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复习试题
火烧赤壁练习题

火烧赤壁练习题肆年赋奋笔疾书,纵情抒写华夏史。
古今英雄俱已散,却闻赤壁战初时。
一、赤壁之役的起因及背景(约400字)赤壁之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于公元208年。
起初,当时的吴国和蜀国联手对抗曹魏政权,力图阻止曹魏的统一大业。
然而,由于吴蜀两国未能达到联军预期的战果,导致局势日趋恶化。
当时,曹魏在东面的大兵四面压来,势要摧垮吴蜀联军。
为了保卫所长期以来奋斗的根据地,吴国的孙权决定采取联军先发制人的策略,以期打破曹魏的优势。
二、关于赤壁战役的经过(约600字)在联军汇聚之后,吴蜀两军约定在赤壁之地展开会师,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联军的主要指挥官是吴国的周瑜和蜀国的刘备,他们研究了曹魏的兵力分布和战术,并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赤壁之役分为南岸与北岸两大阵营。
联军南岸设有火攻大营,按照计划利用风助火,向曹魏军迅速展开火攻。
而在北岸,联军设置了大量埋伏,准备等待曹魏军落入陷阱。
赤壁之战打响之后,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先发动了火攻,迅速蔓延燃烧了曹魏的舰队,引起了混乱。
曹魏军的主将曹操受到了极大的惊吓,指挥失去了先前的镇定,而联军趁势展开了北岸的埋伏攻击。
联军北岸的伏击战非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你死我活。
最终,联军成功粉碎了曹魏军后续的进攻,并迫使曹魏军只能败退。
三、赤壁战役的影响及意义(约500字)赤壁之役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首先,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整个三国格局。
曹魏由此失去了对南方的绝对掌控,整个江南地区重新回到了吴国的统治之下。
此后,南北方势力的平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次,赤壁之役的胜利也提高了吴蜀联军的士气,并为后来的抵抗曹魏扩张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此次胜利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历史时期,影响了整个三国时代的战争进程。
最后,赤壁之役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役充分展示了火攻的威力,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
此后,火攻战术在许多历史事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语文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是:A. 赤壁之战B. 蜀汉刘备C. 曹操北伐D. 赤壁怀古答案:______2. 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是:A.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凭借“草船借箭”的计谋,成功解除了曹操的火攻之围。
B. 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若定,使曹军陷入苦战。
C. 东吴将领黄盖在赤壁之战中,勇敢地献上了“苦肉计”。
D. 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结成了联盟,共同抵抗曹操。
答案:______3. 下列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表述,正确的是:A.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豪放的风格著称。
B.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经过。
C. 这首词的题目“赤壁怀古”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
D.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答案:______4. 下列关于赤壁古战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赤壁古战场位于湖北省赤壁市,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
B. 赤壁古战场是东吴和曹魏进行赤壁之战的地方。
C. 赤壁古战场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D. 赤壁古战场周边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吸引了众多游客。
答案:______5. 下列关于赤壁之战的历史评价,不正确的是:A.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东吴与曹魏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B. 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东吴赢得了喘息之机,也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C. 赤壁之战中,东吴的火攻战术发挥了关键作用。
D. 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结成了联盟,共同对抗曹魏,但并未改变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______二、阅读题(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赤壁之战》复习题及答案

《赤壁之战》复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1~5题。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B、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攻克)(能够)C、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以礼相待)D、进住.鄂县之樊篱口(通“驻”,驻扎)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鲁肃)言于.孙权曰(介词,对)与备会于.当阳长坂(介词,在)B、若据而.有之(连词,并且)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连词,因而)C、恐为.操所先行将为.人所并(介词,表被动)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连词,来)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介词,用来)3、下列句子全都表明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的一组是( B )①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②我,子瑜友也。
③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⑤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A、①④③B、①③⑤C、②④③D、③②①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孙权的谋士鲁肃最先提出联刘抗曹,他首先分析荆州的重要地位,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指出这种形势对孙权有利。
《赤壁》试卷及答案

《赤壁》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6. 解释“沉沙”在诗句中的含义。
7. 解释“磨洗”在诗句中的含义。
8. 解释“东风”在诗句中的含义。
9. 解释“铜雀”在诗句中的含义。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0. 将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翻译成现代汉语。
11. 将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将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翻译成现代汉语。
13. 将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4. 折戟沉沙______未销,自将磨洗认______朝。
15. 东风不与______便,铜雀春深锁______乔。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16. 概括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所表达的历史意义。
六、描写手法(5分)17.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七、句子赏析(5分)18. 赏析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和感受。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每题5分,共15分)19. 分析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所蕴含的人物形象。
20. 分析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所表达的情感。
21. 分析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中所体现的环境特点。
九、主旨剖析(10分)22. 结合全诗内容,剖析《赤壁》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答案:A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答案:D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答案:A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答案:B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赤壁考试题及答案

