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疾病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观察天象和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和气候条件。
这些节气不仅主导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对人体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二十四节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冲犯。
根据中医理论,每个节气与不同的脏腑经络相联系。
这意味着当某个节气来临时,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会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进而影响整个人体的健康。
比如立春这个节气,代表春天的开始,此时人体的肝脏、胆、膀胱、经络等器官处于高峰期,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因此,在不同的节气中,人们需要根据相应的脏腑经络特点,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以保持身体健康。
其次,二十四节气与饮食调理有关。
中国文化中讲究“草木有时尽”的道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令,食物的性味和烹调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
比如夏至这个节气,人体容易出现口渴、易上火的情况。
而此时,大自然中正是樱桃、荔枝等水果成熟的时候,这些水果既可以滋阴降火,又能解渴。
因此,夏至期间适当多吃一些水分丰富的水果是对身体的一种良好调养。
第三,二十四节气与作息规律息息相关。
每个节气都代表着自然界的一个周期,人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有相应的作息规律。
比如冬至这个节气,日照时间最短,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等症状。
此时,我们可以利用清晨的阳光进行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提高心情。
同时,晚上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调节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二十四节气与运动方式有关。
不同的节气对应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们可以根据气候变化进行相应的运动。
比如立夏这个节气,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可以选择户外活动,比如慢跑、打太极等。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能够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
最后,二十四节气与心理健康有关。
随着节气的变化,天空阴晴不定,气温上下波动,人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节气养生的方法,例如饮食调理、运动、草药熏蒸或者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二十四节气对疾病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疾病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总结,以24个节点来划分一年的时间。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对疾病的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应对不同季节的健康问题。
立春: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逐渐变暖,人们的活动也逐渐增加。
然而,立春期间由于昼夜温差大,人们容易感冒和寒冷。
因此,保持身体的温暖和充足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雨水:雨水节气意味着降水量的增加。
这个时候,湿气会加重,加重了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因此,要保持室内的通风,并注意饮食健康,增强免疫力,以抵御潮湿环境带来的不适。
惊蛰:惊蛰之后,春天进入了渐暖的阶段。
然而,气温的变化也会导致人们容易感受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
在这个时候,多做适当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姿势非常重要。
春分:春分是冬季与夏季的分界点,也是气温快速上升的时候。
这个时候,人们俗称的“三月三”过后,会有传统的踏青活动。
然而,春分之后,气温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引发过敏症状。
因此,对于那些对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敏感的人来说,要注意预防过敏和保护好自己的呼吸道。
清明: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发,阳光明媚,气温逐渐升高。
然而,清明时节也是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疾病的时期。
此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原微生物,合理饮食,加强营养。
谷雨:谷雨意味着植物的生长进入了一个关键期。
这个时候,天气多样,早晚温差大,人们容易感冒和消化不良。
因此,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并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衣着。
立夏:立夏过后,天气渐热,阳光强烈。
此时,人们容易出现疲劳、头晕和中暑等情况。
因此,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注意补充水分和适当休息。
小满:小满时节,气候炎热,湿度较大。
这个时候,人们容易出现体力不支、食欲不振的情况。
因此,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度的运动。
芒种:芒种时节,麦收时期快要到来。
雨水时节容易导致哪些疾病

雨水时节容易导致哪些疾病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加大。
这种气候特点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首先,呼吸道疾病在雨水时节较为常见。
由于气温的波动和湿度的增加,病毒和细菌更容易滋生和传播。
比如流感、普通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
特别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
流感病毒在这个时候往往比较活跃,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全身酸痛等症状。
感冒则相对症状较轻,但也会让人感到不适。
支气管炎和肺炎则可能更为严重,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在雨水时节,心脑血管疾病也不容忽视。
气温的变化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的调节功能出现紊乱。
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血管的负担会加重,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因此,这类患者在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脂,按时服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另外,风湿性疾病也是雨水时节的“常客”。
潮湿的环境会使得关节、肌肉等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加重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感到病情加重。
因此,要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适当进行运动,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
消化系统疾病在雨水时节也容易发生。
随着气温的升高,食物容易变质,加上人们在这个季节往往食欲较好,容易暴饮暴食,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
消化不良、肠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可能会找上门来。
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皮肤病在雨水时节也较为多发。
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螨虫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容易引发湿疹、脚气、股癣等皮肤病。
湿疹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
脚气则表现为足部瘙痒、脱皮、水疱等。
股癣则主要发生在腹股沟、臀部等部位,出现红斑、脱屑、瘙痒等症状。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养生的关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养生的关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节气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间段。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物候现象,对人体健康和养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其中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气温逐渐回升,阳光逐渐增多,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逐渐加快。
此时,人们应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多晒太阳,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提高免疫力。
同时,春季还是肝脏的养护季节,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清肝明目,保护肝脏健康。
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其中立夏、小满、大暑等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问题。
因此,夏季养生的重点是防暑降温。
