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合集下载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思想探析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思想探析
展。 第三 , 晚期资本主义在资本发展新 阶段 的新特点是 , 固 化” 策略。所谓陌生化 , 也就是“ 使人们 本来 ‘ 熟悉 的’ 东西变 得‘ 陌生 ’ , 把 大家 司空见惯 、 习以为常 的事物置 于一个 新
定资本生命周期 的缩短 、 技 术发明的加速 和永 久性重整军
收稿 日 期: 2 0 1 4 — 0 1 — 1 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国外学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史研究 ” ( 项 目编号 : 1 I A Z X  ̄I ) 。
在此基础上詹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不只是用来描述一种特定风格的话语也是一个时期的概念其作用是把文化上新的形式特点的出现联系到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新的经济秩序的出现一即往往委婉地称谓的现代化后工业或消费社会媒体或大观社会或跨国资本主义
2 0 1 4年 3月 第 1 6卷 第 2期
中 图分类 号 : B 7 1 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 2 9 2 1 ( 2 0 1 4 ) 0 2 — 0 0 5 6 — 0 3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 ,探讨詹姆逊的后现代 质 ,坚持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
的理 论 意 义和 现 实 意 义 。
克思在《 资本论》 中所描述 的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 。 这一阶 段又 可称之为 自由资 本主义 、 市场 资本主 义 , 也称古 典资
本主 义。第二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或帝 国主义阶段 。在这

阶段形 成了如不列颠帝 国 、 德意 志帝 国等。在 1 8 8 5年 ,
的特点 。第一 阶段 的艺术准则是现实 主义的 , 产 生了如巴
这 一 阶段 的 基 本 特 点 进 行 了 深 刻 描 述 。曼 德 尔认 为 , 晚期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主题显现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主题显现

I关键词] 詹姆逊 后现代文 批判 主 显现 化 题
一、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意识建构的生成
在1985年, 詹姆逊明确指出:“ 在我看 来,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它颇依赖于总体 观念)正在于它坚持知识的总体观, 并把所有 对世界进行感知和认识的不同方式融汇贯 通, 因为它的先决观念视整个社会生活为一 体。这表明. 他已开始准备把自己的后现代 ” 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 并
设立博物馆及其它形式的资助, 其实就是对 这种经济必要性的认可。 ” 显然, 詹姆逊的这种激进的后现代文
汇的性(gender)的问 我们确实都想‘ 题, 掌
握’ 历史, 无论以哪一种可能的方式 逃离历 史的梦if — 人类对于那似乎是盲 目的、 天 然的社会经济命运‘ ’ 法则 的征服— 仍然 是马克思主义遗产中不可替代的意愿, 不管 我们用何种语言来表述它 ” 在此, 他明显地 在其理论 中又一次把现实主义、 现代 主义、 后现代 主 义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 展的总体性历史框架中来加以 理解和阐释, 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连贯的、 充分体现历史 , 框架的后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叙事模式 但是他并未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 历史框架 消费叙事方法并不是后现代社会特有的叙 事模式 , 它可以广泛用于历史框架中任何有 关叙事 的场合 , 在后现代环境下, 它只是我 们借以理解后现代生存样态的有效手段和 有效途径 在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 《 文化逻辑 卜 书中, 詹姆逊指出,现代艺术 “
理论空间模式阶段的神话, 而同时又着重突 显了社会知识体系状态的不同局部空间、 不 同表里之间的差异性显现化特征, 以及每时 每刻要把这种差异性特征从“ 统一性合围” 的逻辑中解放出来的大胆构想 詹姆逊认为 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的多种差异性特征, 能 够非常明显的泄露后现代思维的不稳定行 为, 以及想象性思维方式的真实内涵, 所以 他这样写道:“ 对于差异的坚定捍卫 在大多 数情况下理由自然很简单, 就是自由和宽容.这一立场的无可辩驳是众所周知的 但它至 少有一个好处, 即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历 史性问题:对于差异的宽容作为一个社会事 实, 是否属于社会同质化、 标准化以及真正 差异被取意识被大众充分 理解、 消化、 包容, 以及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 纯粹的资本主义道路上, 最终走向一个趋同 的、 同一化的绝对化趋势空间范畴 这一结 论可以通过后现代资本主义大规模商品生 产方式体现与消费心理模式、 世界市场总协 调、 大众媒介传播、 商业广告宣传、 心理范式 感悟等大众现象予以证实。 此外, 由于后现 代资本积累原始 式目前正朝着总体化、 规 范化、 一体化的模式空间发展演变, 那就意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哲学类】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哲学类】

