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24节气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内涵一、节气与农业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个节气都反映了气温、降水、光照等农业气象因素的变化,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种植和收割指导。
例如,立春过后,农民可以开始准备春耕;清明时节,农民可以开始播种。
同时,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节气与民俗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许多节气都有相关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例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清理墓地;端午节则是吃粽子、赛龙舟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欢度佳节。
这些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节气与养生二十四节气对人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个节气都反映了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养生的指导和建议。
例如,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可以多吃清淡的食物,避免过度油腻;寒露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们可以多吃温热的食物,注意保暖。
同时,一些节气还有相关的养生方法,例如冬至的“进九”养生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免疫力。
四、节气与诗词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与节气有关,如杜牧的《清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节气的景象和气候特点,还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五、节气与天文二十四节气的制定还与天文现象有关。
每个节气都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太阳的运动又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
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和智慧。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六、节气与历史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不仅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和气象观测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征。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计量的方式,更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1.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象征着新的希望和开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立春被认为是春潮涌动、万物复苏的象征,人们会进行祭祀和祈福活动,以迎接新的一年。
2. 雨水:雨水时节,预示着冬天的寒冷即将过去,春雨将会滋润万物。
在中国的文化中,雨水被赋予了润物细无声的含义,人们会以此为契机展开各种庆祝和祈福活动。
3. 惊蛰:惊蛰意味着天气开始渐渐变暖,春雷开始惊醒蛰伏的昆虫。
这一节气在中国文化中被看作是震荡冬天沉寂的象征,人们会通过祈福和庆祝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4. 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点,也是白昼和黑夜相等的一天。
在中国文化中,春分被视为阴阳平衡的时刻,人们会参加各种庆典活动,以表达对自然和谐的崇敬之情。
5.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重要的节气之一。
在清明节,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并进行春游活动。
这一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承载了对亲人的怀念和缅怀的情感。
6. 谷雨:谷雨是播种的时节,也是春天渐渐过去的标志。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谷雨代表了丰收的希望和期盼,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福农作物的丰收。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在中国的文化中,立夏也是人们护理身体和养生的重要时机,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养生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到来。
8.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中点,也是五月份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在中国农耕文化中,小满代表了农作物开始成熟的象征,人们会进行丰收和感恩的祭祀。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收获季节,高温和多雨的天气让作物茁壮成长。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芒种被誉为丰收的季节,人们会进行丰收祭祀和感恩仪式。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知识

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 不仅是人们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顺应 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
二十四节气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通过对二十四节 气的观测和研究,可以了解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以 及气候变化规律等科学知识,对于推动生态学、地理 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食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中即有“小满之日 苦菜秀”之说。
芒种:送花神、安苗习俗
送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落,人们多在 芒种日举行活动饯送花神归位,就是送别花 神,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相 会。
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 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 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 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 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 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多种顽固的疾病。
04
秋季节气民俗文化
立秋:贴秋膘、啃秋习俗
要点一
贴秋膘
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因为夏季天气炎热 ,人们食欲不振,加上大量出汗,身体容易消瘦,也就是 常说的“苦夏”。所以,立秋之后,人们要“以肉贴膘” ,即吃一些肉食来补充营养,让身体储备足够的能量以应 对寒冷的冬季。
要点二
祭禹王
白露时节还是太湖地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 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地区的渔民们将他奉为神明。 在白露时节,渔民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 禹王保佑渔业丰收、平安吉祥。
秋分:竖蛋、吃秋菜习俗
竖蛋
秋分这天,民间有“竖蛋”的习俗。人们会选择一个 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 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 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宝藏。
它们准确地描绘了中国的四季变化及气候特征,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农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意义,并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性质。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农耕需求,人们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和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节气。
这些节气分别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昼夜长度以及化肥、农作物种植等农耕活动相关。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自然界变化的标志,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参照。
二、二十四节气的意义1. 提供农耕指导:二十四节气以太阳的活动为参照,为农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例如,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人们可以及时准备春耕工作;谷雨时节,农民可以及时施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通过节气的精准把握,农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农业产量。
