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Ⅵ 后现代主义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Ⅵ  后现代主义
Ⅵ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战后的后工业社会的 语境紧密相连。后现代思想深刻而彻底地质疑启 蒙理性的总体性、本质主义前提。在工业时代, 启蒙理性所代表的总体性、基础性的神圣价值在 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思想的审视下,被还原为历 史偶然性、断裂的意义或不断延宕的符号游戏; 与工具理性相连的那个崇高“主体”被瓦解或“ 不在场”。在思想的影响关系上,后现代思想是 对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的“接着说”,它们还经历了索绪尔语言学影响 下的“语言学转向”的范式转换。
11
后现代主义的诸多批评理论都成为文化研究不 断援引的理论资源。其中,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1945— )关于后现代社会中的大 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研究引人注目。在《 消费主 义与后现代主义》(Consumerism and Postculturalism)中,费瑟斯通明确地指出文化和消费 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特征,这区别于此前 以生产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消费不仅只是物质欲望 的宣泄,同时还凝结和呈现出社会关系。
10
伴随战后社会的急遽变迁,由英国左翼学者组 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始了较早的文化研究( culturalstudy),我们曾在“马克思主义篇导论” 中有所提及。这一越出经典学术藩篱,研究大众文 化、消费和媒体文化等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批评 范式逐渐星火燎原,形成影响 20世纪后半叶至今 的 批评领域。文化研究正面回应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精 英主义的质疑,并且系统研究被传统学术视为边缘 或“俗文化”的领域,反思后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 。
3
另一种态度则关注二者之间的复杂关联。福柯 注意到现代正是与传统相对和断裂,而后现代显然 不是对现代的直接传承。但是,他拒绝以时间分期 的方式来思考,在《什么是启蒙》这篇文章中他回 到康德提出的这一问题,并重新加以考量:“我自 问,人们能否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 一个时期。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关系 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方 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

第6讲 福柯的社会学理论

第6讲 福柯的社会学理论


考古学考察的是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 的话语实践,研究的是人们说出来的话语。 语词、陈述、 话语、档案、文体等是讨论的主要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语言为对象而展开的社会学理论。揭示了语言是 如何构造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以及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 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因此, 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 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 要在话语实践中揭示现在人们面对的 各种理论和知识 形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就要对蕴含着哲学认识论和科学 发展史的“档案”进行审理。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对现在 各种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考古”。
• • • • • • • • • • •
3) 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 权力并不仅仅具有消极否定的作用,还有积极性的一面。它是一 种生产性的实践或者说生产性的网络。作为生产性网络的权力,不断 创造出社会成员关系之间的崭新联系,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之间建 立新的相互作用线。(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权力) 4) 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话语权) 在现代社会,知识与权力决不是敌对的。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权力离不开知识, 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 力;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力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 实质与作用。
• (1) 传统权力理论的两种模式 • 1) 利益-冲突模式:关注的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基本模 式是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 • 2)权威-合法化模式:权力是通过符号化实现的一般化媒介,并且权 力是合法化的,即通过符号化和合法化两个过程,权力转化为权威, 从而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权力。 • (2) 福柯权力分析的基本思想 • 1) 权力是多形态的,而不是同质的。 •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浸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使用灵 活多样的策略来运行,而并不是在家庭、国家、教育和生产关系中都 采用同样形态的权力。 • 2) 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所有物。 • 在权力分析中,策略是一个中心概念。权力既不是财产,也不是 媒介,而首先是策略。权力之所以具有多种形态,正是因为权力在运 作的实际过程中,使用了各种不同的策略。

从福柯的哲学思想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

从福柯的哲学思想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

从福柯的哲学思想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哲学总是在建构中坍塌,在坍塌中建构。

(线索:自然哲学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休谟的怀疑主义-康德-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是从艺术和文学开始的,之后,哲学才加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洪流中,迎来“人人皆话语,各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的热闹局面。

后现代主义之“后”是超越主义,它要超越的现代主义指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所谓的现代性。

后现代是一个相对于现代而言的时间范围。

它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尤其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反对知识论上的“基础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本质主义,整体主义等等。

在后现代中,资本主义没落,个人主义衰微。

在现代之后的一个独立的时代;在现代之中的现代的中后阶段,非独立的。

后现代性有的人既可能是一个前现代主义者、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一般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范围,就不注意描述。

所以就出现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反对现代性的思想态度和范围,他们关心结构的目的只是为了解构。

