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合集下载

感恩养成教育内容

感恩养成教育内容

感恩养成教育内容
感恩养成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方式。

以下是一些感恩养成教育的内容:
1.感恩父母: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尊重父母,关心父母
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情况,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感恩老师:教育学生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尊重老师,认真听讲,
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3.感恩社会:教育学生感恩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关心社会,积极参
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4.感恩自然:教育学生感恩自然的赐予,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保
护生态平衡。

5.感恩生命:教育学生感恩生命的宝贵,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和他
人的生命安全。

6.感恩他人:教育学生感恩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学会感恩,学会回
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感恩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人和事也更加多样化,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而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身边的人和事的价值,也是现代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希望,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关心他人。

首先,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感恩自己的生命。

孩子面对大自然时,他们要学会从生命中寻找获得成功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讲述一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告诉孩子们生命的难得和珍贵。

同时,也要加强孩子们的身体和健康意识,教育他们注意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有在感恩自己的生命的同时,才能充分地珍惜自己。

其次,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感恩自己的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人们获得爱和温暖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激自己的父母,学会尊重他们、爱护他们、理解他们。

同时,我们也要教育他们学会关心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懂得关爱家人,真正承担家务,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庭和谐做出贡献。

第三,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感恩自己的老师。

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

他们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是把道德、品德教育融入教学当中的重要人员。

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要感恩老师,学习他们的好品质和行为规范,向他们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成长方法、进取方法,同时更要感恩他们的教育,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四,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感恩社会。

社会是多元化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土壤。

我们要教育孩子们,好好珍惜社会这个环境,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充满阳光和活力,寻找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后,我们还要强调学生要正确看待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2024年浅谈如何实施感恩教育

2024年浅谈如何实施感恩教育

2024年浅谈如何实施感恩教育一、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感恩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而感恩意识的建立首先需要正确的感恩观念。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示范感恩,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感恩的力量。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付出和支持。

同时,家长也应该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孩子学会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和事物。

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社会力量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支持。

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弘扬感恩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与社会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感恩的力量。

四、注重实践体验实践体验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感恩的过程。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恩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五、结合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通过讲解感恩的故事、分析感恩的案例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感恩的力量。

六、培养感恩习惯感恩习惯是实施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习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感恩的好习惯。

例如,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每天写下自己感激的事情,或者在特殊的日子里(如感恩节)组织学生进行感恩分享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将感恩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加强家庭教育、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注重实践体验、结合课程教学和培养感恩习惯等途径,我们能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才。

以爱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以爱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以爱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爱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教育理念,它通过爱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培养起感恩之情。

在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环境的变化,学生往往忽略了感恩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们应采用以爱教育为核心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感恩,并将其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爱教育要从树立榜样入手。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爱,以真心实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通过自己的行为,向学生展示爱与感恩的力量。

比如,在公益活动中积极参与,关心弱势群体,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爱与关怀的力量。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贡献和帮助,从而激发他们对他人付出的感激之情。

比如,在教授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人物为社会、为人民付出的贡献,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心怀感恩之情。

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

此外,爱教育还需要让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培养他们对环境和资源的感恩之心。

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向学生传递环保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参观、野外探索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然资源的珍贵与有限性。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珍惜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在学校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增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校和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权益,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爱与关怀,从而培养起感恩之心。

总之,以爱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树立榜样、情感教育、关注环境和资源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培养感恩之情。

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途径研究

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途径研究

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途径研究一、内容1.培养正确价值观: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帮助,培养出感恩的内心。

2.感恩家庭: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倡导家庭感恩文化。

例如,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3.感恩学校: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和同学,学会感恩学校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怀。

4.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增强对他人的感恩之情。

例如,学生可以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提供服务,或者到社区协助做公益活动。

二、方法途径1.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重要场所。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恩经历,让孩子了解到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关爱他人的能力。

2.学校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课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关感恩的优秀作品进行解读;在班会上,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

3.志愿者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在周末或暑假等时间安排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到他人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4.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感恩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他人的感恩之情。

例如定期举办感恩晚会,邀请学生表演感恩的节目,让他们在表演中体会到感恩的价值。

总结起来,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正确价值观、感恩家庭、感恩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

