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论西方文艺思潮对廿世纪中国戏剧的影响摘要:戏剧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活跃的文学形式之一。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传人中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作用。

从最初的“新剧”和“文明戏”对“旧剧”的改良尝试,大大促进了话剧的引进,到“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成熟、浪漫主义戏剧创作的展开。

两个时期对于西方文艺思想、理论的大量引进与学习,促进了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浅要探讨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对现代话剧的影响。

关键词:戏剧;话剧;现实主义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十分繁荣,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学着们将这些各不相同的流派都归结为一类——现代派。

这个现代派了包括现代文学,也包括后现代文学。

现代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象征主义的诞生,之后历经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流派,也出现了如卡夫卡、萨特、等大批名家名作,这在文艺复兴以后当属头一次集体式爆发,而且前赴后继。

中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先后两次对西方文学经典和其他如哲学经典的大批引进、探讨、研究,对中国文学乃至文人学者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戏剧也是如此[1]。

曾孝谷、李息霜等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旨在“研究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并制定《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次年2月组织出演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有欧阳玉倩、陆镜若等加盟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曾孝谷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黑奴吁天录》。

这些话剧的上演反应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对现实主义的渴望与推崇。

同时,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2]为话剧的引进进行了一次深入探索。

1912年陆镜若在上海组织新剧同志会,加之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演出《孽海花》等剧,以及南、北的学生剧演,尤其是南开新剧团的剧演活动,形成了20世纪初年的新剧(又称文明戏)演出景观。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最早引发“井喷”的是于1985年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你别无选择》用“音乐式”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展现某音乐学院僵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心灵的扼杀;《无主题变奏》则将心理片断和生活片断“无主题”地串联起来,通过一个自动由大学中退学,并安心于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饭店服务员的青年的自述,展现出年轻一代孤独、迷惘的生存状态。

和王蒙、宗璞等“伪现代派”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已经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层面,将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

正因为此,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正在步入繁荣期。

而《你别无选择》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派文学作品”,是“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

继刘索拉、徐星之后,马原、洪峰、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开始了先锋文学之舞。

中国的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

如莫言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比喻为“两座灼热的高炉”,认为他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则对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新小说和罗布-格里耶的痕迹;残雪的作品,飘荡着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孙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尔赫斯的深刻影响……当然,他们的探索并不是纯粹的摹仿,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个性和本土化的特征,如马原、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殷 都 学 刊
念 和等级 制度 被 颠 倒 了 , 代 主 义 中的个 性 和 风 现
格被消 除得 一干 二净 。
里达 。其 他 代 表 人 物 还 有 德 国哲 学 家 哈 贝 马斯
等 。哈 贝 马 斯 是 一 位 维 护 现 代 性 的后 现 代 主 义 者 。他对 人 与人 的关 系 的 强调 , 以及 在 人 际关 系
2 后现 代 主义 思潮 的文 化特征 . 美 国学者 弗雷 德里 可 ・ 拇 逊 教 授 在 《 现 杰 后 代 主 义与 文 化 理 论 》中 , 括 了后 现 代 主 义 文 艺 概
四个基 本 审 美 特 征 :即 : 体 消 失 、 度 消失 、 主 深 历
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及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兴起 的存在 主 义文 学 和 “ 掉 的 一 代 ” “ 色 幽默 ”、 垮 、黑 荒诞 派戏剧 、 新小 说 派 , 等 。 等
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 现代 主 义 ; 后 文化 思 潮 ; 思 ; 元化 反 多 中 图分 类 号 :0 9 B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28 2 1 )2— 0 1— 4 10 0 3 (0 0 0 0 7 0


现代 主义 与后现 代 主义
后 现代 主 义是 2 0世 纪 末 西方 社 会 流 行 的 一 种 哲学 和文 化 思 潮 , 显 著 特 征是 强 调 反 思 和批 其
境 和下 意识 领域 , 求 表 现 人 们 在 一 瞬 间感 受 到 追 的 、 秘的、 神 抽象 的王 国 , 方 学者 把 这 种鼓 吹 反 西 现 实主义 的 、 主张 作 家 任 意妄 为 和疯 狂 自我表 现
的文艺思 想 , 统地 称之 为 现代 主义 思潮 。 笼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

