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理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理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近几年,人们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想和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助力学生成为具备思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介绍一篇名为《理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教学内容1)理想的含义和意义2)探究不同类型的理想3)分析理想的实现途径4)运用创新思维培养理想3.教学方法1)讲解+讨论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理想的含义和实现方式,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加深对理想的认识。
2)案例分析+互动通过案例分析、个人或小组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理想和实现方式,并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
3)情景模拟+实践运用情景模拟和实践等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理想实现的过程,加深对理想的认识和理解。
4.教学过程及安排1)引入环节老师在教室中张贴一些著名人士的名言警句,引发学生对于理想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2)课堂讲解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进行理想的讲解,包括理想的含义和实现方式、实现理想的途径等方面。
3)案例学习老师举例展示不同类型的理想和实现方式,并运用互动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加深对于理想的理解和认识。
4)创新思维老师通过讲述不同类型的理想实现方式,展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运用创意思维、侧面思考等方法,帮助学生锻炼创新思维和培养个人理想。
5)实践演练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进行情景模拟和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实际角度认识并体验自己的理想。
5.教学评价1)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成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标准,可以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理想实现的思考能力。
2)作业和报告作业和报告同样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需要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理想,并用自己的思考总结成文。
《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想》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理想,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理解理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理想追求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理想。
教学准备:图片、PPT幻灯片、黑板、粉笔、学生作品展示区。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成功人士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成功的人士都有什么共同之处?”让学生谈论一下,然后教师写出学生的观点,引出“理想”的概念。
Step 2: 理解理想 (15分钟)通过PPT展示的形式,介绍理想的定义和作用。
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理想,为什么理想对人的一生很重要。
同时教师可以从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中说明理想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
Step 3: 启发学生思考 (10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你们希望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要在黑板上记录他们的回答。
Step 4: 学生互动讨论 (10分钟)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他们的理想,并且互相交流。
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时间限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理想,并形成一个小组展示。
Step 5: 学生展示 (10分钟)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理想。
其他小组的学生也可以对展示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Step 6: 总结 (5分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理想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
Step 7: 作业布置 (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作文,并将作品带到下节课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这堂课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和小组交流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理想的思考,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想。
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对理想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作业布置的形式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穆旦·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诗歌所要表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三)通过对诗歌具体意象分析,体验诗歌中所要表达的迷惘、疑惧、苦闷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鉴于本诗的意境化抒情的特点。
本课难点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品味,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岁月蹉跎,人生无常,在坎坷复杂的人生之旅中追求理想的不易。
教学难点:第一节写理想的重要性,第二节写追求理想的复杂与困难更甚会使人误入“迷宫”和“鬼火”。
看似两节的关系不大,还有矛盾。
实则浑然天成,把第一、二节如何衔接起来,理清之间的联系,本诗的立意也就弄清楚了。
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诵读指引法、讨论法、问答法四教学工具:幻灯片教学五教学思路:通过诵读法将同学们导入课堂;简要地介绍一下作家作品,并且进行题解;扫除阅读障碍后朗读课文,使同学们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精读课文,精读并分析课文,分小组讨论,通过提问思考的的方式深化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并进行适当的课堂测验;总结全文。
六课时:1个课时七课型:新授课八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1.对于理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前进的力量——列夫托尔斯泰人,只要有一种理想,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斯大林同学们在你们心中对理想的认识是怎样的呢?生:******老师: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理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诗歌,看看在诗人穆旦的笔下他的理想与其他名人心中的理想有什么异同。
(二)作家作品介绍穆旦原名查良铮,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赴缅甸,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迫害,1977年病逝,1979年平反。
《理想》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
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范文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校里的教育也逐渐地走向了提高质量和创新意识的方向。
对于初中生而言,理想便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而七年级《理想》教案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的主要内容围绕了“理想”这一主题展开,分别从“何为理想”、“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三个方向进行阐述。
开课前,我将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讲解,将“理想”这个概念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向学生阐述清楚,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并深刻体验到“理想”的重要性。
我还会将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追求理想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未来的路上勇往直前,不放弃追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何为理想”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我还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理想是什么、为什么理想这么重要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一个新概念。
我还会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围绕理想展开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追求理想”这一部分,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是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只有设定得正确、方向确定得清晰才能朝着理想发展。
同时,我还会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技能,帮助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逐步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我会在“实现理想”这一节课中让学生了解并反思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采用一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严谨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启迪他们为实现美好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我认为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教学资料,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理想》教案剖析: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文化素养

《理想》教案剖析: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文化素养。
我们需要从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选用两个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要注重知识的繁衍和文化的传承,通过构建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高效、富有趣味和参与感的学习环境中,去寻找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控制课堂的时间,尽量避免过于单一的课堂模式和重复性的教学形式。
在教材的选用上,则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类教材资源,尤其是基于当前社会热点的学习资料,以及形式多样的文化与艺术类教学资源。
在学生情感认知方面的培养,我们需要建立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具体化上。
对于教育来说,情感认知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口号和概念,而是需要通过细节、案例和现实的引领,让学生受到情感的启示和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诸如绘本、漫画、电影、戏曲、音乐和文艺创作等多种语言手段,可以为学生的情感认知提供很好的素材和契机。
通过这些具象的文化载体,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构建起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创造力,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和碰撞。
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文化素养,需要我们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整合。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自主学习、信息多元化整合、教学资源开拓和高质量教学案例的运用,提高我们各个学科的内涵质量和开教育的水平。
通过这一工作,我们不仅可以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和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演进。
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文化素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只有在教学策略、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的优化方面,我们才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人格成长和知识储备方面,都能够更好地接轨到当前的社会与文化。
《理想》教学设计_17

《理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⑴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⑵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像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
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
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探究、解读诗歌的8~12节,梳理诗歌的脉络,感悟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并联系《在山的那边》作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
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设计(二)散文家余秋雨说,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三峡为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
《理想》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理想的含义,认识到理想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讨论理想的定义和意义。
2. 主体部分:分析不同人物的理想及其实现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理想的定义、意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人物的理想及其实现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想。
4. 创作法:让学生创作以理想为主题的诗歌或故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理想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讲解理想的定义、意义及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人物的理想及其实现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
5. 创作:让学生创作以理想为主题的诗歌或故事。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理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理想》相关课文或阅读材料。
2. 参考资料:关于不同人物实现理想的案例。
3. 创作工具:纸张、笔、彩色笔等。
4. 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干净、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座位安排: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之间便于交流讨论。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正常运作。
八、教学安全:1. 强调学生在讨论和创作环节注意纪律,避免发生意外。
2. 确保教学设备安全使用,避免学生误操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理想。
2. 邀请一位成功人士分享其实现理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十、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意义及其对人生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
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孙晓晖总体构思: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
《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习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习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这里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平可深可浅,因而学习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
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习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
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是________,_______”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
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一、导入:(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一)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二)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三、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一)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二)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三)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四、积累,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五、作业:
(一)仿照“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造句。
(二)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