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合集下载

怎样读古典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卷首语】刘征这里,谈一谈我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的几点体会。

第一,要着重读名家名著。

古代的诗歌,从《诗经》算起到晚清,这几千年间的作品真是浩如烟海。

乐于来问津的人应该读哪一些呢?我以为,要以文学史为线索,首先读每个时代的名家名著。

名家名著也太多,首先要读名家名著中的佼佼者,这就不那么多了。

比如,周秦时代,读《诗经》的“国风”和屈原的作品,唐代读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人的作品。

总之,先捡那些尖子读,其次再遍及各家,大量浏览。

这样说,并不是可以忽视某一时代的众多作者和作品,其中有些杰作往往是名家也望尘莫及的,但毕竟是少数。

而且名家入门,如同游泰山先登岱顶,其它的景物依次看下去就比较容易了。

第二,要知人论事。

读古典诗词,文学的索解自然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是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作家针对什么问题来写的作品。

对古典诗词要用历史的眼光来鉴赏,如不知人论事,不仅难以探知其中的真趣,甚至会出差错的。

比如朱熹的有些诗,表面是写景,实际是写他领悟圣道的感受,如果只就文字去领会,看成是写景诗,就错了。

第三,要读一些好的选本,还要读一些全集。

过去的选本有好有坏,像很流行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之类,我以为就不大靠得住。

眼下的新选本,有一些是好的,也有一些相当粗糙,要慎重择取。

至于名家中的佼佼者,最好看看他们的全集,而且兼及关于他们的评论文章。

读全集要比读选集还更有味道,不信可以试试看。

第四,不要过分相信“赏析”之类。

诗无达诂,而且诗的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来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好的赏析文字也只能给读者欣赏诗歌提供某些帮助,差的赏析文字,还会给读者造成一些错觉。

比如有些赏析文字说不到点子上,还有些赏析文字把所分析的作品说得过分好,连作者不经意之笔也要找出其中的微言大义;读这样的文字都不会有很多补益。

总之,欣赏古典诗词,主要是凭自己在反复阅读吟咏中去体味。

我有这样的经验,读一首好诗,未必一下子就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读多了,往往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尝到了它真正的味道。

柳宗元诗《江雪》意境赏析

柳宗元诗《江雪》意境赏析

柳宗元诗《江雪》意境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柳宗元诗《江雪》意境赏析柳宗元诗《江雪》意境赏析《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宋词诗词与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词诗词与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词诗词与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

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宋词诗词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拥抱大自然(第十二篇)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拥抱大自然(第十二篇)

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 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襟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 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 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 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 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 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
赏析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 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 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他认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 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 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 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 百年”成为名句。
诗·魏诗》
注释
① 亭亭:耸立的样子。② 瑟瑟:形容风声。③ 一何:多么。④ 惨凄:凛冽、严酷。 ⑤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 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⑥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创作背景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诗风格劲挺、不 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九首及若干残句。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采用的都是比兴手法。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 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 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 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 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 家代代都有新人才的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 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 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编者按: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我们也要学会鉴赏作品,那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古诗词大全600首带解释

古诗词大全600首带解释

古诗词大全600首带解释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带来古诗词大全600首,并附带解释,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第一首:《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释:这是一首描写思念故乡的诗。

作者在夜晚,床前明月的光芒如同霜一般,令人产生思乡之情。

第二首:《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这首诗表达了登高望远的壮志。

作者希望能够登上更高的楼层,以达到对更广阔世界的观瞻。

第三首:《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解释:这首诗以春江、花与月为主题,描绘了春江潮水的波澜壮阔,以及明月的美丽景象。

第四首:《青青子衿》- 骆宾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解释: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诗。

作者为了敬爱的人,心中忧思纠结,一直思念至今。

......第六百首:《渔舟唱晚》- 龚自珍泛清涟而漾漾兮,中有孤鸿之叫。

哀我者,其曷以久长兮。

解释:这首诗描绘了渔舟在水面上泛舟的情景,并通过孤鸿的叫声表达了思乡之情。

通过这600首古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诗词的深邃与美丽。

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无论是李白的豪迈与豁达,还是王之涣的壮志与追求,乃至骆宾王的深情与忧思,这些诗人们用优美的词句和奇妙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通过阅读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诗词赋予了我们对生活、对自然、对情感的深刻体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关注内心的感受。

古诗词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我们有机会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追求,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一、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

文言文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

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

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其次,我们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而这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点例句解释④互文见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在松风吹、山月照的时候,不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弹琴。

