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DOC)教学提纲

公共基础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DOC)教学提纲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特点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2.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及特点3.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及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及科学原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四季吗?四季是如何划分的呢?(2)引导学生思考:其实,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一个节气。

2.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1)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点,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清明、谷雨、芒种、小满等表示气候的变化;惊蛰、夏至、秋分、冬至等表示自然现象的变化。

3.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及特点(1)展示二十四节气顺序表,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2)讲解每个节气的特点,如立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清明:春雨绵绵,祭扫先烈;芒种:麦田金黄,收割忙;冬至:白雪皑皑,冰封雪锁。

4.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2)讲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气象、民俗等方面的关系,如惊蛰:春雷响起,百虫复苏;立夏:气温升高,万物生长;秋分:昼夜平分,丰收在望;冬至:寒冷降临,注意保暖。

5.活动环节(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节气,讨论该节气的特点、来历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2)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互相学习、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熟记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2.选择一个节气,深入了解其来历、特点以及与生活的关系,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来历、顺序及特点,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十四节气教案教学提纲

二十四节气教案教学提纲

《二十四节气》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

2、探索节气习俗等文化内涵,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习俗等文化内涵。

难点:激发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又出现了第五大发明。

下面我们来看一短片,请仔细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

(视频播放)请问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二十四节气)2、新课①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交流②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于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③从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是什么?交流④二十四节气制定方法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便在地上插一根竿子,依「竿影」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再根据太阳从黄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依次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⑤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具体有哪些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诵节气名称,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⑥二十四节气含义重点字词解释立:开始;分:(昼夜)平分;处:停止;暑:炎热;至:极致⑦辨一辨:节气知识知多少?1、赏景色,辨节气2、话习俗,辨节气3、知农活,辨节气4、品意境,辨节气⑧议一议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

”对此你怎么看?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3、全球温室效应4、气节如节气……五、小结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是我们老祖宗仰望星空发现的奥秘,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少年,希望我们勇于肩负这项使命。

《中国二十四节气》教案

《中国二十四节气》教案

《中国二十四节气》教案7篇中国二十四节气教案精选篇1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夏天的气温、天气、动植物的生活、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变化。

2、有细致地观察与比较能力,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夏季用品进行分类。

3、知道夏季应该注意防暑降温并体验夏天给人们特有的乐趣。

活动准备:1、夏天调查表:请幼儿画出自己找到的夏天。

2、请幼儿收集各种夏天使用的物品或图片。

3、请幼儿连续做一个月的气温观察记录,并画出曲线图。

4、幼儿用书:《夏天的秘密》、《夏季的星空》。

活动过程:1、幼儿寻找夏天的变化。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请你出去找一找,看看哪里能找到夏天?教师带领幼儿到室外,引导幼儿从周围环境的变化来发现夏天的特点。

教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发夏天到了的?你还知道夏季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喜欢夏天嘛?说说理由。

2、展示幼儿收集的夏季用品,学习分类的方法。

教师:我们夏季都会用到一些什么特别的东西呢?请幼儿介绍并展示幼儿收集的物品。

教师:夏季有这么多特别的东西,我们将它们这样分类呢?3、结合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看气象记录,讨论夏季应该注意的事项。

教师:这是小朋友做的气象记录,你发现最近的气温又什么变化?教师:气温越来越高,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教师提醒幼儿应该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少在室外活动,少吃冷饮,注意饮食卫生等。

幼儿园小朋友多有的吃有的喝还有的玩呢!(记者张伟)-年6月21日是今年的夏至日,夏至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开始,也是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的一天,从夏至开始,白昼时间逐渐变短,夜晚时间变长。

夏至即将来临,为了让幼儿感受夏至,了解夏至的风俗习惯,6月18日,惠济区古荥幼儿园开展“夏天的味道”节气系列主题活动。

夏至时节,瓜熟蒂落,幼儿园准备了创意水果拼盘、臊子酸汤面和绿豆汤,和小朋友一起品尝美味的食物吧!结合“夏至”的节气特征,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视频动画,让幼儿了解到“什么是夏至”“夏至吃什么”“夏至人们做什么”等风俗习惯,进一步认识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024年二十四节气教案5篇

