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2、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的命题,要 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而上学问题 是无法解开的问题;反对主客体二分,反对物质与意识的二 分。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
5、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与元话语、中心的被放逐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助罗Fra bibliotek的“后哲学文化”
理查德•罗蒂是美国实用主义传统最有成就的继承 者,是20世纪美国下半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之 一。罗蒂摈弃了人类那种将万事万物归结为第一原理和 寻求自然等级秩序的虚妄企图,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 基础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加以质疑,使人们丧失了对 镜喻本质的信心,从而走向了历史主义的文化思考,并 逐渐形成“后哲学文化”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 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尤其是阿多诺等对同一性、本 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批判从不同的方面,如批判现 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性等,为后现代主义 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3、后现代主义的界定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 内的表现,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提倡人道,反对神道; 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 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 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 (1930-2004)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 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 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本文(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德里达 的解构主义旨在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进行彻底的颠覆。他以其解构主义 的“分延” 、 “痕迹” 、“增补逻辑”等“新概念”为工具,运用“自毁 原则” , 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以 及其典型代表“言语中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从而颠覆了西方形而 上学的大厦,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 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

批判传统和正统。

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

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

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哈桑看来,后现代的特征是对抗现代性,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建立新的秩序。

通过研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不确定的内在性”。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的主要特性,主要体现为中心的消失和对于本体论的再认识。

后现代主义思潮使社会标准发生改变,社会结构向多极化转变。

“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特征。

“内在性”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模糊性、多元论、间断性等等。

具体表现为:(1)设定相对主义。

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角度。

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

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上占优先地位。

(2)后现代主义将人的主体地位模糊化,人成为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

尤其反对神圣的绝对主义,而倡导把人还原为日常的普通凡人,弱化了其影响力。

(3)后现代主义主张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批判“唯一中心”、“单一视角”、“一元方法论”等,强调价值标准的多元化。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批判、否认“同一性”或普遍性,这对于反对绝对主义、冲破传统或僵化程式具有一定意义。

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主义泛滥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论”,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操作范式进行抨击、解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慎重、合理地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使我们通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文化和艺术的运动,它主张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客观、单一和统一观念,强调多重性、复杂性、相对性和主观性。

其基本概念包括:
1. 相对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没有固定的本质或意义,而是由观察者的观点和语境决定。

多元性是指存在许多不同的真相和解释。

2. 超越和颠覆: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二元对立和意识形态,试图颠覆既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秩序,以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真实的社会。

3. 立场性和主观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和价值观都是主观的,不存在普遍的标准或普世的真理。

我们在选择观点时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益和态度。

4. 文化和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塑造认知和行动的根源,而知识、权力和身份都是从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5. 防御和戏剧化: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们由于社会和文化压力,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内心和态度,以防止受到伤害。

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品经常通过戏剧化手法来暴露这种防御行为。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⒈从形式上讲: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 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 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 系。
⒉从内容上看: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
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 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 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 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

1983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SWA 为约翰· 曼登(John madden)公司位于科 罗拉多绿森林村庄的行政综合区一组玻 璃幕墙的办公楼群设计的万圣节 (harlequin)广场,设计不仅体现出文艺 复兴式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并且以超 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场所强烈的对景观 体验主体—人的消解的解构特点。
后现代主义
定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 “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 殊性和唯一性。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 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 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 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 文化思潮。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 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最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人和景观始 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 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 么前卫和狂飙,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 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园林设计师玛莎· 舒沃茨(Martha Schwartz) 的代表作是位于亚特兰大的瑞欧购物中 心庭院设计(RioShopping Center),300多 个镀金青蛙组成的方阵排列整齐、给人 极大的震撼,甚至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 青蛙这一意象显然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 一种活生生的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的 数目正在逐年减少,玛莎· 舒沃茨以一个 坚定的景观保护者的身份向工业化之后 遭受创害的自然现状的发出警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发展脉络:①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②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

现代主义经历了在西方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对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③但30年代之后,由于内部诸多流派松散组合产生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困境难以摆脱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体中发生发展起来,一出现立即对现代主义造成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了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④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从现代主义之中分离出来与之对立,但实质上也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对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表达。

(2)当代重要后现代理论家都对后现代主义有自己的界定:①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②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必须加以抵抗。

③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无叙事”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他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看做是60年代中期的事情。

④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⑤斯潘诺斯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复制”,注重偶然性和历史呈现性的机遇,兴起时间应该追溯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⑥伯顿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这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⑦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或叫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30年代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之中,并在二战之后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成为了当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忽视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历史性等因素。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符号的使用对人类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往往采用了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象学、文化相对主义等多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作品往往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强调了文化的混杂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了反传统和反规训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界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对于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对其哲学和理论、文化和艺术以及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宗教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国”。

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舒适的、半福利半兵营的社会”;“全体居民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传统的忠诚、相互关系的纽带、社团的联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为消费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摄取、汲取的产品、娱乐和价值观念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

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