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教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中国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掌握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可能还有一定的疑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

2.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3.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

2.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理差异案例资料。

2.制作PPT,展示中国地理差异的图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地理差异。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地理差异案例,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差异的存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列举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加深对地理差异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差异。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和主要表现。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2.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地区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经过看图、读图,进一步牢固、提升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各种课堂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参加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地区的划分界线。

【教课难点】1.秦岭-淮河线南北双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由。

2.我国四大地划分界线的划分依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教课过程一、【抛锚】设置情境,引出问题1.创建情境春节假期,全国各地的旅行都火了起来。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景观图片。

2.确立问题这些景观图片代表我国什么地方?从图片中,你们发现它们存在什么差异?二、【探锚】研究问题,分工合作3. 自主学习降水、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景观差异明显。

是什么原由以致这类差其他呢?请同学们从气温、地势的分布等方面描述我国的地理差异。

4. 协作学习同学们从以上图片找到了我国各地差异明显的原由了吗?假如存在困难,获取答案。

纬度要素:冬天南北温差大。

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

海陆要素:年降水量分布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递减。

地形要素:我国地形特色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5. 合作交流我们可以小组协作,举例说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提示:可以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睁开描述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广州人:我们一般午后要休息一会,夜晚9 点今后喜爱走上大街,很晚才回家。

哈尔滨人:我们一般午后不休息,一年中除夏天外,夜晚8点今后,大街上就极罕有行人了。

这类作息时间差异是什么原由造成的呢?天气差异:广州天气酷热,昼永夜短;哈尔滨天气严寒,昼短夜长。

广州的冬天,赏花、赛龙舟、游泳;哈尔滨的冬天,看冰雕、打雪仗、滑冰。

在自然环境差其他基础上,人类活动也表现明显的差异。

我国农业拥有西牧东耕、的分布特色。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案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地理的差异,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 认识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的地理意义。

3.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各区域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什么是地理区域划分呢?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根据不同气候划分出不同的气候类型区,根据气温不同划分的温度带,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划分的干湿地区等等,都是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师:你还能举出其他地理区域划分的例子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指导读图,自主解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1.认识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

2.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3.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这一环节很有必要。

教师: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我国地域辽阔。

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和经济活动、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位置和范围。

教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我们以气温为例,出示分别位于四大地区的成都、石家庄、吐鲁番和拉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找出四地在气温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教师:对比四地1月平均气温,我们发现成都1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其他都在0度以下;对比7月平均气温,我们发现拉萨的夏季气温最低。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教课方案【核心修养】人地协调观、地区认知、综合思想【教材剖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区部分的连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叙述中国地理概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色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论述我国不一样地区的地理差别。

作为中国地区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不过对地区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掌握地区的差别,为后边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色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因为后边的地区选择不可以过多,选择的地区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以后,才能防止在详细地区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所以,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剖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地理思想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连接上还存在必定的缺点。

【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别。

学习动词是指出,学习水平是运用,学习内容是“ 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

【教课目的】1.经过阅读有关地图,剖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和成因。

2.能够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剖析“秦岭 - 淮河”一线南、北双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别,从而说出“秦岭—淮河” 一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地区的区分,认识不一样种类的地理地区。

4.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地区的名称,指出它们大概的地点和范围,剖析确立其分界限的主导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四大地理地区的区分的标准2.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教课方法】1 / 7自主、合作、研究、议论法【教课过程】导入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本班进行不一样类其他分组,并说出区分依照。

学生会以“性别”、“身高”、“头发长短”、“能否近视” 为依照来分组,从而得出班级分组能够分红多种种类的组,同一个人能够是好多组的成员。

其实地理地区区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区分方法近似,不过区分的依照应是地理因素而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共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共2课时)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体会秦岭—淮河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对比归纳。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来一次穿越我国春节之旅,从海南→上海→黑龙江、从海南→陕西→新疆、从陕西→西藏。

为什么同是春节,各地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地理差异显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二、新课学习(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环境差异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无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

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影响因素是地势因素。

2.人类活动差异农业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人口、城市、交通线差异:东密西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高、西部低作息时间差异:读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说一说这种作息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拓展延伸:文化传统之中国各地中秋节习俗的差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区域划分以及各区域的地理差异。

本课时重点讲解第一节内容,即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轮廓、地理位置有一定了解。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对学生地理差异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掌握地理差异的概念,能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2.难点:地理差异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区域,让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加深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素材,如地图、图片等。

2.设计教学案例,准备讨论题目。

3.安排课堂活动所需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轮廓和地理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如气候、地形、植被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选取典型的地理差异案例,如南北方地理差异、东西部地理差异等,让学生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4.巩固(10分钟)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地理差异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

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差异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2.教学资源:地图、统计数据、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引导他们发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分组讨论: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如:气候、地形、植被、水资源等。

2.分析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四、案例分析1.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地理差异”为例,让学生分析两个流域的地理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地理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等。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克服地理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我国地理差异示意图。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地理差异,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地理差异,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据图说出本区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

2能根据本区的资源分布,分析本区的主要城市的工业部门。

3调查或查找资料说出北方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并能分析其原因。

4通过调查及查找资料说出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本区的资源,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形成原因。

2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北京的职能,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及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北方地区的主要工业中心及工业部门。

2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

三、教学难点
工业基地形成条件。

四、活动设计方案
1通过调查或查找资料分析北方地区的资源。

2从图中看北京,分析北京的城市职能。

五、教学方法
综合法(谈话法、图示法、调查研究法等)。

六、教学手段
投影、挂图。

七、教学过程(见下表)
续表
(4)讨论:工业基地形成条件,
用框图形式把它表示出来。

能源基
地和工业
中心
辽中南地区形成工业基
地的条件是什么?
提供《北方地区矿产、
城市和铁路分布图》
引导学生分析辽中南工
业基地形成原因。

(1)根据工业基地形成条件,
读《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
分布图》,分析东北辽中南工业
基地形成条件。

(要求说得具体,
如原料要求说出矿产名称及产
地、交通状况要说出具体铁路的
名称)
(2)总结北方地区矿产种类:
能源矿产丰富。

(3)根据矿产条件,分析辽中
南工业基地可发展的工业门类及
工业部门。

续表阶段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
续表
心。

课后反馈
读图:这是我国东部季风区一个城市,它能成为工业中心吗?它具备了哪些条件?能发展哪些工业部门?如果建一个钢铁厂,请你选择厂址在图上用“O”标出。

【板书设计】
五、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
1工业基地形成条件:
2辽中南工业基地
3京津唐工业基地
环渤海工业区域
4陇海线沿线工业中心
七、北方人民的生活
八、首都北京: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课后小结】
充分运用图像信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20577 5061 偡27275 6A8B 檋30400 76C0 盀22279 5707 圇
39246 994E 饎_=>gc40670 9EDE 點36651 8F2B 輫B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