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术简介

合集下载

端午节传统民俗与习俗介绍

端午节传统民俗与习俗介绍

端午节传统民俗与习俗介绍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但总的来说,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祛病防疫而设立的节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和习俗。

包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糯米、粽叶、红枣、猪肉等食材。

将糯米洗净浸泡,粽叶煮软消毒。

然后把粽叶折成漏斗状,先放入一些糯米,再加入红枣或者猪肉等馅料,最后再用糯米填满,用绳子捆绑扎实。

不同地区的粽子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口味,有三角粽、四角粽、长条粽等,馅料也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红枣和猪肉,还有豆沙、蛋黄、火腿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另一项备受瞩目的活动。

龙舟竞渡通常在江河湖泊等水域举行。

参赛的队伍会精心准备,训练有素的队员们身着统一的服装,齐心协力地划动龙舟。

船头有鼓手击鼓助威,控制节奏,船尾有舵手掌控方向。

龙舟在水面上飞驰,岸上的观众欢呼雀跃,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呐喊。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体现了团队合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端午节还有挂菖蒲、艾叶的习俗。

人们会在门口或者窗户上挂上菖蒲和艾叶,据说可以驱邪避瘟。

菖蒲叶形如剑,艾叶散发着特殊的香气,两者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装有雄黄、朱砂、藿香等中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佩香囊既有驱虫辟邪之意,又有装饰之美。

小孩佩戴香囊,寓意平安健康。

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饮用雄黄酒,或者将雄黄酒涂抹在额头、手足等部位,以驱邪避瘟。

但需要注意的是,雄黄酒含有砷元素,饮用不当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现在一般不提倡直接饮用。

端午节传统习俗详解

端午节传统习俗详解

端午节传统习俗详解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相传古时候的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在政治失意后投江自尽,百姓纷纷划船去救他,而后演变成了一项富有竞争性的活动。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参与者分成不同的队伍,齐心协力划龙舟,争夺比赛的胜利。

这项活动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强调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挂艾草和菖蒲叶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叶。

艾草和菖蒲叶是传统的祛邪物品,相信可以辟邪、驱瘟疫,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同时,人们也会将艾叶放在衣橱或书柜中,以驱除虫蚁和霉味,保护物品的安全。

三、佩戴香包、系五彩线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香包和系五彩线。

香包是精心缝制的装饰品,内含香料,可以驱蚊防病,同时象征着吉祥。

而五彩线则是由五种颜色的线组成,人们在节日里将五彩线绕在手腕上,据信可以避邪、求福。

这些传统习俗象征着人们追求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四、吃粽子在端午节,人们也少不了享用美味的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做成的食物,常常被用来祭祀屈原和祛病驱邪。

传统的粽子有咸味和甜味两种,咸味的粽子内含猪肉、蛋黄、豆沙等馅料,而甜味的粽子则一般用红枣、蜜饯等来填充。

无论是咸粽还是甜粽,都是端午节期间美味和温暖的象征。

五、草药泡澡在端午节这一天,一些地方还有草药泡澡的习俗。

人们会用一些具有清凉功效的草药,如艾叶、菖蒲、茱萸等,泡入热水中,并取名为“艾草浴”或“香草浴”。

据民间传说,这种草药泡澡可以驱邪、辟疫、消灾,并保持身体的健康。

端午节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无论是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叶、佩戴香包和五彩线、吃粽子,还是草药泡澡,这些习俗都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于祈求吉祥平安、祛除疾病和灾祸的愿望。

通过参与和传承这些传统习俗,人们在端午节里感受着浓厚的民俗氛围,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传统习俗详解

端午节传统习俗详解

端午节传统习俗详解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以下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龙舟竞赛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长的木船,前端雕有龙头,尾部装有龙尾。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屈原投江自尽后,当地居民纷纷划船搜寻屈原并撒米喂鱼,以避免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

这就是龙舟竞赛的由来。

如今,龙舟竞赛成为了端午节期间最为盛大的庆祝活动之一,无论是在江河湖海还是在游泳池中,都能看到人们组织龙舟竞赛的身影。

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馅料包裹而成的食物,呈三角形状,用竹叶或者芦苇叶包裹。

粽子的馅料有很多种类,包括红豆沙、肉类、豆沙等。

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纪念屈原,传说人们在江中投粽子以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

