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2024

引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CoV2)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卫生危机。
在控制传染链的过程中,医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医院提供一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以帮助医院管理和控制感染的风险。
概述感染控制是医院中应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关键。
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减少感染风险,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本指南将提供一系列的标准和措施,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感染控制需求。
正文1.划定传染区域\t1.1根据感染风险评估划定区域边界\t1.2确保传染区域的标示清晰可见\t1.3设立准入和出口管理点2.有效使用个人防护装备\t2.1提供适中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质量合格\t2.2培训医务人员正确佩戴和脱戴个人防护装备\t2.3实施定期的个人防护装备检查和更新3.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t3.1加强手卫生措施,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使用合适的消毒剂\t3.2采取有效的呼吸道卫生措施,如正确使用口罩和采取咳嗽礼仪\t3.3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和环境4.管理病例和疑似病例\t4.1建立病例识别和报告机制\t4.2设立隔离区域,并确保隔离措施严格执行\t4.3进行疑似病例的快速诊断和隔离5.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宣教\t5.1提供针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培训课程\t5.2定期组织演练和模拟应急演习\t5.3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加强公众教育总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是医院在面对全球流行病时必备的工具。
通过划定传染区域、有效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管理病例和疑似病例,以及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宣教,医院能够降低感染风险,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感染控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控制措施,以确保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护理常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重点是体温和呼吸的变化。
2.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及肺部体征等肺炎表现及变化。
3.观察动脉血气分析等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心理状况。
【护理措施】
1.按传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给予严密呼吸道隔离,保持良好的通风。
2.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氧耗。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脂饮食;持续高热者给予清淡、易消化半流饮食。
4.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5.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治疗,及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6.患者高热、呼吸衰竭等分别按相应的护理常规。
7.安慰和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作斗争;关心和陪伴患者,消除患者紧张、害怕、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
【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和消毒隔离基本知识。
2.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继续服药,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保暖及预防感冒,循序渐进地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
3.嘱患者定期复查。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及时就诊。
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监督检查与评估
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进 行监督检查。
评估反馈
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反馈问题和不 足,提出改进措施。
信息公开
对应急预案的监督检查和评估结果进行信息公开,接 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支援
请求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支援,包括专家指导、物资调配、技术支 持等,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05
后期处置与恢复
病例追踪与隔离解除
病例追踪
对所有确诊患者进行追踪,了解其治疗、康复和隔离情况。
隔离解除
根据患者康复情况,解除隔离,并做好后续观察和随访工作。
环境消杀与废进行全面消杀,确保环境安全。
交通部门
负责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运输 畅通,做好交通检疫和体温检 测等工作。
民政部门
负责做好受灾群众的救助和安 置工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信息报告与发布
信息报告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应 急指挥部报告疫情信息和防控工 作进展,确保信息畅通。
信息发布
由应急指挥部统一发布疫情信息 和防控工作进展,加强舆情监测 和引导,避免恐慌情绪扩散。
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 预案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引言 • 组织与协调 • 预防与控制措施 • 应急响应与处置 • 后期处置与恢复 • 预案管理与更新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背景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 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 SARS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
专家组
由医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组成,为指挥部提供专业 建议和决策支持。
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医疗物资保障
储备充足的防护用品
01
如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隔离眼罩等,以保
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储备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02
如磷酸奥司他韦(Tamiflu)等,以备不时之需。
确保消毒液和消毒器械的供应
03
如医用酒精、84消毒液、紫外线消毒灯等,以保障消毒工作的
进行。
生活物资保障
目的和意义
制定应急预案旨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和身体健康。
实施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降低感染风险、减少传播途径具有重要 意义。
02
应急组织及职责
应急指挥部
01
02
03
统一指挥
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调度 全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 。
组织协调
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应急 处置方案,制定相关政策 和措施。
针对不同等级的疫情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 处置措施,包括医疗救援、社会防控、物资 保障等。
