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霍尔果斯海关口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应急防控

霍尔果斯海关口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应急防控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以下简称“口岸”)突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原国家质检总局《口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管理技术方案》、原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的通知(国质检卫〔2017〕195号)、WS286-200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霍尔果斯海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霍尔果斯海关突发公共事件专家咨询评估办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定,结合霍尔果斯海关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为本关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项预案,适用于霍尔果斯口岸出入境人员SARS疫情防控。
2 疾病概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具有传染性强、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和危害大的特点。
潜伏期:通常限于两周以内,一般为2天-10天。
传染源:主要为SARS患者。
传播途径:近距离通过飞沫传播,中距离通过气溶胶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但儿童感染率低。
3 管理机构3.1 霍尔果斯海关成立口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关长担任组长,主管副关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和指挥本级海关管辖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应急工作。
3.2 霍尔果斯海关成立口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由分管关领导任组长,各相关科室人员组成。
负责口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3.3 成员单位:办公室、人事政工科、综合业务科、监管一科、监管二科、监管三科、监管四科、查检一科、查检二科、查检三科、查检四科、财务科、技术科。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护理

Fig 14: (day 6 after onset of symptoms) Diffuse and widespread consolidative changes in both lungs (patient is intubated)
Fig 13: (day 5 after onset of symptoms) Multi-focal confluent areas of air-space opacities in both lungs
• 发热、咳嗽等、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增高、胸片肺炎 改变 • 潜伏期短者,症状重 • 早期病例重
预后:
• 多数病例病程似乎与治疗无明显相关,预后较好 • 少数病人病情进行性加重,约7%的病例需人工通 气 • 经统计病死率约9.6% • 大环内酯抗生素治疗效果多不明显
肺部病变
肺部病变
肺部病变
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死亡: 84(12.52%) 730(9 .41%) 占全球比例:7754/8427(92 .01%)
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2)
2. 症状体征
•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T>38℃,偶有畏寒;
• 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
——发热及相关症状
• 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 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 痰,偶有血丝痰; • 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 , 气促 , 或呼吸窘迫。
A 34-year-old presented with 3-day history of fever, chills and malaise
Figure 3 - CXR another 3 days showed marked resolution of the consolidative changes in both lungs after treatment Figure 1 - CXR on admission showed ill-defined air space opacification in periphery of right lower zone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防处置程序参考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试行)1背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简称SARS)是由SARS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播迅速、病死率较高。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场众多,商品流通、人口流动十分频繁,存在着发生疫情的严重威胁。
为了科学、规范、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指导各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防疫情发生、扩散和蔓延,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制定本技术方案。
2疫情分级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的病例数、传播速度、流行范围和趋势,分级实施控制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预防控制效果。
2.1 W级疫情与我省通航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其他省、已有疫情发生,我存在疫情输入可能。
本已有疑似病例,但未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
2.2川级疫情其它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有疫情或疫情骤增,本已检出输入性临床诊断病例。
2.3 n级疫情已出现继发感染的散发病例或局部性暴发(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疫情在本传播。
2.4 I级疫情本发生疫情的暴发或流行。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与分级响应3.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1)要确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点,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承担疫情的监测、报告与预警,及时掌握、分析、报告疫情动态,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判定疫情性质。
(3)负责疫情现场处置、控制和评价,做好疫点的卫生处理工作,指导村(居)委会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4)推行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5)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测工作。
(6)做好技术与物资储备。
(7)对有关人员开展预防控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8)对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分诊和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消毒产品和防护用品的质量、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措施进行指导。
非典防范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是一种传染性强、发病急、病情重的呼吸道传染病。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严密防控非典疫情,确保疫情不扩散、不升级。
2. 提高公众对非典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
3. 做好疫情监测、报告、隔离、治疗等工作,降低非典死亡率。
4. 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维护社会和谐。
三、组织机构1. 成立非典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非典疫情防控工作。
2. 设立非典防控指挥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协调各部门工作。