人们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清热解暑,如多吃清凉的水果蔬菜,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夏季还是心脏的养护季节,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来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其中立秋、白露、寒露等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气温逐渐下降,天空湛蓝,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
秋季养生的重点是养阴润燥。
人们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滋阴润燥,如多吃梨、柿子、银耳等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
此外,秋季还是肺脏的养护季节,可以通过适当的呼吸锻炼来增强肺功能,预防呼吸道疾病。
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其中立冬、小雪、大寒等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气温低,天气干燥,人体的阳气最为收敛。
冬季养生的重点是温暖保护。
人们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温暖身体,如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
此外,冬季还是肾脏的养护季节,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肾功能,预防肾脏疾病。
除了四季之外,二十四节气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人们关注健康养生的重要时刻。
人们在节日期间会进行一些特殊的饮食和活动,如春节期间的团圆饭、中秋节期间的赏月等。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节气对人体的影响节气是由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转规律产生而制定的,是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
由于太阳、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体的空间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同时造成宇宙能量的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在节气前后波动最大。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言:“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内经》中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
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
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
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因此,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
反映出人与天地同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如年节气受邪,产生相应的病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冬生咳嗽;春伤于风,春必温病;夏伤于暑,夏生积泄;秋伤于湿,秋必咳疟。
”这就指出四时不同,各有其多发病及其病潜,且有节气规律,可及早预防。
节气灸的意义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
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
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
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2、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
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
节气与中国传统医学二十四节气表在中医中的应用与解读

节气与中国传统医学二十四节气表在中医中的应用与解读中国传统医学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相关,其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解读。
一、二十四节气的概述在中国传统农历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分为的24个时段,每个时段大约相隔15天左右。
这些节气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密切相关,标志着一个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开始或结束。
二、二十四节气表的应用在中医学中,二十四节气表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工具之一。
它将自然界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联系起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调理方法。
1. 调理四季阴阳根据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医生能够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春季,正是春分和清明节气,人体阳气逐渐充盈,此时需要增强阳气,通过食疗、按摩等方式来调理健康;而在冬季,正是大雪和冬至节气,人体阴气盛行,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来增加阳气,保持健康。
2. 预防保健根据二十四节气表,中医医生能够预测并预防一些常见病、流行病的发生。
例如,在霜降和立冬节气,气温骤降,此时易患感冒、咳嗽等疾病,中医医生可以提前开展预防措施,如适当加强锻炼、用药等,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三、二十四节气表的解读二十四节气表将每个节气与一种阴阳五行属性相对应,这一对应关系反映了节气的特点和其对人体的影响。
1. 阳节气与阴节气根据二十四节气表,每12个节气中,分别有6个阳节气和6个阴节气。
阳节气具有热、亢奋、充盈的属性,与人体阳气盛行的春夏季节相符合。
而阴节气则具有寒、收敛、退缩的属性,与人体阴气盛行的秋冬季节相符合。
2. 五行属性二十四节气表中每个节气还与五行属性相对应,这与中医的五行学说有关。
例如,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属于“木”属性,表示春季万物生发、丰收;而小满和大暑两个节气属于“火”属性,表示夏季万物盛长、繁茂。
四、结语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医学知识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医学知识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变化和天象表现。
这一系统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同时也与传统医学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二十四节气被广泛运用于调整人体机能、预防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医学知识。
清明:调养肝火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4月4日前后。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阳气初生,草木吐翠,春意盎然。
根据中医理论,此时人体的肝阳逐渐升发,需调养肝火,保持正常的肝胆功能。
中医建议在清明时节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黄瓜、西瓜、苦瓜等,以降低肝火。
同时,清明时节还是防治疟疾的关键时期,民间常用苍朮、防己等中草药进行预防和治疗。
谷雨:养生调理阴阳每年4月19日前后的谷雨节气标志着春季即将结束,进入夏季。
此时,阴阳之气达到平衡点,人体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谷雨时节,中医强调养生调理阴阳平衡,以保持健康。
一方面,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吃水果、清淡的食物等,以预防夏天的干燥和中暑。
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疲劳,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以增强体力和提高免疫力。
小满:防暑消暑小满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5月21日前后。
此时,气温升高,进入炎热的季节。
中医认为小满时节,人体阳气最旺盛,但也容易受到暑热的侵袭,容易出现中暑、湿热等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防暑消暑,建议适当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此外,外出时要注意避免暴晒,适当遮阳、戴帽,以减轻体内阳气的消耗。
立秋:调养肺气每年8月7日前后的立秋节气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进入秋季。
立秋时节,气温渐凉,但仍然炎热,此时人体阳气渐收,阴气增长,养生要重视调节肺气。
中医认为,立秋时节容易引发肺部疾病,特别是易感冒的人更应加以注意。
建议在立秋期间增加对肺部的保护,多吸新鲜空气,适量参加户外活动,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二十四节气自我防病不求医指南

预防疾病保健康二十四气与疾病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对许多温病杂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多数温病杂病的发生都是由于二十四节气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变换和影响所致。
如果气候正常,人又顺之,则两相得宜而机体健康;如果人不能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变换和影响,招致外来之气的侵袭,就会导致温病杂病的产生。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对许多温病杂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多数温病杂病的发生都是由于二十四节气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变换和影响所致。
