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共33张ppt)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论语·为政》
1、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主张
探究1:请你根据下列材料概括 孔子的思想主张,并谈谈对这些 言论的理解。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④提出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 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 制崩溃,新制度逐渐建立
③社会阶层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用
④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老子 春秋晚期楚国人 创立道家学派 著《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②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

【相关练习】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提倡( )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学习与思考相结
D.择优而教
2.孟子
(1)政治: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提出“政在 得民”,反对苛政。
(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唐太宗与魏征)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 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 德治国。”
二、儒学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1)政治思想 A.礼:维护周礼(保守性)
B.“仁”: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道
德观和伦理观)
——核心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文化教育
A.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十三: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学七十术有二逐人。渐下移──,司马从迁《“史记学·孔子在世家》
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舆论阵地
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材料三: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位于孔庙东侧, 位于孔庙东侧, 天下第一家” 有“天下第一家” 之称, 之称,是孔子嫡系 长期居住的府第, 长期居住的府第,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 官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 典型建筑。 圣府大门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第 3、 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 物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孔子—— 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身世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思想
从政经历 成就 政治思想:“仁”、“礼” 仁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等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思想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地位
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551年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 479年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对他的尊称。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 孟子,名轲, 邹国人, 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 子的孙子子思, 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 教书为主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 于各诸侯国。 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 书立说, 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 理成《孟子》一书。 理成《孟子》一书。冯 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 理想主义代表。 理想主义代表。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 普遍的爱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练一练
1、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 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课程总结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思中 想国 的传 演统 变文 化 主 流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发展为理学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第1课百家争鸣(精品)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内容:本课教材主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课标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课标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了解——知识落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出现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②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①各种力量对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的不同方案,必然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②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的思想不受束缚制约。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①各国诸侯出于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特别注意礼贤下士。
②士阶层希望实现治国济世的思想政治意愿。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各大学者和思想流派。
(1)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2)流派: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
(3)特点: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历史影响(1)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推动了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早期儒学的创立2、早期儒学的发展(1)时间:战国时期。
【理解——探究学习】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当今对我国和世界仍有现实意义。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导引本专题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特别是其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思想批判等四个阶段。
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成熟阶段。
从汉代开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宋明时期,吸收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形成理学。
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1.理解基本概念:如孔子思想核心的“仁”“礼”,老子的“道”,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新儒学的“天人感应”,程朱理学的“理”和“格物致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等。
2.把握基本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知识体系。
3.注重两个联系:一是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的联系,明确一个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是与现实的联系,认识儒学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振兴中的重要意义。
4.学会比较概括:概括比较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
第1课百家争鸣情景问题切入2011年7月13日,由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和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组织的50名中学生齐聚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参加“汉语桥——奥地利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
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法国巴黎的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70多位学者发表了一项声明称:人类如果想在未来的世纪里找到一条生存道路,必须到中国两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那儿去寻找智慧。
孔子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长久的魅力呢?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孔子和早期儒学”、第二目“老庄之学”、第三目“法家思想”、第四目“墨家的主张”分别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四大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四目呈并列关系,图示如下:自主预习梳理答案①“仁”②“礼”③敬而远之④有教无类⑤仁政⑥君轻民贵⑦学习⑧天行有常⑨制天命而用之⑩道○11相互转化○12小国寡民○13《老子》○14天道○15自然无为○16齐物○17《庄子》○18尽地力之教○19集权○20《法经》○21世卿世禄○22军功○23井田制○24法○25术○26势○27奖励耕战○28不期修古○29不法常可○30事异则备变○31兼相爱○32交相利○33非攻○34尚同○35非命○36节用○37讲求实际功利○38逻辑学○39客观实践○40三表○41逻辑学术语重难疑点探究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有哪些?(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候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人,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对今天的借鉴意义(1)“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
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2)“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的价值。
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现代社会中,对待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思想的正确态度是:第一,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消极因素。
第二,要弘扬儒学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舍生取义的为人准则等。
典型例题示例【例1】(2011 ·上海市单科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项体现墨子的“兼爱”主张,不选;B项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C、D 两项是理学的主张,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不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 B【例2】(2010·上海历史卷·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此题考察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
故选B。
【答案】 B【例3】(2010·浙江卷·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 A【例4】(2010·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答案】 B【例5】(2010·海南)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为“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即反对战争。
这符合墨家宣扬的“非攻”,即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的思想观点;故正确选项为C项。
而儒家提倡“仁”、实行“仁政”;法家主要主张“依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C随堂巩固演练一、选择题1.(2011·浙江绍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A.无为而治B.中庸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过犹不及”,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可知B项符合题意。
2.(2011·浙江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非攻,兼爱”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答案】A【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
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3.(2011·辽宁模拟)右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
其原因是()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答案】D【解析】A项历史上没有依据B项不符合实际,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不符合造福一方之说;C项老子不是儒家学派的人,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D项。
4.(2011·厦门)“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 C【解析】材料体现了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兼爱”主张。
5.(2011·宁夏模拟)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是孟子的思想观点。
二、非选择题6.(2011·西安)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