3.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村)等成立非典防控工作小组,负责本辖区内的非典防控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
2.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非典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3. 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公共场所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4. 加强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落实防控措施。
5.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范诊疗行为,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五、应急响应1. 疫情预警:当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实行分级响应。
2. 隔离观察: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确保不扩散。
3. 疫情报告: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部门报告疫情,确保信息畅通。
4. 医疗救治:组织医疗力量,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5. 社区防控:对病例居住地及周边区域进行封控,落实防控措施。
六、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设立非典防控专项资金,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2.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防疫物资,如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
3. 人员保障:组织专业防疫队伍,加强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4. 信息保障: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全面。
七、预案实施与评估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医疗物资保障
储备充足的防护用品
01
如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隔离眼罩等,以保
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储备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02
如磷酸奥司他韦(Tamiflu)等,以备不时之需。
确保消毒液和消毒器械的供应
03
如医用酒精、84消毒液、紫外线消毒灯等,以保障消毒工作的
进行。
生活物资保障
目的和意义
制定应急预案旨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和身体健康。
实施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降低感染风险、减少传播途径具有重要 意义。
02
应急组织及职责
应急指挥部
01
02
03
统一指挥
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调度 全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 。
组织协调
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应急 处置方案,制定相关政策 和措施。
针对不同等级的疫情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 处置措施,包括医疗救援、社会防控、物资 保障等。
制定宣传教育方案,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知 和防范意识,同时针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心理 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强心理健康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醒公众注 意自我调节情绪和保持心态平衡,增强自信心 和应对能力。
06
监督与评估
监督检查
确定监督检查的对象和内容
包括对疫情报告、疫情控制、预防措施、实验室检测、医疗救 治、应急物资储备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抽查等方式,确保监督检查工作的有 效实施。
如果在年度内,疫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 或者新的疫情暴发,需要及时对预案进行 修订,以应对新的挑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管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卫生部对全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监测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任务。
第五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清洁环境,提高群众防治意识,发动社会力量群防群控,切断传播途径。
第六条按照国家规定,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防治工作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参与防治工作发生疾病、残疾、死亡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第七条卫生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开展地区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防治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鼓励、支持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有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者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方案一、培训背景近年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全球范围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威胁。
为了提高我国应对此类疫情的能力,加强防治知识的普及,我们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二、培训目标1.提高参训人员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
2.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知识,提高防治能力。
三、培训对象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相关人员。
四、培训内容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控措施、个人防护方法。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疫情监测、报告、调查与处理。
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策略、疫苗接种、健康宣教。
五、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授课、讨论、案例分析等。
2.线下培训:组织实地考察、现场教学、模拟演练等。
3.自学:提供培训资料,鼓励参训人员自主学习。
六、培训时间1.线上培训:共10课时,分为5次课程,每次2课时。
2.线下培训:共2天,分别为第一天实地考察和第二天现场教学、模拟演练。
七、培训师资1.邀请具有丰富防治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
2.邀请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相关人员参与授课。
八、培训效果评价1.培训结束后,组织闭卷考试,检验参训人员的学习效果。
2.对培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优秀学员给予表彰。
九、培训组织1.主办单位: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2.承办单位:医疗机构、专业培训机构十、培训费用1.线上培训:免费2.线下培训:根据实际情况,收取适当费用十一、培训注意事项1.参训人员需按时参加培训,不得迟到、早退。
2.培训期间,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
十二、培训展望通过本培训方案的实施,期望参训人员能够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知识,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为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构建健康中国而努力!注意事项一:培训期间纪律要求解决办法:明确培训纪律,提前告知参训人员准时参加培训,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如何传播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如何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重症综合征(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系统传染病。
