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的结构形式和美学发展
中国桥梁的科技及美学成就

在公元十四世纪以前,中国的桥梁建设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建造了有文字记载的世界上第一座浮桥。
公元前206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铁索桥。
中国出现拱桥虽晚于西方,但桥基的建造和桥形的多样性与可观性,都大大超越西方。
敞肩式拱(在大拱两端肩上建造小拱)的创造和运用,比西方更要早得多。
中国桥梁的结构讲求科学化,木桥的构件多用凹凸和楔入的卯榫连接,牢固而有弹性。
石桥墩一般都修成船形,迎水面为尖状,既便于分水,藉此减少河水对桥墩的冲力。
北方有些桥梁还在桥墩的分水尖上包了三角铁,可以斩冰。
桥墩和拱券的石块与石条之间,除了用石灰等填缝和黏结外,还要用铁钳之类的构件加固,非常科学。
在施工方面,中国人也有很多创造。
宋代在修建泉州洛阳桥和漳州江东桥时,因为石梁太大、太重,人们便将石梁放在船上,借涨潮时安于桥墩上。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浮运法。
此外,在修筑桥基和桥墩、安置横梁、砌筑拱券等方面,古代工匠们都有许多发明创造,有的还沿用至今。
对外国的影响中国古代桥梁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多样而优美的造型,早已引起世界各国人士关注。
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孛罗曾在其游记中多次介绍中国的古桥。
葡萄牙人比莱奥特.佩雷斯、德国人冯‧布雷姆‧休杰吉斯特、英国人戴维斯等,皆先后于1577年、1796年及1880年到中国游览,并在他们的旅行笔记中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古桥。
他们对中国古桥称赞不已,并对中国桥梁的建筑工人赞不绝口。
中国古桥的建筑技艺对邻国影响更大。
1675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执政时期,曾派人邀请中国桥梁专家前去讲课。
在唐宋、明清时期,好些中国高僧和旅日华人,把中国的建桥技术带到日本,日本的鸣潼桥、长崎的眼睛桥、锦带桥等,也是明清时期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而且,锦带桥还仿照了杭州西湖苏堤拱桥的样式。
美学特色从中国桥梁的总体美学特征来看,可分南北两大类。
北方由于高山雄伟,平原辽阔,所建桥梁一般浑厚壮观、气魄宏大。
南方则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所建桥梁一般轻盈灵巧、形态优美。
斜拉桥的美学赏析

斜拉桥的美学赏析
斜拉桥是一种特殊的桥梁设计,其特点是主要承重结构由斜拉索来支撑。
斜拉桥的美学赏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简洁流畅:斜拉桥的设计注重线条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斜拉索在桥梁上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曲线,与桥面和桥塔的结构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动感十足的造型。
整个桥梁呈现出线条简单而流畅的美感。
2. 结构稳定坚固:斜拉桥的斜拉索是通过对桥塔的牢固支撑来承载桥面上的荷载。
这种结构使得斜拉桥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能够跨越较长的距离。
这种简洁而坚固的结构造型给人一种宏伟和稳定的美感。
3. 光影效果丰富:由于斜拉桥的结构特点,桥面上会出现复杂的光影效果。
阳光透过斜拉索的空隙,在桥面上形成迷人的光影变化。
这种光影效果给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感觉,增加了桥梁的美学价值。
4. 全景视觉体验:斜拉桥常常位于风景优美的地区,比如河流、湖泊或海洋旁边。
从斜拉桥上眺望,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色。
斜拉桥的设计考虑到了游览者的观景需求,在桥面上设置了观景平台或观景窗,使人们能够全方位地欣赏周围的美景。
总的来说,斜拉桥以其简洁流畅的线条、稳定坚固的结构、丰富多样的光影效果和壮丽的全景视觉体验,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种城市景观和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桥梁设计中的美学要求剖析

桥梁设计中的美学要求剖析近年来,桥梁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成为了艺术品和城市地标。
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桥梁设计中的美学要求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桥梁的形式美、结构美和材料美三个方面对桥梁设计中的美学要求进行深入剖析。
一、形式美形式美是桥梁设计中最直观、最容易感知的美学要求。
桥梁的形式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融入自然或城市景观中。