制定宣传教育方案,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知 和防范意识,同时针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心理 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强心理健康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醒公众注 意自我调节情绪和保持心态平衡,增强自信心 和应对能力。
06
监督与评估
监督检查
确定监督检查的对象和内容
包括对疫情报告、疫情控制、预防措施、实验室检测、医疗救 治、应急物资储备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抽查等方式,确保监督检查工作的有 效实施。
如果在年度内,疫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 或者新的疫情暴发,需要及时对预案进行 修订,以应对新的挑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临床特点
1.起病急,以高热为首发症状, 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偶有畏寒。 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关节酸痛等。 3.呼吸系统症状: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常无 卡他症状。病程第2周,即进展期时,可有频繁刺激性 咳嗽,白色粘痰,如果合并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痰的 颜色可变为黄色或无色泡沫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 气促,或进展ARDS。
RT-PCR法检查SARS-CoV
RNA
实验室检查(3)
影像学检查 ( X线和CT检查)
磨玻璃样影像和肺实变影像 绝大部分患者在起病早期多呈斑片状或网状改变 起病初期常呈单灶病变,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多,常
累及双肺或单肺多叶,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
状阴影重症患者X线胸片显示两侧肺野密度普遍增
实验室检查(2)
血清学检测
ELISA和IFA检测血清中SARS-CoV特异性抗体 IgG在起病后2周末检出率80%以上,第3周末95%
以上,病后6个月仍保持高滴度
IgM发病1周后出现,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达高峰,
3个月后消失
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特异性抗原,用于早期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
SARS临床分期
SARS的病程可以分为 初发期,约病程第1~7天; 进展期,约为病程第7~14天;
恢复期,约为病程的15~31天。如果患
者病情严重或因治疗不合理合并细菌、 真菌感染、糖尿病等并发症,则第20天 以后病情仍可能进展。 重型患者完全康复至少需要2~3个月。
实验室检查(1)
Figure 1. Chest radiography of SARS Patients. Panel A. Frontal chest radiograph in a 25-year-old woman showing ill-defined air-space shadowing (arrows). Panel B. Frontal chest radiograph in a 38-year-old woman showing patchy consolidation in the right lower zone (arrows). Panel C. Frontal chest radiograph in a 46-year-old man showing obvious area of air space shadowing (arrows). Panel D. Frontal chest radiograph in a 46-year-old man showing multiple, bilateral areas of air space disease. In all of the above no cavitation, adenopathy, or pleural effusion noticed.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如何传播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如何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重症综合征(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系统传染病。
SARS曾在2002年至2003年期间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造成严重的卫生危机和社会动荡。
了解SARS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预防疫情扩散的重要一环。
怎样传播1.接触传播:SARS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病人的体液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空气中的飞沫中可能含有病毒颗粒。
健康人在呼吸这些悬浮的飞沫或接触污染物表面后再接触面部黏膜(如眼睛、鼻子、口腔)时,有可能感染SARS病毒。
2.气溶胶传播:一些研究表明,SARS病毒有可能通过患者呼吸时产生的气溶胶传播,也就是说,空气中的微小液滴中悬浮的病毒颗粒可以被吸入而感染。
3.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的皮肤接触、共用物品、家居空气和医疗器械等途径也可能导致传播。
4.消化道传播:研究发现,SARS病毒也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并排泄,尽管此途径的传播风险较小。
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口鼻眼等面部黏膜地方是最基本的防护方法。
尤其在接触患者、医护人员、疑似感染者、传染物品后一定要彻底清洁双手。
2.佩戴口罩:在公众场合或接近患者时,佩戴医用口罩能够有效减少呼吸道飞沫对口鼻的侵害,防止感染。
3.保持适当社交距离:尽量避免与可能感染者密切接触,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4.避免去医院或公共场所:在疫情爆发期间,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前往医院或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
5.加强通风:保持室内通风,适度开窗,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6.定期消毒: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等,以减少病毒存在的可能。
通过以上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SARS病毒的传播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同时,及时观察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接触史,以尽快确定病因并采取控制措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与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例分析
17岁女性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实验室检测发现她患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通过及时治疗和隔离, 患者康复良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
病原体新发现
最新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病原体 亚型,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的起源和传播。
疫苗研发进展
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发疫苗,以预 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毒感染并 减少传播风险。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方法
1
临床评估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
影像学查
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肺部病变情况,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3
实验室检测
采集患者体液、分泌物或组织等样本,通过病原体的检测和分离,确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与 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为非典型肺炎或非典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本演示将介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与治 疗方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定义与症状