SARS曾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造成严重的卫生危机和社会动荡。
了解SARS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预防疫情扩散的重要一环。
怎样传播1.接触传播:SARS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病人的体液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空气中的飞沫中可能含有病毒颗粒。
健康人在呼吸这些悬浮的飞沫或接触污染物表面后再接触面部黏膜(如眼睛、鼻子、口腔)时,有可能感染SARS病毒。
2.气溶胶传播:一些研究表明,SARS病毒有可能通过患者呼吸时产生的气溶胶传播,也就是说,空气中的微小液滴中悬浮的病毒颗粒可以被吸入而感染。
3.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的皮肤接触、共用物品、家居空气和医疗器械等途径也可能导致传播。
4.消化道传播:研究发现,SARS病毒也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并排泄,尽管此途径的传播风险较小。
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口鼻眼等面部黏膜地方是最基本的防护方法。
尤其在接触患者、医护人员、疑似感染者、传染物品后一定要彻底清洁双手。
2.佩戴口罩:在公众场合或接近患者时,佩戴医用口罩能够有效减少呼吸道飞沫对口鼻的侵害,防止感染。
3.保持适当社交距离:尽量避免与可能感染者密切接触,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4.避免去医院或公共场所:在疫情爆发期间,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前往医院或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
5.加强通风:保持室内通风,适度开窗,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6.定期消毒: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等,以减少病毒存在的可能。
通过以上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SARS病毒的传播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同时,及时观察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接触史,以尽快确定病因并采取控制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现者: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 卡罗.乌尔巴尼 Carlo Urbani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一、病原学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病原学
SARS冠状病毒(SARS-CoV)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80-140nm,外周有钉突样冠状突起 2003年3月香港大学科学家率先宣布从患者
鼻咽标本中分离培养得到SARS病毒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0
40 The first case 20
60
Feb.2003; Other provinces:1-2 weeks
80
Case
Peak: Guangdong:the first 20 days of
100
120
140
Total BJ GD
160
180
Duration: Guangdong:long duration Beijing: fast rising,fast declining
2003 5327 349
2004 10
1
合计 5337 350
病死率 6.55% 10.00% 6.5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地区分布
从全球范围看,病例分布于32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加拿大和 新加坡,占全球病例总数的97.8 %
从全国大陆范围看,病例分布于24省、市、自 治区,266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北京、 广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等地,占大 陆病例总数的96.7%
《传染病防治法》
列为乙类传染病 实行甲类管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SARS的危害
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 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引起公众的恐慌 – 影响正常的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
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 对中国经济损失约为2100亿元
对政治、外交的影响
– 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 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
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 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出现 ARDS时
极少数刚出现症状时即有传染性 退热后传染性迅速下降
未发现潜伏期和恢复期病例具有传染性 人类最初感染来源:可能为动物
某些携带或感染SARS冠状病毒的动物
USA 27
Hongkong 1755 Taiwan 346
>=1000 100-999 10-99 1-9 0
Vietnam 63 Singapore 23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时间分布
病例时间分布
首例发生时间:广东佛山市首例为2002年11月份 广东:2月高峰,3月病例显著减少 北京:3月出现,4月高峰,5月有减少趋势
2003-1-4 2003-1-11 2003-1-18 2003-1-25
2003-2-1 2003-2-8 2003-2-15 2003-2-22 2003-3-1 2003-3-8 2003-3-15 2003-3-22 2003-3-29 2003-4-5 2003-4-12 2003-4-19 2003-4-26 2003-5-3 2003-5-10 2003-5-17 2003-5-2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SARS病例的职业别发病率(1/100万)
发病率 (1/100万) 70
60
50
40
30
20
10 0.26
0
农民
57.57
0.89
学生
5.93
8.05
1.69
2.1
商业人员 家务待业 干部职员 离退人员 医务人员
职业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症状期患者
城市多于农村(城市病例占总病例81.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ARS probable cases
(2002.11.1-2003.7.31) n=8096, 774 deaths in 29 countries
Canada 251
Mainland China 532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全球疫情概况
WHO网站(2004年4月21):2002.11.1~ 2003.7.31全球SARS累计发病、死亡数 发病数 死亡数 病死率 8096 774 9.5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大陆疫情概况
中国大陆2003、2004年SARS疫情统计
年份 发病数 死亡数
二、流行病学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疫情回顾
2002年底首先在我国广东省出现,其后 迅速蔓延至全国24个省区及全世界32个 国家和地区,流行到2003年7月终止。本 次流行后相继在新加坡、台湾、北京和 安徽等地出现了SARS的实验室感染案例。 此外,在2004年初广东省出现了零星散 发病例。
岁年龄组,占85.29%
中青年发病构成多 老年人发病数少,但发病率并不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人群分布
职业分布特点全国报告临床诊断病中:医务人员996例,约占18.8%,居第一位 其他主要职业依次为离退人员(10.44%)、
工人(8.95%)、公务人员(8.85%)、家务及 待业人员(8.46%)、学生(8.21%)
尚无规律可循,季节性尚难定论
突然发生,不到一个年度 强大的人工干预
传播途径分析:冬春季发病较多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Date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2002-11-16 2002-11-23 2002-11-30
2002-12-7 2002-12-14 2002-12-21 2002-12-28
SARS cases by date of onset in Mainland China,Beijing, Guangdong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时间分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与防控
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特点
各年龄组都有发病 儿童低发——发病数、发病率均低,有
待于进一步研究 全国报告临床诊断病例主要集中在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