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地裂缝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合集下载

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表14 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特征简表泥石流调查表样例一、调查表表1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表2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调查单位:表3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二、填表说明泥石流调查要点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

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

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

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

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应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

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

地质灾害规模分级

地质灾害规模分级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级 别
滑 坡(104m3)
崩 塌(104m3)
泥石流(104m3)
巨型
≥1000
≥100
≥50
大型
100~1000
10~100
20~50
中型
10~100
1~10
2~20
小型
<10
<1
<2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
级 别
规 模
巨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20m
大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
中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1km,宽10~20m
小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1km,宽<10m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
级 别
塌陷或变形面积(km2)
巨型
≥10
大型
1~10
中型
0.1~1
小型
<0.1
地质灾害分级
级 别
特 大
≥30
10~30
3~10
<3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1000
500~1000
100~500
<100
险情分级
受威胁人数(人)
≥1000
500~1000
100~500
<100
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10000
5000~10000
500~5000
<500
大 型
中 型
小 型
规 模 分 级
滑坡(104m3)
≥1000
100~1000
10~100
<10
崩塌(104m3)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一、《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表8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江西省县市地灾调查分级标准:地质灾害规模分级标准表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2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四、《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而引起的、对人类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特征,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分级。

下面是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一、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发生在地壳中的一种地震现象,可分为轻微震动、中度震动、严重震动和毁灭性震动四个等级。

轻微震动指震感轻微,无造成重大损失;中度震动指震感较明显,造成一定损失;严重震动指震感强烈,造成重大损失;毁灭性震动指地面严重破坏,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

二、滑坡灾害滑坡灾害是指由于地形、地质等原因所引起的土体滑动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滑动、中度滑动、严重滑动和毁灭性滑动四个等级。

轻微滑动指土体表面出现裂缝,土石松动;中度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米以内;严重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100米;毁灭性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100米以上。

三、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灾害是指地下岩土层发生变形或变质,导致地表下沉或坍塌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沉降、中度沉降、严重沉降和坍塌四个等级。

轻微沉降指地表下沉5-20厘米;中度沉降指地表下沉20-50厘米;严重沉降指地表下沉50-100厘米;坍塌指地表下沉大于100厘米。

四、地面侵蚀灾害地面侵蚀灾害是指河流、海岸、风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土壤等地表材料发生风化、溶解、流失等现象,导致地表削蚀或冲刷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侵蚀、中度侵蚀、严重侵蚀和毁灭性侵蚀四个等级。

轻微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少于10厘米;中度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10-50厘米;严重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50-100厘米;毁灭性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大于100厘米。

五、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是指在高山地区,由于暴雨、滑坡等原因,形成的泥石流,可分为轻微泥石流、中度泥石流、严重泥石流和毁灭性泥石流四个等级。

轻微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小于1米,宽度小于5米;中度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1-5米,宽度5-10米;严重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5-10米,宽度10-20米;毁灭性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大于10米,宽度大于20米。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之欧阳治创编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之欧阳治创编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一、《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表8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县市地灾调查分级标准:地质灾害规模分级标准表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2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表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四、《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一、《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表8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江西省县市地灾调查分级标准:地质灾害规模分级标准表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2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四、《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一、《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表8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江西省县市地灾调查分级标准:地质灾害规模分级标准表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2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四、《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一、《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表8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江西省县市地灾调查分级标准:地质灾害规模分级标准表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2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四、《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体或土体受自然作用或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过程。

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

地面塌陷主要破坏房屋、铁路、公路、堤坝等工程设施。

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单个塌陷坑洞的规模不大,直径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个别巨大者达百米左右。

塌陷程度的主要标志是一次塌陷所形成的塌陷坑洞数量和它的影响范围,据此将地面塌陷分为4个等级:①小型塌陷:塌陷坑洞1~3处,合计影响面积小于1KM2;②中型塌陷:塌陷坑洞4~10处,合计影响面积1~5KM2;③大型塌陷:塌陷坑洞11~20处,合计影响面积5~10KM2:④特大型塌陷:塌陷坑洞超过20处,合计影响面积10KM2以上。

地裂缝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现象或过程,大部分地裂缝是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构造蠕变活动引起,部分地裂缝是由于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岩土膨缩、黄土湿陷以及水的渗蚀、冻融等原因引起。

地裂缝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主要危害房屋与工程设施的安全。

地裂缝的规模主要取决于一次地裂缝活动所出现的地裂缝条数、累计长度和影响范围。

根据这些指标,将地裂缝划分为3个等级:①小规模地裂缝:地裂缝累计长度小于100M,影响范围小于0.5KM2;②中等规模地裂缝:地裂缝累计长度100~1000M,影响范围0.5~5.0KM2;③大规模地裂缝:地裂缝累计长度大于1000M,影响范围大于5.0KM2。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
38663 9707 震Q 26608 67F0 柰36346 8DFA 跺39556 9A84 骄38579 96B3 隳28478 6F3E 漾=h€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