——附加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工程概况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总长度545m;道路设计红线宽度主线30m,一副路面;车行道16m;绿化带2*4m;人行道2 *3m。

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雨水、污水、给水、照明、弱点管道、标志标线工程。

技术指标:1、道路性质:城市主干道(2级)2、设计行车速度:40km/h3、使用年限:15年4、车行道、人行道设计坡度:2%主要设计依据:1、咸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设计委托书。

2、咸阳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咸阳市彬县泾河区建设规划图”。

3、《城乡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D40-2004)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9、国家其它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第一章项目经理部组成1.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经理部由公司总部授权管理,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GB、T19001-ISO91001标准模式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来运作,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专业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体制。

项目经理部按照我公司颁布的《项目管理手册》、《质量保证手册》、《项目技术管理手册》、《项目质量管理手册》、《项目安全管理手册》、《项目成本管理手册》执行。

1.2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质量目标:合格工期目标:我公司投标自报工期为180日历天,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

在满足合同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加快施工进度,使工程提前交付使用,实现我公司的承诺。

成本目标:科学管理,精密组织,在“人、机、料、法、环”五个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返工等质量事故,提高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从而降低工程的成本。

论詹姆逊理想的文化蓝图

论詹姆逊理想的文化蓝图

Xi y g r l nv ri , a y g S a n i7 2 0 . hn ) a a ma U i s Xi a , h a x 1 0 0 C ia n n No e t y nn
Ab ta tF e r a s ni o ia p itdwh nh c stet u l f o t d r utr , src : r di J me o n t sp on e e ef e o beo p smo en c l e c s d a h r u
文化之 后 的理想 文化蓝 图不 可缺 少的组 成部 分 ; 集体 生 活方式 中产 生的“ 实文化 ” 真 具有 积极 的 革命 意义 : 统文化 可 以为 处于后现代 困境 中的人 们 成功地 改 变现 实提 供 丰 富的 经验 。詹 姆 逊 传
从这 三种 文化 中吸 取进 步力量 . 勾画后 现代 文化 之后 的理 想的 文化 蓝 图 。
bu p n le r t i
弗 雷 德里 克 ・ 詹姆 逊 ( rdi Jmeo ) 2 Fe r c a sn 是 0世 后 的文 化前景 。 詹姆 逊从后 代 主义文 化 、真 实文 化” “ 纪优 秀 的文化批 评家 .新 马克 思 主义 的杰 出代表 人 和传 统 文化 中吸 取有益 成 分勾 画后 现代 文化 之后 理 物 。 运用历 史 的 、 证 的方法 客观地 评价 后现代 主 想 的文化 蓝 图。 他 辩 义, 把它作 为晚期 资本 主义文 化逻辑 的 主导形 式 。 在 利奥 塔为后 现代 性 的到来 欢呼 之 际 ,詹 姆逊 却把 锋
陈春 莉 a陈春 华 ,
( 阳师 范 学 院 a文 7 20 ) 10 0

要: 面对后 现代 文化 的 困境詹 姆 逊 并没 有 悲观 失望 . 而是 积 极地探 索后 现代 文化 之后

后现代主义辨析及评述

后现代主义辨析及评述

后现代主义辨析及评述作者:陈彦珍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5期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影响着人们思想、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

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概括,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其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023 — 04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潮正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及价值理念。

后现代主义思潮错综复杂,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它反映了当前西方社会的现实状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对于解放人们思想和行为束缚,对现代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但是它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又使其走向另外一种形而上学。

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特征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艺术意义上的概念,是指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思想文化潮流。

后现代主义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最高层次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有建筑、艺术、文学、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也已经出现了与各个学科相结合的趋向,如后现代伦理学、后现代行政学,后现代社会学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在西方社会逐步发展和普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的后现代思想家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启蒙理性主义以及现代性理论。