如今,民众为了纪念这一传说而在端午节期间享用粽子,还有一种说法是吃粽子可以驱避瘟疫和邪灵。

挂艾草和菖蒲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挂艾草和菖蒲。

艾草是一种具有香气的草本植物,菖蒲则是一种花草。

这两种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驱邪和驱虫的作用。

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系在门口或者家中,以求辟邪祛病,保佑家庭平安。

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节期间的又一传统习俗。

香囊是一种用布料制作而成的小袋子,内装有香料。

人们会在香囊中放入慰今安昔的香薰,将其挂在身上或者放在床底下,以此驱邪避瘟,祈求健康平安。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以及佩香囊,这些传统习俗使得端午节成为了我国民众最为热烈庆祝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这些传统习俗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反映了人们对屈原及其爱国精神的纪念。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华人社区,这些传统习俗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使得端午节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一起参与其中,感受这些传统习俗带来的欢乐和喜庆吧!。

端午节传统文化介绍

端午节传统文化介绍

端午节传统文化介绍
一、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等。

据传说,端午节最初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被贵族排挤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便在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划龙舟、赛龙舟,以此纪念屈原。

二、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端午节最著名的习俗莫过于赛龙舟了。

在南方,赛龙舟是一项非常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人们会划龙舟在池塘、河流中比赛,举行龙舟比赛的同时还要吃粽子、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瘟。

2.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佩戴香囊,香囊内放有艾草或龙胆等草药,寓意驱邪、辟瘟、保平安。

3.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粽子通常由糯米、肉类、豆类、蛋黄等制成,不同地区的粽子风味各异。

包粽子的过程也是一种家庭团圆的体验。

4.挂艾叶:端午节还有一项传统的习俗是挂艾叶,艾叶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驱邪消瘟功效的草药,人们会在门前挂上艾叶,以求祛病防疫,驱邪避灾。

三、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寓意着团圆、忠诚、勇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节日思想和精神,代表着中国人对生命、家庭、爱国等价值观的认同和崇尚。

同时,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重要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民俗艺术

端午民俗艺术

端午民俗艺术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民俗艺术表演。

这些民俗艺术不仅富有地方特色,还代表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悠久的历史。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端午民俗艺术相关的内容。

一、龙舟竞渡端午节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艺术活动莫过于龙舟竞渡了。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江河湖泊地区,追溯到古代的屈原时期。

根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爱国将领,因不满秦国的残暴统治而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阻止鱼虾等生物吃掉他的尸体,纷纷划船捞救。

自此以后,人们就将这个传统演变成为了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龙舟竞渡是一项集体划船比赛,船身长形似龙,船头是一个张口吞舌的巨龙头,船尾则高耸如拍打水面的巨尾,巍峨壮观。

比赛时,划船的人们齐心协力,奋力划桨,船速飞快,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在竞渡的过程中,动听的锣鼓声、喊杨声、观众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热闹的氛围。

这一民俗艺术活动不仅锻炼了人们的体魄,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五色丝线结五色丝线结也是端午节时常见的一种手工艺品。

它的制作材料主要是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分别为红、黄、蓝、白、黑。

人们将这五种颜色的丝线交叉编织,形成各种吉祥的图案,如蝴蝶、花卉等。

五色丝线结既象征着节日的欢乐喜庆,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这一民俗艺术品的制作过程需要工匠们巧妙地搭配和编织丝线,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人们可以选择将五色丝线结挂在门前或者室内作为装饰,也可以佩戴在身上,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五色丝线结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成为了端午节的独特风景。

三、包粽子端午节期间,包粽子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食物,通常包裹在竹叶或者芦苇叶中。

包粽子的过程中需要将糯米与各种馅料包裹在一起,然后用竹绳捆绑好,最后蒸熟食用。

包粽子不仅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也是一种心意的体现。

端午节传统习俗介绍大全

端午节传统习俗介绍大全

端午节传统习俗介绍大全端午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习俗,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介绍大全,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习俗介绍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_禁忌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并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1.扒龙舟扒龙船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

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3.端午食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端午术简介

端午术简介

端午术简介端午时空认识的方法,是远古甲骨文时代天干地支数字二合而一表达时空相对性数字结构的一种干支数字认识方法。

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一伟大发现,中国人把与这种认识方法相关的双五节日称为“端午节”,来祈祷与怀念。