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

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对后者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1)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后现代倾向。

中国先锋小说的繁盛期,正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广为流行的时期,由于受到多种西方现代思潮的的影响与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混合体。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先锋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解构传统小说观念的倾向大多数中国先锋小说,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小说整体性、连续性、规律性等程序和规定的叛逆,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种种特征:矛盾、排列、不连贯性、随意性、虚构事实的混乱,等等。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故事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小说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结构方式;在叙述方式上,叙事者与叙事视角也不断地发生变换,破坏了了传统小说的统一性;在叙事方式的选择上,也破坏了传统小说的因果制约的逻辑;等等。

②中国先锋小说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后现代自我”,是对“自我”这一逻各斯中心概念的消解,它并不制造新的中心概念。

它不是一个人格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不意指自我的人格构成,其实是一个非概念或反概念。

许多中国先锋小说都在文本中有意识地消解自我,有着非常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

如格非的《迷舟》中的萧,被叙述人有意抽去了本应具有的人性特征,成为一个毫无生气的平面化人物。

余华的一系列充满X腥暴L 的先锋作品中,人也是平面的与零散化的。

③中国先锋小说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中国先锋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动作,就是对历史话语的神圣性和主流话语的权威性进行毫不留情的质疑与消解,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

如余华的《往事与刑罚》,对历史进行了非常残酷与彻底的解剖和消解,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反历史的特征。

但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们的作品很难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它还受着现代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呈现出比较复杂和独特的创作风貌。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之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之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之关系(1)后现代主义文学简介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世界性文学思潮,其于70年代至80年代达到高*潮,在思想内容和创作手法上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与发展,但也存在对现代主义的反叛与决裂。

后现代主义不曾成为一个具体的流派与群体,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与宣言,可以说,后现代是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繁杂,支派众多,其主要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带、魔幻现实主义等。

经过归纳后,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可以被归纳如下:①彻底地反传统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树立的“新”规则亦予以全盘否定,后现代不依托于任何活着的,或者死了的理论,在体裁上亦实现着对一切文学形式、内容的解构。

②摒弃“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事物与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的短暂之物,因而不值得严肃对待,世界、人、社会都被异化了,后现代主义者不再面对社会道德等问题,甚至也不再关心这个世界的终极意义。

③“零度写作”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作品中的深刻意识,主张将其平面化,语言变成了游戏的工具,内容被消解,零度写作让读者无法在作品中找到作家的态度和问题的答案,一切都毫无意义。

④“大众文学”与“亚文学”倾向的出现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间、文学与非文学间的界限,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消费品的形式出现,在文体上,交替、惯用矛盾等手法的使用使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困难重重。

(2)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学作品被逐渐译入我国,这为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创作理念、技巧等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们在消化了这些理论的同时,也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出了新写实小说、先锋文学等“后现代主义的变体”。

①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在大陆出现的最早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小说流派,它是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叛逆,在这些作品中,已经找不到传统小说中的价值标准,甚至没有明确的标准,读者往往在阅读中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这点在格非和孙甘露等的小说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在孙甘露的《褐色鸟群》和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请女人猜谜》等作品中,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很难按照既定规则结合起来,致使小说只剩下语言本身,呈现出混乱的状态。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对理论与实践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解析,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的意义。

一、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理论思考,他所提出的解构概念对诠释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构主义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和二元对立观念进行批判分析,试图揭示文字、语言及演绎的内在结构中固有的矛盾与偏见。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强调的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考。

解构主义哲学家认为,知识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存在使得某些观点或思想具有支配性。

解构主义试图消解这种支配,破坏二元对立,以此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包含诸多领域和学科的思想与实践。

它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多样性,存在着反叛传统规范与权威的倾向,并对现代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不仅涉及哲学领域,还涵盖文学、艺术、建筑、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它试图挑战现代主义的理性、中心性和稳定性,强调模糊性、分裂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拒绝固定的真理,提倡相对主义以及各种文化形式和历史表述间的辩证关系。

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解构主义可视为后现代思潮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解构主义的批判性和相对主义态度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导向相契合。

两者共同关注知识与权力、语言与文字的矛盾和偏见,都试图对主流思维方式进行颠覆与解构。

在文化领域中,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更加明显。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常常运用在小说、诗歌等形式的改写和重组中,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并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