这里的“松风吹”“山月照”是互文。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是它的名句,“浮云”是眼前的景色,但也比喻游子为浮云,没有办法掌握自己漂流的动向,“落日”点出分别的时间,但是也隐含着光阴流逝、人生聚短离长的悲哀。

为什么这样来理解呢?就是因为中间两联融化进了汉魏古诗当中很多类似的意思,比如说“孤蓬”比“游子”,我们可以看曹植“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的诗句,蓬是一种草的名字,秋天它的根枯了以后就会离开泥土,被风吹得到处乱跑,所以汉魏的时候人们经常用“孤蓬”、“飞蓬”、“转蓬”这类的词来形容游子。

还有用“浮云”的比喻,有李陵诗的“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曹丕的“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不仅仅是把云的漂流比作游子的漂游,而且有一种人生没有办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

同样,“落日故人情”,我们也可以看曹植的“惊风飘白日,光阴驰西流。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落日”容易想到光阴的迅速,人生百年的短暂,游子本来已经盛年不在,但是仍然漂流在一种前景暗淡的旅途当中,所以他们分手的时候心情就可以显而易见。

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当中包含的前人诗歌里的意思,才能看出这首诗的好处。

因为这些意象都是以前的人们送别时最常见的,而且是汉魏古诗当中最常用的,所以后人经常称赞这首虽然是五言律诗,但是他有汉魏古诗的古调,评价很高。

同样,葛晓音教授从诗词内容主题以及艺术风格传承性的角度,带领大家赏析了周邦彦的《夜飞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联系体裁的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中国古诗中有古体近体两大类,古体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绝、三言四言六言,乐府;近体包括五律排律、五七言律绝等等;词有小令、长调等等。

不同的体式有不同的鉴赏标准,比如歌行长于铺叙,要求层次复迭,有波澜起伏。

欣赏时或取其气势奔放跌宕(如李白《将进酒》),或取其叙情委曲尽致(如白居易《长恨歌》),以酣畅淋漓、宛转曲折、摇曳多姿为佳。

而绝句则以含蓄为上,讲究主题和意象单纯,留有不尽之意。

由于七律是在唐代以后运用最广的一种体裁,而且表现特别复杂,葛晓音教授以七律为例,以说明不同体裁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通过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葛晓音教授清晰阐述了七律从形成到发展的变化。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前四句包含了一个故事,崔颢就把对传说的神往转化为对时空悠远的遐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的是眼前在黄鹤楼看到的景物,这就形成了一个过去和现在的虚实对照,更能触发人们关于宇宙之间人事代谢的感慨和怅惘。

这首诗既契合典故,又契合眼前景色,能够将古今登上黄鹤楼的人见到的和感触的都概括,连李白到了这个地方都无从落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就要从七律发展的特殊阶段来看。

它的好处就在于其声调美和意境美是不可复制的。

七律处在盛唐刚刚成熟的时候,它的声调和歌行的句法还不能完全区分开来。

七律是从乐府歌行来的,乐府歌行本身的配乐音乐感较强,到了初唐,人们才试图在八句乐府的歌行中提炼出对仗的、合乎格律的七律来,所以这个时候它的声调还是有一种歌行的回荡悠扬意味。

此外,这首诗悠扬的声调和诗里的意境特别协调,悠远的意境和悠扬的声调相配合,相得益彰,所以这样一种声调美和意境美是天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只有在七律早期发展的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才可能出现。

随着七律的继续发展,人们就要求它和乐府歌行能够有所区别,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内涵,慢慢地这种声调就消失了。

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当中,杜甫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可以说七律的完全成熟是到杜甫手里才完成的。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开头两句突出了一种动感,这种动感和它声调的讲究非常有关系,字和音节安排得特别密集紧凑,每句各包含三个景色,一字一顿一换,使得句式的结构和他所写的景物达到了契合无间的程度,以一种快节奏来渲染出秋气来临的紧迫之感。

秋气来得那样急促,自然也可以让人想到人生的秋天来得也是那样急促,所以就产生了恍然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只是一种单纯写景,用叠字对偶,节奏放慢了,这也是很典型的歌行式声调,使得第一联急促的节奏转化为“滔滔”、“滚滚”的气势,“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落叶的速度,让人想到秋是那样的无情,催促注定要消失的事物快速逝去,使人联想到一切有限的生命。

同样写滚滚而来的长江,他也有意加快了江水的流速。

同时这两句境界非常壮阔,自然包含了一种哲理的启示,万物都要衰落凋零,但是宇宙和生命又是永恒的,就像长江水不停地滚滚流去,却永远没有流尽的时候,所以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气象壮阔、富含理性的意境。