但是,由于商周文化的断档,“端午术”成为密学和隐学,只得在民间秘密流传。

屈原感叹象“端午术”这样的识天道之学不能大白于天下,遂愤而著《天问》一书。

而民间关于“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说法,也是因为屈原对失传的“端午节”理法术不懈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动,隐而喻之!武王伐纣,周灭商汤以后,商纣王的长子季子逃亡至高丽避祸,并将商文化及“端午节”习俗带到该地并流传至今。

所以,韩国人认为他们过“端午节”是在商末。

现代的中国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明显的晚于商末。

所以,不明就里的世界文化遗产评审们,也就稀了糊涂的把“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判给了韩国。

这就是“端午术”失传之后,中国人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已讲不清其来龙去脉所产生的后果!其实,“端午术”是中国人早在史前文化时代(下面统称为钟鼎文化时代)通过“日晷”之学就已经发现的一个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

今天我们过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发现而从远古走来的。

早在钟鼎文化时代的初期,中国人就发现“日晷”上的端午效应。

因此,“日晷”之学,是“端午术”诞生的源泉。

远古时代的中国人把对太阳在“日晷”上的投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属性来认识:一种是“上、下”属性,一种是“前、后”(或称左右、或称东西)属性,一种是“长、短”属性。

上、下属性,称为上午、下午,以正午为中。

正午也称中午。

上午、正午、下午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

前、后属性,指的是太阳东升后,晷针投影在西,太阳西落时晷针投影在东。

因此,把太阳东升到中午这段时间的运动过程称为“前晌”,把太阳从中午到西落这段时间的运动过程称为“后晌”。

显然,太阳东升西落时晷针投影在东西两段投影之间,没有静止点,是一个连续旋转变化的运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术简介
端午时空认识的方法,是远古甲骨文时代天干地支数字二合而一表达时空相对性数字结构的一种干支数字认识方法。

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一伟大发现,中国人把与这种认识方法相关的双五节日称为“端午节”,来祈祷与怀念。

但是,由于商周文化的断档,“端午术”成为密学和隐学,只得在民间秘密流传。

屈原感叹象“端午术”这样的识天道之学不能大白于天下,遂愤而著《天问》一书。

而民间关于“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说法,也是因为屈原对失传的“端午节”理法术不懈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动,隐而喻之!
武王伐纣,周灭商汤以后,商纣王的长子季子逃亡至高丽避祸,并将商文化及“端午节”习俗带到该地并流传至今。

所以,韩国人认为他们过“端午节”是在商末。

现代的中国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明显的晚于商末。

所以,不明就里的世界文化遗产评审们,也就稀了糊涂的把“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判给了韩国。

这就是“端午术”失传之后,中国人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已讲不清其来龙去脉所产生的后果!
其实,“端午术”是中国人早在史前文化时代(下面统称为钟鼎文化时代)通过“日晷”之学就已经发现的一个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

今天我们过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发现而从远古走来的。

早在钟鼎文化时代的初期,中国人就发现“日晷”上的端午效应。

因此,“日晷”之学,是“端午术”诞生的源泉。

远古时代的中国人把对太阳在“日晷”上的投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属性来认识:一种是“上、下”属性,一种是“前、后”(或称左右、或称东西)属性,一种是“长、短”属性。

上、下属性,称为上午、下午,以正午为中。

正午也称中午。

上午、正午、下午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

前、后属性,指的是太阳东升后,晷针投影在西,太阳西落时晷针投影在东。

因此,把太阳东升到中午这段时间的运动过程称为“前晌”,把太阳从中午到西落这段时间的运动过程称为“后晌”。

显然,太阳东升西落时晷针投影在东西两段投影之间,没有静止点,是一个连续旋转变化的运动过程。

即,前晌、中午、后晌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

而晷针在日晷上的投影,又有“长、短”变化的连续性。

古人在“日晷”上把它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晷针形成的太阳投影长短不在晷内变化,各有东西两段,称为早晨与傍晚;二是太阳的投影长短在晷内变化,也各有有东、西(或称前、后)两段,分别称为上午、下午(或称前晌、后晌);三是在上午与下午之间,长变短、短变长的连续变化过程出现了“更相动薄”变化过程,即长变短无于“衷”(“衷”通“中”),短变长有于“衷”。

在中国钟鼎文化时代也称“折衷”。

“折衷”,是太阳在天空中由东向西连续运动中的一个特殊标志点。

它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在这一点上,出现了太阳上升的“无动于衷”、太阳下降的“有动于衷”的更相动薄变化。