赤壁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三国C. 唐朝D. 宋朝答案:B2. 赤壁之战中,哪两位主要将领对峙?A. 曹操与刘备B. 孙权与刘备C. 曹操与孙权D. 刘备与孙权答案:C3. 赤壁之战中,哪一方使用了火攻战术?A. 曹操军B. 孙权军C. 刘备军D. 联合军答案:D4.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什么?A. 曹操胜利B. 孙权胜利C. 刘备胜利D. 联合军胜利5.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下列哪一项不是三国之一?A. 魏国B. 蜀国C. 吴国D. 秦国答案:D6. 赤壁之战中,谁提出了“连环船”的战术?A. 周瑜B. 诸葛亮C. 曹操D. 黄盖答案:C7. 赤壁之战中,谁献计使用火攻?A. 周瑜B. 诸葛亮C. 曹操D. 黄盖答案:D8. 赤壁之战中,哪一方的军队数量相对较少?A. 曹操军B. 孙权军C. 刘备军D. 联合军答案:D9.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下列哪座城市不是他控制的?B. 洛阳C. 成都D. 长安答案:C10. 赤壁之战中,哪一位将领因火攻而闻名?A. 周瑜B. 诸葛亮C. 黄盖D. 曹操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______年。
答案:2082. 赤壁之战的地点位于今天的______省。
答案:湖北省3. 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的总人数约为______万。
答案:204.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______地区。
答案:荆州5. 赤壁之战中,孙权的军队由______指挥。
答案:周瑜6. 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因______而大败。
答案:火攻7.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势力范围主要在______地区。
答案:北方8. 赤壁之战中,刘备的军队由______指挥。
答案:诸葛亮9. 赤壁之战中,孙权的军队与刘备的军队组成了______。
答案:联合军10.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除了魏、吴两国外,还有______国。
28《赤壁之战》习题

28《赤壁之战》一、比一比,再组词。
率()瑜()雌()渡()滔()卒()愉()雄()度()稻()倘()族()缆()幔()刀()淌()簇()览()慢()刃()二、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散倘号弦省提三、读拼音,写词语。
bu man duo jiang xun luo li ren yi cu tang ruoping ren han guo shi zu chuan duo ci xiong nian nong五、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调兵()将自不()力无心()战丢盔()甲不()其数以少()多()弓搭箭()天彻地四、把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2.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五、照样子,将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上一个成语。
例如:周瑜调动兵马,派遣将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
(调兵遣将)1.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的建议是因为看到双方兵力悬殊,敌人多,我方兵力少,长期相持于己不利,曹操铁索连船,用火攻就能以少胜多。
()2.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利用天时地利,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六、填空。
1、火趁(),风助(),船如()发,()涨天。
二十只火船,()入水寨。
曹寨中船只()尽着;又被铁环(),无处逃避。
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
2、魏吴争斗(),()楼船一扫空。
()初张照云海,()曾此破()。
3、《赤壁之战》选自()朝作家()的小说《》。
文中描述了()的过程。
六、写出描写方法。
1、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2、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出箭头,扯旗束之,脱自己战袍与黄盖穿了。
()3、黄盖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七、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操在中军遥望江面,看看月上,照耀江水。
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2、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弓弦响?()3、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赤壁之战练习题

赤壁之战练习题一、选择题1. 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三国D. 晋朝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关羽3. 赤壁之战的导火索是?A. 官渡之战B. 荆州之战C. 濡须口之战D. 汉中之战4. 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用了哪种战术大败曹操?A. 火攻B. 水攻C. 伏击D. 包围5. 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了哪一块重要根据地?A. 江东B. 荆州C. 汉中D. 许昌二、填空题1.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____年。
2. 赤壁之战的主要战场位于今天的____省。
3.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被称为____军,孙刘联军被称为____军。
4.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为周瑜献上了“____”之计。
5.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赤壁之战的背景。
2. 请列举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的劣势。
3. 请简述赤壁之战对后世的影响。
四、论述题1. 试分析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2. 请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人物的看法。
五、连线题1. 曹操 ______ 统帅2. 周瑜 ______ 统帅3. 诸葛亮 ______ 谋士4. 赵云 ______ 将领5. 黄盖 ______ 将领六、判断题1. 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战争。
()2.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数量远超孙刘联军。
()3.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再也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4.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5. 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七、名词解释1. 连环计2. 东风3. 草船借箭4. 火烧赤壁5. 三江口八、阅读理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1. 请简要概括这段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赤壁复习题及答案

