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孔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孔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作者:于方方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期摘要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传承了上古民本思想并提出“重民”、“德政”、“富民”、“教民“等主张,由此形成了自已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
我们当今应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民本思想借鉴意义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56-02一般认为,民本思想发端最早有籍可查的论述,可追溯至殷周之际。
《尚书·吕刑》中说:“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惟殷于民”。
《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反映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周人灭商后,周公总结的最重要的政治经验是敬德保民。
这种敬德保民思想在春秋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重民胜于敬神几乎成了社会思潮的主流。
《尚书·盘庚篇》首先提出“重民”的概念:“重我民,无尽杀”。
《管仲·权修篇》有:“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用尽其民力。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传承并发展了上古的民本思想,赋予“民”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形成了自已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
概括起来,孔子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重民”为其民本思想的前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社会动乱,各诸侯国互相攻打,就是各诸侯国内部的斗争也很激烈。
结果往往是获得民心的取得了胜利,或者夺得了政权。
孔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取信于民,所以他有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人民的重视。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他指出,治理国家,对人民要讲信用。
《论语·子路》载,叶公曾问政于孔子:“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背景

首先,政治方面来说。
初秋战国时期作为一个军事动荡,政治局势动荡,各国在治理国家的理念方面各国统治者都最循着不同的理念,有法家的法治理念,道家的无为而治,纵横家的循自然重自在的理念,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冲击融合,可以说是白发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相应的思想代表人物游走于各国之间寻求统治者的支持,希望借此以发展自身的政治理念。
此时的“民本”思想也相应的得到了重视,并在各个思想之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断的发展完善,这也为以后的“民本”思想的大一统时期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方面“民本”思想可以归结为民贵君轻,侧重于更加重视民众的思想规范和物质满足,以满足民众的普遍要求为工具和前提来稳固统治,但归结到底是一种封建统治者在保证自己专制统治的情况下对于民众的放利行为,这在以君主专制的封建时代已然十分难得了。
其次,在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经济变革从而得到重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加大了各个经济地区的交流与联系。
社会关系的变化也是从经济体系变化开始的,因此,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
首先,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由于铁制品和农耕工具的发展和推广。
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地主阶级的田土逐步增加,合理合法的拥有了土地。
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使得以往“井田制”的格局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这样以来,土地拥有的合法权利逐步增大,旧的机制已经跟不上新生产力的发展节奏,这就导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一步步取代了奴隶主的土地所有制,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土地战争的爆发,百姓生活生灵涂炭,从而也一定程度的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作为统治者要改变现状,改变当前的局势,适应老百姓的心声,来缓和普通阶级和百姓之间的矛盾。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促进了生产力和交换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与加强。
这种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交流催生出了新的阶级,商人阶级。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作者:子夜飞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蓄积深厚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粹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还依然久盛不衰。
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儒学就和当时的其他学说一起融入了思想文化的长河里。
在这期间,它磨砺过、沉没过、漂浮过,在经历了无数次沉浮之后最终成为这条长河的主流。
儒家思想历经千百位儒学大师的修正锤炼之后才得以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但是,这条河流的前进、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一、发展历程:明显的阶段性正如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样,一种思想文化能否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关键是看它是否能满足社会存在的发展需要。
思想文化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学说能否被统治者重视,关键是看它能否真实反映和保护经济基础。
正因为如此,不同的朝代对儒家思想持不同的态度,这决定了儒家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形成这是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思想上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都蕴含了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体现,比如说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
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作者:李涛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3期李涛(喀什大学,新疆喀什844006)摘要: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重民”、“仁政”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作为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民本思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带来的影响。
本文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揭示其在当今背景下的局限性,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内容;影响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4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47—03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
[1]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健全、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在维护当时国家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与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所差别,但其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历史的发展造就了民本思想的形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但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春秋时期,成熟在战国时期。
正处于社会形态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在前人基础上,在寻求治国之道上发现人民在国家兴衰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于是以民本思想立于百家之上,从而影响着后世历朝历代,民本思想是贯穿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其杰出代表人物当属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奠定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根基。
先秦民本思想自古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贯穿华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春秋到现代都有它的身影。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民”、“仁政”两个方面。
(一)“重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君与民的关系,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最基本的问题,而孔子、孟子、荀子主要从经济的视角去阐述,即二者互相制约,民对君的根本制约,君对民的最终依赖。
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对现实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对现实的意义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儒学创始人——孔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儒家民本思想总结