“端午术”,就是包括“倾倾之反”、“运动抑扬”、“更相动薄”三大要素的一个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

所谓“倾倾之反”,就是具有相对、相反属性关联关系的一阴一阳;所谓“运动抑扬”,就是具有相对、相反属性关联关系的一阴一阳是一体化的属性运动;一阴一阳的一体化属性运动有两种形式:横竖、分合,产生
了三种形貌属性的运动结构:“有阴无阳、有阳无阴、有阴有阳”。

而一阴一阳的一体化属性运动所产生的新的关联关系,则是以一个人类可感性认识到的“非阴非阳”的更相动薄变化点----“端午节”。

“端午节”,即为阴阳之间能够相通、相变的中正折节点。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在“孤物独识”的认识层面,可以看成是两个相对、相反的自变量。

但是,进入“格物致知”的认识层面以后,阴阳之间的运动抑扬,则是阴阳一体化的互变量关系。

这个互变量,是倾倾之反的阴阳之间运动抑扬二合而一之后所产生的新变量。

这个新变量,貌似“亦阴亦阳”,实则“非阴非阳”。

所以,才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之论。

此处的“一”,为“非阴非阳”。

“非阴非阳”,在阴阳之外,而不在阴阳之中,实为阴阳运动抑扬的更相动薄变化之首个“端午节”。

如正与邪,是一对阴阳关系。

具有相对、相反、相通、相变的一体化关联关系。

邪者,谓倾倾之反。

故,道之动,则倾倾之反。

正者,谓中正端午。

故,道之定,则中正端午。

道之动,倾倾之反运动抑扬于邪门歪道之中;道之定,倾倾之反更相动薄于中正端午之间。

两动出一定,则端午术出焉!
如唯心与唯物,也是一对阴阳关系。

二者倾倾之反,即相对、相反;无端午术则各执一端、水火不容、分而不合。

故,倾倾之反之间,需找到唯心与唯物之间运动抑扬的更相动薄变化的一端四午中正光华之节点,才可相通相变、水火互济、分而能合。

大自然中存在无数个可用端午认识方法认识到的“端午节”。

每个“端午节”,都有与自己相同或不相同的“端午节”的连接方式。

“端午节”的认识,只是进入运动变化的起始。

其后,仍然有连续连贯的四象变化内容。

两个端午节的连接,是认识数字连续性的一个最基础的认识方法。

它使得远古中国人从“孤物独识”的一进制数字,走进了“格物致知”的二进制数字认识论与方法论。

因此,自然数的产生,是“端午节”在“节”与“节”连接的过程中形成的连续性认识。

它从两个“端午节”的关联关系开始,形成了最原始的二进制数字的一分为二与二合而一认识论。

中国远古数学中的“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九数之学,都是“端午节”连接过程中产生的分合术,是数码、形码、性码一体化认识的体系。

它的认识过程,从首个“端午节”的“孤物独识”,到两个“端午节”关联关系建立的“倾倾之反”相对性产生的端端正正,形成了“格物致知”的新认识层面;再由“端午节”直接、间接、顺接的一分为二、二合而一多种“格物致知”方法,走进了“博物辨识”的象认识领域。

这与西方数学中通过把世界上的事物与物体高度抽象为完全相同而产生的正整数数字序列,根本不在同一认识层面上。

而正整数数字序列,焉能称其为自然数?
因此,“端午节”的认识,则为中国自然数数字认识的起源。

我们的老祖宗早在遥远的钟鼎文化时代,就把“端午节”的自然客观存在性与人类对它的认识方法性之间,通过一分为二与二合而一形成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体系。

中国人在钟鼎文化时代就把它称为“端午节”。

端午认识方法形成了第一个端午节点的认识。

把中间位置的静态认识,提升到动态认识的另外一个更高级的认识层面。

把中间位置的唯一性属性认识,提升到可持续认识、可继续认识的一个新领域。

因此,“端午节”的认识,则是中华民族摆脱认识自然世界的“蛮荒”,从“混沌未开”走进“混沌初开”的认识“原点”(这个“原点”,不是西方笛卡尔坐标系中的什么也没有的“0”原点)。

中华民族正是从这个认识原点出发,开创了史无前例辉煌灿烂的远古钟鼎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