秋气来临的快速,自然让是人想到自己一生经历的变化,下联“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概括的是他一生的悲秋之苦。

整首诗是以一种逐渐低沉的声调,写出了他独立在秋气之中的孤独寂寞的形象。

前人对于这首诗有很多赞美,认为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有建瓴走阪之势”。

七律能够做到这样的流畅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又称赞其“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和前面的《黄鹤楼》相比较,这首诗同样一气呵成,但是它充分调动了文字在意象和声调方面的特点,通过作者自己的精心组织,努力使字句所形成的节奏声调来体现出字面意义所不能够充分表达的感受。

所以,这种声调是巧妙安排句式结构的结果,和《黄鹤楼》那种自然形成的声调是不一样的。

三、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来提高欣赏水平中国古典诗学从秦汉时代开始,到清代末年,逐渐积累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欣赏理论,他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总结创作规律的概念,如比兴、气骨、兴象、意象、意境、格调、神韵、法度等等,而且还善于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其对作品的感觉。

(一)自然和人工在中国诗学当中,自然和人工是很重要的命题。

中国古代的鉴赏理论往往强调好诗应该是天然浑成,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个观点当然正确,不过我们知道诗歌创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辨析这种观点。

实际上,除了诵口而出的名篇以外,所有的文人诗其实都要经过构思,有人为加工。

差别只是在于,有的看不出构思的痕迹,有的比较明显。

但是有的即使思理痕迹很清楚,也有很多好作品。

所以唐宋以后的理论就逐渐倾向于一种共同的认识,即“由巧思而达致自然,是诗歌的很高境界”。

陶渊明向来被大家看作是自然的典范,杜甫向来被看作是人工的典范。

拟古其八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陶渊明自己追求自然,他的为人和他的诗经融合在一起,那就再自然不过。

可是实际上陶渊明的很多诗也是很用心构思的,这首诗就是说明这一点。

这首诗的构思原理,就是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一个虚拟的情景,这种构思在陶渊明之前就有了,但是陶渊明写得更加抽象,很容易让人想到现代绘画派里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其实手法很现代。

我们知道,魏晋诗里对人生道路的探寻是很常见的主题,这时期一般是不会去追求巧妙的构思,陶渊明这首诗虽然看起来很巧,但实际上就是把他的思想感受和情绪进行高度概括之后产生的一种奇特效果,所以全诗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十分自然。

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杜甫的诗往往含义很深,表现的变化也很多,所以我们读杜诗,就一定要先理清他的思路,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妙处。

这首诗含蓄而且富有神韵。

时值暮春,花谢花飞,眼看着落花流水春去也,诗人不禁把酒伤怀。

安史之乱后,曲江一片萧条,门可罗雀,石麒麟倒卧在高冢之前;恰逢诗人官场失意,朝不保夕。

诗人面对此时此景,百感交集,想举杯消愁、及时行乐,结果却是愁上加愁。

诗人只是抒写了最典型而且最有特征的东西,让读者通过已经抒发的情感和已经描写的景物去体会尚未抒发的情感和尚未描写的景物。

令人回味无穷,想象无限,这个含义就是需要读者去仔细体会。

全诗布局精细、出神入化。

(二)写意与写形形神关系,推崇写意,贬低写形,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主张。

苏东坡较早提出绘画要传神写意的理论,如《书陈怀立传神》等,还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并提出“诗画一理””,诗歌创作的原理和绘画一样,也要以传神写意为上。

传神的手法不但在宋代以后的诗词创作实践中被不断发展,而且相关理论到了明清时,最终形成非常重要的“神韵说”。

葛晓音教授通过比较章质夫和苏轼的两首杨花词,分析了写意和写形各自的特点。

水龙吟·杨花词章质夫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韵水龙吟·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葛晓音教授指出,如果把章质夫的词和苏轼的词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两首词的内容,虽然都咏杨花写思夫,但是章质夫的杨花和思夫是分离的,是由杨花词的动态最后写到思夫;而苏东坡则是花和人完全融为一体,贯穿全篇的主要是幽怨的惜春之情。

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看出咏物词写形和写意高低的区分。

所以宋末大词人张炎称赞苏东坡这首词“压倒古今”绝非过誉。

四、联系相关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一)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和玄学、禅学的关系山水田园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的奇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中国长期稳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又使人和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联系。

从南朝到中唐,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其审美方式和精神旨趣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且确立了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这就是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