后现代主义质疑大众文化的价值观,提倡不同的审美体验。

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四、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意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观念和权威体系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经常使用,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

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2.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

3.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

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

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

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

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

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

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

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

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

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

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

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

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的否定,强调不确定性。

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变化。

它并未向人们展示一幅完整的现代状态下的社会图像,而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

二、后现代主义的正面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代表着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

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和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评估。

1.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拒斥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张扬科学的怀疑精神。

在知识领域里后现代主义拒绝对理性、本质和普遍绝对真理的信仰,反对直线进步的价值观,提倡多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关系领域中拒绝一切普遍主义的社会方案,主张社会关系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兼容性,拒绝任何囊括世界历史全部内容的理论,强调社会生活中的相对主义、特殊主义和情境主义,要求人们尊重差异,学会宽容。

后现代主义号召人们要像读一首诗、一部神话一样解读哲学原著和哲学书本,其用意也在于倡导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力倡导差异性、多样性、多元性,其目的就在于对抗形而上学的同性总体化、极权化的僵化的理论模式。

2. 倡导创造性。

后现代思想家最推崇的活动是创造性活动,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活动的人。

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基于此,后现代主义思潮极力倡导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价值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创建生活的价值意义,在社会关系领域内创造多样性、有差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3. 力主平等。

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

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二元论、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文思和批判,指出:现代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个人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二元论,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强调男性主义,实际是强调人与人的不平等,证明人对自然的优越性,男性对女性的优越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更为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正在极速变化的信息化和高品化的高科技社会。

在全球化的今天,处在跨国文化的语境中的中国,以和而不同的差异性,强调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提倡创造性和平等,从而使得和谐对话逐渐取代文明冲突,以创建和谐富足的社会。

三、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历控拆,对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所带来的实际成就的深重优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基础之可靠性的深刻怀疑。

”①自八十年代末以来,国家政治危机相对缓和,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商品化逻辑无限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普及,后现代已经包围着中国人。

在娱乐文化方面,后现代氛围日渐浓厚。

流行音乐、排行榜、卡拉OK、通俗文学、畅销书、电视小品、连续剧甚至肥皂剧、武打片、言情片等等,消费文化市场已经形成,文化工业初具规模,艺术、理想、品德、情操、权威、价值等崇高的意义已经悄然引退,高雅和通俗的界限正在打破,无论政治还是文化,诸多领域已经渗透着资本的逻辑,甚至理论也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手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大众文化的流行提供了温床。

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的价值。

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冲击,导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

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染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其次,文化传承的弱化,和文化自信的削弱。

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文化力作、精品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可能。

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传媒的出现,意味着不仅是对物质的复制也是对精神的复制,的确,后现代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复制的文化,它不仅是可以复制在胶片、磁带、激光唱盘上的批量生产的商品,而且它的类型、风格、模式,甚至语音也是复制出来的。

人们当然会担心:在一个丧失了首创性和怀疑精神的社会中,我们的生存、发展,靠什么来得到保障?而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几件力作、经典的文化产品推出,那么,它的文化建设无疑是很不成功的。

虽然,后现代主义也追求“独创性”,但这类“独创”并非真正的创新,而是以时尚的胡闹来博取轰动的新闻效应。

这在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后现代艺术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先进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也就是要求我们用真理去战胜谬误,而决不是听任或追随谬误去战胜真理。

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落的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最后一点,国家、民族认同的弱化。

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既有促使大众从全球的视野思考人的存在与价值的积极一面,也有影响到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生成的消极一面。

民族精神表现的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情感、信念与责任,而情感、信念与责任等都建立在对民族认同的基础上。

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存方式,淡化了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情感,使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弱化。

当代的社会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宽松,人们享有更充分的自主和更多元的选择。

他们既希望得到国家和他人的帮助,又不希望受到国家和他人的干扰。

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时,由于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过分推崇,容易淡化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畅通无阻,渗透于宽松的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如果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它将迅速地同化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

因此,在这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大众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四、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她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尤其是对于不断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要正确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

我们既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切忌把传统文化极端商业化、粗俗化。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当今现实生活中,应做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紧密结合,从而推陈出新,不断创新。

因此,在中国国情下,正确理解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时代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