赤壁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汉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B2. 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官是以下哪两位?A. 曹操和刘备B. 孙权和刘备C. 诸葛亮和周瑜D. 曹操和周瑜答案:B3. 赤壁之战中,哪一方使用了火攻战术?A. 曹操B. 孙权C. 刘备D. 周瑜答案:D4.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数量大约是多少?A. 10万B. 20万C. 30万D. 40万答案:C5.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以下哪一项不是三国之一?A. 魏B. 蜀C. 吴D. 秦答案:D二、填空题6.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______战争,也是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
答案:水7.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______年。
答案:2088.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因______而大败。
答案:火攻9.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______,刘备则占领了荆州。
答案:许昌10. 赤壁之战中,周瑜的火攻战术是由______提出的。
答案:黄盖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赤壁之战的背景。
答案: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后,意图南下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中国。
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孙刘联军的一次大规模水战。
12.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是如何取得胜利的?答案: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利用火攻战术,成功烧毁了曹操的船只,导致曹操军队大败,从而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13. 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赤壁之战阻止了曹操的统一大业,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三国时期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14. 论述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答案: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不仅标志着三国时期的开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战争艺术的高超水平。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术运用的典范,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文专题复习学案05
——《赤壁之战》
主备人:赵海燕贺会会审核人:赵宗生
【教学目标】
1. 积累“卒、足、方、事”等实词,“乃、为”等虚词。
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教学流程】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致殷勤之意()
3.当横行天下()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5.邂逅不如意()
6.地方数千里()
7.北面而事之()8.初一交战()
9.鼎足之形成矣()10.刘琮束手()
11. 宜别图之()12.此帝王之资也()
13. 与曹有隙()14.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15.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16.必蹶上将军。
()
17.近者奉辞伐罪()()18.动以朝廷为辞()
19.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曹()
二、一词多义:
足1.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2.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 4.鼎足之行成矣。
()
5.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
6.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
事1.亦别图之, 以济大事() 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3.肃宣权者,论天下事势()
4.北而事之()
方1.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2.操军方连船舰()
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5.挟天子以征四方()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卒1.鲁肃闻刘表卒() 2.五万兵难卒合()
次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
()
2.余船以次俱进()
3.次第岂无风雨?()
乃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罢会。
()
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09天津)
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11安徽)
三、翻译句子:(20分钟)
1.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贤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4.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
5.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6.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7.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8.定语从句翻译。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据操者,长江也。
.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③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④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四、拓展阅读: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②“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赤壁之战》学案答案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克谐:能够成功
2、致殷勤:表达,恳切慰问
3、横行:称霸天下
4、会猎:会战的委婉说法。
5、邂逅:一旦,万一
6、地方:土地方圆
7、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拜。
8、初一:刚开始
9、形成:形势形成10、束手:投降11、别:另外12、资:凭借
13、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14、咸:皆,都15、比:等到
16、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17、辞伐:命令,讨伐
18、辞:名义,借口,理由19迎:投降20、逆:迎击
二、一次多义
足1、充足2、值得3、足够4、器物的脚5、值得6、值得
事1、事业2、用事者,掌权的人3、大事4、侍奉
方1、方圆2、正,正在3、策略,方法4、将要5、方向,方位6、正,正在
卒1、死2、通“猝”
次1、驻扎2、次序,顺序3、次第:转眼
乃1、是2、于是,就3、才4、甚至5、竟然,却6、于是,就7、才8、竟然,却三、翻译句子。
1、荆州跟我国相邻接,江山险要牢固,肥沃的田野广阔,人民众多而富裕,如果占据并拥有它,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啊。
2、孙权聪明仁爱,敬重礼遇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
已经占有六个州郡,兵器精良,粮食充裕,足够用来创立大事。
3、何况刘备是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才超越当世,众人思慕敬仰他,好像水流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能够成功,这是天意啊,怎么能够再处于他之下呢!
4、孙权愤激的说:“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多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我的注意已经定了。
”
5、这就是常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射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
所以兵法很忌讳这种情况,说:“这种情况下一定会使主帅受到挫折。
”
6、曹操虽然假托名义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
将军凭着英雄才干,同时又凭借着父兄的功业,占据江东,地方方圆几千里,军队精锐,物资充足,英雄们乐意为您效劳,您应当雄霸天下,替汉朝除去坏人。
7、现在我鲁肃投降曹操,曹操应当把我交给乡里,评定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个低级的从事,我可以坐着牛车,使兵士跟从着,同士大夫们交往,逐步升官,仍然少不了个州郡的长官。
8、定语从句翻译。
①况且将军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优势,是长江。
②霎时间,烟和火焰布满天空,被烧死和淹死的人马很多。
③现在归队回来的士兵和关羽的水军,精兵还有一万人。
④荆州的归附曹操的老百姓,是被军队的武力所逼,不是真心降服。
四、文段翻译。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骄傲地对待我,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