一、疯癫与理性(和向他者敞开、反对理性、反对二元对立中的不平等性)福柯的哲学生涯是从探讨现代医学和精神病学的起源开始的。

他的研究表明,精神病不是一种自然的或生理方面的疾病,而是一种对人群加以分类的社会功能,它的诞生是历史的产物。

在17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把癫狂当作疾病。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迷狂是理性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中世纪,癫狂一方面与人的堕落相联系,一方面与人的神圣的拯救相联系。

那时,只有少数疯子需要诊治。

在文艺复兴时期,癫狂还不是理性的对立面。

爱拉斯谟《愚人颂》里的癫狂是嘲讽的理性,高级的理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真理往往发自疯人之口。

福柯发现,中世纪晚期处置疯人的“愚人船”是一个象征,疯人被送往大海,任其漂泊;但“愚人船”又是朝圣的旅行,寻找理性的工具。

福柯分析说,那时的癫狂并不是社会防范的对象,它被视作对世界的无意义的揭示,它的领域在社会之外,但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仍有很多桥梁。

第六讲_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第六讲_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第五讲 福柯的后 现代主义理论
13:42
1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
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
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
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
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
13:42
8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 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 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 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 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 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 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13:42
12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 1、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现代西方哲学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得 到命题,要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 而上学问题是无法解开得到问题。
❖ 2、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哲学的混乱和争论皆源自对语言的误解,源自哲学家说了不
13:42
7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 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 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 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 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 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 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 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 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

福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第一,颠覆历史理性
福柯对理性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性自身就是不自明的,理性也是历史的,因而它不能解释任何东西,事实上它本身就需要解释
第二,放逐历史主体
福柯则反对现代性的先验的历史主体。

先验的历史主体指的是理性主体,是一个真正的假设。

福柯也反对经验的历史主体。

认为历史作者早已死亡,因为历史文本都是话语体系的产物,天下文章是一大抄,没有经验的主体存在。

第三,瓦解历史客观性
历史客观性实际上现代史学的一个核心观念。

它是建立在主客体分离的二元基础之上的。

它实际上先验地假定存在着某种实在或过去,它是真实或有效的。

那个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主体,一方面通过它才能真实的再现这种实在或过去,另一方面,这个先验的主体又可以把我们的经验建构成一个历史的实在。

因此要反对这种历史客观性必然涉及到主体、客体和主体再现客体的合法性这三个相关的问题。

第四,终止历史进步
现代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普遍主义的、向善的、进步的幸福主义或千年福主义。

因为“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历史的”,它是“以远大目标和高尚道德为基本特征的”。

福柯对理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理性的非理性真相,同时也抖落出现代历史把理性作为历史高尚目标的虚幻性。