儒家民本思想总结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源起于古代儒家对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与思考,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和谐与民众幸福。
以下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一些总结,篇幅可能不够详尽,但能够把握其核心内容。
一、人性本善:儒家民本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每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善心,只需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品性,使之尽展人性的光辉。
这种观点与其他哲学流派中的人性论有所不同,昭示出儒家对人类的积极评价及其对人本身的重视。
二、仁爱者为本: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仁爱是人的核心美德,是社会和谐与民众和睦相处的重要保障。
儒家倡导的“仁”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也是君臣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人们应该以仁为本,以仁心对待每一个人,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三、教育恒久远:儒家民本思想中,教育被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个体与社会进步的动力。
儒家强调教育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明辨是非,配合各项社会规范,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君主有道:儒家民本思想主张君主应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以仁德智慧来治理国家,从而造福民众。
君主应以身作则,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以其博爱的胸怀,弘扬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的公共利益能被最大程度地实现。
五、民主与平等:儒家民本思想中,强调各个社会成员间的平等与民主,反对贵族社会中的特权阶层。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平等的机会,不论出身贫富,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
六、富国强兵:儒家民本思想认为国家的富强与民众的幸福密不可分。
推崇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与军事强大,儒家指导下的国家治理模式与国际关系优势都为民众创造了较好的生活条件。
因此,儒家民本思想主张培养人才、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
总的来说,儒家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与良好行为,倡导社会和谐与正义,关注民生福祉,追求个人与国家的共同繁荣。
如何看待孔子的民本思想

如何看待孔子的民本思想2015年02月06日16:58:13来源:《红旗文稿》2015/03作者:赵延彤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儒家思想“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毛泽东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形势,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对中国社会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首先,孔子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民为重的“仁”学。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列首位,“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即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愿景,也体现了孔子的最高伦理价值。
细案《论语》可以看出,孔子论“仁”主要是把它和统治阶级如何施政以及对待人民的态度联系起来论述的。
在奴隶社会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孔子主张役使百姓要像对待祭祀一样恭敬谨慎,如果执政者能博施济众,广泛地给百姓带来好处,那就不仅是“仁人”,简直可称“圣者”了,这甚至是尧舜都难以做到的事。
孔子把对待人民的态度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它赋予孔子“仁”学以新的历史内容,使其具有博爱的性质。
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据《说苑·建本篇》和《新序·杂事第五》记载,“孔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莫贵乎人’”,“夫损人而益己,身之不详也”。
又据《论语·乡党》载:“厩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高一(6)班杨袁媛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提出了爱民、重民、养民的民本思想。
从秦朝灭亡一直到清朝末年,儒家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明确的提出民本哲学思想的人。
他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
除了提出思想之外,孟子还主张“制民恒产”和减轻征税给人们物质生活的保障,在教育方面他提出先富后教,兴办教育,教化人民马提高人民道德素质,建立起一个道德、和谐、安定的社会。
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儒家吸取了佛教的平等思想,对传统贵贱有别的观念进行改造,开始承认四民平等。
进入明、清以后,进步思想家提出较系统的民本哲学思想。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国家思想传入,传统民本思想开始向近代民主思想装变。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我国儒学中的“人本主义”,重视普遍意义的人。
它以人为本,重视人际关系,以“孝”“仁”为核心,将人看做宇宙的中心和主宰。
民本思想提倡:“爱民”“贵民”“重民”。
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不轻视人民,培固根本,才能实现国治邦宁。
民本思想提倡:“富民”“安民”“宽民”。
使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维护人民的切实根本利益,使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财富,且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它提倡社会:“公平”“均衡”。
建议给民众政治经济权利,防止因社会阶层分离和对立导致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解。
它同时也强调生活水平的均衡,反对过分的贫富差距,强调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权利和普遍福利,这种解决社会人民生计问题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极具借鉴意义。
均衡还指行业,职业,产业之间的发展均衡。
孟子认为在社会中各行各业协调发展,和谐共存才能使社会仁政化。
在当时的封建化社会里,儒家民本思想的诞生肯定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价值。
因此“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是“以人为贵”。
“重人轻神”“人是万物之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这一重要思想引导中国文化走出原始宗教的思想束缚,确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儒家对于自然,对于鬼神有着十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认为人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是恒定万物的尺度,人应该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等等。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服务,使得原本是矛盾的两方面的君和民和谐相处,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安定。
除了维护之外,民本思想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它促进经济发展,使国家走向繁荣。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等积极思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是现在繁荣、和谐的美好生活的极大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