首先是桥梁的曲线美。
弯曲的桥梁线条更能吸引人的眼球,给人以柔和、流畅的美感,例如伦敦塔桥的悬臂和拱形结构。
曲线设计还可以增加桥梁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优化桥梁的结构性能。
其次是桥梁的比例美。
设计师应根据桥梁跨度、长度和高度等要素合理确定桥梁的比例关系,不宜过度庞大或细小,保持桥梁整体的和谐美感。
最后是桥梁的色彩美。
选用适宜的涂料和颜色,使桥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例如,黄石大桥的金黄色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打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二、结构美结构美是桥梁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美学要求。
桥梁的结构应该合理、稳定,并展示出美感。
首先是桥梁的稳定性。
桥梁作为载重交通工具,其结构设计必须保证足够的稳定性。
合理的桥梁结构设计能够承受预期负载并抵抗外来力,使桥梁长时间保持稳定。
例如,钢拱桥的结构设计既能满足强度要求,又具有优雅的外观。
其次是桥梁的流畅性。
桥梁设计中,流线型结构能够减小空气阻力,降低风压对桥梁的影响,并增加桥梁的美感,例如苏通大桥无锚段斜拉桥结构的非线性外形。
最后是桥梁的透明感。
通过使用透明材料和开放式结构设计,可以营造出桥梁轻盈透明的美感。
例如,水立方钢结构体育馆外立面的通风网络结构给人一种空灵的美感。
三、材料美材料美是桥梁设计中常常被忽视的美学要求。
合适的材料选择能够提升桥梁的美感,并保证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首先是桥梁的材质选择。
桥梁的主要材质通常包括钢、混凝土、木材等。
设计师应根据桥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质,使桥梁的结构性能、外观和寿命得到平衡。
例如,赛尔福大桥的钢结构使其具有高强度和轻盈的外观。
桥的形状和结构

采用高强度钢材和先进技术,实现大跨度跨越,满足交通发展
需求。
生态友好型桥梁
03
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采用环保材料和设计,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06
桥的用途和影响
交通用途
连接两岸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连接河流、湖 泊、山谷等障碍物的两岸,使车 辆、行人能够顺利通行。
交通枢纽
大型桥梁通常成为交通枢纽,如 高速公路、铁路、城市道路的交 叉点,对区域交通网络的发展起 到关键作用。
经济影响
促进贸易
桥梁的建设可以改善地区间的交通状 况,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地区间的贸 易往来。
带动产业发展
桥梁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多个产业,如 建筑、机械、物流等,能够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环境影响
景观影响
大型桥梁往往成为地标性建筑,对城市或地区的景观产生影 响。
生态影响
桥梁的建设可能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占用土地、 影响水生生物等。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环保 措施。
中世纪桥梁
铁桥
采用铁作为主要材料,结构稳定,承载能力强, 但易生锈腐蚀。
悬索桥
通过钢缆悬挂桥面,跨度大,造型美观,但施工 难度较大。
斜拉桥
通过斜拉索拉住桥面,结构轻盈,跨越能力强, 但稳定性较差。
现代桥梁
预应力混凝土桥
01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结构稳定,耐久性好,成本
较低。
大跨度桥梁
02
防撞护栏
防撞护栏位于桥面的两侧,用于防止车辆意外跌落或碰撞桥面边缘。
桥梁的连接结构
伸缩缝
伸缩缝是桥梁的重要连接结构, 允许桥梁在温度变化或地震时自 由伸缩或移动,防止裂缝或断裂。
桥的美学与艺术桥梁建筑的设计与欣赏

桥的美学与艺术桥梁建筑的设计与欣赏在桥梁建筑领域,桥的美学与艺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桥梁不仅是连接两个地点的工程结构,更是城市景观中的艺术品和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设计与欣赏桥梁时,我们需要关注桥的美学特点,以及其所体现的艺术价值。
一、桥梁的美学特点桥梁作为一种工程结构,其美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的优美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具备流畅而优美的线条。
线条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结构上的要求,还要考虑到桥梁所处环境的审美需求。
有些桥梁的线条柔和曲折,给人以温柔柔美的感觉;而有些桥梁的线条则强烈而刚硬,给人以力量与稳定感。
线条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结构上的需求,更是为了营造出桥梁独特的美感。