比如,福柯解构了“主体概念”,继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之后,提出令惊世骇俗的“人死了”的命题;利奥塔批判了“元叙事”为标志的现代性,并对后现代状况进行了描绘等。

以上思想和观点逐步推动了后现代思想的发展,使其在九十年代造成全球性的影响。

目前,这一思潮的存在已经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为人们所认可。

这一思潮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一种新阶段的反映,有人称之为“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或者“信息社会”。

解读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

解读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语境中, 大众文化具有突出的意 义。 赵一凡先生在《西方文论讲稿续编》中曾肯定说,大众文 化之于后现代,好比荷马史诗之于古希腊,文艺复兴之于意 大利,可谓西方文明登峰之举。 美国著名的文化批评家弗雷 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正是在这一语境下涉足了 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 将大众文化作为了他文化批评领域 的研究对象, 强调了大众文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独特 社会功用和新的历史地位。
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詹姆逊在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 会》一文中从消费文化入手,列举了一批文化现象,如肥皂 剧 ﹑《读 者 文 摘 》﹑名 人 传 记 ﹑科 幻 小 说 等 ,而 这 种 创 新 的 文 本 , 居 然 是 在 被 现 代 主 义 极 力 抨 击 的 “ 文 化 工 业 ” (Kulturindustrie)的 统 辖 下 产 生 的 。
摘 要: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中,詹姆逊打破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二元对立的格局,批判性地看待了大众文化整 合说和颠覆说,并结合乌托邦欲望,强调了大众文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社会功用和新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大众文化;乌托邦欲望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74-02
- 174 -
判性分析。 首先,詹姆逊在对待如何划分和看待大众文化与 精英文化的问题上与阿诺德观点不同。 面对新的文化形式, 他没有像阿诺德一样采取排斥否定的态度, 同时也没有加 剧两者的对立,而是采取正视的态度,促进双方的多元共生 和融合。 他指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都是的相互联 系。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并不是文化的两个极端, 相互对 立, 而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裂变产生的两种不可分割的形 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其次,在对待大众文化的政治整合 与颠覆批评理论上,詹姆逊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虽然他不赞 同阿多诺的悲观批判态度,但他部分认同阿多诺的整合说, 认为大众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意识形态, 在某种程度上控 制并整合了大众的思想; 他也不像本雅明那样对大众文化 赞誉有加,尽管他承认本雅明颠覆说的创新意义,即大众文 化还具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功能。 稍有不同的是,他把 这种改变现实社会秩序的能力视为一种乌托邦冲动或欲 望,而不是武装革命与政治实践。 在詹姆逊看来,大众文化 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在实现一种紧迫的意识形态的同时,又 是一种具有乌托邦幻想的载体。 一方面大众文化表达着对 社会秩序的否定和批判, 另一方面它又隐含着大众最深刻 最基本的希望和幻想。 于是,在詹姆逊这里,法兰克福内部 的两派大众文化观握手言和,达到了新的融合。

后现代文化的异化本质——詹姆逊的断定与批判

后现代文化的异化本质——詹姆逊的断定与批判
莩 拜 玄 21年第9 ‘ 00 期
后现代文化的异化本质
詹姆 逊 的断 定 与批 判
刘 梅
【 摘
要】文化 异 化 是詹 姆 逊 站 在 马克 思 主 义 立场 上 对后 现 代 文 化 作 出的 总体 判 断 。后 现 代 文化 异 化 具 体
表 现 为 :文化 泛 化 与 审 美 变异 ;文化 时空 逆 转与 深 度 消失 ;文 化视 像 化 与 创 造 力枯 竭 ;文化 主体 消解 与 精 神
西方后现代 主义大师詹姆逊 ,不仅对 晚期 资本主义文化作 出 了总体 的 、全 面的 、历史 的 、辩证 的研
究 ,而且作 为一 个新马克思 主义者 ,秉承 了马克思主义 的批判 精神 。对 后现代 文化 的异 化本质进 行了犀 利 的批判 。他通过 对后现代 文化泛化 现象 的分 析 ,指 出后 现代文化 已发 生审美 变异 成为大众 快感 文化 ; 通 过分析后现代 文化的空 间特性 ,揭示 出后现代 文化 已成 为失 去历史感 和深度精 神 的平 面文化 ;通 过分
作 者简 介 刘梅 ,华 南师 范 大 学政 治 与行 政 学 院教 授 、博 士 生 ( 东 广 州 ,50 3 ) 广 16 1 。