2024年二十四节气教案5篇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准备工作:
两张挂图,一个西瓜。
活动流程:
一、进口
户外活动,感受夏天。
指令:“小朋友,夏天到了。我们站在院子里。你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感受夏季天气的特点:非常热)
二、拓展
1、室外观察,寻找夏季植物的特征。
说明:“孩子感觉很热。我们去看看夏天的小花小草大树是什么样的!”
(1)让幼儿观察各种植物,并谈论他们的发现。(比如大树的叶子很多,有的叶子被太阳晒干了,草和花也被晒干了等等。)
冬至,吃水饺。我国北方冬至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色鲜味美、满口生津、老少皆宜。相传“医圣”张仲景,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用面皮包裹成耳朵样子,制作成“驱寒矫耳汤”给乡亲,吃后冻烂的耳朵就会变好,固有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3.画九
所谓的画九,是指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2)展示各种雪花图,让幼儿仔细观察,说出这些雪花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结合视频《雪花是如何形成的》,向幼儿讲解雪花的分子组成及形成过程。
3、科学小实验《制作雪花》(25分钟)
所需材料:吸水树脂,色素,清水,一次性水杯
活动过程:
(1)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2)教师简单讲解实验原理:吸水树脂有非常强的吸水性,吸水后会膨胀成水凝胶,像雪花一样。
一、小雪花飘来了1.冬天来了,北风呼呼的吹,吹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它是谁?
2.教师手捧雪花,吹起来,模仿雪花在风中飘落的`情景。
3.一片片小雪花从哪里飘下来?它是怎么从天空中飘下来的?你能用动作表演吗?(请个别幼儿表演)4.雪花飘到树枝上、飘到房顶上、飘到草地上、飘到窗户上。它敲着窗户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沙沙沙沙沙)二、1.小雪花从哪里飘下来?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教学提纲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教学提纲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小学综合实践《认识二十四节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三篇

小学综合实践《认识二十四节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三篇

小学综合实践《认识二十四节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三篇【篇一】小学综合实践《认识二十四节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认识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个节气名称。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划分依据。

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常识。

3.探索节气含义及民间谚语等文化内涵。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给子孙后代带来的无尽财富,引导学生感悟“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各个节气的含义及民间谚语等文化内涵。

难点: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准备日历、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一看到《认识二十四节气》,你想到了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节气?你能说出几个你所熟悉的节气?由课题引入《节气歌》,大家齐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是干什么用的?与什么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吧!板书:认识二十四节气。

走入课堂(一)解惑二十四节气1. 观察日历,说出你的发现。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2.节气的划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365 天分成 24 段,分列在 12 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气候、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 2 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的由来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农业社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根据对天气和季节变化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一套规律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二)走进二十四节气。

1.把班级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是春季组、夏季组、秋季组和冬季组。

每个大组又以四人一小组讨论课前搜集的表格资料:每个季节有哪些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和含义是什么。

讨论完之后,各季节组的代表汇报交流。

24节气的教案优质6篇

24节气的教案优质6篇

24节气的教案优质6篇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优秀教案的详细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控教学进度和节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24节气的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24节气的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了解简单的大雪文化,知道小雪的由来与相关习俗。

2、理解大雪儿歌的含义,并大胆尝试复述。

3、知道冬季如何防寒,保护自己。

二、活动准备1、ppt故事《二十四节气图画故事|第二十节大雪》或图片+老师讲故事的形式。

2、儿歌大雪到,大雪到,天寒地冻开始了。

冷风吹,雪花飘,山川树木尽萧条。

穿厚衣,带厚帽,加强锻炼身体好。

3、节节虫身体中间留出空白可添画的部分三、活动过程1、故事图片(节节虫、吉鸟、大尾鱼)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讲述故事内容,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大雪的节气特点。

(1)大雪的天气是怎样的?(2)大地、树木都有些怎样的风景?(3)在天冷的时候,我们要怎样保护自己,抵抗严寒?小结:在二十四节气中,大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寒气降至零下形成雪,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是小雪节气的原本之意。