第五,拒绝历史总体化
福柯致力于解构启蒙以来现代性、总体性、压抑性的宏大话语霸权。

第六讲 福柯的社会学理论

第六讲  福柯的社会学理论

四、监狱与性
在《性史》中,从尼采作为谱系学的历史关 性史》 系出发, 系出发,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 ,把以往著作中 话语—权力”辩证法发展成为“话语— 的“话语—权力”辩证法发展成为“话语—权 身体”三维结构。 力—身体”三维结构。性的问题似乎不再是核 心问题,从属于对自我技术和伦理学的探讨。 心问题,从属于对自我技术和伦理学的探讨。他 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对自我技术的探讨, 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对自我技术的探讨,实际 上从一个新的角度考虑了知识、权力与自我之 上从一个新的角度考虑了知识、 间的关系, 间的关系,并提供建立三者之间联系的可能思 路。
一、福柯社会学理论的特征
1、福柯的思想渊源
康德与批判哲学传统 尼采的思想 法国认识论传统 形式主义传统 超现实主义者与新文学
2、 思想主旨
福柯力图突破当时法国知识界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 形态的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支配,探究西方社会特有 形态的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支配, 姿态” 的“姿态”(gesture)。这里所谓的“姿态”指的是“一 。这里所谓的“姿态”指的是“ 种 文化的条件或组织原则” 在各种“ 文化的条件或组织原则”。 在各种“文化的条件或组织 原则” 福柯主要关心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原则”中,福柯主要关心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我们自身”与真理的关系、 我们自身” “我们自身”与真理的关系、 “我们自身”与权力的关 我们自身” 系、“我们自身”与伦理的关系
3、知识考古学方法论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 生活的新社会学,亦称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生活的新社会学,亦称历史社会学 sociology)考古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注重研究主 考古学研究在方法论上, 考古学研究在方法论上 体是如何以历史的方式在知识之内被构成的。 体是如何以历史的方式在知识之内被构成的。 (1)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察 (2)以批判性的阐述代替不加怀疑的理解和解释 (3)现实是在断裂性变化的历史中展开的 (4)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笔谈)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笔谈)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笔谈)
【作 者】莫伟民
【作者简介】莫伟民 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后现代主义哲学这个称谓的含义颇为含糊,许多人认为后现代这个词表示的是一个特定时期或阶段。笔者以为后现代应该是一种可以表示具有几个方面思想特征的理论态度。这是因为同一个人在此方面可能是前现代主义者,在彼方面可能是现代主义者,而在其他方面可能是后现代主义者。显然,后现代主义哲学指的是对发轫于笛卡尔并把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当作哲学中心问题的现代哲学作了批判和超越的哲学。其目的是从多元文化角度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哲学作番梳理和综合扬弃工作,来寻找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园。
在《关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哈贝马斯指责当代法国哲学家们采纳了一种不恰当的后现代立场,即它隐匿了一种向前现代返回的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怀旧。利奥塔辩驳了哈贝马斯把前现代与后现代混为一谈的做法,并认为后现代主义既不是对前现代的重复,也不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本身固有的一个要素,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任何想要超越现代主义的人都处于现代主义内部。
福柯强调不存在绝对哲学,存在的是哲学活动。人们努力地、不确定地和梦幻般地用来摆脱陈见、改变思维模式和价值标准的活动,在福柯看来,就是哲学。福柯在1980年4月的一次对话中预料今后30 年将是一个具有较强哲学活动的时期,并认为哲学的生命在于人的外部知识和自身知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庶几可以说,福柯与德里达、德勒兹和利奥塔等人一起完成了具有厚实的现代基础的法国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在现时代,与人的观念携手并进的是连续的历史观念。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福柯创造了一种无历史的历史。实际上,这主要是就福柯强调历史的间断性并批判历史的进步性和先验性而言的。因为历史观念不仅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且还是进步观念的基础。福柯不仅不承认历史的进步,而且也不主张历史的怀旧。这是因为如果导源于启蒙运动的进步元叙事消失了,那么,后现代主义思想就感觉不到任何怀旧了。稍加留意,我们便可发现:能够不带任何怀旧心情而思考,这是法国后现代主义者们得以超越那个始终依恋在并渴望回到前古希腊之在的海德格尔的主要原因。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我们便可推断:如果人类不存在必然的历史进步,那么,我们可以料到后现代主义不能并且不会象现代主义那样标榜自己比以前的一切更美好、更进步和更切实可行。

概述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

概述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

概述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1)关于话语理论。

①福柯将历史视为话语的构造,认为在个别话语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规则来界定这个领域的相应对象,从而建构起基本概念形成理论构架。

这一话语组合中的规则组合就形成了话语的组合系统,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②福柯认为在话语即历史所标示的客观性背后是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即一个学科是在一定时期之内凭借话语圈定了一个对象领域,树立起一个合法的视角,由此建立起了不断变更的历史法规作为价值取舍的准则。

③“认识价”是福柯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

a所谓认识价是存在于基本文化代码及其所产生的科学和哲学阐释之间的未经阐发的经验,它是特定历史时期权威理论的源头。

b认识价不是思想构成深处的基本范畴,而是一种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知识总体及其基本构成原则的整体关系。

不过,每个时期的认识价都只能在特定的学科及其话语实践之中才能得到表征。

c认识价的概念使福柯的语言观不同于解构主义。

他建立了一个有界限的能指和文本理论,为话语提供了一个虽然差异纷呈错综复杂但却是可以予以确定的历史语境。

④福柯认为在可以言说和实际上可以说出的东西之间存在者整整一个时代的话语领域,不能通过语言学、逻辑学和历史学来加以说明,这个领域就是“档案”。

a所谓档案不是各式各样的话语不问区别的化合统一,而是高度差异化的命题的形成转化的总系统。

b档案所体现的只有差异即“他者”,因为人不能发现自己的档案,档案只产生于话语规则的内部,话语对象不过是它的外显形式。

c福柯的档案理论实质上是强调历史的断续性和差异性,在含蓄否定历史领域的任何一种一元单传的目的论解释。

d福柯坚决反对搜索本原使得理性成为人性的目的,发掘档案的方法应该是进行话语规则的组构、排斥和转化,对一系列学科中构成文化档案的断续性考察,这意味着阅读不必寻求话语之中或背后隐藏的意向意愿或意义,既然文本无涉作者,那么其建构法则和阐释模式也不足一提。