2 8—
的泛化 与去边界 化 。后 现代文化 出现 了与经济 交融 、互 渗与共谋 的现 象 ,一方 面经济进 入 了各种文 化形 式 .使艺 术作 品甚至理 论都成 了商 品 ;而另一 方面文 化逐步经 济化 ,文化 商 品在 后现 代社会 的市场 和整 个 日常生 活 中被 消费 。他说 :“ 由于广告 ,由于形 象文 化 ,无 意识 以及 美学 领域 完全 渗透 了 资本和 资本
分 裂 。詹 姆 逊 对 后现 代 文 化 的 异化 本 质 进行 了全 面 而 深 刻的 批 判 ,对我 国和谐 文化 建 设 具 有 重要 启 示 意 义 。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揭示隐藏在日常教学中的矛盾与冲突当我们在教育的舞台上审视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时,不得不其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本文将通过定义、背景介绍、理论阐释、分析解读和结论,逐步展开对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探讨。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要课程的动态性、关联性和两极性。

它强调课程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同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还主张课程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是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于20世纪末,当时的教育界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课程理论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教育现状、探索教育未来可能性的平台。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去中心化、去权威、去二元对立和去确定性。

它提倡在教学中消除中心,尊重多元观点的存在;否定权威,鼓励平等对话与批判性思维;否定二元对立,相互依存与非线性关系;否定确定性,重视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创新性。

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项目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进教育公平: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平等对话和多元参与,这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实现教育公平。

培养批判性思维: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加深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和动态性,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后现代哲学家对现代文化展开批判,并试图给世界一个重新的解释,构建一种新的文化。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能够站在很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思辨的特色,也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色彩。

他认为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的晚期,又提出“认知图绘”,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眼光,审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认清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从而对这种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持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冲击都提醒着我们应当批判的接受和吸纳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背景,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腐蚀人类思想灵魂的文化对我们的侵略。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焦点就是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要透过现代主义的表面现象,去寻求真理而并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理。

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要改变历史和社会,是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下的一种乌托邦理想。

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具有消费性、大众性、商业性、文化创作的目的是商业利润,文化创作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为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品,后现代主义文化创作者就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贴上商品的标签,大批量的复制,比如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战争不再需要真枪实战,而是转变成文化软实力,它不需要浪费一枪一弹就能入侵一个国家的各个领域。

首先来看电影领域,仅2012上半年中国票房近55个亿,超过去年的48.41亿。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从《上半年国产电影全军覆没表》来看,上半年有155部片上映,过八成是国产片,但国产票房目前却只占总票房38%。

《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等12部好莱坞电影,赢得票房27亿。

而选择与对方同期上映的17部国产片,总票房才4亿,除了《绣花鞋》和《黄金大劫案》基本保本,上
半年上映的国产片在进口大片的夹缝下几乎全军覆没。

尤其是4月份,《黄金大劫案》、《杀生》、《匹夫》、《飞越老人院》等片“抱团作战”对抗好莱坞的两艘大船《泰坦尼克号》和《超级战舰》,正当人们感叹中生代导演为中国电影带来新希望的时候,票房落差却又提醒我们惨痛的现实。

中国电影产量虽高,但是有好口碑受大家追捧的有少之又少。

电影越来越追求眼球刺激,商业化很多电影都不知所云。

很少有人能像王家卫导演那样10年磨一剑了。

恰巧王家卫的电影中也体现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如挑战传统、权威;去中心、同一性、整体性;平面化;非连续性;不确定性;边缘化;零散化;拼贴化”等。

再来看音乐领域,不可否认的是内地原创音乐已经跌倒了低谷。

华语乐坛巨星影响力的衰退,演唱会的频繁举行,优秀作品和创作的医乏,音乐网站和网络发行的兴起,民谣的传播和方言演唱歌手的走红等都说明音乐没有主流。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内地音乐一直受到港台、欧美、日韩音乐的冲击,再加上音乐的数字化也不断地冲击着唱片行业。