小雪过后,要要添加厚实冬衣保暖,还要加强身体锻炼。

3、添画节节虫:小班可以只涂色,中大班加入数物对应的内容。

4、健康领域还可以延伸,给树木的防寒和小朋友保暖,大雪后的食物(腌腊肉、吃糍粑的风俗,不挑食,多吃黑豆、黑木耳、鲫鱼等良好饮食习惯)。

四、活动延伸24节气的教案篇2一、活动目标1、了解大雪节气后,南北方气候的变化。

2、了解各地相应的习俗(给树木保温、腌腊肉、吃糍粑等)。

3、知道冬季树木保温的方法。

4、体验串山楂,提高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1、用草秸包裹树木的图片、腌制腊肉、制作糍粑的过程图、草秸草绳(或薄膜纸、绳子)山楂、木签。

2、谚语:节到大雪天下雪;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瑞雪兆丰年;大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等。

三、活动过程1、通过图片简单了解大雪节气时各地的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习俗。
大暑
(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
大暑时节,长江 中下游地区处于 炎热少雨季节。 要多吃绿豆、冬 瓜、多喝水消暑。
立秋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秋天开始啦, 天气会慢慢凉 快下来。梧桐 树叶开始变黄,
落下来。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
火辣辣的夏天就 要结束,农民们 抢收、抢晒农作 物。民间有放花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 很久以前,人们没有日历,他们只能观察太阳,来确定现在是什么季 节。如果是春天,他们就要播种;如果是夏天,他们就要除虫;如果 是秋天,他们就要收获;如果是冬天,他们就要休息。
雨水
(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
温暖的春风吹 过,冬天的冰 雪都融化了, 空气变得湿湿 的,下雨天就
变多了。
惊蛰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天气更加温暖, 打雷的天气变 多了,雷声把 冬眠的小动物 们都吵醒了。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太阳照在地球 的中间,将白 天和黑夜一分
为二。
清明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
北方已经是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俗语:瑞雪兆
丰年。
冬至
(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
冬至又被称为 “小年”至这天, 黑夜最长,白天 最短。北方吃饺 子,江南吃汤圆。
小寒
(每年的1月5日或6日)
北方:小寒大寒, 滴水成冰;江南 一带:小寒大寒, 冷成冰团。梅花
• 观察久了,聪明的古人将一年分成了24块,每一块的开始是一个特殊 的日子,二十四个日子加在一起,就是“二十四节气”。
• 于是,人们跟着二十四节气播种、除虫、收获、休息,过着幸福的一 年又一年。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立春
(每年的2月4日或5日)
立春代表春天 的开始,万物 复苏、生机勃 勃,一年的四 季正式开始啦!
气候清爽温暖, 草木发芽、万 物生长;人们 来到户外踏青、 吃青团,祭祀
祖先。
谷雨
(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
雨水滋润大地, 粮食、农作物 得以生长。
立夏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
夏天正式开始, 天气越来越热, 万物长得越来
越快啦!
小满
(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
大麦、冬小麦等 农作物,已经结 果、籽粒饱满, 但还没成熟,所
盛开。
大寒
(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
数九严寒,最寒 冷的时期到来。 冬日进补,抵抗 寒冷。民间有打 年糕的习俗。
以叫小满。
Hale Waihona Puke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
农民开始了忙碌 的田间劳作,播 种有芒的谷类作 物。芒种时节, 南方梅子成熟, 可以制作梅子酒。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这一天白天最长、 夜晚最短,天气 变得热热的,午 后常有雷阵雨天 地万物也长得最
快!
小暑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
小暑为小热, 还没到最热的 时候。在我国 很多地方,有 “小暑吃藕”
灯的习俗。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
白露时节北方秋高 气爽,南方秋雨绵 绵。天气转凉,地 上的水汽碰到冷的 东西,变成了白白
的露珠。
秋分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
和春分一样太阳 照在地球的中间, 将白天和黑夜一
分为二。
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秋季结束,露水 增多,气温更低。 北方正是玉米丰 收,种植冬小麦
的农忙时节。
霜降
(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天气更冷,露 水凝结成霜。 菊花此时盛开, 民间有吃柿子 养生的习俗。
立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寒冷的冬天要 开始了,北方 家家户户有吃 饺子的习俗。
小雪
(每年的11月23日或24日)
北方已经开始 降下小小的雪 花。民间开始 做腊肉,晒鱼 干,吃糍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