病原体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几种不同的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病症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但症状可能因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并发症
某些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炎、呼吸衰竭以及器官功能障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
• 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的飞沫携带病原体传播给 他人。
• 接触传播:通过与已感染者接触后,接触口鼻眼等黏膜,将病原体传 入自己体内。
• 空气传播:某些病原体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他人吸入被感染的 空气而受到感染。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与预防控制

疫苗接种
积极推动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 力,有效防止病毒传播。
环境卫生
保持公共场所的定期清洁和消毒, 减少病毒在物体表面的传播风险。
卫生宣教和公众意识提升
知识普及
通过卫生宣教,向公众普及疫 情知识和防控措施,提高公众 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
媒体宣传
利用各种媒体平台传播有关传 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信息,加强 公众对于疫情的重视。
社区行动
通过社区的互助和共同努力, 形成有效的防控网络,共同应 对疫情挑战。
医疗资源与应对策略
1
资源分配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关怀。
பைடு நூலகம்
2
重症监护
提供适时的重症监护和生命支持,减少病亡率。
3
科研进展
加强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科研工作,推动疫苗研发和治疗方案的改进。
病例分析和经验总结
流行状况
全球疫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危机,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和经济。
国内情况
中国作为疫情的起源地,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进行疫情防控和医疗资源的分配。
变异病毒
新出现的变异病毒对疫情的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密切关注和不断调整措施。
预防控制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 距离以及避免拥挤场所。
通过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病例,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改进预防和治疗策略, 以提高疫情应对的有效性。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 与预防控制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定义、特征和传播途径,以及全球和国内的流行状 况。探讨预防控制措施、卫生宣教和公众意识提升,以及医疗资源和应对策 略。通过病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深入探讨该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摘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病称为严重呼吸道综合征(简称SARS)。
SARS是一种以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情较重、进展快、危害大。
已证实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是引起SARS流行的病原体。
关键词:非典型肺炎一、国内外流行现状:非典于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悄然出现,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始发期后,扩散到我国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全球共波及亚洲、美洲、欧洲的32个国家和地区。
在2003年上半年暴发期间,共造成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8439人感染,812人死亡。
这些病例主要发生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被感染者中的有20%是科学家和医务人员。
二、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理1.一般措施(1)社区综合性预防:加强非典的科普知识宣传,讲明本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早期表现)、被感染的可能条件与方式、防护的基本方法,增强其自我防护能力。
促使民众有病早就医,他人有病自己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协助他人早日就诊。
流行期间减少大型集会或活动,保持公共厕所通风换气、空气流畅等。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避免在人前打喷嚏、咳嗽;勤洗手;有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或许外出到医院以及其他人多的场所时,应注意戴口罩。
2.应急处理由于目前尚无疫苗、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因此对本病的预防策略应该采取以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疫情报告:非典被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规定的时限进行报告与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疫情报告人应按照有关规定上报疫情信息,即城镇在2h内、农村6h内报告,需网络、电话双报告。
病例的订正和转归情况也要及时报告,并密切关注疫情,采取措施控制蔓延。
(2)病人隔离与消毒:采取“五早措施“,即对病人和疑似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立即用专门的交通工具送往指定医院。
提倡”早、准、严、实“,即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发现早、认的准,管理严格、措施落到实处。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指定的医院进行隔离和治疗。
疫点消毒:消毒范围包括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及其可能污染的物品(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和场所(如发病时的场所、在医院就诊与留管的场所、医院内其他有关的工作场所,以及前往医疗机构的交通工具);还应该包括可能暴露于发病者呼吸道分泌物的物体表面。
①空气消毒:保持通风,再有人情况下做好人员防护工作。
紫外线等照射消毒每天不少于1h,每天2~3次。
有效氯为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雾,20~30ml/每立方米。
②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地面湿式清扫后,用0.1%过氧乙酸或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也可用0.2%~0.5%过氧乙酸喷洒,每日2~3次。
物体表面可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0.5%过氧乙酸擦拭,每天2~3次。
③医疗用品的消毒:体温计每人1支,固定使用,每次用后用2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听诊器与血压计,可用0.2%过氧乙酸擦拭;呼吸治疗装置应用前必须完成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④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g/l)作用1~3min。
也可用75%乙醇溶液浸泡1~3min。
⑤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30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min。
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⑥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应收集到盛1500~2500mg/l含氯消毒剂的有盖容器内作用30~60min,再倒入下水道内。