2. 调整生活作息: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根据不同的节气变化,人们可以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比如,冬至这天人们要吃饺子,以求福运;而小满节气则是吃新麦面的时候,寓意“满”饭碗。
这种习俗的形成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 丰富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关的民俗习惯和庆祝活动,例如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而立秋过后,则是庆祝丰收的时刻。
这些节气传统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不仅是人们文化情感的纽带,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三、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性质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观念:二十四节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通过对太阳活动的观察和总结,人们准确地描绘了四季的变化及其特征。
这种自然观念不仅帮助人们了解自然规律,也强化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春从立春,夏从立夏,秋从立秋,冬从立冬。
这四个时间点标志着四个季节的开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二十四节气。
这些节气以天文现象为依据,反映了我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它们不仅仅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春季节气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开始蓄养动植物。
雨水是春雨的开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节气。
惊蛰表示蛰虫开始苏醒,也是生命开始回归的时候。
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象征着春天的正式来临。
二、夏季节气夏季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和夏至。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开始盖蚕室养蚕,也是纳凉、游泳的好时机。
小满表示五谷成熟,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节气。
芒种表示谷物开始结实,人们开始忙于田间劳作。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也是夏天的顶峰。
三、秋季节气秋季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开始除草、耕地,为秋收做准备。
处暑表示暑气渐渐结束,天气开始凉爽,人们可以享受凉爽的秋风。
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天气转凉的标志。
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象征着秋天的正式来临。
四、冬季节气冬季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和冬至。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人们开始蓄养牲畜,为寒冷的冬天做准备。
小雪是降雪的开始,也是冬季雪量增加的标志。
大雪表示地面积雪较多,天气寒冷,人们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时刻,也是冬天的顶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这些节气成为了许多民俗活动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立春的时候,人们会吃春饼,象征着过去的冬天已经过去,迎接新的一年;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聚家庭,庆祝丰收和团圆;冬至的时候,人们会吃饺子、腊八粥等食物,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对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认识和总结,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服饰风格等方方面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包括了春节、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这些节气分别代表了一年中不同的气候和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与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们被用来农事农时的安排和节庆活动的举办。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们总结出来的关于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它们被用来农事农时的安排和节庆活动的举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是密切相关的。
一年中的传统节日通常都与某个节气相关联,比如春节与立春,清明与清明节,端午节与芒种,中秋节与秋分等。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些节气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根据这些节气来举办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新年。
二十四节气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也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是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的,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节气来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以适应当时的气候和身体需求。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吃春饼和踏青,清明节吃青团和踏青,夏至吃饺子和喝雄黄酒,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等等。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也对人们的服饰风格有一定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节气来改变自己的服饰,以适应当时的气候和环境。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一、概述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气候节气划分方式,记录了中国农耕文化中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节气变化。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
二、春节气
1.立春:春天的开始,代表希望与新生。
2.雨水:预示着春雷正鸣,农忙即将开始。
三、夏节气
1.小满:麦子即将成熟,农作物即将结果。
2.夏至:骄阳似火,人们庆祝夏至时节。
四、秋节气
1.白露:天气凉爽,露水开始凝结。
2.寒露:秋高气爽,植物开始凋谢。
五、冬节气
1.立冬:冬天的开始,大雪将至。
2.小寒:天气更冷,寒露初降。
六、文化内涵
1.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古人观察天文气候的智慧。
2.节气蕴含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感恩。
3.节气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七、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传承。
通览二十四节气,能领略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情感,也能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愿我们传承并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扬。
二十四节气由来和风俗

人们会在这个时候祭祀雷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中点
由来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是春季的中点,也是农历的重要节气之 一。
风俗
民间有竖蛋、送春牛等习俗,寓意春天的到来和祈求丰收。
清明:气清景明,扫墓踏青
由来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天气晴朗,是扫墓、踏青的好时节。
风俗
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扫墓、祭祖,同时也会到郊外踏青、赏花。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秋季中点
秋分是秋季的中点,这一天昼夜 时间几乎相等,之后夜晚逐渐变
长。
秋分时节,民间有祭月、吃秋菜 等习俗,庆祝秋季的丰收和团圆
。
人们在这个节气里也会注意调整 作息,早睡早起,以适应秋季的
气候变化。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寒露时节,气温进一步下降, 露水变得更加寒冷,有凝结成 霜的趋势。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由来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麦类等有芒 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同时,晚谷、黍 、稷等作物也进入了播种最忙的季节。
风俗
在芒种期间,人们会忙于收割和播种。为了 祈求丰收,一些地方会举行祭祀活动。此外 ,也有一些地方会吃芒种粥等习俗。
夏至:白昼最长,阳极阴生
由来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时阳气达到极致,阴气开始 产生。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清晰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候 变化与农事季节特征,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过了春分天气开始回暖,人们开始春 耕播种;过了秋分天气开始转凉,人们开始秋收冬藏。
02
春季节气由来与风俗