不仅如此,如今,整个华语音乐歌手也出现断层。

这反映出原创音乐得不到保护,非法下载给音乐公司毁灭性的打击。

还有我们的音乐产业本身不够完整。

风靡亚洲的日韩音乐,日本的正版唱片销量位居世界前列而韩国则有完善的歌手培养机制。

这从跟本上保护了音乐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教育领域方面,正值高考季,全社会积极配合它,似乎各行业都要为其让路。

高考被认为是学生的终极目标。

然而从数据表明,近年来高考的人数不升反降。

此外,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很强的自主品牌,创新产业能力底下。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完人”。

高考好像成为了检验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育改革已经有十余年,但是效果仍不明显。

前几年的减负和教材返璞也都不了了之。

原因有很多,我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高考而实施的。

高考原本作为其检验学生学习水品的手段然而却被误解为终极目标。

就如我刚才所说,高考检验的仅仅是学业上的成就,其他的如一个人的道德品德是没有办法在试卷上体现出来的。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表现出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出科学技术的竞争。

然而在高考这座大山之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具有单一能力的复制品。

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冲突。

其实,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国教育已经走到了瓶颈,但是还
走不出这个怪圈。

解释为在目前中国的国情下,高考是最公平的也是最合适的选择。

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短板即批判现代阶段的观点,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法。

不管怎样,用后现代主义思维来解读如今的电影、音乐、教育等都体现为一种与传统的道德文明和理想追求完全相反的精神,并形成自身一套独有的价值模式。

体现到文化艺术上,后现代主义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平面化,即只注意表面,不涉及任何意义,取消了深度。

二是历史意识的消失,这就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把自身置于与传统、连续性等的告别之中,从而使自身与历史处于断裂状态。

这种断裂,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非连续性”的时间观,只考虑纯粹的、孤立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观念已经消失。

三是主体的消失,它表明人已经不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是碎片。

在这种状态下,世界已经不是人和物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没有了情感,也没有任何热情需要表现。

四是对象距离感的消失,这意味着艺术超越于对象而具有的独立自足性已经丧失,审美距离不复存在。

”这种距离感消失的原因在于“复制”,在机械复制中,原作的“韵味”已经消失。

简单地说,当代大众文化具有媚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游戏化、批量复制、娱乐性、流行性、商业性等特征。

大众文化虽然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文化需求,在中国有很大市场。

詹姆逊说:“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己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领域,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商业化的逻辑己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己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


商品化进入文化领域意味着艺术作品成为商品、消费品,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詹姆逊指出当审美进入日常生活,就是标志着艺术作品被大规模地复制和生产,艺术作品从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圈层”中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詹姆逊指出后现代社会中,出现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打破了文化与商品的界限。

不仅商品化的形式遍布于文化之中,而且伴随着文化的彻底大众化,艺术作品及美学理论、文学理论等也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商品。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反映后现代社会文化产业扩张、文化大众化、文化商品化这一新事实,所以,文化彻底“大众化”,不再
分文化与生活,而使文化彻底“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化也存在着危机。

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大国。

这话乍一听不错,可是也反映出国人不爱思考和随波逐流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化无孔不入,它强迫人们过一种平面化的生活,抹杀人的思维。

使人们无限地去追求日常生活的消费领域,整天局限于各种低级欲望的满足感之中。

例如,中国的奢侈品销售很多时候居于世界前列,甚至在节假日的时候位于世界第一。

人们趋之若鹜你的追逐着奢侈品,他们的理念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再看国内的奢侈品品牌却仅局限在传统的那几个领域,例如,翡翠、茶叶等。

詹姆逊警告说,贪图欲望满足的人们不知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具有的平面性、大众性、消费性特点,使个人的独立意志在这种文化面前节节败退,人们的无意识领域对资本主义的防线溃不成军,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和叛逆性极度缺乏。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提出正是对现代主义文化理念的反思与批判。

我们不能拒绝引入后现代文化,尽管它是一种边缘文化。

因为后现代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并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席卷全球,对中国有很强大的渗透力。

对此,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文化本土化。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应当融入在文化产品之中,同时,文化产业体系也应当逐步完善。

文化走出去了,也就意味着中国这样一个古老大国的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