(2)权力理论。

①权力是档案的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无所不在、无以摆脱的社会罪*恶,权力总是与知识携手并进,利用知识来扩张社会控制,所以知识并不是中立而客观的,而是包裹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 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 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 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 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03:06 7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从反“逻各斯中心主 义”出发,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 结构,使事物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 由嬉戏”。如果坚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在 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则必 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即认为世界有精 神和物质、中心与非中心等的二元结构。认为要把 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 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
19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德里达解构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哲学。认为一 切都是不确定的,他从语言入手,拆解“逻 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否认本体、本 质的存在。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 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 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 “阅读就是一种误读”。因此本体、在场是 不存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 03:06 20 学的在场”也是必须解构的。
11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 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 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 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 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 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 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 “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 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 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 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22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逻各斯中心主义: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之外,存在 着一种独立的本源性实在,这种实在的存在和变化 是由一些确定无疑的本质或原则所支配,这些本质 或规则,就叫逻各斯。一切经验、言语、文字都是 用来表达、再现客观逻各斯的工具或手段。 经验是对逻各斯最直接的把握,言语是对经验的直 接表达,文字则只不过是言语的一种再现。言语是 心境的符号,文字是言语的符号。 逻各斯主义同时 不过是一种言语中心主义。
6、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文本主义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 批判,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的孤独性、虚无性及不确定性的 强调,以及文本主义关于“一切事物都是文本”的观点等, 也都从不同的方面,如批判现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 03:06 15 性等,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23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罗蒂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2007) 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 哲学家、思想家,也是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 主要代表之一。
03:06
24
后现代主义名家:罗蒂


罗蒂的著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被陆续介绍进中 国,中译本包括《哲学和自然之镜(1986)、《后哲 学文化》(1992)、《偶然、反讽与团结》(12003)、 《真理与进步》(2003)和《筑就我们的国家》(2006) 等。 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罗素•伯曼曾经与罗蒂共事 多年,在他看来“他(罗蒂)把哲学从分析的桎梏中 拯救出来”,让哲学回归到“哲学的核心———人 之为人,政治社群中人与国家关系”。
21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反对言语中心主义,并由此更进一步地解构形而上 学大厦本身。言语中心主义就是认为言语和写作是 对立的,“言语的本质是说话而不是写作,写作不 过是说话的派生物(记录)” 言语更能直接地表达 说话人的意思,写作则使说话人的意义不能完全自 我呈现。言说优于写作。他认为言说和文字是一种 平等和互补的关系:文字、书写记录言说,是说话 的记录形式,说话是文字、书写的补充形式,二者 不可偏废。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这个话语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 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 的风络,个性化的风络,到了60年代,表现 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之后,便被赋 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
03:06
3
格雷夫斯的作品
03:06
4
马来西亚后现代建筑群
03:06
5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13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3、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 尼采要打倒一切偶像,摧毁西方几千年的哲学传统——即在 二元对立中思维的传统,进行价值重估。尼采抬高意志,贬 低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尼采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权力感” 作为衡量真理和区分善恶的惟一标准。
4、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 “语言”的学说 海德格尔要否定包括尼采和马克思在内的一切持有二元对立 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哲学。他认为对“存在”应该“理解”, 理解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理解;“语言是存在的家”。这样, 海德格尔就瓦解了传统哲学的观念与实在、主体与客体对立 03:06 14 的二元论,大大启发了后现代主义者的理论建构。
第五讲 福柯的后 现代主义理论
03:06
1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 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 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 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 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 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 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 03:06 2 产物。
16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名家:利奥塔
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 叙事的怀疑。”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 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 后现代乃“现代的一部分”,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预先 规定及假设提出疑问,“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 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 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 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 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 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 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 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6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18

03:06
后现代主义名家:德里达

雅克· 德里达 (Derrida,1930— 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 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 主义思潮创始人。德里达的理论 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 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 论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文 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 象》(1967)《写作与差异》 (1967)、《散(sàn)播(bō)》 (1972)、《哲学的边缘》、《立 场》(1972)、《人的目的》 (1980)、《马克思的幽灵》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5、解释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 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认中心、整体 性、认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务、对象的解释、理解, 注重从主体出发而发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否认传统 哲学对一元论、事物的客观性和意义的确定性的强调。主张 多元、主观和不确定。
9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 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 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 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 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 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 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 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12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1、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现代西方哲学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得 到命题,要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 而上学问题是无法解开得到问题。 2、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哲学的混乱和争论皆源自对语言的误解,源自哲学家说了不 可说的东西。因此,哲学就是澄清问题的活动,它的根本任 务就是把能用命题和语言说明的与不可说的东西划分开来。 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语言转向”。
17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后现代主义名家:利奥塔
利奥塔说:“如果哲学家们帮助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存在 权威的地方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 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 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 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 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 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 “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10
03:0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