向和战略。
第一阶段:初创(1995—1997),这是企业的起步阶段。
主要开展电池零部件的进出口业务、电池的装配、电池关键零部件生产等,这一阶段规模小、经营单一。
第二阶段:成长(1997—2003),这是企业迅速成长、快速扩的阶段。
表现为生产规模、产品种类、地域空间、经营利润的快速扩。
到2003年,比亚迪已经跻身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第三阶段:跨行业扩(2003—2010),这一阶段比亚迪抓住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好时机,进军汽车产业,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主流汽车企业。
第四阶段:调整(2010年至今),从2010年开始,比亚迪进入调整期,大幅减少了营销人员,在经营模式、品牌、组织结构、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
根据上述四个阶段,我们将比亚迪的成长路径用图2描绘出来:比亚迪的成长是一条向上的曲线,曲线的斜率代表企业不同阶段的扩速度。
企业初创阶段速度较慢,随着能量积累进入成长阶段,扩发展速度加快,而后企业通过创新开拓新的成长空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进入调整期后发展速度大幅下降。
图2 比亚迪发展路径3比亚迪创新路径贯穿比亚迪成长壮大的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比亚迪自主创新模式3.1创新模式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地发现、满足和创造客户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创新要素在市场上的商业价值是比亚迪持续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比亚迪公司对公司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得出了的一种理论:袋鼠理论。
相比狼性法则,袋鼠理论则更受比亚迪的青睐。
首先,狼隐含燥性,而袋鼠则更稳健。
通过踏实地打造自己的长腿,袋鼠起跳得高且远;其次,相比较狼的凶猛,袋鼠则通过育袋,稳妥地培养小袋鼠(新的产业或者产品),并由此达到了企业的发展与传承;最后,狼更强调对竞争对手的进攻,而袋鼠则习惯自我赛跑。
在自己的跑道上,通过自我完善与进步,快速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回顾比亚迪的成长历程,在实际市场打拼中,奔跑速度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不是频繁地进攻。
通过自我的奔跑,不损失“一兵一卒”就可以甩掉、打击竞争对手,这才是战略的上策。
3.2创新模式的基础和起点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以及产品的开发模式上,以成功的技术、产品、制造工艺以及发展模式为”本“进行研究、消化、模仿、复制和借鉴,减少创业风险,最大化提高企业创业效率。
模仿学习借鉴是一条最快的创业捷径。
创造了销售奇迹的F3车型就是比亚迪对一汽丰田花冠车的模仿。
仅仅模仿是不可能带来销售奇迹的,模仿基础上的创新是企业核心和关键。
比亚迪模仿的创新点是发现客户特殊需求并满足客户特殊需求,将被模仿者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
F3车型一方面满足了客户群对丰田花冠车型的喜爱,一方面又大大降低了成本,符合客户的消费能力,从而热销。
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成长扩路径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模式。
3.3 创新模式的战略比亚迪汽车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尤其是第一款产品F3最具代表性。
F3针对中低端消费群体的家用车市场,目标客户定位于25-45岁的小企业主、公务员等首次购车族,他们具有消费理性、注重实惠的特点。
比亚迪的目标市场选择是基于对中国消费者特征的深刻分析。
针对目标消费者的需求,比亚迪汽车必须具备两个特征:超低价格和还不错的质量。
这就要求比亚迪的研发、生产、销售过程必须实现腰斩成本、同时又保证质量。
比亚迪模式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实行总成本领先战略。
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理论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的总成本领先战略是比亚迪一直贯穿和执行的企业战略。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不只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还包括上游的供货商、下游经销商、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等,当企业有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推动力时,企业就会纵向整合资源,向上下游发展、扩、延伸。
比亚迪运用“垂直整合”在企业围实现70%零部件及专用仪器设备的自主设计、研发及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节省了成本,造就了比亚迪产品性价比优势。
成本优势是企业整合资源、向上下游企业扩的主要动力;也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创新的总的指导战略。
3.4 比亚迪主要创新模块3.4.1技术创新“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在比亚迪的创新模式中,技术创新是核心,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动力。
经过艰苦努力,依靠主创新,比亚迪在传统汽车先进发动机、先进自动变速器和纯电动汽车方面,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改善了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缺失的困境。
比亚迪先后投入十几亿人民币,自主研发和生产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涡轮增压加缸直喷发动机,以及节能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2011年,比亚迪研发的1.5TI涡轮增压、缸直喷、分层燃烧、可变气门正时、全铝发动机实现量产,年产量可达15万台,双离合变速器年产量可达20万辆。
与同等排量的传统发动机相比,这种绿色环保的先进发动机,结合比亚迪自主研发并生产制造的6速手自一体DCT双离合变速器,可节油20%,减排15%。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电动大巴,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3.4.2流程创新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自动化程度都很高,特别是冲压、焊接等工艺环节大都由机器人来完成,因此,需要的员工数量相对较少。
然而,比亚迪却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
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所开发的产品的属性决定了生产工艺。
比亚迪的目标市场是中国市场的金字塔中低端,控制成本是其主要目标,因此,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比亚迪解剖传统汽车生产工艺,发挥其模具设计与制造以及我国低廉劳动力的优势,重塑生产链,用大量低廉的劳动力代替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实现了极低的生产成本。
一是自己生产加工零部件和生产设备。
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比亚迪的强项,F3的许多零部件都是比亚迪自己制造的,没有依靠任何的配套厂,甚至很多生产设备都是比亚迪自己制造的。
二是用低廉劳动力代替先进设备。
比亚迪开创了独特的人工和机器分解协同的半自动生产线,在比亚迪的工厂里,很少看到机器人,进口的先进设备也比其它厂家要少,看到最多的是工人。
有人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人海战术”做透产业链,或“人+夹具=机器手”模式。
这种工艺模式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投入,降低了风险,同时,折旧成本相应也非常低,从而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
“人工+机具”的工序是比亚迪结合自身特点对生产流程的再造,具有独创性。
将产品的整条生产线分解成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又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易操作的工序,每个工序可以由“人工+机具”来完成。
3.4.3营销创新比亚迪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一个品牌四个销售网络”的分网渠道管理策略;准确市场细分,集中一个省销售再铺开策略;从二、三线市场人手,继而转攻一线市场和高端市场战略。
比亚迪整合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将供应链上的一个个环节进行分解,纳入到比亚迪自己的制造体系当中,至少70%的零部件由公司部事业部生产。
这种产业链纵向整合模式,极增强了比亚迪的竞争力。
首先,它形成了规模经济和围经济,使其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来控制投入产出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并且减少企业赋税。
其次,它增强了竞争力,削弱了供应商和顾客的议价能力;同时也缩短了产品设计和更新周期,降低了公司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掌握了更多的核心技术,通过改善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来提升产品的质量,拥有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力,实现成本与品质的“双赢”。
再次,整合模具制造、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了生产效率;自行研发生产设备和零部件,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大量采用非专利技术,降低了专利应用成本,以及新产品开发风险。
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整合能力,使比亚迪从设计到组装再到零部件的制造中获得了更多的超额利润。
而且,这种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比亚迪原有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等资源,打破了进入新产品领域的壁垒,降低了成本。
3.4.4跨行业移植考虑到电池制造行业将进入行业发展的成熟期,而比亚迪的电池制造也将达到顶峰,要想保证企业继续高速增长,需要进行业务拓展,实施多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