2. 材质的选择桥梁的材质选择也对其美学特点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座用石材建造的古桥与一座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现代桥梁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不同的材质可以带来不同的质感和视觉效果,从而给人不同的美的享受。
3. 融入周围环境桥梁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一座能够与自然景观、城市街道、建筑物等相协调的桥梁,将给人一种和谐和愉悦的感觉。
设计师们通过精心的规划和布局,使得桥梁不仅是一座实用的交通工具,更是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桥梁建筑的设计与欣赏1. 设计阶段在桥梁建筑的设计阶段,设计师们需要考虑桥梁的功能性、结构性以及美学特点。
设计者首先要确定桥梁的用途和功能需求,例如是承载车辆还是行人,是穿越江河还是跨越高山。
接下来,设计师需要进行结构设计,确保桥梁在承受荷载的同时保持稳定。
最后,设计师需要注重桥梁的美学设计,包括线条、材质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等方面。
2. 桥梁的欣赏与桥梁建筑的设计相对应,桥梁的欣赏需要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桥的线条美感、材质质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来获得美的体验。
此外,在欣赏桥梁时还可以关注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探索背后的故事与人文价值。
三、桥梁的艺术价值桥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仅是一种工程结构,更是艺术的产物。
美学视角下城市景观桥梁设计

美学视角下城市景观桥梁设计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桥梁的景观功能,使得城市景观桥梁的建设发展需求越来越大。
本文从桥梁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景观桥梁的设计原则,从桥梁造型、桥梁色彩、桥梁灯光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景观桥梁的设计要点和方法。
关键词:景观桥梁;桥梁美学;造型设计1.引言随着现代城市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创新设计理念的不断推出,桥梁对于城市来讲不仅仅是城市连接、跨越障碍的单一建筑,更是可以作为城市的大型标志性建筑物。
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基础的交通功能和工程科学,也要融合桥梁的周边环境和地区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创造更好的休闲观赏环境。
将技术、美学、文化等有机整合到城市桥梁当中,达到更高的视觉效果以及审美价值,使居民获得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
故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在美学视角下的城市景观桥梁设计。
2.城市景观桥梁的概念在现代城市视角来看,城市中的桥梁首先要担负起交通以及承载功能,而景观桥梁是在满足结构力学的实用基础上,桥梁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充分融入当地的地理特色以及人文背景,必要时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使桥梁既可成为景观中的主体建筑也可以成为景观环境中的载体建筑,在承担着基础交通功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桥梁。
能够给予当地居民以及游客更好的观感体验。
由此可以出,景观桥梁在此基础上形态上的体现来源于美学的设计,从桥梁自身和周边环境出发,具备象征性和观赏性。
因此与其他城市桥梁相比,城市景观桥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形式美,桥梁造型符合美学法则(二)协调美,形式功能与环境相整合(三)文化美,体现城市特色人文元素3.城市景观桥梁设计原则3.1实用性原则桥梁的实用性就是必须确保桥梁最基本的跨越、交通的功能,这是桥梁设计的初衷。
桥梁建设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工程,也是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建筑。
可以优化或作为城市中的重要节点,提升居民以及游客的观感和体验。