立春:春季开始,万物复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篇一: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变
二十四节气中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变
摘要: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在日常
生活中,我国古代辛勤的劳动人民对于天气、节气、务农的
多方面的总结考察,创造出二十四节气这一历史文化,二十
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即使在现代
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可以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务农及生活。
本文就简单的介绍了二十四节气部分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演
变。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传承演变
一、二十四节气来源及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是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国家,自古
至今,我国仍然有着农业大国的身份,在以往封建统治阶段,我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不少务农人员都会
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凭
借着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
中总结出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反映了不同时节、季节的主要天气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以及细分的大小暑、大小雪就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而惊蛰、清明等就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
二、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1二十四节气带来的积极作用
虽然在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更替与发展,我国的科技、经济、教育、农业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在现今的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依然能在务农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就清楚的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来相应的改变衣食住行适应节气。
清明祭祖踏青,立秋多食瓜果,冬至则多食饺子馄饨,谷雨时节,人们更愿意去赏花,牡丹盛开,带来别样风采。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意义是用来针对性指导农业生产的,每到固定时节与节气,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季节气候相适应的经验总结。
例如惊蛰多伴有温度回升,万物开始生长活动;雨水对伴有降雨,有益农于作物生长;寒露时则降温
较多。
2.2二十四节气带来的消极作用
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不少的
有益之处,但是在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同时,通常伴有着或多
或少的迷信内容,有些不科学的迷信的内容至今还迷惑着部
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
例如有的民众深信节气变化以及
部分节气会影响嫁娶生葬,但是民众不理解的是,节气文化
大多数只是对时节气候变化的总结,不会影响到人们的婚嫁
等等,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还有不理性
的态度。
现今科技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如今的生产生活已经步入科技智能时代,人们不应当死守节
气文化,而忽略科技的发展,现今的人们日常生活应当理性
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中适合现代生活的部分文化。
三、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3.1辩证的看待与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
我国曾一直在处于封建阶级统治阶段,民众均以儒家思
想为中心思想,每当遇到当时科技以及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
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祈求于神灵,每当大的天灾发生时,人
们都会总结到二十四节气上,在农业生产时代,二十四节气
还是对日常劳动作息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继承二十
四节气传统文化民俗时,应当保持辩证的眼光,以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并存的心态去接受传承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以
及风情民俗。
在传承继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时,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辩证主义思想来正确看待节气文化的有益与无益之处。
对优秀的传统节气文化,我们应当大力宣传,积极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瑰宝,不能跟风盲从一些不科学的迷信的节气陋习,在继承例如节气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民俗时,要能保持正确的眼光去选择性传承。
3.2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古人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我们应当发扬光大其优良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与我们现代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运用到二十四节气,例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立节气,相应的感知到不同季节的更替,可以及时的调整作息习惯以及衣食住行来适应节气。
在日常劳作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会对农务劳动非常有益,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进入惊蛰时都开始耕作;雨水时节来临,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会有降水量
增加的情况,这时候的耕作也会受气影响,农民可以早早应对。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我们应当多多了解观测天气气候,依据二十四节气变化来安排日常衣食住行以及农务活动。
这也是对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的一种继承方式。
四、总结
对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创新演变是
将我国的民俗文化与节气文化相结合,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
生活,通过多种有益方式来将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精髓
代代相传。
我国是历史文明大国,有许多贤者总结的理念、
思想至今仍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到较大作用,作为我国新
时代的接班人,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将传统文化精
髓演变改善,与时俱进,才不枉前人的一片心血。
参考文献:
[1]卓娜.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2]刘兴武.传统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的传播[D].河北
大学,20XX.
[3]屈万青.中国传统节日与节令诗[D].华中师范大
学,20XX.
篇二:中华传统文化四时节气第一讲
中华传统文化四时节气
季节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翻开古老的《周易》,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句话:“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
暑相推而岁成焉。
”一年四季,轮回不止,才有了气候的变
化,才有了万物的生长。
我们的祖先在慢慢探索自然的过程
中,发现了四季的轮回,并确定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在一年四季中又有了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四
季当中的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它是我国古代先民们对天文、
气象、物候进行长期观测探索和总结经验的结果,是中华民
族古老文明和伟大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
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
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后来为了方便记忆,人们编出了下面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
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本周末11月8号,农历9月27日就是立冬了,我们就来谈谈立冬,从我国古时开始,民间就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
开始。
“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
准备冬眠。
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
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
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