⑦病人的便器、浴盆等:用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⑧病人用过的救护车、推车与轮椅等:可用0.5%过氧乙酸喷洒和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再用清水擦拭,用干燥洁净的抹布抹干。
⑨病人尸体:对病人的尸体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3)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接触者的追踪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个案调查获得的信息,及时开展对病例接触者的追踪和调查。
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隔离:①如发现接触者已出现非典可疑症状时,应立即通知指定医疗机构派专用车辆将其接入指定医院进行隔离诊治,并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调查获得的与病例接触的方式、频度、场合、场所等详细情况和已经明确该疾病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的有关知识,对接触者受到感染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对病人发病过程中的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应实施医学观察或适当的管理与隔离。
接触者信息的通报a.如病例发病后有旅行史,要将病人乘坐过的交通工具的日期、航班、车次、车厢、船舱等详细情况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媒体发布展开对有关班次交通工具乘客的医学观察和追踪调查的信息公告,以便及时发现疫情,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b.各地卫生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将非典和疑似病人患病期间乘坐交通工具的详细情况通报给途径和到达省份的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开展疫情控制和追踪调查工作,同时要将有关情况报告卫生部门。
c.如发现输入病例,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其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直接通知病例来源地的相应机构,由来源地负责追踪和调查其密切接触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由到达地按规定报告疫情,并进行调查处理。
d.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离开疫情发现地,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通知其目的地的相应机构,由到达地负责追踪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由到达地按规定报告疫情,并进行调查处理。
(4)医疗单位应采取的措施①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建立本病的专门通道。
收治非典病人的病区应设有无交叉的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疑似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应分开病房收治。
住院患者应戴口罩,不得任意离开病房。
患者不设陪护,不得探视。
病区内的各种设施、患者用过的物品以及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需按要求进行充分有效的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病区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须戴N95口罩,戴帽子和眼防护罩以及手套、鞋套等,穿好隔离衣,以期无体表暴露于空气中。
接触过病人或其他被污染物品后,应消毒双手。
②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
③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发现与报告:为筛查可能的非典、人禽流感病例,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药机构均要展开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报告。
a.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发热(>=38℃);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d,病情无明显改善。
b.非典预警指标: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非典预警病例。
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非典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例或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重点人群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能暴露于非典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如从事非典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④必须在具备生物安全防护条件的实验室,才能开展非典患者人体标本或病毒毒株的检测或研究工作,以防病毒泄露。
同时实验研究人员必须采取足够的个人防护措施。
⑤加强监测: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监测点的作用,一旦发现症状可疑病人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
及时发现所有感染者,查明与感染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接触史,落实各项控制疫情措施。
3.暴发疫情的的处理除执行散发时的控制措施外,还要做到:(1)接到报告的县级疾控机构立即到达现场进行核实,对全部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传染病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2)一旦核实,确为暴发疫情,要立即按照规定的时限和方式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进行报告。
(3)在进行病例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在发病早期,至少应采集鼻拭子(或咽拭子)、粪便和血清三种标本。
标本采集的同时要注意对同一病例采集不同病程的标本及恢复期(发病20d以后)标本等,送有条件的实验室作病毒分离。
收集急性期、恢复期双向血清备血清学检查,已确诊病原。
(4)做好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来源、传播趋向、流行经过、波及范围及人数。
(5)坚持边调查边控制的原则,采取前述的有效措施尽快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必要时,提请政府批准,由有关部门责令暂时关闭某些公共场所、停工、听课等,减少社交活动以避免扩大传播。
4.有关注意事项(1)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原则上要由两人共同完成。
同时,派出消毒专业人员到病家和病人的其他滞留地点进行终末消毒。
(2)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时,尽可能由病人自己回答调查者所提的问题,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积极配合,并如实提供病人相关诊断资料。
如病人因病情较重或已死亡,无法实施对病人的直接调查时,应通过其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人了解情况,完成调查。
调查或采样时,调查或采样人员要按照医务人员接触诊疗非典病人个人防护的有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3)个案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
表格填写要完整,不得缺项。
病例调查时,要认真、详细的了解和记录患者发病后到过的地方、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和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的有关情况。
(4)疑似病例确诊、病人痊愈出院或死亡时,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要将病人的诊断、转归情况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要登记姓名、病例编号、国标码、住院号资料,纳入当地疫情报告系统。
必要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进行随访调查。
参考文献:徐淑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见马衍辉,李金星主编《传染病应急与处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