因此,要将桥梁工程与桥梁美学紧密结合,在保证桥梁的基础交通功能和安全需要的前提下,打造桥梁景观。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一、概述中国石拱桥,作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石拱桥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本文旨在对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发展、结构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梳理,以展示其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
二、历史发展1.起源与发展石拱桥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桥梁建筑经验。
至汉代,石拱桥建筑技术已相当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拱桥,如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江苏扬州的五亭桥等。
2.鼎盛时期隋唐时期,我国石拱桥建筑进入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石拱桥建筑技术不断创新,结构形式日趋成熟,建筑规模和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江苏南京的灵谷寺无梁殿等,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3.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石拱桥建筑继续发展,建筑技术更加精湛,装饰艺术更加丰富。
这一时期的石拱桥,不仅在结构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艺术表现力上更具特色。
如北京的卢沟桥、浙江杭州的断桥等,均为这一时期的佳作。
三、结构特点1.拱券结构石拱桥的拱券结构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拱券由多个石块相互嵌合而成,形成稳定的拱形结构。
拱券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得整个桥梁结构在受力时具有较好的整体性。
2.桥墩与基础石拱桥的桥墩通常采用石块砌筑,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
桥墩的基础处理十分讲究,有的采用打入木桩的方法,有的采用石砌基础,以确保桥梁的稳定性。
3.桥面与附属设施石拱桥的桥面一般采用石板铺设,有的还设有排水设施,以防止雨水侵蚀。
石拱桥上还常设有栏杆、石狮等附属设施,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具有实用价值。
四、艺术价值1.建筑美学中国石拱桥在建筑美学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其优美的拱形曲线、严谨的结构布局和丰富的装饰手法,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情趣。
2.历史文化石拱桥见证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大跨度全钢结构人行天桥的创新结构和美学设计

大跨度全钢结构人行天桥的创新结构和美学设计人行天桥是连接两侧道路、克服道路交通障碍的重要设施,对于现代城市交通、市民出行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城市发展,人行天桥的构造和设计也不断升级,更好地满足城市的需求和美学要求。
其中,大跨度全钢结构人行天桥是近年来出现的创新结构和美学设计形式,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创新的结构设计大跨度全钢结构人行天桥采用全钢结构设计,相比传统的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桥面结构间的接缝,降低桥梁的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
在设计上,该种结构采用了多项优化措施,使得其承载能力更大、整体性更强:1.抗震设计:大跨度全钢结构人行天桥需要具有承受地震力的能力,因此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到抗震的问题。
通过采用适当的高强度结构钢材和合理的支撑结构设计,提高了桥梁的抗震能力。
2.大跨度设计:一般来说,大跨度的人行天桥经常被用于连接两侧河流或者重要干道,因此设计上需要考虑到桥面的跨度和承载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减小间距和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钢材形状来增强承载能力。
3.轻量化设计:相比传统的混凝土桥梁,大跨度全钢结构人行天桥的整体重量较轻,也更易于维护,同时还能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美学的设计形式美学设计对于人行天桥来说也至关重要,它不仅仅能够提高桥梁的视觉效果,还能够为周边环境增添一些美感和文化元素。
大跨度全钢结构人行天桥在美学设计上也做了不少的探索和实践:1.钢结构的美感:相比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全钢结构的人行天桥更具有时尚感和美感。