如果气候正常,人又顺之,则两相得宜而机体健康;如果人不能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变换和影响,招致外来之气的侵袭,就会导致温病杂病的产生。
1.春季6节气与人体生理病理春季6节气的特点是温暖潮湿。
当春归大地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带来了生气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如俗话“雨后春笋”所表达的意思,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迅速地生长起来。
但是,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就会乘机而动、乘虚而入,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祸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中医学认为,春季6节气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央为病。
当风邪侵袭人体后,一般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又如风水一证起初也多以眼睑水肿为多见。
中医学认为,春季6节气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
二是病变范围广,由于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
三是“风胜则动”,其证以动为特点,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
四是兼杂为病,即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
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则为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侵袭人体,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对疾病的影响
四季与脏腑病的关系
摘自《手掌与疾病》梁秋湖、刘彪、王登旗(编著)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地球的自转轴不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垂直,而是成一个66度33分的角度,这样,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各个不同位置时,日照的时间是夏长冬短,就造成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因此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的本质是在一周年中由于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不断变化所形成的气候现象。
按照我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
古人所讲的四时就是四季,在春夏秋冬四季中还有一个长夏的名称,即六月为长夏,在四时与五行相配中属土。
四季的气候特征是春温、夏暑、秋凉、冬寒。
中医学认为,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有寒暑温凉的变化和阳气阴气的盛衰,这种四季寒暑温凉和生长收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活动过程,都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
以下根据四时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情况来分析测知五脏病的变化和预后。
四季与肝(胆)病的关系:“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素向·脏气法时论篇》)。
这是由于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肝(胆)病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火克金,金受克则不能制木,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庚辛金旺的秋季,肝(胆)木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秋季不死,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生木,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心(小肠)病的关系:“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
这是由于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心(小肠)病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土克水,水受克则不能制火,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壬癸水旺的冬季,心(小肠)火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冬季不死,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木生火,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脾(胃)病的关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
这是由于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脾(胃)病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克木,木受克则不能制土,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甲乙木旺的春季,脾(胃)土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春季不死,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至,因火生土,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肺(大肠)病的关系:“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
这是由于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肺(大肠)病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克火,火受克则不能制金,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丙丁火旺的夏季,肺(大肠)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夏至不死,到了戊己土气旺的夏季,因土生金,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肾(膀胱)病的关系:“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
这是由于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肾(膀胱)病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因木克土,土受克则不能制水,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戊己土旺的长夏,肾(膀胱)水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长夏不死,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生水,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肝病传脾的关系: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要保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须赖于肝的疏泄功能。
如病人先出现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等,然后又出现纳食减少,胃脘疼痛,腹胀腹痛,大便溏泻等症状,这便是“肝病传脾”。
因肝病最易传脾,故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脏,使脾脏正气充实,以免肝病传脾,但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金匿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
脉证》)。
其理由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也就是说,脾属土,土生养万物,位居中央,为四脏之长,所以脾不单独主一时,而是寄旺于各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的十八天。
因此说,凡是各季最后一个月(辰、戌、丑、未月),是中央土寄旺于四时的月份,这四个月各最后十八天是脾本气旺盛之期,可以不必实脾也不会受到邪侵。
二十四节气也是表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情况。
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天文学角度来说,节气是以视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来确定的,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等于把黄道分成24段,便有了24个段的交接点,当太阳运行到一个交接点上,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总共24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分指春分、秋分,二至指夏至、冬至。
二分表示昼夜平分,即这两天白天与黑夜各时间相等。
春分正处于立春与立夏之间,把春季分为两半,所以叫春分。
秋分正处于立秋与立冬之间,把秋季分为两半,所以叫秋分。
二至各表示最热的夏天和最冷的冬天快要到来,所以叫夏至、冬至。
夏至是一年中黑夜最短、白天最长、正午时太阳最高的一天;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正午时太阳最低的一天。
古人认为,冬至是一阳生的时期,就是说将从阴而出阳的时候;夏至是一阴生的时期,就是说将从阳而入阴的时候。
二分二至属于大的节气转交之日、阴阳气交之时,每当大的节气交替的时候,常常可使年老体弱者此时发生特殊不舒感;慢性病此时可加重;重病此时可恶化发生死亡。
有人对2668例因疾病自然死亡的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发现在清明、夏至、立春、寒露、冬至等五大节气里,死亡人数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0.001),尤其在二至时更明显。
看来,重视节气(特别是二分二至)的交替对疾病的影响,对于防治疾病有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