而方法途径则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志愿者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等来进行实施。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作者:徐春英来源:《黑河教育》2014年第04期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目前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长辈的呵护之中,从小娇生惯养,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

班主任要高度重视感恩教育,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使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尊重他人。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大爱之心,领悟感恩真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人们都给予了他们很多的爱,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1.感知祖国恩情,立志报效祖国。

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的“精忠报国”,都是立志报效祖国的真实写照。

祖国哺育了中华儿女,中华儿女应心存报国之心。

班主任应结合班级“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德育基地活动”等系列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坚定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知道最伟大的美德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都是华夏儿女,要立志创造业绩回报祖国母亲。

2.感知教师之恩,终身热爱老师。

老师不仅赐予了学生知识,还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班主任可通过班会向学生讲“程门立雪”等尊师故事,让学生去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

培养学生自觉向老师问好,让学生感受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使学生养成尊师习惯。

3.感知父母养育之恩,点滴孝顺父母。

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爱的误区”,许多家长只会一味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孩子们习惯了接受,不知道付出和回报。

“养育之恩重如山”,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做点事”活动,如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父母付出的艰辛和不易。

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

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养成健康积极品格

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养成健康积极品格

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养成健康积极品格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得到的东西太多,而忽视了感恩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学生群体中,很多人对于家庭、老师、朋友所给予的关爱和帮助往往没有足够的感激之心。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积极的品格,使其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一、培养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表达。

对于学生来说,感恩的教育需要从小培养,让他们懂得感恩家庭、老师、朋友和社会的恩德。

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感恩教育。

可以举办感恩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与感恩日活动等。

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该从小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学会珍惜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传递感恩的理念,让更多的人参与让感恩的种子在社会中蔓延。

培养感恩之心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不断的感悟中,懂得感恩,明白感恩,将感恩内化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真正的品格。

二、养成健康积极品格健康积极的品格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品质。

对于学生来说,养成健康积极的品格意味着他们能够积极面对挑战,乐观面对失败,勇敢承担责任,乐意帮助他人,热爱生活,充满活力。

这种品格是塑造青少年们的性格,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基础。

要养成健康积极的品格,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班级管理和教育中,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给予关怀和支持。

家长也要注重与孩子的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多种多样的发展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

教育部门需要在社会层面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政策和资源的倾斜,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养成积极健康的品格。

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代表着我们对别人的善良、关心和帮助心存感激。

而从小学生时期开始,教育孩子感恩之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将从家庭、学校教育两方面探讨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在家庭方面,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感恩教育:1. 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小学生的榜样,父母的日常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父母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向孩子传递感恩的理念和态度。

例如,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或者在家中贴上“感恩”的旗帜等等。

2. 家庭活动:家庭活动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强亲子间的感情,同时也是教育孩子感恩的一种方式。

例如,可以带孩子一起参与志愿者活动,或者在家中进行感恩主题的家庭游戏等等。

3. 感恩教育的故事: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讲一些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故事。

这样能够让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感恩的重要性和涵义。

例如,可以讲述《孝感天下》、《白蛇传》、《西游记》等富有感恩教育意义的故事。

在学校教育方面,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1. 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是小学生最为亲近的人之一,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教材、课堂、活动等方面来加强感恩教育的宣导。

2. 各种感恩主题活动:学校可以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如“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等等。

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学校还可以通过讲座、演讲、现场互动等方式,进一步教育小学生感恩的态度和行为。

3. 志愿者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机会。

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小学生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他人的困难和需要,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感恩的真谛。

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教育孩子“感恩”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养,也是培养小学生高尚品格、积极向上的必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摘要:本方从感恩教育的内容表现、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关键词:感恩教育内容表现价值取向策略方法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本人利用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学的尝试,愿与教育同仁共同探讨商榷。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表现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

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二)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养育之恩大,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何况人呢?我们的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的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三)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
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
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还有形式式的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

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和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

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

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
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

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

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感情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

我们要通进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

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得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神奇,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

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反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
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发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

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

《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向往奥运》,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发族自豪感。

(三)倾诉衷肠——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

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可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总之,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