设计上采用的大段钢材和流畅的形状,不仅强调了桥梁的结构特性,还能够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拍照打卡。
2.灯光的设计:在夜晚,大跨度全钢结构人行天桥通过科技手段,采用了多种灯光效果,不仅能够改善夜间的行车条件,还能够增强夜间的视觉效果,给周边环境增添一些艺术魅力。
3.文化元素的加入:大跨度全钢结构人行天桥在设计上还加入了一些文化元素,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的结构形式和美学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水平的提高,桥梁建筑技术得以迅速发展。
千里江面上的座座跨江大桥、现代高速公路迂回交叉的立交桥、高架桥和城市高架道路,以及更长的跨海湾、海峡大桥,城郊高速铁路桥与轻轨运输高架桥等,犹如一条条“彩虹”使得天堑变通途,涌现出多种桥梁结构形式。
桥梁建成之后,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一处景观,具有时代的特征。
1、桥梁的结构形式
从桥梁的结构体系及其受力特点来看,现代桥梁可划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斜拉桥、悬索桥。
1.1梁式桥
梁式桥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
由于外力的作用方向与承重结构的轴线接近垂直,故与同样跨径的其他结构体系相比,梁内产生的弯矩最大,通常需用抗弯能力强的材料(钢、木、钢筋混凝土)来建造。
目前在公路上应用最广的是预制装配式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
这种梁桥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对地基承载能力的要求也不高,常用跨径在25m以下。
当跨度较大时,需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跨度一般不超过50m。
为了达到经济、省料的目的,可根据地质条件等修建悬臂式或连续式的梁桥,对于很大跨径,以及对于承受很大荷载的特大桥
梁,除建造使用高强度材料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外,可建造钢桥。
1.2拱式桥
拱式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拱圈或拱肋。
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墩或桥台将承受水平推力,同时,此水平推力将显著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拱圈或拱肋内的弯矩作用。
因此,与同跨径的梁相比,拱的弯矩和变形要小得多。
鉴于拱桥的承重结构以受压为主,通常就可用抗压能力强的圬工材料(如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
拱桥的跨越能力很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修建拱桥往往是经济合理的。
同时应当注意,为了确保拱桥能安全使用,下部结构和地基必须能经受住很大的水平推力的不利作用。
1.3刚架桥
刚架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梁或板和立柱或竖墙整体结合在一起的刚架结构,梁和柱的连接处具有很大的刚性。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部主要受弯,而在柱脚处也具有水平反力,其受力状态介于梁桥与拱桥之间。
当遇到线路立体交叉或需要跨越通航江河时,采用这种桥型能尽量降低线路高程,以改善纵坡并能减少路堤土方量。
1.4悬索桥
传统的悬索桥(又称吊桥)均用悬挂在两边塔架上的强大缆索作为主要承重结构。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通过吊杆使缆索承受很大的拉力,通常就需要在两岸桥台的后方修筑非常巨大的锚碇结构。
悬索桥也是具有水平反力(拉力)的结构。
现代的悬索桥上,广泛采用高强度的钢丝成股编制的钢缆,以充分发挥其优异的抗拉性能,因此结构自重较轻,能以较小的
建筑高度跨越其他任何桥型无与伦比的特大跨度。
悬索桥的另一特点是:成卷的钢缆易于运输,结构的组成构件较轻,便于无支架悬吊拼装。
我国在西南山岭地区和在遭受山洪泥石冲击威胁的山区河流上,以及对于大跨径桥梁,当修建其他桥梁有困难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悬索桥。
然而,相对于梁式桥和拱式桥而言,悬索桥的自重轻,结构的刚度差,在车辆动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桥有较大的变形和振动。
可以说,整个悬索桥的发展历史,是不断研究和克服其有害的变形与振动的历史,亦即是争取其结构刚度的历史。
1.5斜拉桥
斜拉桥由斜索、塔柱和主梁组成。
用高强钢材制成的斜拉索将主梁多点吊起,并将主梁的恒载和车辆荷载传至塔柱,再通过塔柱基础传至地基。
这样,跨度较大的主梁就像一根多点弹性支承(吊起)的连续梁一样工作,从而可使主梁尺寸大大减小,结构自重显著减轻,既节省了结构材料,又大幅度地增大桥梁的跨越能力。
此外,与悬索桥相比,斜拉桥的结构刚度大,即在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小得多,且其抵抗风振的能力也比悬索桥好。
2、桥梁的美学原则
对于桥梁而言,在结构造型设计方面,应符合造型美的基本原则:
