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易庆竑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江北,400020)

摘要: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组织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国教育信息技术

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该课题围绕信息技术促进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模式、环境特色、评价方式、留守儿童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等研究内容,聚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通过发展子课题展开系统研究。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该课题在论证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环境的改造,形成中小学在线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进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33式”;融合;创新

引言

教育信息化要求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深入应用。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彻底变革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可见,两者是同理同脉的。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关系到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1]为了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切实提高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实效,发挥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1年6月,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简称:市技装中心)启动《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申报工作,并于8月被中央电教馆确立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13920171,研究周期为3年。在过去的2年时间里,市技装中心围绕“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这一命题开展行动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完成了研究计划提出的阶段性任务。

一、该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在社会科学领域,着重科学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行动科学试图既在具体的情境中采取行动,又来检验那些概念化的理论。”“它(行动科学)是不同于既存状况的另一变通途径,认为在社会行动者的价值选择下,可以产生根本性的变革。”[2]《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总方向是依靠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发挥计算机网络跨越时空、沟通灵活的特点,开发、利用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学习中更好地发展和提高。”[3]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创新发展。该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丰富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优化课程实施策略,构建课程评价新机制,推进全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

该课题从重庆市中小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

创新、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环境变革、新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网络技术优化留守儿童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为主要研究内容。该课题研究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中心,总结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创新经验,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参研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指标,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信息素养,切实将支撑并引领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发展的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分析现有文献,吸纳“十五”、“十一五”期间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该课题的顶层设计、子课题规划和流程控制设计,凸显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阶段,收集、汇总、分析过程资料和数据,总结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最后,在中期总结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完善研究设计,推进研究成果的多渠道物化,总结子课题研究成果,完善后期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二、总课题顶层设计与流程控制设计

该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优化行动是行动研究法的精髓和准则。因此,研究者从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论证形成了“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评价方式”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作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总课题的顶层设计和研究流程控制设计。

该课题是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改革的大构架,具有目标大、内容丰、环节多、难度高、周期长等特点,仅凭课题组的几名研究者难以取得实效,需布局若干子课题展开研究。因此,顶层设计包括《实施规划》和《子课题指南》两大基础方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顶层设计

如图1所示。《实施规划》是该课题的基本框架,其主要功能是论证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原则、研究目标和实施策略等大问题。《子课题指南》主要完成总课题研究内容的布局指导。总课题组在拟定《子课题指南》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特别突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供全市中小学确定选题时参考,不仅体现了重庆市的基础教育特色,还凸显了该课题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特点。

----流程控制设计

流程控制设计需体现“子课题立项”、“子课题研究过程”、“协作交流”、“中期评估(总

结)”、“成果物化交流”和“研究报告”等关键环节的逻辑关系与推进程序,为该课题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提供技术路线和控制依据。如图2所示。 《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

总课题组

《总课题实施规划》

《子课题申报指南》

《子课题管理意见》

《协作交流方案》《中期评估细则》《成果物化交流方案》

总结研究成果

国家级、《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研究》子课题、市规划办专项课题子课题布局关注度分析《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报告邀请参加要求参加图2 《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流程控制设计研究过程

(协作交

流、中期

总结、成

果物化、

结题)

三、子课题承研单位及关键词分析[4]

子课题承研单位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子课题研究者分布状况。据统计,91项子课题的承研单位由小学、初中、高中、区县技装管理部门、区县教委组成。其中,小学有46所,占总数的50.5%;初中22所,占总数的24.2%;高中14所,占总数的15.4%;区县技装管理部门7个,占总数的7.7%;区县教委2个,占总数的2.2%。如图4所示。由一线中小学承研的子课题数达到90.1%。可见,该课题的主要研究者是中小学一线教师,覆盖了小班到普通班、年级到学段、学校到区域。

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包含着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等重要信息,研究者通过分析课题名称关键词成功地发现并把握了一线研究教师的关注点。研究者通过对该课题子课题所包含80个关键词进行归类分析,得知所有子课题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如下20个方面:(1)教育信息化,(2)农村中小学教育,(3)教育环境变革,(4)教学创新,(5)教师专业发展,(6)教学策略,(7)教育模式,(8)网络教研,(9)课程呈现方式,(10)教学方式,(11)师生互动方式,(12)学习方式,(13)评价方式,(14)课程实施,(15)均衡发展,(16)教学模式,(17)留守儿童教育,(18)教育创新,(19)应用案例,(20)生态课堂。显然,涉及上述20个方面的研究不是完全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依赖的,代表着该课题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者以此作为进一步修正、完善研究设计的依据,无疑将增强该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聚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提高一线教师行动研究水平

客观上,该课题研究聚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这一主题,从信息技术在课前(备课)、课中(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中的巧妙运用着手,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