2.1和谐统一
协调与统一,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桥梁结构物,它和桥位处的自然景观和附近的人工建筑物一起,处在人们的生活的空间中,故要求桥
梁建筑造型要达到与环境的协调;二是桥梁建筑本身,具有若干的组成部分,其各自的功能和造型不同,这种差别和变化,必须在和谐和秩序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否则不是呆板单调,便是杂乱无章,也就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
桥梁结构造型上,首先要注意各结构部分的协调统一,一般来说,要在结构体系、结构形态及体量上保持协调,如我国建造的许多优美的拱桥,其主拱与腹拱就是交替出现,互相呼应,给人留下和谐优美的感受。
2.2主从分明
在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中,每一要素在整体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和地位,形成主次分明的内部关系。
桥梁建筑也是一样,从功能特点来看,有主体和附属之分;从结构受力体系来看,有主要受力构件和次要受力构件。
主桥与引桥、主体与附属存在的这种主从差异,正好构成了桥梁建筑的差异变化与对立统一。
2.3比例协调
和谐的比例与尺度是建筑形态美的必要条件,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和建筑学家都认为比例在建筑艺术中至关重要。
桥梁的比例尺度应充分考虑桥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建筑本身与用途的关系,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如城市一般桥梁,应兼顾其整体与局部和人体的尺度关系,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的感受。
纪念性的桥梁建筑则可突出其力量与雄伟,给人以崇高感。
大跨径桥梁的建筑空间宽广,桥梁应该选择长大高的尺度,以构成壮观磅礴的气势。
园林中的桥梁处于特殊的环境,往往采用曲廊、低栏、小跨的布置,给人以曲径通幽、错落有致的美感。
3、桥梁的美学实现
美的桥梁设计必须自然、简洁、新颖,与周围环境协调,相得益彰。
3.1梁桥
梁桥的形态特征是水平方向单维突出,具有很强的沿水平方向左右伸展的力动感与穿越感。
但随着跨度的不断增加,梁体各个部分体量增大,因此比例选择、构件配置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在桥梁艺术表现方面都极为重要,也是梁桥设计美学处理上的难点。
可从上部结构、下部墩台以及上下部之间的比例搭配等几方面进行美学设计。
梁桥美学设计的重点是主梁形态的纤细、轻巧、连续流畅。
对于等高度梁,纵向控制因素是跨高比;对于变高度梁,桥面竖曲线、梁底曲线、跨中与支座位置梁高比等因素影响桥梁立面效果。
总之,可通过改变主梁的长细比来体现梁桥的形态。
但实际长细比常常由于技术上或经济上的原因而受到限制,此时可设法改进主梁断面造型,以达到使桥梁形态看上去比实际更纤细轻巧的目的。
如将箱梁外侧腹板做成倾斜形成倒梯形断面,将梁的侧面改变为曲面的流线型式,避免了梁底出现棱边,也意味着梁高渐渐隐去,不仅视觉柔和优美,增加了纤细轻巧感,而且增强了抗风性能。
3.2拱桥
拱桥以其气势恢宏,美如彩虹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它的美在于优美的主拱曲线孕育着强大的力量,产生着一跃而过的力动感与跨越感,加上柔美拱曲线与直线形的梁柱、杆结合,呈现出刚柔并济、韵律优美的绰
约丰姿。
主拱形态是拱桥美的最重要因素。
矢跨比与拱轴线方程决定了主拱形态。
圆弧拱主要适用于小跨径拱桥,形态简洁柔美,宁静稳定;抛物线拱与悬链线拱是大中跨拱桥普遍采用的拱轴线型,抛物线拱力动感强,悬链线拱则更趋向自然和谐。
3.3缆索承重桥(斜拉桥与悬索桥)
斜拉桥与悬索桥同属缆索承重桥,在景观特征上有共同之处。
与梁桥相比,结构上增加了塔和索的构造,在空间构图上对单维突出的水平大梁起到了协调比例的作用,主梁、桥塔、拉索等构件的形式和组合可有多种形态选择,设计自由度大大增加,有利于大胆构思与创新。
大跨度斜拉桥从整体感觉上也和悬索桥一样,由于其巨大的规模与高耸的主塔起到了象征性标志作用,产生着震撼人心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如此,斜拉桥与悬索桥在视觉印象和美学感受上还有很大不同,悬索桥是以柔美的主缆曲线为基调的,而斜拉桥是以直线的刚性为基调的,它由直线塔、索、梁构成更为简洁、稳定的三角形几何形态,充分体现了高速度、高节奏的时代感,因此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桥型之一。
而悬索桥是桥梁家族中当仁不让的最大跨径桥型,气势磅礴,无与伦比。
其高耸的主塔、粗壮的主缆、强劲的大梁将很大的空间一跨而过,构成宏伟壮观的景观形象。
美国的金门大桥被世界桥梁专家称为“桥梁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
4、结语
未来的桥梁发展方向是:新型、大跨、轻质、灵敏和美观。
因此,桥梁工程师除了深入学习结构计算理论,还需要更好的理解桥梁美学的知
识,为建造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且能流传于世的桥梁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